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68 密乘 ▏69 密乘的修行方法(一) ▏70 问答录(十二)《甚深内义》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藏传佛教:68 密乘 ▏69 密乘的修行方法(一) ▏70 问答录(十二)《甚深内义》
一九九〇年七月四日早上
68 密乘
昨天我们谈到了声闻、缘觉和大乘(也就是菩萨乘)的修行方法和证果。今天我们要来谈密乘的修行方法和证果。我会先对密乘做一番概要的说明,然后再个别来谈三部密续,即作密、行密和无上瑜珈密。
在一本称做“三字灯”的密续论典里,它说明了一位密乘的行者除了必须具足适当的根器外,还要了解两件亊情。第一,声闻缘觉等小乘的证果并非究竟的开悟成佛,第二,在菩萨乘中,行者需花上无数劫的时间始能证悟成佛,密乘行者除了必须具有上根器外,还要对其他各乘有非常淸楚的既念。
另外,行者还要知道密乘法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法门,它是一条直接的成佛之道,由于它是一条直接道,有许多善巧方便,因此,修密法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除了这些我们已说过的特性和必须了解的知识外,一位密乘行者还必须对密乘和密法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和虔诚。在修行上精进不退转也是密乘行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密乘以其丰富多样的善巧方便着称,行者不仅只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结合简易与展现现象诸法的法门可供选择。
正如昨天我们说过的,这些已入菩萨乘之门,并发菩萨心、修六波罗密、行菩萨行的人均适合进入密法的修行。没有菩提心和六度做为基础,任何人都不适合修这种法。但纵然我们具足这两种特质,也只能修习下二部续,也就是作密和行密部的法。
从基本的佛理教义来看,各部密法之间并无差异。它们都认同众生本具佛性的概念,此也称为“本善”,乃遍满一切众生之性。而其之所以有差异仅在于修行的方法本身。在作密部,我们视自己为极普通的凡夫,而观本尊为至高无上的佛菩萨。w此,本尊和我们之间有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就像闰王和他的大臣一样。这种观想的方法和概念使它在密乘中成为下部密续。
经典上说,一个真正修行作部续密法的人,如果福报够,而且不生病或出意外而结束生命的话,将可在六十生之内达到圆满证悟。不生病、没有意外的六十生是按照密乘每一世寿长一百年来计算的。不过,我们在这里是属于密乘之地,所以当我们说寿长一百年时,它并不完全是一百年。只要我们是在密乘的地方,便一定要采密乘的方法来思考。依照密法,人的呼吸在一呼一吸间称为一息,而一万二千六百息则算一日。通常我们认为的一天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一整个昼夜的循环。但密乘的一天并不是依照地球的旋转来计算的。因此,我们的寿长也依出入息,而非一般我们用来计算日子的方式来算的。
以这种方式,不同众生,甚至是人道众生的寿长也各不相同。举例来说,人道的一天(也就是整整一万二千六百息),对于某些昆虫来讲便是一百年。(而这一百年当然也非按外在的时间,而是依昆虫本身的出入息来计算的。又依气息,配合密法的时间来算的话,人道的一年对某些天神来讲只是一天。以上是依密法来计算筹长的方式。因此,若你是一位真正作密部的行者,以这种算法,要六十生才能成就。
现在往上讲到行密部。此部密法让我们在修本尊法时,可自观为本尊,不过不包括我们体内的气脉与脉轮,只观象征身、语、意的“嗡母阿吽”三个种子字。由于具有自观为本尊的能力,因此经典上说十六世便可证悟成佛。
