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以为看几本武侠小说,就懂中医了

王志强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记得前几年看一部名老中医讲温病的视频时,老先生说过大概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看了几本武侠小说,你就懂中医了。当时只是觉得挺对,但并没有深入的感触到。

自从真正入了中医这个行业,我才越来越觉得中医界的确有很多需要人冷静思考的地方。昨天微明兄写了篇深度好文《别以为懂点中医,你就无敌了》,主要是针对近日的几个中医科普账号因为对待疫苗问题偏激而被封的事做了一些中正平和的回应。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医行业内及中医爱好者内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夫太愤青

某种程度上来看,愤青有时候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愤青的人是有情怀的。但太过了也就不好了。当你太过愤青时,看任何事情都会先看到事情不积极的、阴暗的一面。这种心态也一定会影响你对中医的学习、诊病。

年轻大夫最容易抱着一股侠气,去诊病、学习。于是就会特别羡慕那些三招五式就能把敌人干翻的侠客。这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医过于偏爱那些名医医案中“重剂起沉疴”“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这种特别简洁,又疗效堪称神奇的医案。

殊不知,真正的临证看病哪有那么多的疗效如神,三下五除二就能治好的事情?而这时那些现代的临床中医大家的医案却很少被人问津。因为他们详细的记录了治疗的每一步,用了药病人病情是好,还是坏,是否反复,是否误治都记载的很清楚。但我们往往却更加会觉得这就个大夫医术太一般了,最终却忽略了从前人的真实医案中去吸取教训、汲取营养。

当然,我也挺愤青,与大家共勉!

学中医反西医

因为有了大量前人的经验,就会觉得自己学到的中医是最牛的,而西医的治疗太简单,甚至是错误的。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也有西医的长处。中医也有不及西医之处,西医也有不及中医之处。无论你是中医大夫,还是中医爱好者,我们学习中医都不是为了反西医。而是为了多一只眼睛看待世界和生命,多一个角度看待健康。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学中医是为了让我们看事情更通透,而不是让自己去揪着别人的短处去笑话、攻击。

千万记住,中医、西医面对的都是相同的课题——生命。从这一点来看,中西医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观念不同。

随意做科普

因为有了发达的互联网,不少人甚至只是跟过几次中医科普级培训班,或者身边有不错的中医大夫做朋友,凭着自己超人的悟性就认为自己具备了丰富的中医知识,然后开始进入中医科普圈。一时之下,各种汤剂泡脚治各种内科疾病,石膏治风寒感冒,吃三七对老年人好,吃阿胶对女人好,就风靡养生界…… 

我从十几年前跟着老师出门诊开始,一直到现在每日不断地学习,都对中医科普战战兢兢,要求自己的每一个观点要有出处,要做到不偏激,走大道,中正平和。但仍然为自己的文章不及之处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而懊悔。我不知道那些没有受过任何中医教育的人又怎么能心安理得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发布那么多的科普内容。 

太多的玄乎,甚至近乎玄幻的所谓“中医方法”影响了太多的人,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有负罪感?

不敢吃喝

在我的印象中《黄帝内经》一直在向大家传递一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法则,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凡是关注养生的人都在讨论不能吃水果、不能吃蔬菜、不能喝牛奶,然后又要问中医大夫您觉得我应该补点儿什么。 

中医大夫在科普时,是否存在观点上的偏激?或者你是否片面的理解了大夫给你传达的信息?真的,放开点吧。别忘了《黄帝内经》上说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啥现在你就啥也不敢吃了? 

生病时,需要忌口的务必严格忌口。平常坚持以五谷为主,配适量的水果、蔬菜、肉类,任何食物都不过多的吃,也不绝对不吃,这样才能真正让饮食来强壮自己的身体。 

记住一句话,中医讲的就是“中”。啥是中?无太过,无不及,谓之中。做任何事情,吃任何食物时,都是这个指导原则。别太过,也别不够。体质偏寒,就少吃水果、牛奶,体质偏热,就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根据自己的体质辨证的调整饮食,这才是中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