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阜西:《琴曲集成》据本提要(上)

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查先生将四十二种刊行、转录过古琴谱集与琴书的文献编纂成提要内容,作为解题书目纳入《琴曲集成》。先生不仅分析了收录版本的来历、成书年代,解读了不同版本的流变与异同,更为重要的是,为读者指明了鉴别版本优劣的方式与不同版本的价值所在。


《琴曲集成》据本提要
文丨查阜西

一、碣石调·幽兰

这是一个从我国流传到日本的唐人卷子。1884年黎庶昌在日本曾借得宝素堂藏本,摹刻后收入了他所辑印的《古逸丛书》里。这里影印的是京都神光院藏本。1974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基于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热情赠送了原本的照片。这次就是用所赠照片影印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幽兰谱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神光院本与古逸本相较,可以看出古逸本的母本,实际上就是神光院本。古逸本由于经过摹刻,显然有误刻失实之处。如第二十四行第三字,神光院本原为“九”,古逸本则误刻为“尤”。再如末尾所附曲目,神光院本为“上上舞”,古逸本则为“上舞”,中间漏刻一字。因此,本编改用神光院本影印。

古琴谱记的是弦次、徽位和两手各指的技法。在第四世纪创制琴谱之初,一首琴曲全部都是用文字来叙述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故早期的琴曲谱只有手写的卷子本,后世弹琴家称之为“文字谱”。唐代中叶起,文字谱逐渐简化成为宋以后的“减字谱”。《碣石调幽兰》卷首小序著明是六朝的旧曲,而从字迹和指法来看,疑是在唐代转写的。据东京博物馆角井先生研究,卷首小序凡是“年”字均写作“”。此字是初唐武则天当政时创制的。武则氏死后,此字即不准使用。由此推测,该谱的书写年代大约就在这个时候。

二、白石道人歌曲古怨

《白石道人歌曲》是南宋姜夔(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的歌词集,只刊载了他自己作的一个古琴曲谱,名曰《古怨》。姜夔的生卒年月不甚详,只知道他的诗词歌曲多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至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之间。在嘉泰间他曾将这一集子(或一部分)刻成了板,但是甚至元代的人也很少见到,可能是刻了之后未及印行之故。到清代初期发现了一个元代陶宗仪的手抄本《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为松江楼俨(敬思)所得,从此才有了以下三种转抄本和刻本:

(一)乾隆三年戊午,南汇张奕枢请他的朋友周耕馀,从北京楼俨处抄得一本,与厉鹗等“重加点勘”,刻于乾隆己巳,仍为六卷,世称“张刻本”。

(二)乾隆八年癸亥,扬州陆钟辉得到符曾(药林)从北京寄给他看的楼藏本(可能也是转抄的),同年即刻成板本,但他认为“第二卷、第六卷为数寥寥,因合为四卷”,这就是后来据以翻刻转刻得最多的“陆刻本”。

(三)乾隆二年,仁和江炳炎已先从符曾处借到符自藏的抄本,“秉烛三夜,缮完而归之”。这一转抄本最后为陈念通先生收得,直到民国二年癸丑才由朱孝臧(疆村)刻入他所编的疆村丛书,仍为六卷。据朱孝臧说,因为张本“有所点窜”,陆本“并卷移篇”,而朱氏所据的江本则是“江氏手自写校,未付制人,亥豕之嫌自较二刻为鲜”,“爰一依江谱授梓……至其旁谱亦稍有参差,依样钩摹,未遑枚举”。因此,本编的琴曲《古怨》采用了朱孝藏的疆村丛书本。

由于清乾隆以后甚至弹琴家对于南宋的古琴谱字亦多隔膜,在转抄时人们不知“一弦”古称“大弦”,往往把谱中的“大弦”写成“六弦”;也不知不当徽的音位在唐宋间例用左右两徽兼示,所以徽位也多错误,这些错误在三个刻本中都是共同的,但是朱刻本的其他错误最少。在实际按谱鼓曲之时,对朱刻本中这个七百多年前的古谱也必须先作以下的校正:

第一段旁谱末一谱字“乞豆井乍”,应是“从豆门乍”。

泛声第一行的“一七六”应是“”;第二行的“”应是“”即“”。

第二段“何”字的旁谱应是“”;“覆”字的旁谱应是“”;“云”字的旁谱应是“”;“过”字和“谷”字的旁谱应是“”和“”;第三“兮”字的旁谱应是“”;“谁”字的旁谱应是“”。

