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严厉批评的太原“360工程”

2017-05-03 康小明 太原道

19548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一个严重浪费的工地》,同时配发了社论《必须克服建设工程中严重浪费和混乱现象》。1954923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严厉批评了“360工程”,报纸和总理所批评的“360工程”,就是1954年开工建设的太原第一热电厂建设工程。


█ 当年的《人民日报》报道


█ 今日太原第一热电厂


不能忘记的辉煌


1950214日,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和贷款协定,协定中规定苏联政府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项工业建设项目(1955年增为156项)。太原第一热电厂工程就是为建设中的太原化工厂、化肥厂、制药厂提供电力和蒸汽以及为太原市区供电而确定的工程之一。太原第一热电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发电厂,工程编号为360,故被称为“360工程”,施工单位叫360工程公司。

1954年年初,国家水电部明确提出,要在太原打一场“冬季施工的大会战”,仅仅十几天,国家水电部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施工队伍、山西省委、太原市委抽调的上百名干部以及几十名苏联专家一齐涌到了施工现场,工地人数达到上万人。当时的情况是,只要360工程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得无条件支援,工地勘测人员不够,省市领导立即把正在勘测施工的迎泽大街的工程停下来,人员全部调到了360工地。全国唯一的一台44米高的塔式吊车也调到了工地,太钢那时只有一台36吨坦克吊,也被无偿支援了360工程。人员不够,省建、市建的2500名施工人员都抽到了工地。据统计,当时动用了全国44个单位的人财物。除在人力、物力的支援外,就是精神上的鼓舞。那时报纸电台每天都有工地的动态,省内各个剧种的知名演员都到工地演出过,工地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慰问信,志愿军战士回国后也集体奔赴工地参加劳动,可以说,这场“冬季施工大会战”是当时省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的是人海战术。那时在太原市一说起“360工程”人们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


█ 360工程施工照


电厂第一期工程安装两台1.2万千瓦和一台2.5万千瓦的机组,放到现在,这样小的机组安装,只要派一位得力的施工队长和几名技术人员,再组织几百名有技术的工人就能搞定。但是,当时我国的电力安装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程度差,只能采用上万人参战的人海战术。没有房子住,只能用高粱秆、毛竹、油毡、泥土盖成草房,一栋房子里住100多人,四面走风漏气,里面是大通铺,每个人的铺宽只有60多公分,勉强能把身子挤进去。冬季室外施工,许多人冻伤了手脚也不休息。春节期间工地不放假,许多人写了立功保证书,许多人在工地举行婚礼,许多人亲人生病不请假回去。国家水电部、省市委等各级干部在工地为职工包饺子,大年初一的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平时增加了10%。人们就是这样,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忘我、顽强的奋斗着。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原计划用2年时间,结果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于1955121日并网发电,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亲自为投产剪彩。195548日,第二台1.2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同年1025日,32.5万千瓦机组也投产发电,到1956617日,5号炉建成投产,360工程全部竣工。


不能忘记的教训


由于缺乏大型施工现场指挥经验,工地管理水平低,强调了轰轰烈烈,忽视了扎扎实实;强调了工程进度,忽视了安全施工;强调了人多物多好办事,忽视了人和物过量带给工程管理的不利因素,加上仓促上马、盲目应战,结果造成了“360工程”巨大的浪费问题和安全问题。

关于浪费问题:因缺乏用料计划,材料采购数量很大,且很多不合规格,仅这一项就浪费144亿元(旧币)。在材料使用上,工程没做材料预算,随用随领,用完不退料随地乱扔乱放,工地到处是钢材、木材、水泥、沙子。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一进大工地,到处人民币,只要一弯腰,工资比你高”。有个工人把身边的钉子随便一捡,称了称就是二斤多。还有个工人,不一会儿就捡了150多根电焊条交到了工地。由于用工计划不合理,采用了人海战术,到处都是“一人干、两人看”的现象。主厂房的电话值班房实行三班倒,每班三人,结果等于一部电话九个人看守,可见人工浪费之严重。

关于安全问题:第一台机组施工一年多,共死亡7人,重伤28人,轻伤500多人,事故几乎天天都有。有一天仅仅是钉子扎脚就发生44起,在工地上到处可见竖立着的牌子:“当心脚下朝天钉”。工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因为没有严格的安全制度和措施,收效甚微。

周总理和党报批评之后,国家水电部、山西省委、市委以及360工程公司立即总结第一台机组施工经验教训,制定严格的安全施工制度,重新合理组织人力资源,杜绝浪费现象,施工面貌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第二台、第三台机组的施工再没出现安全问题和浪费问题。


█ 苏联专家在现场


█ 欢送苏联专家


█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为一号机组投产剪彩


时光飞逝,一座电厂仿佛和一个人一样,从1955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到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当年的建设者都退休了,太原第一热电厂一期工程安装的旧机组也进入退役状态,陆续被拆掉了,新扩建的现代化大机组也将被搬迁到清徐县,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山西的工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当年广大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不应忘记广大电厂员工的辛勤和汗水,不应忘记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不应忘记苏联专家的辛勤劳动,更不应忘记当年周总理和党报批评的血的教训。今后,我们建设山西的任务更加繁重,以史为鉴,才能继往开来。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本文作者其它作品:

一位战地记者记录的彭老总在太原前线

王生明——年龄最小的八路军战士

我眼中的独眼将军张广有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山西历史上的两座红色电厂

从一家灯火到太原电灯公司

是什么在揪人心扉——与刘胡兰妹妹刘爱兰的心灵对话

康小明:墓地随想

苦难成甜:文革前后山西日报“编委楼”纪事

两位混血美女与一座城市和一个家族的网球运动史

康小明:我眼中的城市雕塑

康小明:按摩师马义的蝼蚁生活

家在太原 | 康小明:双塔寺街的变迁

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和接管太原——忆太原首任警备区司令员罗贵波将军

康小明:小人物的大手笔

康小明:柔情的保民,黄河岸边的保德汉子

康小明:异人郑喜桂

康小明:母亲对保德家乡的回忆

康小明:他一生只说真话——怀念我的父亲康溥泉

康小明:铁姑娘春秋

康小明:编委楼里的编委们

康小明:那座山,那个人

康小明:尴尬人生

康小明: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康小明:高高竖立在恒山火烧岭上的丰碑

康小明:神头泉边,逝去的电力城

康小明: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

康小明: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康小明:我在五中“闹革命”

康小明: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