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中医之“气”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上一篇: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中医学视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可言,人体是气的聚合体,并由气主司着生命活动,而气具有物质与功能的,或阴阳的双重属性。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庄子》中提出的“通天下一气”的观点,即气一元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古代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引入中医学后,在哲学层面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气的概念应用得以具体化,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空前的充实与拓展,并与阴阳、五行一起,构成了中医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用以阐明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等,进而成为中医学最具标志意义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

  但不可讳言的是,气在中医学中存在着概念纷繁、指意含混、一词多义、义界不清,甚而有悖逻辑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理解与应用。现对由气构成的概念加以初步归纳梳理,以期利于把握其在中医学中的概貌与内蕴。


  概而言之,气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自然之“气”


  天地间为气所充,因气而动。如云与雨的形成,即是天地之气交互作用的产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释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人居其中,一方面属于抽象意义的“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之类,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另一方面作为具体的万物之一又自然会受到天地之气,诸如地域环境、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等因素的影响,即“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提倡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观,其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也即“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六微旨大论》)。


  自然之气主要涉及了以下概念:①六气,又称六元,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②四时之气,指春之风、夏之暑、秋之燥、冬之寒。③五行之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对此,张景岳释言:“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④五运六气,是依据五行生克理论,研究推断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运”指天干与五行相配后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此外,气还是时令名,如“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生理之“气”


  中医学视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可言,人体是气的聚合体,并由气主司着生命活动,而气具有物质与功能的,或阴阳的双重属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及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肾、脾胃及肺等脏腑生成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气机),弥散、充斥于全身上下内外,可谓无所不到,无处不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命活动中,脏腑的功能(即脏腑之气)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脏腑之气的概念所指内容非常丰富也相当复杂,有广义、狭义,也有实指、虚指,既可指其相应的功能,也可指属于正气成分(气、血、阴、阳)的一种状态。如胃气,既可指脾胃的纳化升降,也可单指胃的纳与降,还可指胃的气的状态。


  由于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有异,气又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


  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由受之于父母的肾中精气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即言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它以三焦为通道,内至脏腑,外达肌腠,起着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宗气 又称“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其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或“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故,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卫气 营气是富于营养、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故又称“荣气”,或“营血”并称。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即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故不受脉的结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灵枢·本藏》)。营卫二气相对,营属于阴而称之“营阴”,卫属于阳而称为“卫阳”。


  经气 所指繁杂,观点不一,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有“犹言正气”“诸经之气”“大经之气”等义项,并按云:“水谷精气行于经脉中者为脉气,由脉气总会于大经以输肺者为经气。”《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释言:“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此外,尚有“动气”一词,一指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反映脏腑状况;二指脐周的搏动。


  病理之“气”


  在病变状态下,气之为病极为普遍,相关形式可见于病因、病机、病证等多个方面。


  病因 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均称为“邪气”。张景岳对此论之尤当:“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外来的致病因素(客气)中,主要包括六淫与疠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即反常之六气;疠气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戾气、异气、毒气、瘴气、时行之气等。内伤的病因中,有情志异常之怒气,脏腑异常之肝气等。



  尚有“浊气”一名,词意较为杂乱,包括:①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②阴寒之邪;③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等;④与清气相对的重浊物质,如湿浊、痰浊等。


  病机 无论外感内伤,病之于气都有直接关联,如《素问·举痛论》记述了九气为病,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概言之,气之失调可因于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及气的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形式。


  病证 气的异常可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且致病非常广泛,一些病证径以“气”命名,如气呕、气呃、气泄、气痢、气秘、气淋、气厥、气膈、气积、气臌、气瘿、气瘤、气肿、气痈、气翳、逆气、伏气、水气、痰气、痞气、肥气、梅核气、奔豚气、疳气、胎气、癖气、疝气等等。


  除上述之外,气还有多种应用,如:①身体部位,如气口(寸口),气门(鬼门、汗孔),气轮等;②药物四气(寒热温凉); ③温热病的一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④根据气的走行所处,穴位中有气冲、气会、气关、气海、气街、气街等名称;⑤针刺时的候气(针入穴位后用留针来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得气(气至而有针感),等等。


  气之于人,既是物质,又是能量,可谓至要至重。“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类经》载王应震言),可谓中的之言、贴切之语。换言之,对气的理解是开启中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可以说,中医学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象气一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同时又模糊甚而神秘。因此,对气的研究,首先应着力于概念的规范、严谨,明晰其内涵与外延,否则,关于气的各种角度的所谓本质或实质研究,都无多少实际意义。


中医理论八议

  1. 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2. 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

  3. 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

  4. 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

  5. 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6. 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

  7. 中医启示人类 重新审视科学

  8. 中医百年沉浮说明了什么


相关阅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