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李天枭:追寻"双碳",我选择了孤注一掷地争取和等待

职业发展中心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我最幸运的就是在大学遇到了热爱且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那就是能源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事业。


对“双碳”的认识

去年9月22日以来,“碳达峰、碳中和”火遍大江南北,有些人将其视为投资致富的机会,有些人认为“双碳”在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3060目标的背景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我对双碳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最广泛的联合、集全人类科学发展之力适应和改变地球自然条件的伟大实践,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历史铭记。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将在一代人有生之内对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将使人类生产力水平摆脱当前自然条件约束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抢占全球科技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突破点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大战略机遇。


因此,“双碳”是应对人类气候危机、改善人类生活福祉、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值得作为毕生追求以实现个人价值事业。


与“双碳”的结缘

我于2012年考入热能工程系(现在叫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并于2016年在本系攻读博士,2021年毕业。博士期间跟随导师李政教授开展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研究,这五年是我与“双碳”结缘并立志从事“双碳”事业的关键时期。


我非常感恩我的导师李政教授。导师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视野以及见证历史的机会。在导师的身边,我得以近距离见证中国碳中和战略论证和宣布的全过程。在导师的安排下,我前往哈佛大学,在拜登总统气候政策团队主要力量Daniel P.Schrag 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中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成为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合作的近距离旁观者。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遇到的缘分,这才是真的福报(而不是996)。


在导师的指导下,博士期间我开发了用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总体规划的模型工具,能以全国一盘棋的视角、更高的时空精度提出实现双碳目标下煤油气电氢等多能源系统联合运行和规划的方案,能够用于评估不同转型方案的经济成本,从而为国家能源的低碳发展提供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信息是能源领域认识、判断和决策的最根本依据,在博士研究期间,我深感中国能源领域的数据和信息相对分散,每个研究者都要从头整理自己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因此,在科研时间之外,我自己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收集整理各个机构发布的能源数据,翻译国际主要机构的相关报告,并发布一些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挂到公众号上进行分享,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能源领域研究者得到便利。现在公众号已经有三千多关注者,基本都是能源行业的人士。


运营公众号的过程中也让我结识了许多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者,他们对我的指导也让我获益匪浅。现在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再继续运营这个公众号了,希望能有学弟学妹们继续做好这份有意义的事。


博士的五年间,在导师的感召下,我逐渐确立了将中国的碳中和事业作为我职业生涯的毕生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必将接力扛起的责任,所以这五年,我和“双碳”的缘分不仅结下了,而且很深。



对“双碳”的追求

俗话说“风口来了猪都能上天”。2020年秋招的时候我就切身体会到做一只被吹上天的猪的是什么感觉。我还清楚地记得9月22日晚上我在撸串时激动地转发着推送时,新媒体和朋友圈还一片沉寂。但不久后“双碳”就成为全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在这个风口的人才需求和供给出现巨大不平衡的形势下,专业背景和这个风口沾边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都炙手可热。


在求职季,我将能源领域主管单位、智库类研究机构、咨询机构、能源央企的研究院和运行部门作为我求职的主要方向,希望我能够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站在风口上时拿到offer并不难,难的是抉择。对我而言,求职排位第一的是能源领域主管单位,在那里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个人价值。但这又是录取时间最晚的地方,意味着即使其他的offer拖过DDL,也不一定能等到他的录取结果揭晓。面对可能“一无所有”的风险,我还是几乎在拿到前面所有的offer的第一时间就婉拒了对方抛来的橄榄枝,有的甚至中途直接放弃了面试,选择了孤注一掷地争取和等待。我认为,做决策只求无悔,年轻时就要奋力一搏,不希望将来心怀“我如果当初怎么样就好了”的无尽遐想。


最后我也很幸运,进入了能源主管单位的规划部门工作。2060年时我将67岁,我希望届时能看到在中国能源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我们成功实现了碳中和的伟大目标。


写在最后的话

我认为大学是我们寻找值得自己毕生追求事业的地方,在做决策时不应被户口、薪资、地点等客观因素所牵绊,而是一定要认准自己的梦想在哪里。最后掉几句书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圣则圣,立志贤则贤”“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意思就是,制约个人发展和实现价值的,只有自己追求的志向;之所以有选择困难症,是因为根本没找到值得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李天枭,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2016年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攻读直博生。曾任校职业发展中心辅导员、助教。2021年毕业,现在国家能源局工作。


更多精彩

曹丰泽:你为什么选择非洲

王德斌:从西南边陲的放牛娃,到振兴乡村的返乡人

徐佳倩:从麦肯锡到bilibili,一个非典型理科生的文娱业之路

傅麒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范煜群:戏剧是一场未完待续的历险记

姚国友:做喷遍祖国混凝土的姚阿甘

袁晓辉:放弃教职去创业

孙昊德:枣刺和苹果

左   婉:我在盖茨基金会做公益

王晓亚:从校园学生记者到江苏卫视主持人

蔡达理:而见过了这一切之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守学术初心

马积良:从程序员到中学老师,只要你敢,路总能走出来

蔡泽州:留美两年,回到清华读博士

陈一麟:我在一线报道中成长

徐梦周:园子里普通人的考研那点事

税晓霖:离京六年后,我在魔都开了家儿童游戏治疗室

邓   诚:在在线教育行业的这八年

蔡   崴:我在纺织制造业的第十年

林三春:踏上星辰大海之征途

陆昕清:我在非洲做农业

胡维逊:从坦桑尼亚支教到联合国YPP,我将一直勇敢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