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5 尊贤者王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5 尊贤者王

《余莉开讲》第四十五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尊贤者王。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阐述,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关键,孔子回答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他说你看,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制度,治国的理念,都散布、记载在“方策”之中。这个“方”,就是古代写字用的木板。这个“策”,就是把写字的竹简穿在一起。“方策”也就是典籍的意思。如果有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人来推行的话,这些制度理念就能够兴起,能够起作用。如果没有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贤君主,这些治国之道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为政在于得人”,“得人”对于治理国家、管理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那当然有人也会提出质疑,说现代的社会确实找不到好的人才。


其实不然,我们看《说苑》上的一个典故,说齐宣王坐着,淳于髡在一旁侍坐。齐宣王就说:“先生,请谈论谈论我有什么喜好吧。”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所喜好的有四种,而你只喜欢其中的三种。”齐宣王就问:“您可以详细地给我说说听吗?”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喜欢骏马,您也喜欢骏马。古代的君王喜欢美味,您也喜欢美味。古代的君王喜欢美色,您也喜欢美色。但是古代的君王喜欢贤士,唯独大王您不喜欢贤士。”齐宣王听了怎么回答的呢?齐宣王说:“国家没有贤士,如果有贤士的话,那我也会喜欢他们。”淳于髡说:“你看古代,有骅骝骐骥这样的骏马,现在没有这样的骏马了,您就会从众多的马中去挑选。可见大王您是真喜欢骏马。古代有豹胎、象胎这样的美味。现在没有这样的美味了,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美味中去选取,可见您真的是喜欢美味。古代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现在没有毛嫱西施了,但你也从众多的美女中去选取,可见大王你也喜好美色。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到,尧舜禹汤时代那样的贤士出现,才喜欢他们。那么尧舜禹汤时代的贤士,也不喜欢大王您了。”齐宣王听了之后,默默无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天下并不缺少贤士,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有道德学问的人也不少,只是领导者没有去用心求取罢了。所以在《中论》中,也有这样一段阐述,说“凡亡国之君,其朝未尝无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尝无先王之书也,然而不免于亡者,何也?”他说即使是末代的,是国家灭亡的君王,他的朝廷中,也不是没有可以使天下大治的臣子,他的府库中,也不缺乏古圣先贤的典籍,但是还免不了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其贤不用,其法不行也。”有了贤德的人也不被君主重用,他的治国方法、策略,也不被君主去推行。“苟书法而不行其事,爵贤而不用其道,则法无异于路说,而贤无异于木主也。”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假使你把那些治国的理念、方法,都书写下来了,记在典籍之中。但是呢,领导者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学习。任命了贤臣,又不采取他的意见和策略。那么这些治国的方法,就同路边的闲话没有区别。那贤德之人,也就像木质的神主一样不起作用。所以天下并不缺少贤臣。事实是即使有了贤臣,也往往得不到重用。甚至领导者,根本没有想方设法地去求取贤才。所以尊敬贤才首先要去求贤,然后求到了贤才,要重用他们的言论。


在《孔子家语》上记载,说鲁哀公来向孔子请教,说当今的君主,您认为谁是最贤明的呢?孔子说:“我没有碰到过贤明的君主。如果非要说有一个贤明的君主,那就是卫灵公了吧。”鲁哀公就说了:“卫灵公是怎么做的呢?”孔子说:“卫灵公有一个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智慧信义,可以治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卫灵公对他很喜爱,并且非常重用。卫国有一个读书人叫王林国,他若是发现有贤德的人一定会举荐。如果贤德的人被退黜了,他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所以卫国没有被埋没的读书人。”卫灵公知道了,就对王林国非常地尊敬。卫国还有一个士大夫叫庆足,每逢多事之秋,他就出来帮助治理国家。而到了国泰民安的时候,他就从官位上退了下来,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贤德的人。而卫灵公对他非常地尊敬,并且供为上客。卫国还有一个大夫叫史鳅,因为他开始和卫灵公的政见不和,于是就想离开卫国。结果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日,反省自己,琴瑟不奏。一定要等史鳅回国之后,卫灵公方肯回朝。所以我认为卫灵公是一个贤德的君主。”那么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贤德的君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一定要任用贤德之士。而且对贤德之士格外地尊敬。所以要获得贤才,必须要有礼敬、谦恭的态度。


