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下)

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本次刊发的后两讲共分析了十二首琴曲,除《潇湘水云》与《梧叶舞秋风》有明确作曲人外,其余作曲者不作提示。查先生依次列出了琴曲演奏者、来源、定弦、段数,就解题与结构作细致溯源。另外,先生以《苏武牧羊》为例,说明了演唱琴歌需“凝神、净气、正字、全腔”。


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古琴部分解说提纲)
文丨查阜西

第三讲 名作欣赏之一

将要介绍的古琴名作,都是传统琴曲,以近年来弹的人较多和流行得比较普遍为选择标准,并已经写有五线谱或简谱为限,故都印成资料附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字,口头解说这一乐种中乐曲的特点,再作以下几点交代:

1.请随时回忆上两次所讲影响理解古琴曲的各种因素。

2.五线谱和简谱都是用现代音乐各种概念为基础写成的。既然有些概念有本质上的差异,附发资料并不能作满意的正确反映。它们只能供作粗糙的参考,但在分段的关系上,它们却是重要的资料。请注意。

3.文字的、口头的解说必要时都使用弹琴家传统的语汇及其概念,以免误会。

4.这里介绍的十二个琴曲中,作曲人能肯定的只有《潇湘水云》,原曲是南宋郭楚望所作(弹奏的已有加工和改编),《梧叶舞秋风》是清初庄蝶庵所作。其余作曲人一概不明,故对作曲人概不作重点提示。

 

第一曲 《流水》

演奏者  管平湖

据谱       杨宗稷《琴学丛书》

定弦       正调5612356

段数       九段

解题:周秦时的《列子》和《吕氏春秋》都说:“伯牙会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时表现着高山,钟子期说:‘真高,像泰山一样。’伯牙弹时表现着流水,钟子期就说:‘像江海一样。’伯牙弹奏时想到这里,子期心里就明白。后来子期死了,伯牙就不愿再弹琴了。”因此后来就有了《高山流水》一曲(《神奇秘谱》)。

结构:《高山》《流水》二曲,原来只是《高山流水》一曲。曲的前半部描写高山,表现“仁者乐山”;后半部描写流水,是表现“智者乐水”。到了唐代,就分成两曲了,但不分段数。到了宋代,《高山》分成了四段,《流水》分成了八段(据《神奇秘谱》。按《神奇秘谱》《太古神品》的《高山》和《流水》两谱都是不分段的,这就是我们推知《神奇秘谱》多是唐、宋原谱的理由之一)。

管平湖先生演奏此谱是杨宗稷就《天闻阁谱》订正之本,原称《张孔山流水谱》,其中加了七十二滚拂的第六段,所以共有九段。明代后期印本谱与清代早、晚期的别本,与“神谱”距离较大。此本则除了加第六段之外,与“神谱”较近。张孔山自称受自冯彤云,则此本渊源是很远的。但张孔山晚年修订本很多,这是他早期的本子(咸丰辛酉以前,据《天闻阁》本曲的序)。

欧阳书唐说:“……予苦心研虑,习之万遍。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起段(按即第六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听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势就徜徉,时而馀波激石,时而漩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见杨宗稷《琴学丛书》谱卷三)

听录音(管平湖)

杨宗稷说,欧阳书唐对此曲结构的分析写得不错,但他又说欧阳书唐的谱虽然“大致无一不同”,指法、音节却不如《天闻阁谱》。但我们知道欧阳书唐的谱是张孔山较晚期的订正本,即华阳顾玉成的《百瓶斋本》,第六段的旋律性较强,师承明确,比之杨氏按谱寻声,更能说明孔山原貌。这里请再听顾梅羹(顾玉成的孙子)弹《百瓶斋本》。

听录音(顾梅羹)

 

第二曲 《风雷引》

演奏者  朱昔辰

据谱       王宾鲁《梅庵琴谱》

定弦       慢角调(就正调慢三弦半“律”为)1235612

段数       六段

解题:共有四种不同的解题。

1.写周公在东,“天大雷电以风”(1554明汪芝《西麓堂琴统》);

