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段位谈: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级

陈斌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中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掌握内容,其水平的高低与其理论的理解和临床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如想成为医中高手,没有20年的学习和临床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学大师说“60岁才是中医的开始”,还有的说“50岁之前不谈中医”。


这个就存在一个问题,国家培养一个中医师,以18岁上大学为例,大学5年,毕业后23岁,临床20多年,已经接近50岁,快退休了,才出成绩。病人没看几个,就要退休了,中医才学好,这个对个人和国家,还有中医学的成长都是极大的浪费。这样下去中医肯定走向衰退。据说解放初期,能成为中医大师级别的有5000人,现在只有500人。以后还会更少,这个说明我们对中医的培养思路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培养中医师的方法来做。这样会毁了中医。

传统培养中医师的方法是学习四大经典,在临床中探索,如《名老中医之路》介绍的都是用这个方法,成才较慢,但功底扎实。比较快的方法是跟师傅,传承师傅已经消化的知识,少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收效甚微,因为一个师傅只能带几个弟子。


所以要想振兴中医必须要改变思路,将四大经典理论消化吸收,提炼其精华,分部、分阶段的进行大量多层次的培训班,尽可能多的培训不同级别的中医师,这样才有助于中医的成长。


从理论上来说,中医师的培养应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以中医的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单纯分析病人的脏腑盛衰虚实寒热,来辨证用药,运用的熟练也可成为中医高手。其中又分成初、中、高级三个级别。


1、初级:能够处理单纯一脏或一系统病变。如胃火牙痛,寒邪胃痛,风寒感冒。


2、中级:能处理二脏或二系统病变。如心肾不交失眠。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小青龙汤症。肝胃虚寒的吴茱萸汤症。


3、高级:能处理三脏或三个系统的病变。若三阳合并的防风通圣散症。如果肯学的话,在此阶段进入中级水平3-5年即可。高级水平3-5年。资质一般者,建议停留在此阶段多一点时间。


35岁以下建议多停留在此阶段。最好的书参考书是方药中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二,以“人、自然”为研究对象的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天气)的参考因素。因此更能客观的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理论基础是内经的“藏气法时”理论,以彭子益的圆运动为代表。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为核心。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根基,若想更深刻的认识,进入高级阶段,可以看《黄帝内经》,溯本求源。可分初、中、高三级:


1、初级:能处理单纯一脏或一系统病变参考节气的变化。如夏日胃火牙痛,冬季寒邪胃痛,春季风寒感冒等。本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用药。


2、中级:能处理二脏或二系统病变。如心肾不交失眠。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小青龙汤症。肝胃虚寒的吴茱萸汤症。应用彭子益的圆运动来分析用药。进一步可用黄元御的理论和药物。


3、高级:能处理三脏或三个系统的病变或寒热错杂。可用伤寒的方或六经理论。如五个泻心汤。此阶段需要5-10年的时间。大多数高手一生就停留在此阶段。建议35—45岁停留在此阶段。


三、以“人、自然、社会”为研究对象

参考的因素更多,因而更能接近疾病的本质。因为人是自然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发病与其自身的先后天因素、环境、遗传、心理、道德伦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在此阶段应用的理论是五运六气、八卦、易经、命理及阴阳风水(或者说是气场、磁场)等多重因素。也可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


1、初级:能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八卦理论看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并合理处方用药。


2、中级:在初级的基础上结合命理进一步认清疾病的本质,并合理的处方用药。


3、高级:在中级的基础上对疑难杂症应用易经、阴阳风水化解和治疗,能预知疾病走向及预测生死。能进入此阶段的中医师寥寥无几,进入高级的更是凤毛麟角。需要耗尽一生的精力。建议45岁以上方可学习。


人生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有青年、中年、老年。医学的学习也应该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学习。尤其是中医的学习,它需要生活的积淀,没有日常生活的基础,就没有医学理论的彻悟。认识到这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徒费精力,浪费人才,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及中医事业的发展。


古今做学问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中医也会经过这三种境界。


佛家也讲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最后还是会返朴归真,回归世界的本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本文来源:中医书友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