在《孙卿子》,也就是《荀子》中指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嫚贤者王,古今一也。意思是说,尊敬圣贤的人,可以称王天下。以贤人为贵的人,可以称霸天下。尊敬贤德的人,可以免于灭亡。而怠慢侮辱贤德的人,终究会走上灭亡的道路。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在《吕氏春秋》中也说:“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说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自己去结交知遇那些士人。如果这个士人觉得你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就会竭尽全力地回报你。如果你做错事了,他就敢犯颜直谏,不担心自己被处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豫让在晋国做智瑶的家臣,结果智瑶被杀了。豫让就费尽心机要替他报仇。他的朋友就问他,说以前你也曾经侍奉过范氏,侍奉过中行氏。但是他们被诸侯灭亡之后,你并不想着去为他们报仇。现在智氏被人杀了,被人灭亡了,为什么你一定要为他报仇呢?这个豫让怎么回答的呢?豫让说:“以前的范氏,中行氏,在我寒冷的时候,不给我衣服穿,在我吃不饱饭的时候,不给我食物吃。他是以一般士人的礼节来对待我。那我也以一般士人,这样的礼节来回报他。但是到了智氏这儿就不一样了,我吃不饱饭,他就给我食物。我穿不暖衣服,他就给我衣服。在朝会的时候,他一定特别地尊敬我。他是以国士的待遇来礼遇我。所以我也一定要以国士的态度来回报他。因此一定要为他报仇。”那么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看即使是像豫让,这样被称为国家贤士的人,他也是根据君主对他的态度,来选择回报国君的方式。那么对于一般人而言,更是如此了。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自己去结交认识,而且要礼敬贤德之士。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股肱之臣,国家良将。关于这一点,在《说苑》上,记载了齐桓公的例子。齐桓公他为了称霸天下,就想请管仲来帮他治国。结果管仲怎么说呢?他说身份低贱的人,不能够统治身份高贵的人。桓公就拜他为上卿。但是国家还是没有得到治理,齐桓公就问原因。管仲又说:贫穷的人不能指使富裕的人。齐桓公一听,居然把齐国市场上一年的租税,都交给了管仲。但是国家还是没有得到治理。齐桓公又询问什么原因。管仲说: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够控制管理关系密切的人。那齐桓公听了之后,就把管仲立为“仲父”。以侍奉父亲的礼节来礼敬管仲。最后,齐国终于得到了治理。而且称霸天下。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这样评论:即使是管仲这样的贤德之才。得不到这三种权利,也不能够使他的君主南面而称霸天下。所以你看,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什么原因呢?就是和他对待管仲的态度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魏文侯他也是通过礼贤下士,而称霸诸侯的一个代表人物。在《说苑》上记载,这个魏文侯从中山国直奔安邑。田子方在军队的后面,途中,魏文侯的儿子太子击遇到了田子方,便赶快下车快步走上前去。结果田子方还是坐在那儿,和原来一模一样,纹丝不动,并且告诉太子说:“你替我告诉君主,在朝哥等着我。太子听了之后,就有点不太高兴了。”他说:“不知道是有权贵的人骄慢示人呢?还是没有权贵的人,贫穷的人,骄慢示人呢?”这个田子方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当然是贫穷的人待人骄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富贵的人怎么敢待人骄慢呢?如果是一个君主待人骄慢,就会导致亡国。如果是大夫待人骄慢,就会丧失地位。而贫穷的人傲慢,他也不过是保持贫穷而已。对这个人而言,没什么损失。太子听了之后,就赶上了魏文侯,把田子方与他的对话转告给了文候,文候听了之后,怎么说的呢?他说:“如果不是你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听到圣贤人的这一番话呢?因为我在仁德方面比不上子方,所以我对他很礼敬,和他成为朋友。而自从我和子方成为朋友之后,君臣之间的关系越加地亲密,百姓越来越心悦诚服,从这里我得到了友爱贤士的功效。当我在攻打中山国的时候,因为我在作战用兵方面,比不上乐羊,所以我对他非常礼敬,结果怎么样呢?乐羊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中山国打下来献给我。那个时候,我便得到了和天下武士交友的功效。如今,我之所以还不能够稍有进步,就是因为我还没有遇到以智慧骄慢我的人。如果我遇到有人以智慧骄慢于我,那我的功绩,怎么能够比不上古时的圣贤呢?”那你看魏文侯他能够称霸天下,就是因为他知人善任。因为他对仁人贤士特别地礼敬。当然,田子方这样对待君上的方法,也会招人批评。