第三段“欢”字应有旁谱“”;“山”字的旁谱应是“”;“不”字,第一“年”字、“汾”字、“上”字的旁谱都应是“”;最后一个“兮”字旁谱中的的“丿”应移在下一谱字“”的上方,写成“”。

姜夔古怨一曲,因是自制曲,又是自写自刻的谱,它就很具体地给我们指出古琴曲的减字谱发展到十二世纪末期的情况;又,元明以来的琴谱指法形式是有文献可征的。因此弹琴家有可能辨别任何一个古代琴谱写成的大约年代。

三、事林广记琴曲

《事林广记》是南宋陈元靓编纂的一部通俗类书,在元代经过多次修订翻刻。我们见到的共有三个版本:一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日本在元禄十二年(1699年)翻刻的元泰定增补本,此书第七集收有琴学旧论及《黄莺吟》一曲;二是中华书局影印椿庄书院刊刻的元至顺增补本,此本除《黄莺吟》外,另增刻了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个小品琴曲,琴论的取材也有所不同;三是北大图书馆所藏元后至元的郑氏积诚堂本庚集,此本材料与至顺本几乎完全相同,故本编不予收录,其余两本均照样影印,以供研究。

结合《事林广记》的六个曲谱和元代吴澄琴言十则的指法稍作分析研究,就可以看出元代的谱,比较姜夔的谱有了变化;又因姜谱是自作自写,写成的时代有保证,也能说明用姜谱鉴别早期琴谱的可靠性。

四、太古遗音

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不著编撰人。此书应有上下两卷,现仅存上卷残本,书前无序文。据《新刊太音大全集》载朱权永乐癸巳(1422年)序称:《太古遗音》原为宋田芝翁所辑,计有三卷。南宋嘉定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献之于朝。明永乐间,朱权得之于涂阳。后至江右,根据得到的几种不同的版本,重加校正,“无益者损之,脱落者补之,定为二卷,仍名曰《太古遗音》”。现存《太古遗音》残本恰好也是二卷,“琴坛十友”一目之前无“臞仙”两字。如从这两点来看,此书有可能是朱权的改编本。但此书编辑体例极不严谨,如“琴背制度”与“琴本制起法象”之间,无故夹入了一段唐赵耶利的指法材料。此材料不见于书前目录。这种编排上杂乱无章的作法,很难相信会出自名儒朱权之手。按袁均哲《太音大全集题辞》谈到它所根据的母本时,也只说“近代所谓《太古遗音集》”,并未指明该书编者是朱权。由此推测,此书有可能出自书贾之手。

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现存《太古遗音》中最早的版本。从其目录来看,它保存了不少早已散佚的唐末琴书、琴谱。如见于《事林广记》的《黄莺吟》等曲,《手势形法象》左手部分二十二条的记录等等。这些对于研究《太音大全集》一书的来龙去脉,对于鉴别史料的真伪,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五、新刊太音大全集

北京图书馆藏,明正德间刊本。全书共分五卷。一至四卷为前集,第五卷为后集。据书前序称,编者曾“宦游南北”,“取诸家琴谱与近代所谓《太古遗音集》,反复抽绎”,“繁者剔之,略者详之,难疑者音释之,驳杂者厘而正之”,重加编订而成。此序因缺末页,佚去作者姓名。然而第五卷书后有袁均哲的题识,提到他曾“宦游南北”的事实。据此可知,此书编者即袁均哲。袁氏明正统间人。明杨表正《重修正传琴谱》称他曾“注《遗音》”。现与《太古遗音》残本比勘,说明袁均哲既是《遗音》的注释者,也是改编者。

至于《新刊太音大全集》嘉靖金台书林汪氏刻本,共六卷。此书实际上是以袁氏《太音大全集》为母本,稍加增订而成。书前朱权的序,有可能是书商谋利托伪而放上去的。从书中不少指法谱字来看,《新刊》错刻之处甚多,故本编决定将袁氏《太音大全集》全部影印,另将《新刊太音大全集》朱权序附列于后,作为参考。

六、神奇秘谱

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朱权(臞仙)辑。前有洪熙乙巳(1425年)三月一日臞仙自序。上卷称为《太古神品》,凡十六曲。中、下卷称为《霞外神品》,凡四十八曲。

