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孝苹:十九世纪前后诞生的中国古琴家

谢孝苹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徐立孙五位琴家和杨荫浏先生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谢孝苹先生通过对各位先生在古琴领域所取得成就的梳理,集中展现了他们的琴学路程,也由此引发我们对那一个时代的深入思考。

十九世纪前后诞生的中国古琴家

观察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时期诞生的古琴家的生平,他们风云际会,管领风骚,名家辈出。本文不能一一介绍。今将他们之中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五位古琴大师,略叙其生平,俾广大琴人在景仰他们不朽业绩的同时,沿着他们的步伐继续前进。这五位古琴大师是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和徐丽孙。附带还介绍中国音乐学家杨荫浏的生平,用以纪念杨先生对古琴音乐的提倡和古琴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修水查阜西(1895—1976),早年在南京参加清溪琴社的建立与活动。1936年在苏州和上海,先后成立“今虞琴社”,主持编印《今虞琴刊》,组织和团结全国各古琴流派的琴人,共同为振兴中国古琴事业,起模范带头作用,1953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54年5月,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被选为会长。1956年查阜西率领古琴音乐调查小组,遍访上海、杭州、成都等17个城市,搜集大量古琴音乐的文字和音响资料。196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他的主持下,先后编印《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整理了《历代琴人传》;出版《幽兰实录》和《琴论缀新》。同时组织琴家发掘古谱,使得《碣石调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历史名曲得以演出、广播、录音,并向国外介绍。查阜西毕生为中国古琴事业做了大量工作,鞠躬尽瘁,直到他停止呼吸的最后一刻。
苏州管平湖(1897—1967),本名平,字吉庵。平湖其号,清宫廷画家管念慈之子。管平湖琴学造诣甚深,得九疑派杨时百,武夷派悟澄和尚和川派秦鹤鸣等琴家真传,博取三家之长,吐故纳新,自成一格。管平湖倾注全部心力于古琴研究,发掘,整理大量已经失传的琴曲,如著名古曲《广陵散》《幽兰》《离骚》《大胡笳》《秋鸿》《欸乃》等。还与他人合撰《古指法考》,是深入研究宋、元古曲的津筏。他所弹奏的《流水》曾被美国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选进太空探测器里的唱片中,长期在宇宙空间翱翔。
常熟吴景略(1907—1987),名韬,别号缦叟。1930年在常熟结识天津女琴家王瑞璞。对古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从此勤奋自学,琴艺大进。1936年4月经琴家李明德介绍,在苏州参加“今虞琴社”,并主持为明代琴家严天池立碑事。抗日战争期间,与张子谦先生共同主持上海今虞琴社社务。在上海、常熟两地设帐授徒,教授古琴音乐,先后受业于门下者有50余人,当时流行江南的古琴琴曲目如《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高山》《渔歌》《石上流泉》《阳春》《白雪》《雉朝飞》《墨子悲丝》等数十曲,皆先生打谱订拍。很多琴曲灌成唱片和磁带录音,流传海内外。台湾著名古琴家、民族艺师孙毓芹的许多琴曲,都是参照吴景略的密纹唱片和磁带录音研习而成的。吴景略演奏风格蕴藉潇洒,一种奔腾流放的独特气势与幽闲如画的气韵,在他的指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动人心弦,绕梁之音,如缕不绝,1956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而后又被聘为民乐系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古琴专业演奏家和研究人员。1980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恢复活动后任会长。在南方他曾是古琴界一员主将,有“南吴”之称,与北方的古琴家管平湖,共同蜚声古琴界,人们以“南吴北管”为琴坛的两面旗帜。
仪征张子谦(1899—1991),名益昌,先世寄籍扬州。13岁时学琴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1936年参加今虞琴社的创立并主持编印《今虞琴刊》。抗日战争期间与吴景略共同主持上海今虞琴社的会务。1956年任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随团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地。1957年任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席。1979年,今虞琴社复社后重任社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聘为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同时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理事。自1919年被邀请参加在苏州怡园举办的琴会,到1991年逝世止,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古琴事业的春秋嬗替,是一位不可多得“世纪琴人”。张子谦演奏风格清新委婉,节奏明快中跌宕时出,指法上不避偏锋,右手有时疾进至七、八徽间,几与左指相遇在毫发间,将广陵派的独特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擅弹广陵派的《龙翔操》《梅花三弄》等曲,早年曾有“张龙翔”之誉,经张子谦打谱整理的古曲,有《秋鸿》《长清》《短清》《楚歌》《沧浪吟》《天风环佩》等。著有《古琴初阶》已梓。另有《操缦琐记》十卷,记载了自1938年至60年代三十余年古琴界重要活动,是珍贵的古琴文献资料。他们弟子有龚一、戴树红、戴晓莲等人。
南通徐立孙(1896—1969),名卓,1917年入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师事海门沈肇州习琵琶,诸城王燕卿习古琴,1919年陪其师王燕卿赴上海参加晨风庐琴会,主人周庆云赠以古琴一床。1929年与同学邵森在南通创立“梅庵琴社”。“梅庵”是南京高师校园小筑,其师王燕卿教琴之所。建社以后,从事古琴教学活动,传播诸城琴艺。从学琴人前后计有200余人。今梅庵琴派传人,已遍布海峡两岸。1913年,与邵森以其师王燕卿所藏《龙吟观琴谱》残稿为蓝本,益以其师所传习其他各曲编次为《梅庵琴谱》印行问世。1954年参加华东民族乐器演奏会,1956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1959年重刊《梅庵琴谱》。1963年在古琴律学方面的著作《勤俭堂选著》出版,积极参加古琴打谱活动,经他打谱定拍的古曲《幽兰》和《广陵散》收刊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印行的《古琴曲集》。传徐立孙琴学衣钵者有陈心园、杨泽章、吴宗汉、刘景韶、夏沛森、吕德宽及邵大、苏哲嗣、邵元复。
无锡杨荫浏(1899—1984)对中国音乐史、乐律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特别是古琴音乐律论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撰写的《中国音乐史稿》有专门章节论述古琴学。人们所罕知的是杨荫浏本人也是古琴家,尽管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古琴。他是最早用五线谱记录古琴曲谱的始创人,早在1947年,就开始为古琴家记谱。那时音响设备条件差,全凭耳听手写,十分辛苦。50年代以来,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中国音乐中国音协常务理事,以毕生之力提倡古琴音乐。1953年改编南宋郭楚望古琴曲《潇湘水云》为乐器合奏曲;1956年,为古琴家夏一峰记谱的17首古琴曲《古琴曲汇编》出版,均被列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杨荫浏在民族音乐方面出色的研究,为古今中外搭起了一座宏伟的立交桥,更为民族音乐艺术,包括古琴音乐艺术开通了向广阔前方长驱疾进的高速大道。


原载:谢孝苹《雷巢文存》(下),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0871092页。

往期回顾:

杨荫浏:七弦琴讲座提纲
杨荫浏:古琴谱式改革刍议(上)
杨荫浏:古琴谱式改进刍议(下)
杨荫浏:七弦琴徽分之位置以及音程之比值
杨荫浏:关于七弦琴的问答
杨荫浏:《古琴曲汇编》说明
杨荫浏:对古琴曲《阳关三叠》的初步研究
杨荫浏:蝶梦游 ——从这一乐曲来看一般乐曲的史料、标题和艺术形象等问题
杨荫浏:《琴谱》(上)
杨荫浏:《琴谱》(下)
杨荫浏丨三律考
杨荫浏:嵇康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
谢孝苹丨旅日琴僧东皋心越
谢孝苹丨旅日琴僧东皋心越(下)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