魏文侯有一个弟弟叫季成,有一次就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个贤德的人,但他并不是拥有国土的君主。而您经常对他以君主之礼相待,以最高规格的礼仪相待。那如果有比田子方更贤德的人出现,你又以什么样的礼遇来对待他呢?”魏文侯怎么回答的,他说:“像田子方这样的人,不是你可以议论的。因为子方他是一个有仁心的人,而有仁心的人是国家的珍宝,有智慧的人理应被国家器重。知识广博通达的人应该被国家尊崇。一个国家拥有了有仁心的人,群臣之间就不会相争。拥有了有智慧的人,四邻的诸侯,都不敢心存窥视之心。拥有了广博通达的人,君主的地位就会越来越尊崇。所以像田子方这样的人,不是你能够议论的。”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文侯的明智,他任用贤才,即使别人对他所任用的贤才有所微词,他也依然信任如故。这也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在这一方面,能和魏文侯相比美的,就是赵简子。在《新序》上,记载着赵简子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个赵简子在走上一条狭长又弯曲的山路,结果群臣都下了车,光着膀子帮着他推车,只有虎会不帮忙,不仅不帮忙,还自己扛着戟,唱着歌,就不去推车。赵简子看了就非常不高兴了,就说:“群臣都来帮助推车,而唯独虎会你一个人扛着一个戟,还唱着歌。身为人臣,侮辱了君主,该当何罪呢?”虎会回答说:“作为臣子的侮辱了他的君主,那个罪过是死而又死。”赵简子就问了:“什么叫死而又死呢?”虎会说:“首先罪臣自己被处死,然后他的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这就叫死而又死。君主您已经听到了臣子侮辱君主的下场了,那您也想听一听,做君主的如果侮辱臣子的结果吗?”赵简子说:“那会是什么结果?”虎会就说了:“说做君主的侮辱了他的臣子,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就不会为他出使其他的国家。勇敢善战的人也不会去为他卖命作战。那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这个国家就危险了。能言善辩的人不为他出使,那就不能够和别的国家搞好关系。勇敢的人不为他去作战,边境就一定会受到侵犯。你这个国家还有安全可言吗?”赵简子一体,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怎么样呢?他不仅没有责罚虎会,还拜虎会为上客,对他非常地敬重。所以你看古代的这些君主,他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那绝非偶然。都和他们对待贤德之士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在《说苑》上,还记载着一个故事。说这个田忌离开了齐国,奔往楚国。楚王就问他了,说:“齐国和楚国经常相互吞并,您对这件事怎么看呢?”田忌回答说:“如果齐国任命申孺这个人做将军,那楚国只要发五万的兵士,使上将军率领他们,就能够擒获敌军将领的首级而返。但是假设齐国用了眄子做将军,楚国即使征发了所有的士兵,加上楚王您亲自做将军出征,那也仅仅是免于不被擒获而已。”结果两军交战了。开始的时候,齐国确实是派申孺做将军的。结果楚国征发了五万士兵,派上将军率领,怎么样呢?果然带着敌军将领的首级凯旋而归。那么后来,齐王就换了眄子做将军,结果呢,楚国征发了所有的士兵,而且楚王亲自率领,最后确确实实,仅仅是没有被敌军擒获而已。那么楚王就问田忌了,说:“先生您为什么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呢?”他预测得这么准呢,田忌回答说:“申孺为人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侮慢轻视贤德的人,对于不贤德的人又很轻贱。这种态度,使得贤德的人和不贤德的人,都不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得以灭亡。而眄子这个人,他尊敬贤德的人,又能够可怜或只是关爱那些不贤德的人。所以无论是贤德的人和不贤德的人,都会竭尽全力承担责任。因此楚王您才大败而回。”所以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看一个将军能否打胜仗,只要考察他的德行就可以了。如果他是礼贤下士之人,对人能够恭敬有礼,结果就可能不战而胜了。如果将军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对无论贤德的人还是不贤德的人都不尊敬,那么打仗的结果也同样是不言而喻。所以以礼敬人,在用人方面特别地重要。


在《尸子》上说:“下士者得贤,下敌者得友,下众者得誉。故度于往古,观于先王,非求贤务士,而能立功于天下,成名于后世者,未之尝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尝见也。”意思是说,礼贤下士的人能够获得贤才,能够对敌人礼敬的人可以化敌为友。能够对众人礼敬的人,可以获得众人的称誉。所以你纵观历史的发展,和古代圣王的治国经验,如果不依靠贤才,没有哪一个先王,可以立功于天下,成名于后世的。而且君主如果没有按照“道”,来求取贤才,那么真正的贤才也不会被招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礼敬的态度非常地重要。一个领导者对贤德之士有礼敬的态度,才能够获得贤能之士的帮助。才能够成就事业。


那么我们看这个海,之所以能够海纳百川,就是因为它把自己放在了低处。所以古人说,“道在低处”。为什么一个人他能够感召众多贤德之人帮助他呢?就是因为他对贤德之人,有谦恭礼敬的态度。那么这一个道理,在《说苑》上也有说明。


《说苑》上记载,孔老夫子对子贱治理单父,非常地满意,他就问了,他说:“你治理单父,大家都非常地高兴,非常地满意。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样达到这么好的治理呢?”宓子贱说:“我对待百姓的父母,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百姓的儿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我还体恤孤儿。百姓有丧事的时候,我们都为他发自内心地感到哀痛。”孔子说:“你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这还不足够。”那宓子贱又说了:“我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的人有三个,像对待兄长一样的对待的人有五个,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个。”孔子听了之后,又说:“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的人有三个,可以教导百姓“孝”了,像对待兄长一定对待的人有五个,可以教导百姓友悌了,你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个,可以教导百姓好学了。但这也是中等的善事,中等的人会归附,还是不足够。”宓子贱听了之后,又说:“在我的百姓之中,比我贤德的人有五个,我对待他们非常地恭敬,他们教导我怎么样使国家,百姓得到治理的方法。”孔子说:“像成就大事的人,秘诀就在于此。以前尧舜都是非常谦恭地对待臣下,这样才招来了贤德之士。”


那么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治理的关键就是能够发现贤人,重用贤人,重用贤人兴起伦理道德教化,就会使百姓真正地归附。所以礼敬贤人,尊重贤人,这个是对治国理政最重要的一点。


那我们这一次课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品读群书治要》44 观人之法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