2.劝人迁善改过,要如风烈雷迅(1557明箫鸾《太音补遗》等);

3.鲁人贺云遇神人所授,直写风云雷雨(1670清初孔兴诱《琴苑》,1722徐琪《五知斋琴谱》等);

4.描写夏日雷雨(民国王宾鲁《梅庵琴谱》)。

结构:《梅庵琴谱》的《风雷引》可能是清末山东诸城弹琴家的作品,与其它先期谱不同,用的弦法也变了。王宾鲁的弟子徐立荪在1958年的订本中说:“本曲描写夏日雷雨极为神肖。多用撮法以壮声势,用滚法以状烈雷,用连撮声以象阵雨。起首打圆状风雨初来酝酿之势。第二段入慢以后才是雨至。第三段以后声势渐壮,风雷相应而至。第四段虚掩后,连撮为阵雨如注。第五段中迅雷烈风一再出现。第六段声势稍杀,但雷声隆隆,尚有欲罢不能之势。最后以雨过天晴而结束。本曲特点节奏非常灵活,极尽跌岩顿挫之妙。《梅庵》诸曲中节拍之紧凑,以此为最,更非一气呵成不可。

(听录音)

徐立荪曾说王宾鲁弹此曲,遇情绪不同,有时处理也很慢。

若弹得稍慢,把第一段作为清醒与回忆,第二段作为过失的发现,第三段作为检查与肯定,第四段作迁善的准备,第五段作为迅速说善,第六段作为清朗到愉快,第七段正常到严肃,也能表达出来。

 

第三曲 《长门怨》

演奏者  查阜西

据谱       王宾鲁《梅庵琴谱》

定弦       正调

段数       六段

解题:这是为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所作的曲。陈阿娇是汉文帝的外孙女,为汉武妻。汉武帝另外爱上了卫子夫,把陈后退居在长门宫。她“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写得好,送他百两黄金,请他写一篇解愁的文字,司马相如就写了那篇有名的《长门赋》。汉武帝读到这篇赋,伤感起来,又和陈皇后要好起来。后来的人就用这篇赋的内容,作了《长门怨》这一曲(据唐《乐府古题要解》)。

结构:“……其音如泣诉;既幽扬而慷慨,复欷嘘而惆怅,是女子被压迫的呼声。起首用‘索铃’(指法)写环佩玎当缓步而出;第二段是且行且诉(全曲多表示女子步行之声);第三段作同样表示,尤为显著,而低徊曲诉,有不得伸诉之若;第四段即转入商声长号,极尽悲哀之能事;第五段中,且有顿足长叹之声;第六段则又有万不得已时,无可奈何聊作宽慰之状而告终结。”(据原谱订本后记)

 

第四曲 《胡笳十八拍》

演奏者  吴景略

据谱   《五知斋琴谱》

定弦    黄钟调(就正调紧五弦半律慢一弦一律成1356123)

段数    十八段

解题:蔡文姬是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汉末大乱,文姬为胡骑所虏,入番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车,文姬感胡笳之音,作诗两首言志,原文是:“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后人称为《悲愤诗》)。后,魏武(曹操)因与邕有旧,命大将军赎文姬归汉,二子留胡中。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唐董庭兰善为‘沈家声’‘祝家声’,以琴写胡笳声,为大小《胡笳》(原文见《神奇秘谱》)。其他各谱解题均同,但曲名不一。南宋朱熹把北宋传抄的《胡笳十八拍》骚体词“我生之初尚无为……”看作是蔡文姬本人所作,明代晚期弹琴家开始把大小《胡笳》两曲改编为《胡笳》或《胡笳十八拍》(可另据别本), 并有了带着“我生之初……”旁词传谱。最近郭沫若先生根据他的考证,认为不但《胡笳》词是文姬所作,《胡笳》曲也是文姬作的。

