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军教授:国内CAR-T研究数量多但原始创新不够,未来应深化研究做出中国特色

朱军 仁医界 2021-04-01


朱军教授在会上的精彩演讲视频


2020年11月13日—1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抗癌协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承办的“2020临床细胞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大会”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该领域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及血液肿瘤界精英带来多维、立体、全新的视角与理念,交流分享了“细胞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学术新发现以及国际前沿进展。


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朱军教授带来题为《我科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一点尝试》的精彩演讲,介绍了北大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自2013年以来在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他表示,近几年国内CAR-T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数量多但原始创新不够,未来应该在CAR-T质量控制、最佳治疗时机、预测患者疗效、维持长期缓解、提高效价比、相关毒性分级及处理等方面做更多研究工作。如今,淋巴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多学科合作能推进淋巴瘤专科化发展。同样,在推进新药创新和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方面,探索CAR-T细胞与小分子开关相互作用、双特异性CAR-T细胞研究应用、CAR-T细胞治疗联合靶向新药等方向值得积极尝试,最终目标是提高淋巴瘤的治疗效果,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淋巴肿瘤内科主任

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会长。




推荐阅读
朱军教授:2020年COSO淋巴瘤诊疗指南亮点解析,新药物新方案带来新突破

梁爱斌教授:管控CAR-T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是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胡永仙教授:CAR-T桥接allo-HSCT临床获益明显,未来通用型CAR-T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曦教授:CAR-T和移植结合应用前景可期,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若干问题

周剑峰教授:双靶点CAR-T临床表现良好,多靶点是CAR-T研发必然趋势

李振宇教授: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初有成效,未来还需加强研究

张明智教授:CD7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T-ALL/LBL,早期临床研究疗效优异、意义重大
黄慧强教授:PD-L1治疗复发难治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疗效突出,未来前景可观
周剑峰教授:血液肿瘤分子诊断逐步升级,全程精准管理未来可期

侯健教授:坚持与多发性骨髓瘤斗智斗勇,不断寻找治愈的希望

蒋慧教授:在临床中深化科研思路,探索儿童血液疾病的更优治疗方案

郝思国教授:脐血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疗效显著,未来前景广阔

赵明峰教授:CAR-T疗法—细胞临床应用的“升级武器
常春康教授:MDS治疗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再往前一步就能看到曙光
邵宗鸿教授:探索血液疾病的源头,向医学科研上游进军
杨建民教授:CAR-T研究如火如荼,临床需要理性思考,基础研究更需创新
宋献民教授:“精准管理”,勇探白血病的高龄“禁区”
齐军元教授:期待CAR-T细胞治疗纳入肿瘤一线治疗方案
陆佩华教授:一切以患者为导向,瞄准医学前沿阵地
付海英教授:不断认识复发难治淋巴瘤,探究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杨林花教授:白血病不再是绝症,规范治疗是关键
林海锋教授:如何给晚期肿瘤患者更好的治疗?
赖洵教授:攻克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CAR-T细胞疗法未来可期
吴秉毅教授:多药联合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本尚教授:细胞治疗或是血液肿瘤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马军教授:力争在20年内赶超发达国家的淋巴瘤治愈率


仁医界

用科学进步之术给患者希望之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