朱权原序说明,此谱是他花了十二年功夫编成的。《太古神品》十六曲,从其减字形式研究分析,参照谱内各曲的解题,可以证明这十六曲多是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霞外神品》,据元至大年间胡长孺《霞外琴谱序》称,南宋淳祐、宝祐时,浙派琴家杨缵、毛逊、徐宇等人,编了一部《紫霞洞琴谱》,共收四百六十八曲。谱中不少琴曲在元明之际得到时人的不断加工。《霞外》就是指所谓能“探少师(杨缵)谱外不传之意”的那些经过加工的琴曲。因此,《霞外神品》是研究元明之际浙派琴艺的重要资料。

朱权原序明言:“上卷太古神品一十六曲,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故无点句”。但现存《神奇秘谱》两个刊本《太古神品》中的《遁世操》等曲都有点句。北图本上卷之末,刊有辛未附注两行,说明“以私意详其声趣,点于句下”。辛未晚于朱权卒年。此本在嘉靖汪谅书坊所刻《文选》第一卷第三十四页广告中,与《新刊太音大全集》并列,可以推定此本是嘉靖的翻刻本。至胡本则据胡氏自称是万历间所翻刻。上图本则无此注。与嘉靖本相较,个别谱字且有误刻之处。它可能是万历间所翻刻。嘉靖本虽然翻刻在先,但书板模糊之处过多,故本编仍用上图本影印。

此外,两本目录均有漏误:(一)漏列“商角调”一类(用正调定弦)。(二)在商角调类下《神化引》一曲之前,漏列“神品商角调”一曲。(三)《楚歌》属于凄凉调,应提列在《离骚》之后(正调紧二弦、五弦各一徽)。

七、五声琴谱

原为常熟瞿氏所藏,现归北京图书馆,与正德抄本《琴苑要录》为姊妹本。不分卷,明懒仙撰。编前有天顺元年(1457年)懒仙自序及五声正变琴诀。谱中五调各一弄,共五曲。

懒仙的姓名不详。从五个琴曲的曲名、曲调、写谱形式看,可以推定这是懒仙的创作,即十五世纪古琴曲创作的一个例子。

八、浙音释字琴谱

宁波范氏天一阁旧藏,天一阁书目误作《臞仙神奇秘谱》。明刊本,仅存二卷。上卷六十六页,原缺第一至第四页;第十五至第二十一页;下卷自六十七起至一百四十三页。上卷因缺首页,行款不得知;但据下卷行款首行为“浙音释字琴谱卷之下”,次行为“南昌板泽稽古生龚经效孔编释”,故知此书的本名实际为《浙音释字琴谱》。共存四十曲,其中四曲残缺不全。

此书虽有龚稽古的行款,但他只是书的“编释”人。因为书中许多琴曲解题提到朱权是他的“祖王”,我们推定此书是明宁靖王朱奠培在弘治年(1491年)以前所刻。书中把朱权《神奇秘谱》中各曲和一些其他琴曲,由龚经按一字一音编写文辞,捍格难于演唱。但其中所收《神奇秘谱》以外许多琴曲的原谱仍可推定是宋、元间流传下来的。

九、谢琳太古遗音

北京傅惜华先生旧藏,现归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明刻本,共三卷,黄山居士谢琳撰。书前有正德六年(1511年)张鹏序,正德七年何旭序,正德八年何庄跋, 序跋强调谢琳琴艺为程敏政、沈周等所推重,足证谢氏为当时有名琴家。

此书每曲都有旁词,其中不少是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有辞之曲(琴歌),但也可能有一些是因袭《浙音释字》编释而成。怎样分清其中哪些是传统琴歌,哪些是新作“编释”,还待深入分析研究。此书辑有传统琴歌,应该视为现存最早的琴歌谱集。

十、黄士达太古遗音

北京汪孟舒先生摹藏明刻本。原书已佚。书内行款中刊明“豸山黄士达可行编集”,也是三卷,编首有黄氏自序(原书序后年代撰序人名均已源失,但可以推定撰序人是黄士达,年代是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稍后),共收三十八曲。其中三十六曲与谢琳《太古遗音》完全相同。只有最后的前后《赤壁赋》二曲是谢本所无。

