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正确掌握效不更方?

晁恩祥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正确掌握效不更方 

中医治病很讲究“守方”,即辨证准确则不轻易更方换药,“效不更方”对于治病肯定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疑难病注意“守方”,更是必要的。

守方历来被中医名家所重视。如岳美中老先生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对于疑难病,要相信自己,注意守方,服药要坚持一定的时间,十剂药不见效,十二、三剂就可能见效。

当然,这种坚持一定要根据证候有无变化而定。证候、病情有了变化,治疗立法用药,当然也会随之而变;如果属于服药后变化不大,疗效尚未显露出来,而病机、病情、证候依然,认为方仍对证,那么坚持按病程治疗,坚持守方也就无可非议;若证候有变,辨证失当,则失去守方的意义了,这时不仅不应守方,还应重新辨证立法,选药组方,重新审核立法处方是否恰当。

余早些年曾治疗一胃结石患者。该患者因四天前暴食黑枣而致胃脘不适,继则胀满加剧,纳食减少,脘中疼痛,按之痛甚,有坚硬感,时有恶心欲吐,大便日一次,量少稍干,脉弦,舌苔腻,中黄,经X线钡剂透视,可见胃中有推之可移的包块,提示胃中结石。

当时见其身体健壮、年轻,属体力劳动者;观其脉症,当属阳明胃中实证,故以鮨伐消导之剂治之,方用枳实、大黄、厚朴、芒硝、莱菔子、木香、焦榔、半夏、白术、陈皮等药,连续服药十天,诸症见轻,大便始为稀便,每日2~4次,服药7剂后日行1~2次,胀满、食少均明显好转。

余便遵“效不更方”之理,让患者继服五剂,再诊已无胀满、疼痛之苦,按之腹软,钡剂透视已无积块影象。至此,该病的治疗本应中病即止,更方换药,选取调理脾胃之方,以善其后。

而余仍以通下鮨伐之剂,言仍遵效不更方,方中虽去芒硝,但枳、黄不除,患者又继服七剂后,反见胃纳食少,腹痛隐隐,兼见腹泻,便稀日行2~3次,四肢乏力,脉弦小,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观其表现已成脾虚胃弱之象,后得他医提示,此乃消伐太过而致脾土衰败,嘱改为调理补益脾胃药治之,十余天后,诸症平复。

从病例的整个治疗过程可以见知,首以尅伐之剂,消导攻伐积胃之物,当属恰当的治法,然而积滞消去不是随时注意疾病的变化情况,而是错误地运用“效不更方”的原则,造成误治。

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必须认真掌握中病即止,不可盲目地只知效不更方,而忽略了掌握好效不更方的分寸。

○ 本文摘自《燕山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晁恩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