结构:吴景略先生是用《五知斋琴谱》的传本弹奏的。《五知斋琴谱》是1722年刊出的,谱本与徐常遇在1686年刊出的《澄鉴堂琴谱》同源,是广陵琴派名谱之一。但《五知斋》更有深入的加工。明代各谱的分段标题是根据唐刘商的另一篇,胡笳词:第一拍“红颜随虏”,第二拍“万里重阴”,第三拍“空悲弱质”(一作命厄奇穷),第四拍“归梦去来”;第五拍“草坐水宿”,第六拍“正南看北斗”,第七拍“竟夕无云”,第八拍“星河寥落”,第九拍“刺血写书”,第十拍“怨胡天”,第十一拍“水冻草枯”,第十二拍“远使问姓名”,第十三拍“童稚牵衣”,第十四拍“飘零隔生死”,第十五拍“心意相尤”,第十六拍“平沙四顾”,第十七拍“白云起”,第十八拍“田园半芜”。但各谱乐句一般较少,与刘商词的七言八句并不相侔。

《五知斋琴谱》以写得仔细著称,《胡笳十八拍》是其中最突出之一。据原谱自注:它在第二段开始才注明“起”,说明它是把第一段作为叙曲处理的。它要求把第一段末句弹得灵活,使第三段开始能紧接承应,故能“妙自入神”。从第四段到第七段,要求灵活而又抒情,在谱上每段的速度都有注释外,还加注了十多个有关速度和强弱的旁注,这四段共作了两次紧慢。第八至第十段也是用一慢一紧加一段由紧到慢的方法取得“极尽精微”的。十一段泛音作收音结束之后,以便十二段起变换想念祖国的抑郁情感(韵入衔悲思汉,备寂寥抑郁之状)。十五段以紧密的节拍写别子时的悲哀,十六段用紧慢交错的音调写归途上的矛盾心情。十七段用入慢收束节奏写回到祖国追忆过去,思念胡儿的复杂情感。十八段要求“摹神”,正式收结,作怨气长留之势。真能尽乐器之能事。

 

第五曲 《广陵散》

演奏者  管平湖

据谱    《神奇秘谱》

定弦      慢商调5512356

段数      四十五段

解题、结构参看音乐出版社的音乐研究所丛刊《广陵散》。

 

第六曲 《潇湘水云》

演奏者  吴景略

据谱     《五知斋琴谱》

定弦       蕤宾调2356123

段数    十八段

解题:此曲传统的解题在五百年来四十八个传谱中都是一致的。大意是“此曲是楚望先生郭沔所作,先生是永嘉人,他常常要看九嶷山,而九嶷山却经常被潇湘的云遮掉了。他因此写下此曲,表示他有所想望而又望不见的‘惓惓之意’,但是以水和云作题时,有‘悠扬自得’之趣和‘水光云影’之兴,也有‘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这一解题概括了孔子作《龟山操》《严光逃名》《范蠡去国》三个忧国而又知几的故事。结合郭沔的时代背景,弹琴家都认为题材表现的现实是他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外族侵略的耽忧。

结构:和《胡笳十八拍》一样,《潇湘水云》传统的分段标题也是与解题不能相称的。这里就不提出了。虞山派弹琴家把全曲有“水光云影,容与徘徊”的比拟,综合了传统十八个分段标题的大意。

只有徐琪在《五知斋琴谱》对此曲的结构作了些具体的解说。他说:“郭楚望因泛沧浪,远望九嶷云水掩映,感慨系之……自三段至尾皆本曲趣味……四至八段全在两手灵活,如云水之奔腾,连而圆洁,才能表现此曲的要旨。”细听可以察出八段基本是第四段的重现,五、六、七段是承四段的急奏过渡到八段,因此指明第四段应作“入调,一气缓连,全在应合联络,可得水云声”。又在第八段之末指出“从五到七段,用左手中名两指的妙用,演成一片水云之声——往来连而复合,起复恬逸,左右相应,得到的奥旨”。就是他这一类顽强地用文字说明,把技巧贯串到结构上去的注解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后来的弹琴家都认为《五知斋》是一部好的琴谱。

 

第四讲 名作欣赏之二

第七曲 《苏武牧羊》

演奏者  查阜西

演唱者  查阜西

据谱      明杨抡《太古遗音》

定弦      慢角调1235612

段数      六段(原八段略成)