黄士达的自序中指明这一材料是他的“太学同门友绩溪胡献清、新安汪克明”在正德十年赠给他的。绩溪、新安都在黄山附近,这就说明除《赤壁》二曲之外,此书不过是用转抄谢琳的稿本所刊。因此本编只影刊黄氏自叙及前后《赤壁赋》二曲。

十一、新刊发明琴谱

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二卷,明弋阳黄龙山辑。卷前有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自序,序后有上弦势、琴用指法等图、左右手指法及谱目。共收琴曲二十四曲。

明代初年江右琴坛很盛。到嘉靖初黄龙山为止,江右的琴家就似乎少了。《发明琴谱》中除《潇湘》《庄周梦蝶》《白雪》《神游六合》《樵歌》《禹会涂山》《大雅》《乌夜啼》《梅花三弄》九个琴曲外,其余十五曲都有旁词。检查这些有辞之谱,凡同名之曲文辞多与谢琳各谱相同,曲调也是大同小异,这就说明两家的谱本都有悠久的传统。

十二、梧冈琴谱

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明广西平乐黄献所辑的琴谱专集。前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陈经序,书分上下两卷。卷末有黄献后序,共收四十二曲。按此书即朱载堉《乐律全书》所列参考书中的《张助琴谱》。黄献跋文内指明是张助的原谱,陈经序内指明张助的琴谱是从南宋徐宇(天民)一派流衍而来,师友渊源不乱,称为“徐门正传”。张助是民间弹琴家,被明孝宗(弘治,1488—1505)召入,以“徐门正传”教太监戴义。黄献也是太监,学“徐门正传”于戴义。徐门始祖徐宇则是南宋郭沔的弟子,这说明继承南宋郭沔取法民间野谱的浙派“徐门正传”在明代中叶仍流传于民间。

十三、风宣玄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十卷,明徽藩朱厚爝辑刊。前有朱厚爝自序及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山西右布政使张鲲序文,卷一转录了大部分宋代田芝翁《太古遗音》的琴论材料(参看本编第一册《太古遗音》及《太音大全集》的琴论材料。《太音大全》即《太古遗音》),增加图说至一百五十四幅之多。卷二至卷十为琴谱,共收一百零一曲。

朱厚爝自序说:“萃诸家之谱而观之,或谱讹而文谬,或言舛而音乖……兹延专门之辈参互考订……使音调而字吻……”这说明此书是当时流传琴曲的一个校定本。原书镂刻很精,是一部很珍贵的谱集,也是琴谱专集中并收传统琴论的开端。

十四、琴谱正传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明刻本,六卷。明杨嘉森所辑的琴谱专集。卷首有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迁叙文,叙文后为论琴杂著。编后录有辛酉年黄献《梧冈琴谱》的后序,谱中每卷首先载曲词,词后为谱。谱中亦间有附词,共收七十一曲。

此书未归公有前,原藏家见书后录有黄献草书后序,认为全书都是黄献本人所增补的。但何迁叙文内指明是杨培庵所辑黄献和宋仕两家之谱,又如《梅花》《鹤鸣》各有两谱,渊源迥异,均可证明此书并非黄献本人之谱。

十五、西麓堂琴统

天津李允中先生藏,转抄本,二十五卷。明汪芝所辑的琴谱杂集。汪芝住在歙县自筑的西麓堂,此书琴论又大都录自南宋徐理的《琴统》,故称《西麓堂琴统》。

在清代《二香琴谱》等书中,此谱均在见存琴谱之列,可见他一直在流传。目前存有抄本数种。其中之一,即本编影印本,存二十五卷。前有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年)秋七月唐皋序。一至五卷分论声律(主要转录徐理《琴统》)、琴制(主要转录《太古遗音》,参看本编第一册)、字谱及杂说,其中第五卷字谱指法,大部缺佚,仅存首二页;六至二十五卷,共收琴曲一七〇曲。另一部仅存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又一部仅存卷十《长侧》《短侧》两曲。在现存明代各种谱集中,这是一部收曲最多的传统曲谱。