最后是最高的无上瑜珈密。做为一位瑜珈密的行者,除了需有高超的智慧外,还要对密法有绝对的信心,完全无一丝怀疑,当你没有怀疑时,信心便会非常强烈。然后,你可以向一位真正的密乘上师请求灌顶和修法上的指导。其中有四种灌顶:身漼,也就宝瓶灌;语灌,也就是真言灌或甘露灌;意灌,也就知识和智慧灌;以及俱生清净的长寿灌。这四种灌顶是无上瑜珈密行者所必备的。
瑜珈密中单有真正的上师灌顶是不够的,行者的合作才是最重要,也就是说,弟子在接受灌顶时,不能用理智去思考、分析,或生怀疑,并且要有很深的誓愿:“从接受此法灌顶直至证悟成佛,我决不舍弃此道”。无上瑜珈密需要这种坚定的愿力。
在接受完某个本尊的灌顶后,行者必须按照以下事项来做:首先以不退转的热诚,努力修行生起次弟的本尊观想,以及圆满次弟的化光溶入,完全不过问俗事,并能放下名利等。继之.将自己全心投入修行,像瑜珈行者密勒日巴一样,倘若你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在一世之内即开悟成就。
若想了解此法门如何修,以及它为何如此快速成就的原因,可看看经教的教法——菩提三十七道品,它将对我们帮助很大。前四品是观修四念,通常它可助我们消除执一切为实有与恒常的观念。
此四念处为: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通常以世间法来看,我们都认为身体是清净、干净的,并对它产生依执,认为它真实不假。但在经教中,身体被认为是不净的。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通常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觉受是快乐的。但在经教中,它被认为是不快乐且痛苦的。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通常我们认为自己的心是不变且恒常的,但菩提三十七道品中的观修则反应出心念无常的事实。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一般世俗的观点来看,我们都认为现象诸法是真实且具体存在,因此,我们相信真有自我的存在。但依三十七道品来说,现象诸法并没有真实而具体的个体存在;它们是无自性的。
这些观修指出了一般我们世俗的体验和佛法上的相异处,另外在密乘中,尤其是瑜珈部,我们有称为空行母和上乐金刚的四念处。
瑜珈部的四念处虽然与经教的四念处有相同的名称,但实修的方式却不一样。由于这种相异处,密乘才得以快速成就。两乘中,四念处的主题是一样的,但密乘不在身体的净与不净上打转,而直接指出它乃是空性的化现,既然身体是空性的化现,它便没有究竟真实存在的体性,因此.我们也没必要在实际上是空性的东西为净与不净而争执。
当我们讲到经教的第二念处时,它对觉受是苦、是乐亦有一番争执。但密乘教导我们,若我们能正确而适当的处理自己的感情和觉受的话,它便能转而增长我们的智慧。因此,我们不必去拒绝或害怕像痛苦的感觉,但也不要对它起快乐的执着。我们应该让它成为-种增长自己智慧的工具。
同样的,第三念处在经教中为心乃属恒常或无常而争执。但依密乘来说,心是自证的智慧。因此,我们也没必要在常与无常上打转。
最后,在经教的观修中,现象诸法究竟有无自性?究竟是真实或不真实存在?但在密乘中,一切诸法的显现乃为智慧与善巧的合一。而此概念则离于实存或不实存,有自性或无自性等的辩执。
密法修行的期间定为三年加上三乘十五天,也就是三年四十五天。这是假设足够达到此种层次之成就的时间,当我们说三年四十五天时,我们所讲的是依密乘历法,而非一般普通的历法来计算,也就是依我们出入息的快慢程度而定的。你的一天对一位呼吸较慢的人言,可能不等于他的一天;而一个呼吸甚快的人,虽已过了两天也可能只是你的一天而已,这是上师有时无法给予每一个人定下一个特定时间的道观。他们通常会多给几天,这样对呼吸较慢的人,以及较快的人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三年四十五天的修行。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密乘四念处的教法与大乘的经教颇为类似。名称相同,修行的观念也类似,也就是我们都要断除烦恼,不过对治的方法却不同。而此差异性即使得密乘成为最高,以及证果最速的法门。
❁
69 密乘的修行方法(一)
