查看原文
其他

大病要用大方,沉疴还需重剂

曹建雄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导读

关于中药处方剂量问题,不仅古代有争议,近年来,剂量问题成为中医药现代和未来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面对一位具体患者,施用多大的药量,显然要根据其当前的病情、体质、虚实、标本主次等因素综合考虑。为医生者,不该太“保守”,大病要用大方,沉疴还需用重剂。

 

要理解关于大方治病的原理,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何为大方。一般来说理解有以下几点,一是药味组合多,二是用药剂量大,三是用药持续时间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病有缓急,方有大小”,这就很好地支持了在治疗大病重病应有胆有识应用大方。下面我们就从大方内涵的三个方面重温一下大方的应用。

 

古代多药味组合验方不少

 

关于多药味组合的临床应用,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其从病也”。文中表明了对复杂病症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时,我们可以应用重方或反佐法治疗。东汉张仲景创鳖甲煎丸、薯蓣丸等寒热并投、攻补兼施的方法,开创了大方治疗难治病症的先河,更是为大方复方提供了很好的组方原则和理论基础,这对后来者研究大方治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唐代大医药学家,唐代孙思邈方剂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感病厚重,难以为医,病轻用药须少,病重用药须多”,经统计表明:《备急千金要方》涉及疑难病的处方中,20味以上的方子就有80余首,多是攻补兼施、寒热气血并调。

 

金元时期补土派的李东垣组方的药味也较多,如临床上常用的清暑益气汤(17味药组成)、升阳益胃汤(16味药组成)、中满分消汤(21味药组成)、草豆蔻丸(18味药组成)等都是比较大的方剂,而到清代医家喻嘉言明确提出了:“大病需用大药”,近代名医张锡纯、冉雪峰、程文囿、余无言等更是很好地将组合大方应用于临床。他们的许多组方虽味数较多,但其组方敛散同用、润燥互用、寒热并投、补泻互寓、动静结合,各药互相联系,多而不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典药方和理论指导思想。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对于病杂而势重者,用大方重剂群起而攻之,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对疾病形成“十面埋伏”之势是十分必要的。

 

病邪深重不要拘泥于药量

 

危重急证剂量宜大,病情危重,病机深重,病发新暴之时,非大剂量不足以治之;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病重药重,则病当受之。

 

《伤寒论》中炙甘草汤,君药为生地,宜重用,原方用量1斤,现代处方用量宜50~100克;我们极为熟悉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君药黄芪4两,轻用佐药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川芎各1钱,黄芪5倍于行血药总量;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用5两,倍于芍药,用之奔豚气,起平冲降逆之效;升麻要发挥“清热解毒”作用时,则须大剂量使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所载黄连升麻汤,升麻用至一两半(45克)以起清热解毒治疗口疮;当甘草用于解药物中毒时多用量较大,可高达60克。正如张锡纯所言:“有所用之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者,此无他,药不胜病故也。病足以当其药而绰有余力,药何以能除病乎?”

 

所以当我们面对沉疴痼疾、病邪深重的疾病时,只要辨证准确,不一定要拘泥于用药剂量,因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有病则病受,无病才体受之。

 

沉疴重病建议长时间用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沉疴重病非起于一时之感,不少沉疴痼疾往往迁延难愈,病程日久,常常夹湿夹痰,气虚、血瘀、热毒、积滞、阴阳两虚等兼而有之,其病机错综复杂,证候真假难辨。其虚非数剂可补,其邪非一时可去,此时往往需使用较长时间的药物来调理人体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比如大小活络丹证等。

 

这不仅是对中医学的挑战,也是现代医学的难题。现代医学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时往往采用终身服药的方法。因此,中医药也不应拘泥于剂数的限制,并适时调整,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辨证论治,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编后语

对于终身服药的说法,小编还是很希望中医能体现出先进性来。既然中医的特点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那么无论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某个病证都一定是在它的转变、传化的进程中,如果抓住主因,兼顾相关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那么是否就可以有治愈的那一天呢?

 


|作者简介|

曹建雄,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务科主任,国家局肿瘤重点专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全国疑难病症学会会员,全国、省级医保药品审评专家,湖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湖南省中西医职称审评专家,湖南省财政厅、卫生厅医药卫生物资采购专家组成员。曾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两次,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从事中西结合肿瘤防治工作18年,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肿瘤医院、湘雅医院进修学习。擅长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鼻咽癌、淋巴瘤、卵巢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中医辨证辨病治疗,对现代医学的化疗、放疗有较深刻体会,对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瘤治疗有独特心得,对内科慢性结肠炎、胃炎、腰痛治疗有满意疗效。。

 

来源:健康报,选自“东方名医名方工作室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论中医之“气”


中医段位谈: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级


什么是扶正祛邪?



中医理论八议

  1. 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2. 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

  3. 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

  4. 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

  5. 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6. 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

  7. 中医启示人类 重新审视科学

  8. 中医百年沉浮说明了什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胃肠病】基于《中华医典》挖掘清代古籍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
      为什么说中医是迷信?
      徐荣斋:我的这14则“临证随笔”,是28年业医心得中,值得记录的一部分
      【名家经验】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吕文亮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这3种证型的头痛,可用中药熏洗外治法——病在内,解之于外,也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