解题:全曲写苏武出使匈奴逼降不屈,坚持十九年终于归汉。事详《汉书》列传。杨抡的解题是:“此曲是后人拟苏武忠尽之心而作。从前汉武好大喜功,想要雪耻除凶,‘酬百王,报千古’。苏武奉命到匈奴去,宣扬汉家威德,不料单于(匈奴的王)怀疑汉室,不但不接受和平诚意,反而要苏武投降留下,投了降的汉臣李陵和卫律都来劝降。但是苏武发誓不屈,受尽折磨,宁愿在海上放羊,死守汉节,坚持十九年之久。在十九年中,有时嚼雪止渴,吞毡充饥。所见都是异类,秋风萧条,夜夜不能安睡;所听也只有远处胡笳互动,边马悲鸣。他是忠臣,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哪能不怀念家乡呢?正因他越是怀念家乡,就必然越能坚贞不屈。后来的人把苏武这种坚贞不屈的情感写成琴曲,表示敬仰他的赤心忠义。忠义感人,就是如此。”

结构:这是一首有唱词的琴曲,古时称为“琴歌”。琴歌一般地是曲调与唱辞相统一,结构声韵都如此。此曲原是八段,其中第二、三两段的词只是咒骂匈奴的风俗习惯,曲调无特点,故将其删去。在起承转合的体式上,第二、三段为首“承”,第四段起是次“承”;今改复承为单承,无害文辞结构,而更能端正内容。至于曲调,原第二、三段本嫌粘滞,故亦可以删去。此谱是先期杨西峰谱的改编作,曲、词都简练了一些。用四个字标题的琴歌(即一人一事或一主一叙的标格)最容易从词的结构看出曲的结构来,这种琴曲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曲体的整理研究。

唱法:我学弹唱琴歌本不到家,而且由于某些原因退化了,这里只作示范。古琴独奏时,只要“凝神、净气”;唱琴歌就要加上“正字、全腔”,这是最简括的要诀。“凝神”,在独奏时是要你光想象零曲的意境;在唱琴歌时,是要你再加上全身不许有不合唱辞的表情和动作。“净气”,在独奏时,是要你呼吸控制板眼、紧慢、顿挫、抑扬。在弹唱琴歌时,是加上要理解蓄气、换气、喷气,总的说怎样运气。“正字”,是要你使用“乡谈折子”,也就是用你的方言正确地透出声、韵来(包括“土声乐”的“咬字”“口形”“透韵”“尖团”“开合”“头腹尾”“四声阴阳”“喷口”种种语汇的概念)。“全腔”,是要你把乐句的音和文都理解得透澈;这指包括着与一个乐句有关的气口、音色、强弱、紧慢、神情等多种因素综合地理解透澈;而总的关键是在运气能否到丹田,这一点和发出的音要求圆润,避免干涩(最好是九德具备),都须要依靠锻炼。这里介绍根据我琴师的说法写下来的琴歌诀:

意境最当先,涵呼得自然;行腔留晚劲,折字守乡谈;读破千金力,求圆九德全;抑扬参紧慢,妙用在丹田。

 

第八曲 《捣衣》

演奏者  朱惜辰

据谱   《梅庵琴谱》

定弦      无射调6123561

段数      十二段

解题:此曲最早见于杨抡的《太古遗音》,是一个琴歌,与先期的《捣衣》曲不同。杨抡的解题是:“此曲是唐人潘庭坚所作,写妇女在闺中的伤感。表现她的丈夫为卫国戍守边防,独自凄凉。秋天听虫声,无人共食,就怀念起来……潘庭坚的这个《捣衣》曲,描写情状志趣高志远,怨而不怒,有‘风人’的意义……”但潘庭坚的原诗只有六句五言诗,只其中“万户”两字带有反战情绪,杨抡此曲另有新词,有意地把“万户”两字去掉,使得“反战”的思想被冲淡了。但又多至十二段,当是后人的作品。