现在我们要更仔细的来谈密乘的修行方法。跟大乘一样,我们在密乘中亦由资粮道幵始谈起。
要进入密乘的资粮道,我们必须接受四灌顶:持续不断持守淸净的三昧耶戒,努力精进修持本尊法的生起和圆满次第。此外,纵然没有获得证悟,我们也不能失掉信心,而应继续维持坚固的法缘,也就是保持三昧耶的清净。对过去的传承上师要生起信心和虔诚,尤其在我们阅读这些上师的传记和生平事迹的时候。如果这些东西能启发激励我们的心,那么不管我们多为修行没有长进而感到烦恼失望,也依旧会对自己的上师和曾为我们做灌顶以及指导的其他上师保持完全的信心,而自己的心在此阶段的修行亦不会动摇。若能这样,我们便确信自己已行在密乘的资粮道上。
或许我们在修行上并没有真正的体悟,但却有吉梦显示我们的修行不差。在修行道上一路行来,若我们能坚持、有恒,而且真诚的保持利他心,常想到要为众生多做点事,在修行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存掺杂任何想获得私益和声名的心态时,那么我们便可十分确信这是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
要实际圆满资粮道也要花上三年又四十五天的时间修行。三年四十五天习惯上是在关房里修的。每天我们要修六座法,包括持咒、观想和其他的修法等。最常的是十天安排四座法,六座则较稀少,四座法中包括早上、下午和就寝前各一座。
我们在修毎座法时,必须非常精进努力,有恒不断,而且方法严谨正确,由于是在闭关当中,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上下起伏。有一天,我们觉得心情很好,便早早起床,开始上座修法,隔天我们或许又会想:“啊!今天我觉得不怎么舒服,也许昨天起得太早的缘故,今天我可以睡晚一点。”闭关中间不能有这样的借口,在关房里,不管我们高不高兴,不管我们有什么借口,每天都要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同一个时间上座修法,同一个时间下座休息。
我给诸位大约描述一下传统闭关的情形,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必也会做些变动。依照传统,闭关代表日夜将心思完全放在修行上面,不做任何其他的杂务,在这种目标下,只要拿起针线、纸笔或是书本,都被认为是修行的敌人。若你有针线在手,那么当你无聊时,便可能会想缝缝补补,浪费了修行的时间若你有纸笔,一定也会想写些东西,而非专心修行。但在现在的关房中,这些事情已很普遍;不过在传统的闭关中,它被认为是修行上的障碍。
这里密乘和经教在这个主题上的用语稍有一点差异,经教对资粮道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高层次的解释为,行者能一心不乱住三摩地定,而此种成就可让他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不过密乘的解释却是非常的不同,它实际上并非指能一心不乱的住定能力。依密乘的观点,三摩地在此层次指的是,闭关期间能从始而终无间断的持续修行。在密乘的典籍中,这种持续性被认为是一种三摩地,而非甚深禅定中的三摩地定境。
同理,当我们谈到可由佛直接领受到教法的一种能力时,密乘所指的并非真正历史上的佛。因为正如我们昨天说过的,密法是非常稀有难得的,能遇到密法就像佛陀时代才开出的唯一一朵花,而由人在适当的因缘中找到供养给佛的这个例子。那种稀有的教法就是我们所领受到的。此外,密法一直强调自己的上师比佛伟大,因为佛传下了教法,但目前我们已与他无缘。密乘的上师由于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因此,他显得更为重要,在密乘的圣观中,我们要视的自己的上师为佛。因此,这里真正所指的是由自己的上师直接领受到教法,而非佛陀。
以上二乘所做的比较可能会令诸位感到相当困惑,若我们在下午的问笞时间能解答这些困惑,那么对于诸位以及未来的学子可能会有所帮助。
❁
一九九〇年七月四日下午
70 问答录(十二)
密法的层次是否根据本尊法而定?还是我们必须在不同的层次修不同的本尊?