汪芝自称:“予尝抗志遗谱,博采诸家,搜猎颇多,积之充栋,乃析名辨义,扬糠披沙,汇为兹编,冀于反本。五音六律,比类而附,支分目举,巨细靡遗,谱曲句字,莫有隐晦。肇自弱冠,迄于二毛,垂三十年,甫克就绪。”现观谱中各曲,除注明抄自宋本者外,大部都是极为罕见的远古遗响。如汉唐古曲《广陵散》《间弦意》《明君》,宋人所作的《宋玉悲秋》等。这些古曲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的艺术规律,或者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均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十六、步虚仙琴谱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明刻本,仅存第五、第六两卷残本,共十五曲。

据《与古斋考存琴谱》载称,此书是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顾挹江辑,全书九卷。日本内阁文库书目所载同。

十七、杏庄太音补遗

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三卷。明萧鸾所辑的琴谱专集。卷首有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年)萧氏自序、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年)施良臣书及四十年辛酉齐嵩序,序后有萧氏肖像、像赞、太音纪原、太音体制诸称徽弦属义、徐门正传、杏庄律吕约义等论琴文字及谱目,卷后有嘉靖三十七年戊午方梦阳跋、萧氏自赋、嘉靖三十六年金大舆及三十七年金白、刘等识文。计收琴曲七十三曲。

这也是朱载堉《乐律全书》所列参考书之一种,目为《萧鸾琴谱》。萧鸾强调他本人的琴派也是“徐门正传”,上祖浙人徐氏晓山。同时他说明了他们的琴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是说,只把琴作为器乐演奏,不许用文辞来演唱。萧氏又认为凡是琴曲,都应该有一个小的“吟”(序曲),我们相信这可能是某一时期中习惯性的曲体规格。因此,他曾致力搜寻每一传统琴曲的“吟”。收得的却也不少,而且其中很有些看来是真正原有的,得到了分而复合。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萧氏对于用来熟悉调式和调性的各传统小调,在明初《神奇秘谱》改称“某意”之后,又再改称为“某意考”,我们说他这一琴派是主张“曲必有吟,意必有考”。

十八、杏庄太音续谱

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一卷。萧鸾游吴越,得曹、鲍两氏授箫韶诸曲,合自制的一些琴曲续刻而成,与《补遗》三卷相庚续,故此谱的书口作“四卷”。但此书另有嘉靖己未吴炳的序,另有“杏庄老人”自题,另有他的门人陆烨的跋;又北京图书馆也藏有补遗三卷,但无续谱,可见续谱另有一书。此书共著三十八曲,其中《尽善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均有残缺,因是孤本,本编任其残缺存真,但《琴谱正传》与《藏春坞琴谱》的同曲可以参补。

十九、太音传习

国家图书馆藏,明李仁撰,周桂山刻本,五卷。有嘉靖辛酉杨懋叙,嘉靖三十一年朱齐序,嘉靖四十年叶荃跋及嘉靖三十一年李仁后序。第一卷系统地介绍学琴必须谙习的琴论,如琴体说、弹琴论、上弦法、辨指审音、正调品弦、外调品弦、抱琴法、字谱源流、指法、弹琴启蒙、五声考等。共收八十曲,内有六个残曲,因此书是孤本,本编亦任其残缺存真。

李仁此谱与萧鸾琴谱同样强调“曲必有吟(序曲),意必有考”,杨懋强调李仁“精于古意、吟、曲三者”,谱内各曲之前有“吟”,都是明证。李谱刊行后于萧鸾五年,但四篇序文都指明集中各谱是李仁的祖父传下来的,如果属实,那么江南萧鸾的琴派还是源于江北的李家。

二十、五音琴谱

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二卷。明藩王朱珵坦辑。有万历七年已卯(1579年)秋八月沈国保定王德轩序。上卷为宫调及商调曲,下卷为商角曲及外调曲,凡三十六曲。

该序有云:“暇中检旧谱,粗加櫽定,录己所能者三十一曲为上下卷;其不能则不敢有所是正。”既是他的自用谱本,就与其他各先期谱集兼收并蓄的体裁有所不同,它的风格统一,技巧统一。

二十一、重修真传琴谱

这是明刊琴谱流行较多的一种,十卷。明杨表正撰。杨氏早些时曾撰刻《正文对音捷要琴谱》六卷,本书是后来的订正本,故全名为《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本编采用的是汪孟舒旧藏万历乙酉金陵三山街富春堂原刊初印本。卷首有杨表正自序,无名氏《刻太古琴谱叙》(不记年月)及刘御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刻琴谱真传序》;序后有杨氏肖像及像赞等,卷末有乙酉年陈书箴及姚士畏跋。卷一、二论琴,卷三至卷十为琴谱,计收琴曲一〇五曲,和谢琳太古遗音一样,每曲都有旁词。弹琴家简称此谱为《重修真传琴谱》或《西峰琴谱》。