结构:《梅庵》此谱与明代早期琴歌谱调同而曲异,是清初另一独奏曲的渊源。《梅庵》重订谱在结构说明如下:“……本曲主要旋律见于第三段,以后即回环往复,以各种形式出现。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第八段音节峰回路转之妙,以避免过多之重复。第九段则重振旗鼓而转入高峰。第十一段颇有捣衣过久神思疲乏状态,极为神往。最后复以振作精神努力加餐之意而终结。”

 

第九曲 《阳关三叠》

演奏者  查阜西

演唱者  杨洁秋

据谱     《琴学入门》(有小的改动)

定弦      无射均2356123

段数       三段

解题:本于唐王维《渭城送客》诗所作之曲。明初希仙引了“阳关三唱,吴楚同愁”的话说明杨抡的解题,除“垂情话别”之外,要求一些感情表现。

结构:用王维《渭城送别》作题材的琴曲有二:一是《阳关曲》, 一是《阳关三叠》。《琴学入门》的三叠谱,与1530年黄龙山《发明谱》同源,只是凄凉调简化为蕤宾调(清中叶浙派改称无射均),曲调虽然也改了,但只是改得“典雅”一些。为了保持原来的三叠结构原貌,几乎全面用了原来的长短句,等于按牌填词。因此它也是很古琴歌之一。在歌词上可以算是蒙上了一些封建知识分子的尘土,但它的均调是逻辑化了一些,而它的曲调旋律却保持着悠久的民间传统。它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传统琴歌演化的好典型。

 

第十曲 《平沙落雁》

演奏者  管平湖

据谱     《琴学丛书》(有小的改动)

定弦      正调

段数      六段

解题:这是一个民间流传很广的琴曲。古琴文献中从1634年起见到五十多个谱,只有两个正面的解题。清孔兴诱《琴苑》(1670)说“鸿雁飞鸣是秋天的景物”,因此,推定它是“表现清秋寥落之意”。王善在《琴学练要》中说琴曲是“宋毛敏仲所作,他指责南宋朝廷‘仓皇南渡,比飞鸟还不如’。我们知道他二人都是因为此曲向来没有解题,所以杜撰了这两个内容表现。但是根据其他文献和很早的民间传谱,这一曲很早说是一个琴歌,它的内容是描写人们在秋天看到飞雁在平沙落下,就想起远在北边的好友,生了怀念之心,幻想雁儿能“带信传书,寄情伸恨”。词见《古琴曲谱辑览》第一〇〇五页。

结构:管先生所弹《琴学丛书》的谱本(《琴镜》二),与早期传抄琴歌本很相近,只有六段。在传统体式上,是二起三承急转即合的一例。一般琴曲是转过之后入“高峰”,此曲只有几声拨撮。但这可以看作是紧凑的例子,不必肯定它是缺憾。《梅庵琴谱》略去一承,增一大转,也有道理。但只能看作见仁见智的不同,不可有谁高谁低的偏见。

 

第十一曲 《良宵引》

演奏者    管平湖

据谱        《五知斋琴谱》

弦法          正调

段数          三段

解题:此小曲最早出现在明代晚年严天池的《松弦馆琴谱》之内,原无解题。以后陆续刊见于三十多个谱本,只有鲁鼐在他的《琴谱析微》中说它“音韵大雅,有缥渺凌云之致,可以怡情悦性”。严天池是三百五十年来被人尊为虞山琴派的始祖,而此谱自严以后连见虞山派各谱,故弹琴家推定是严氏的创作。虞山派只强调弹琴的风格要“清、微、澹、远”,而不讲创作,有之,也只是此曲与《秋江夜泊》《中秋月》三曲,但都不自作解题,止于怡情悦性吟风弄月。辩证地看来,这不免涉了虚无之嫌。过于推重“虞山”或亦琴道寝衰的原因之一。

结构:小曲,就全曲来讲,不讲结构,只讲淡静有味,正如北宋成玉磵所说“如食橄榄”。小曲一般至多三段,意在指示全曲几无起承转合的布局,但起承转合不布于全曲也要见于分段之中(即一段之中也要有起承转合),或多顿长句之中。《良宵》这个小曲原只二段,这里分作三段,是把原来第一段的后部,第二段的前部截了一部分成为第二段;把原来第二段的后部较多的部分作为第三段;又把原来第二段最后几声泛音提出作为尾声。在琴曲中,无论大小,都常见这种截段增减的例子。把许多这种例子排列起作分析,将是分析整理中国古琴曲体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十二曲 《梧叶舞秋风》