答:有些本尊,例如,上乐金刚与大威德金刚只有在最高的无上瑜珈密才有,但其他的本尊(报身本尊以及应化本尊等)皆可能出现在任何一部密续——上、中、下。因此,只除了少数例外,这些本尊都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
另外一个问题是,目前我们每天在噶玛三乘法轮中心修的本尊法(度母,观音和玛哈嘎拉)是属于哪一部密续的法?
答:大部分都属作密部,最基本层次的法。
由于早上您由经教讲到密乘,因此在有关不同层次的东西上我希望能得到一些说明,最后一点当您谈到资粮道的最高境界时,您是否是这么说的——在经教中,它所指的是专一的三摩地定,与在密乘中,行者实际上做三年的闭关是一样的?换句话说,闭关的三摩地定与一心不乱的专注是一样的,对吗?第二点是,经教认为当我们达到资粮道的最高层次时,可以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但以密乘的观点来说,它则指直接由自己的上师领受到教法,对不对?
答:你的了解一点也没错。不论在经教或密乘,我们都要修行五道,而其目的则相当类似——我们要断除五烦恼障。至于它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证悟成佛。就修行法道和其目的而言,经教和密乘并无绝对上的不同,唯一真正的不同仅在于断惑和证觉所花的时间长短之别而已。这点可能让大家感到相当难了解,因为我说过在经教中,它要花三劫的时间累积资粮。但密乘又是如何呢?它是否只要准备一下,把自己完全打点好,进去闭关就够了?
事实上,答案是相当明显的。当我们具足因缘进入密乘,遇到上师并依止他,发心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将自己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以便修习密法等——这些都在显示我们过去生已经累积了足够的功德和福报。过去生由于曾累积功德,才使得这些事情的因缘在今生成就显现,虽然此生我们也许并不怎么修行佛法,但善缘还是会成熟的。因此我们相信一旦诸位遇到了这些因缘——心转向密法、遇到上师、准备进入闭关等——这正等于经教经过三大劫所累积的功德。
经教谈到了甚深三摩地禅定所累积的广大功德,但从密乘的观点来看,“三摩地”这个字若译为佛法修行的连续性将更为正确。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译的字并无法完全表达出它的意思,因此还是直接写成了三摩地,但从密乘的观点可以淸楚的看出,其实它所指的就是修行的连续性。若我们真能好好准备进入闭关,那么我们一定有把握在闭关期间(通常是三年)修行的连续性将会持续不间断,而达到那种三摩地境。这样的解说会更为正确。
也许在了解这个名词上,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误解三摩地的概念。“三摩地”本为梵文,藏文则是“亭涅进TINGNGEDZLN”,有定心的意思在。当我们的心在佛法的修行非常稳定坚固时,那就是“亭涅进”也就是三摩地。“亨”意为心的定境,而“涅进”则有专一的感觉。因此整句是,我们的心定在-个目标、一个想法、一个对象上。心的专注稳定可以应用在一切聿事情上面。三摩地并不一定指无念的禅定境界或入定,若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对这个名词的了解产生一点问题。三摩地就我们心的定力而言,它可应用在任何一切事上。
再来解释经教所说的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纵然佛本身在此,也不可能传比上师所能传给我们的密乘、无上瑜珈密、和任何密法更高的法;而上师所能传给我们的法也不会比佛本身所传给我们的少,因此,这等于遇到佛,并由佛直接领受到教法。
仁波切,今早你谈到了密乘的修行不执不拒感情的苦乐受,并以此长养我们的智慧。这是一种了悟人无我的证果吗?利用烦恼来增长智慧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吗?或它是一种最终的证果?
答:做为一位密乘的瑜珈士或瑜珈女,我们常以烦恼为道证得智慧。当我们在烦恼生起或情绪爆发时,便能利用它做为增长智慧的工具,而非当它是与法道相对立的一样东西。由于这样,所以成就的瑜珈行者便不必以独身戒来约束自己。他们已达到一个甚至与异性交合的觉受都可以当成一种了悟智慧工具的境界;他们对此觉受不执不拒,而能真正利用它成为一种培养智慧的工具。
早上您提到了四个灌顶,也就定身、口、意和俱生清净长寿灌顶。这中间每个灌顶是否都是单一独立的一个灌顶?或是每个灌顶里面都包含有身灌、语灌等?对于身灌与语灌的比较,您是否可以为我们举一些例子?
