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诗经《式微》《子衿》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资料汇总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7课《大雁归来》第8课《时间的脚印》第9课《桃花源记》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第三单元
第11课《核舟记》第12课《<诗经>两首》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第16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9课《登勃朗峰》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这是一首劳苦奴隶控诉奴隶主奴役压迫劳动人民的先秦时代的诗歌。
在奴隶社会,服劳役的奴隶常年累月地在雨露泥水中受尽折磨痛苦,暗无天日地劳作,日暮黄昏还不能回家,他们愤愤不平,以自问自叹的口吻控诉不幸的遭遇。)
【第一节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今译】
日光暗淡,天色灰濛!天很晚了,天都黑了,为何不能回家中?
要不是服侍大贵人,不然咱岂会这么晚了还顶风冒雨奔波在雨中?
天已暮,天已暮!为何不能回家住?
如果不是服侍你,哪会露中吃尽苦?!
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不回家?
若不是为了主子的事,怎么会身沾露水?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第二节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今译】
日暮黄昏,苍天冥冥,天很晚了,天都黑了,为何还难以回家中?
要不为老爷养贵体,服侍贵人身,咱岂会这么晚了还趟水跋涉在泥水中?
天已暮,天已暮!为何不能回家住?
如果不是服侍你,哪会泥中服劳务?!
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没往家回?
若不是为了主子的贵体,怎么会在泥水中受苦累?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赏析】
这首诗歌写的是夜幕降临时发生的事。
“式”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思。
“微”,这里指天色昏暗,夜幕降临。
这首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役夫们的怨歌,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
一群古代劳工,长期服役于主子,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有家难归,于是他们用一种辛辣的问答方式,唱出了这支控诉之歌,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讥讽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
他们起早摸黑,顶风冒露,在泥水中不停地劳作,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当权者的驱使?还不是为着老爷们贵体的安康?
这首民歌采用“对歌”的方式。
“对歌”是从《诗经》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民歌演唱方式。
汉乐府中有“相和歌”,即一唱一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可以说是这种演唱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对方有意的设问,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是役夫们直接而干脆的回答:官府的徭役太多,不然怎么会这么晚了还在顶风冒露!
这首歌在题材上也很有特色。
歌者有意选择在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刻作为背景,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劳役的繁多和服役者的怨苦,因为这个时刻正是牛羊下山、役者归来之时,也是最能惹起征夫感慨、思妇盼归之时。
昏昏的暮色与役夫们昏暗的心绪交织在一起,更能表现劳役的繁重和役夫们的怨苦。
《诗经.邶风.式微》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 诗经概述
《诗经》,也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直到汉代学者把它奉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第二部分,诗经的来历
关于诗经的来历,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之为西周,西周的统治者,总结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条就是商朝的统治者们没有及时的听取老百姓的声音,不曾关心民生疾苦,才失掉了民心,导致灭亡。为了吸取这一教训,西周的统治者们,就选派了一些乐官到民间去收集诗歌,编辑入册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心声。同时,还专门组织,人员编写诗歌,用于宫廷宴会和祭祀宗庙之用。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至于为什么删了那么多?汉代人提出了“孔子删诗”说。几千年来,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莫衷一是。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第三部分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这主要是从乐调上的不同来区分的,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合乐的唱词。风诗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风”是音乐曲调的意思。古人听见风吹时能发出大小高低、清浊长短各种声响,所以用来给乐调命名。“国”是方域、地区的意思,“国风”就是各国的地方乐调。雅诗分“大雅”、“小雅”,相当于后世的大曲、小曲,有一百零五篇。“雅”是西周中央地区的乐调,这个地区周人称为夏,“雅”、“夏”二字在古代同音,所以称为“雅”。颂诗有四十篇,是在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曲。这三类诗中,以民歌为主的“国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民歌是诗经里的精华。
第四部分诗经的手法——赋比兴
诗经试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是“布”的同音字,“布”当动词来讲,就是“摆列”,开门见山的把内容摆出来。据《诗集传》的注解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和比拟,有明喻、隐喻、借喻,有的诗整个形象都是比,很像后代的咏物诗。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一首诗的发端。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交错使用这些手法,既能表现深广的思想内容,又有浓郁的诗味,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第五部分,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所反映的社会面极其广阔,有的诗描写奴隶的苦难、愤怒和理想,如“豳(bīn)风”的《七月》、“魏风”的《伐檀》《硕鼠》等,《伐檀》唱出了一群伐木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强烈不满: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冬不狩来夜不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
若是真的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硕鼠》把剥削者比做贪婪的老鼠,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憎恶和蔑视,诗中描写的奴隶,由于不堪忍受残酷剥削而想到逃亡,在当时的社会中,带有反抗意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
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热爱和平生活的愿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如,“王风”的《君子于役》,“秦风”的《无衣》等,有的叙述周始祖后稷创业的过程是诗史,有的讽刺和抨击统治者的暴政。还有相当多的是,以描写爱情和婚姻为主,《郑风》和《卫风》里的情歌最有名。这些诗,无论是歌唱爱情的欢乐,还是诉说相思的痛苦,或是对礼教压迫的怨恨,都具有比较深广的社会意义。《氓》描写的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此外,诗经,还有一些事。此外,诗经里还有一些是贵族的祝颂诗和颓废式。
第六部分 诗经的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辉煌而卓越。首先,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各种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反抗,理想和愿望,给后人提供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其次,他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是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一次杰出的贡献。第三,诗经的语言艺术也很高超,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富于变化,尤其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使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抒情成分,都明显地得到了增强。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使诗歌成为人民手中的战斗武器,他所表现的巨大艺术创造力,使它成为历代诗人学习借鉴的典范,启示后人重视民歌、学习民歌,从民歌汲取新血液,推动诗歌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他所保存的许多传说和史迹,又是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1.《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4.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答: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5.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6.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7.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诗歌主旨: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8.这首诗的上下章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种表现手法是(重章叠句),其作用是(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9.什么是诗经六义?答: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10.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分析:D。不是感情的“起伏”,只是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对贵族统治者压迫劳动者的不满。
子衿《诗经 郯风》知识点
【原文】
子衿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què)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⑴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 宁(nìng):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 挑达(táotà):来回走动的样子。
⑹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今译】
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
青黝黝是你的佩玉带,心悠悠是我把相思害。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
走去走来多少趟啊,在这高城望楼上啊。一天不见哥的面啊,好像三个月那么长啊!
【作品介绍】
《子衿》出自《国风·郑风》,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妙维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赏析】
“青”在古代就是蓝色,《毛诗序》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在古代,对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着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分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戴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颜色—青色衣服。所以,书生又称为青衿,这便是《子衿》中的青青子衿。
《子衿》中的郑国女子这样说:“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其实女子要表达的是”你来不来都一样,尽管我着急,我生怨,但心始终向着你”。于是发出“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的慨叹。
后来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之一中直接引用了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成了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对贤才的渴求和对雄伟霸业的忧思:“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的这首诗作被视为建安文学的一颗明珠。而《子衿》所体现出来的清新细致的情境在宋代李清照早期的一首《浣溪沙》中似乎得到了延伸,词中这样写道:“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与《子衿》的意境几乎重合,精妙地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态。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曹操的《短歌行》更脍炙人口,而才气过人的李清照似乎也更有魅力,然而这篇《子衿》的美却从未消逝,反倒是在后人对其意境与语词的化用里,透露着《诗经》对于中国后来的古典诗歌文学不言而喻的巨大影响。
思维导图↓八年级下册↓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