演奏者      吴景略

据谱       《琴学入门》

定弦         正调

段数         八段

解题:这是1664年清初庄臻凤《琴学心声》中的自制琴曲之一,作者本人没有说出他想要表现的内容。直到1868年扬州秦维瀚才给作了解题,他说:“此曲之妙,凋桐生杜,为天地秋声,其气萧然,令人增慨……有‘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之意。”这样,从内容表现讲,此曲也是虚无性的捣衣了。

结构:庄臻凤的原作是八段另加尾声,句读(乐句)简短清晰。第一段三十七个正音(泛音),分为九句;第二段四十九个正音,十四个经过性的走指音,分为七句;第三段四十二个正音,十七个走指音分为九句;第四段五十一个正音,十四个走指音分为九句,第五段三十五个正音,十三个走指音,分为五句两顿;第六段二十五个正音,八个走指音,分为三句一顿;第七段三十三个正音,八个走指音,分为五句一顿;第八段二十四个正音,六个走指音,分为四旬一顿;尾声十七个正音(泛音),分为五句。第一段是全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至七段是转,第八段才合。

这是一个比较最晚近的成功作品,清代以后的琴曲惟此曲不胫而走。

我个人看法,在琴曲中不断地改编是一个规律,但只有名作和成功之作才有人去改编,也是一个规律。改编的动机是有好坏的。但改编结果的好坏不完全决定于改编动机。《良宵引》大体上只有裂段没有改编,《梧叶舞秋风》则是经清中叶浙派(春草堂)琴家裂了段而又改编过的。吴先生所弹的就是这种改编后再得到肯定而流行的一个谱本。

在这个谱本中,改编的特点是,乐句加长,乐段裂短;有增有删,但增多删少,裂段方法有裂二为三,也有裂一为二;最突出的是入慢不从乐段开始,而在打圆以后(第十一段)。这一切可以看出风格的差别带有显著的时代因素。《良宵引》是一个简易入门的小曲, 要求恬淡,从容,是由于易学而得流行的;此曲虽然也只有标题而不具有内容,但原本板急要求较高的演奏技巧,所以能传。从改编者要“取韵宜幽”,反对“舞态风声”来看,改编者本人改编的倾向是以演长、拉慢为重点的。

又,从打圆的技法上看,不用顿挫,它的演长拉慢却又不是为了抒情,我们怀疑清代中叶浙派的琴风在形式上是萎了些的。吴先生用的虽不是原本谱,他把速度加快了,竟回到原来的流畅,这又是吴先生此曲得人爱好之故。

 

本文选自: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


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上)

往期回顾:

查阜西:怎样克服古琴谱的缺点

查阜西:漫谈古琴

查阜西:琴学小史

查阜西:十年来的回顾和感想

溥雪斋、查阜西、许健:古琴音乐活动在北京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上)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下)

查阜西:古琴音乐(上)

查阜西:古琴音乐(下)

查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

查阜西:《指法字谱》正名初议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研究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传本考异

查阜西: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

查阜西: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

查阜西:民族音乐研究动员

查阜西:张廉访赝作古乐器之自白等八则

查阜西:谈谈我的民族音乐学习(提纲)

查阜西:天门怀旧等四则

查阜西:请文联重视“情习不同,博采风俗”等三则

查阜西:坚持古琴曲内容的表现等四则

查阜西:古琴曲谱的来源与现状

查阜西:琴歌诀等三则

查阜西:琴歌《苏武》——一个传统的古琴声乐曲

查阜西:琴坛漫记

查阜西:关于赵义正同志谈古琴的意见

查阜西:写在影印《神奇秘谱》的前面

查阜西:琴家三传

查阜西:几个琴人的情况

查阜西: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

查阜西:古琴创作小史

查阜西:琴学及其美学

查阜西: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查阜西:检查我十年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和工作

查阜西:百年来的古琴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