答:当上师为我们做作部续和行部续的灌顶时,其中只有身、口、意三种灌顶,而在无上瑜珈部才有第四灌。
通常当我们接受灌顶时,身灌以宝瓶为代表、但此时它已非普通的宝瓶,而是本尊坛城的象征,我们观由此得到加持,这是身灌。当上师为弟子做语灌时,他会让我们喝一点甘露,同时教我们念灌顶本尊的咒语。借由这种程序,我们便得到了语灌。另外一个是意灌,也就是智慧灌。这时上师在我们面前展示一张本尊的法照,再一次确认,或者是提醒我们灌顶的本尊,如果它是一个上部续的灌顶,我们便要观与父尊或母尊双运合。
第四种灌是大乐本质的启发。借着大乐本质的启发,若我们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便有可能了悟。但若我们对大乐本质没有真正了解的话,便只能得到灌顶的加持。由于灌顶当时我们无法认识它的本质,因此,只有期待来日借着修行而有所了悟。
仁波切,以您的了悟来说,您可以不可以告诉我们了知一切现象诸法即是善巧与智慧是什么意思?
答:我没有多少了悟,我只是照着书本上说的。但若你很正经的问我如何了悟一切现象诸法即是善巧与智慧时,我的回答是,善巧就是吃东西,智慧就是喝水。
我了解这个教法定为我们铺路,以便将来能修无上瑜珈密法,我想了解在关房之外,我们是否也有机缘学到无上瑜珈密的法?
答:很简单,只要你修完四加行就可以了。如果可能,就修四十遍;如果不可能,就修三遍,或至少两遍,四加行是让我们真正进入密法修行的基础。
您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为何四加行是进入无上瑜珈密的前行法?
答:首先,皈依大礼拜可增强我们对传承上师以及诸佛菩萨的虔诚和信心。笫二的金刚萨埵法可淸净我们的一切业障和障碍,包括怀疑和邪见,如此我们才能生起完全清净的心。第三的曼达供可让我们积聚足够的资粮,以便筑好基础,进入更高的密法修行。最后的上师相应法则像在地上播下第一颗种子一样。纵然我们已播下了种子,但并不代表它就会自己长大,在耕好的土地播下种子后,我们还要好好照顾它,给它足够的水和阳光等。这整个过程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具备修行无上瑜珈密法之根器的人。
时轮金刚属无上瑜珈部的法吗?
答:是的,它称为无上瑜珈续王。
早上您谈到那朵非常难找,也非常难以认出的唯一一朵稀有的花。那朵与佛陀手中拈着向阿难微笑的花是否同为一朵?
答:我想不是吧!因为这里有一则关于这种花的故事。
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这朵花事实上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世界,就在一个有权势的国王的皇宫旁,国王看到这朵非常稀有难得的花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开始向这朵花顶礼做供养,认为它代表一个吉兆,然后有一天,他看到花幵始枯萎感到很难过。于是他从国内召来一位贤者告诉他:“有一个预兆说我快死了,请想想办法让我活久一点。”贤者问逍:“哪一个预兆?”国王说:“这朵我一直向它做供养的花是多么鲜艳美丽。但现在它要凋谢了。”贤者说:“这朵花跟你没有关系;它跟你的寿长没有关连,倒跟佛陀在世间的因缘有关。现在他在世间的应化因缘已经接近圆满,所以这朵花正显示出佛即将入灭的征兆,因此,花的枯萎与您的寿命无关。”
这证明了佛陀拈在手中向其弟子示教的花,与这朵长在其他世界的花并不一样,因为佛是在我们的世间,所以我想它们是不一样的!
根据无上瑜珈续,谁或是什么是佛?