琴有江派、浙派之分,其源始于宋季,明代代表浙派的梧冈和萧鸾琴谱都有轻视江派的议论。但江派实际也是自成形式自成风格。有文、无文是划分浙派、江派界限的重要具体因素之一,杨表正在万历初年强调“正文对音”与浙派“去文以存勾踢”对峙。并为大量琴曲补文而且能大胆创作,有维江派于不坠之功。公道的弹琴家常说,浙派视古琴专作器乐,固能运用轻、重、疾、徐、吟、猱、绰、注取胜;但结合明代人对演唱深入讲求声韵的习惯,把江派素朴的琴音配上演唱中的腔韵,能使散声和泛音灵活起来(散泛音是浙派也无法装饰的音),也自有它的妙处。

二十二、琴书大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明刊本,二十二卷,明蒋克谦所辑的琴论专书。全书大部分辑述古琴历史材料,首有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萧大亨序及蒋氏自序,序后为目录。编末有赵鹏程跋。一卷至二十卷都是论琴,只有第二十一、二十二卷为琴谱,谱前有蒋氏附言及谱目,计收六十二曲。

此书搜集古代琴书甚很多,其中有些极为罕见,如元陈敏子《琴律发微》几乎全书辑入。又如唐代赵耶利、陈拙,宋代成玉磵、杨祖云等人的指法材料;《琴苑集》关于古琴弦法的记载等,都是研究古琴艺术必不可少的资料。据蒋克谦自序说,他的高祖“僻性嗜琴,稽往牒中有关于琴者,辄为手录,将梓之而未能”。他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又从而充拓之,搜括诸谱……捐俸鸠工集材梓之”。他的高祖是嘉靖皇太后的父亲,所谓“往牒”,可能包括内府的材料。至于曲谱只是附录,故只有六十二曲。但这些琴曲也都是从当时的古籍中得来,不能看到六十二曲均曾见于先期各谱而低估了它们来源悠久的价值。

《千顷堂书目》著录《永乐琴书集成》的子目与此书相同,但《永乐琴书集成》为写本,亦非永乐间的工料,疑是明季书商伪作。《琴书大全》音乐研究所藏本则为万历棉纸精刻本,但缺卷六、卷九全卷,卷七首页、卷十五第三十七页。天津人民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各收得一部,虽然纸质稍差,但为完帙。本编用音研藏本影印,残缺部分用天津人民图书馆藏本补足。

 

 

本文选自: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


往期回顾:

查阜西:怎样克服古琴谱的缺点

查阜西:漫谈古琴

查阜西:琴学小史

查阜西:十年来的回顾和感想

溥雪斋、查阜西、许健:古琴音乐活动在北京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上)

查阜西:幽兰指法集解(下)

查阜西:古琴音乐(上)

查阜西:古琴音乐(下)

查阜西:琴歌的传统和演唱

查阜西:《指法字谱》正名初议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研究

查阜西:《张孔山流水》传本考异

查阜西: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

查阜西: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

查阜西:民族音乐研究动员

查阜西:张廉访赝作古乐器之自白等八则

查阜西:谈谈我的民族音乐学习(提纲)

查阜西:天门怀旧等四则

查阜西:请文联重视“情习不同,博采风俗”等三则

查阜西:坚持古琴曲内容的表现等四则

查阜西:古琴曲谱的来源与现状

查阜西:琴歌诀等三则

查阜西:琴歌《苏武》——一个传统的古琴声乐曲

查阜西:琴坛漫记

查阜西:关于赵义正同志谈古琴的意见

查阜西:写在影印《神奇秘谱》的前面

查阜西:琴家三传

查阜西:几个琴人的情况

查阜西: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

查阜西:古琴创作小史

查阜西:琴学及其美学

查阜西: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查阜西:检查我十年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和工作

查阜西:百年来的古琴

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上)

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下)

查阜西:古琴的常识和演奏(上)

查阜西:古琴的常识和演奏(下)

查阜西:《琴曲集成》编者的话

查阜西:《琴曲集成》第一辑凡例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