答:无上瑜珈部的佛是金刚总持或普贤王如来,他们代表圆满的证悟。根据无上瑜珈续,我们所修的每位本尊都是佛。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传密法时,他化身为密集金刚,而他的钵则化为佛母拉撒玛,二者现双运相传此密法,无上瑜珈续的本尊均被视为圆满证悟的佛。
继续昨天我所问的关于佛光唤醒阿罗汉的问题,仁波切说是由佛放射出这些光的,但这里的佛含义是什么?
答:那时光以化身佛的形式放射而出,因此,它一定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化身佛。
阿罗汉会看到释迦牟尼佛?
答:不一定是看到佛的形像,但光本身会传达一个法的训息到罗汉心中。而透过这种心意的交流,罗汉便会了解他必须再往上修行。
在此阶段的密法,我们必须了解诸佛的整体不可分性。我们常由于自身的执着将释迦牟尼佛视为一尊佛,而金刚总持又为另外一尊等,全然不了解诸佛的合一不可分性。这种分别和差异已经变成我们习气的一部分,以佛来说,不管我们所谈的是释迦牟尼佛,或是金刚总持,或是任何其他一尊佛,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坐在这里由窗户望过去那边的天空,而由那边的窗户望过来又可看到一个不同的天空一样。我们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天空,但当我们走出屋外时,便没有所谓两个太空的分别了。这全然是由于建筑物的障碍所致,所以我们看到了这边和那边的天空,其实天空本来就是一个。因此,由于我们本身的业力和染污所致,所以看到佛有许多各种不同的形相和化身,但他们本来就是一体无分的,就像天空一样。
昨天我们也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不论你从东门或西门,或南门等来看天空,天空本身只有一个,它是没有分别的。不论你从美国,或从西藏仰看天空,它同样就是这个天空。人有时把它贴上美国天空或西藏天空的名字,这纯粹是由于地理上的观念,让我们相信这片天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也不太肯定那是不是我们的,或也属于其他人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意义就是周遍、遍满、整体、无分——全然没有区别。
仁波切,您说到千佛中,只有释迦牟尼佛和最后一尊佛会传密法,但是其他佛在世间度化的时候,是否也有密乘行者?他们是否可以在没有佛可敬密法的时候,直接从进刚总持或哪里领受到教法?
答:不能。我们现在所讲的只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不能讲到其他的世界。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由于众生的因缘福报不足,无法领受到密法,因此只有在第四和最后一尊佛的时候才有密乘行者。但这并不是代表诸佛不传,或感到灰心不愿意传。诸佛是遍知者,知道那个时候的众生所累积的福报功德不够,不足以修持密法。由于缺少这样的福德,所以众生只能有因缘接触到经教或小乘的法。
今早,仁波切谈到了四灌,以及持守清净三昧耶的重要性。这种三眛耶定指每个个别灌顶的三昧耶,抑或是开始修行后要持守的圣观三昧耶?
答:每个法都有它的三昧耶,而诸位到目前为,大部分都已知道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密法,因此,我们无法全部逐一说明。
但倘若你能去研读“密乘十四根本堕”的话,那么里面它便已综合了所有密戒的说明。
你是否能好好的持守三昧耶,不破也不违,便完全要看你的圣观修得有多好了。倘若你的圣观持得很好的话,那么三昧耶也必然没有问题。
我对四念处有点搞迷糊了,您开始讲的是菩提三十七道品,然后突然又转到四种观修(四念处)。我不知道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连,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无上瑜珈密有上乐金刚四空行的观修,那么这表示作部续和行部续与此不一样吗?这是一种了解和修行密法的基础吗?像这样它们是代表个别独立的东西,或是整个大组合的一部分?
答:这些东西在藏文都非常淸楚,但有时译成英文后,便把大家搞迷糊了。当诸位开始学法后,一定常常会碰到三十七这个数目,因此不要把许多的三十七弄混了,我们有菩提三十七道品(原文为菩萨的三十七法)。以及佛子行三十七颂(原文为菩萨的三十七行,此处的“行”指的是行止、修行)。你可能认为我们一说三十七与菩萨道有关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三十七法与三十七行是不同的。菩萨的三十七行讲的是菩萨行止的实践,以培养菩萨三十七法的证果和功德,而菩萨的三十七法则以四种观修(四念处)开始。这两种是不一样的。
作密和行密属于下部续,因此,它的四种观修也不象无上瑜珈密的上乐四空行法一样。后者的观修方法乃是有一尊空性空行代表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在本质上属空性)。在经教的四念处,我们先观身体,再观觉受,所以在上乐四空行中,另外有一尊空行代表悟知觉受乃由智慧而起,也就是智慧本身的展现即是觉受。所以我们不必去特别排斥,或迎合什么,只要如实学着去了解实修即可。
依照经教,第三念处观的是心,由于心的本质是光明和空性,因此,另外一尊空行便代表这样的观修。第四念处观诸法无常,而第四位空行便代表了一切现象诸法在究竟上来说,均非真实而具体存在,又依照无上瑜珈密的观修来讲,我们不仅要观一切诸法缺乏具体而究竟存在的体性,它同时也没有分别——没有好坏、善恶之别,心的平等境是第四个要观的东西。
我的问题要往回一点点,我一直在研读仁波切有关五道的开示。在开示中,仁波切说菩萨在“修道”中能直接由诸佛菩萨领受教法,而不必依止一位上或老师。但我从未听说过在“资粮道”的行者可以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
答:没有错,“修道”较强调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但“资粮道”则非常少,几乎是没有,不过有时在“资粮道”较高的三摩地层次也被定义为直接领受到教法。有些老师会这样说,所以我必须澄淸一下。不过他们在“资粮道”能直接由佛领受到教法是很罕见的,通常“修道”才有。
您提到密乘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简易性,但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它可是一点都不简易,为什么与其他乘比起来,它会被认为定较为简单的呢?
答:这要讲起来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但你没了解的愁是,它其实也是很简易的。举例来说,简易不是指它的法门或修行很简易,而是说功德的积聚很简易。经教需要三大劫才能累积的功德,你在密乘中便能以非常短的时间达成。以这方而来说,它真的是很简易。
我知道你对此很难了解,因此,我给你举个例子说明简易的意义,好比你想挖一个深入地下十五或二十英尺的大洞。倘若你要用手去挖并不是不可能,但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若你去开一辆堆土机来,便能很快就挖好。这就是一个简易的例子。不过堆土机虽然快又有力,但一开始你也要花很多精神和金钱去组合制造它。同样的,我们过去生一定要累积足够的善德才能进入密乘的修行;过去没有累积福报功德要成就密法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简易真正指的是修行的力量。
这个问题有点是学术性上面的,仁波切讲的是三部密续,也就定作密、行密和无上瑜珈密。但在别的地方,我看过密续也有分为四部?(注若分四部则行密和无上瑜珈密中间还有一个瑜珈密),或五郅,或六部的,仁波切在我们这个教法中为何这样分类?
答:密续有多种传授方法。有时它有四部,或五部,或六部的说法是因为无上瑜珈密又细分为几部。我没有将它分出来,只全部归类为一部,因此总共算起来便只有三部。
今天一开始上课时,您说一个人必须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修六波罗密才能具足修习密法的资格。但即使这些条件齐备,或许也只能修作部或行部续的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障碍让行者无法修无上瑜珈密的法?
答:这其中有两个条件限制了我们无法修无上瑜珈密的法。首先,没有多少真正具格的上师可以传我们无上瑜珈密的灌顶和口传,因此,机缘非常稀少。其次,纵然我们可以找到一位上师传我们无上瑜珈密的法,但由于我们自身的智慧仍未开启,因此,很可能在灌顶当中,当上师为我们启发自心本性时,我们仍无法真正了解或认知。所以以上两件事阻碍了行者无法真正进入无上瑜珈密的修行。
这是接着之前的问题和答案的,那就是关于我们还未消除对金刚总持和释迦佛的分别习气,昨天当您谈到大乘时,您说到观音是上了菩萨地的菩萨,所以他遵循的是大乘法道。我们修的是密乘法,但我们的本尊在某方面来讲却是大乘道的菩萨、我希望仁波切能做说明,我想这里面可能有点奇怪。
因为你追随密乘道,而观音则依循菩萨道,所以也许你应该改变一个方式,让观音跟随你。你追循的是较高深的法道,所以他应该跟随你!可是为什么你不跟随他呢?
答:我了解你的问题,但你只是一个初学者。虽然你是密乘的行者,但仍在资粮道卜,或甚至也很难讲你已完全进入资粮道。因此,你可以说是一位刚入门的人。对于一位初学者而言,纵然他是密乘道的行者,也应依止一位已上十地的菩萨,例如观音,并依他的菩萨行为和典范如是修行。
几天前,您谈到了本尊溶入种子字时,行者进入并感受到一种震憾或惊憾的状态,我不知道是什么引起这种状态的?还有,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状态时,要怎么办?
答:尽量就住于这种震憾的境中,不要感到害怕,若你觉得不舒服,生起恐惧的话,那么不要住心,直观这种恐惧的感觉。
总之,若你觉得不舒服、不自在,就不要住心,而直观这种不舒服的情境。若没有恐犋和不舒服的感觉,就尽量延长时间在此境中。
是什么导致这种震憾的状态?
答:不必去想那些。若你稍加思索,心就无法进入它应有的无念状态,而让满脑子都在推测考量。所以不必太去想是什么引起这种状态的。
我对于即将要举行的时轮金刚灌顶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如果我无法当下认知上师所传给我的东西(由于它是一个最高的密法,因此我想我一定办不到),那么对于我参加这个法会以及随后的闭关实修有何意义在?
答:大宝法王曾对这种情形做过说明。他会以两种方式来灌这个顶,即加持灌顶和究竟灌顶。以灌顶的立场来看,不论是加持灌顶或究竟灌顶,其在质与量上均无不同,然而它究竞是一个加持灌顶抑或是究竟灌顶便完全依学子所能了解的程度而定。对于一个能了解并且认知上师对他启发的学子而言,这便是一个究竟灌顶;何但对于一个无法认知此灌顶之深层意义的人,那么它便只是一种加持而已。加持灌顶的利益是,纵然你对此灌顶全然不懂,但借着参与法会,你也会种下一颗种子,而与这位本尊和其修行的法门结下因缘。长期来说,你所种下的种子纵然不在今生,也可能在来世成熟,而你便能圆满本尊的法,或证得本尊的果位。但若没有播下这颗种子的话,则纵使你再历经无数轮回转世,也无法遇到修习最高密法的机缘。因此,纵然你自认为无法认知上师所传给你的一切,但去参加这样的一个灌顶法会还是具有很大的价值的。
藏传佛教:65菩萨乘(大乘)▏66 入菩萨道有赖善业功德 ▏ 67 问答录 (十一)《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61 密圣道之基础 ▏62 问答录(11) ▏63 声闻乘(小乘) ▏64 缘觉乘(小乘)《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7、善巧与智慧不二 ▏58、问答录(十)《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56 问答录(九)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1 醒境 ▍52结语与回向 ▍53 问答录(八)《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6 意识的四境 ▍47 睡境 ▍48 梦境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3 皈依的重要性 ▍44 脉轮与圣地的关系 ▍45 问答录 (7)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9 修持宝瓶气的功德利益 ▏40 问答录(6)《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7 七支坐法(庄严狮座) ▏38 宝瓶气《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2 肉身的坏灭 ▏33 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 ▏34 藏药与气脉理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7 右脉之支脉|28 五隐脉|29 五气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5 三十七脉 前言 26 左脉之支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