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会】 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四十九)
五言绝句粥饭读
刘 川
导言:
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杯 山
钱谦益(清)
山如一酒杯,湖水常灌注。
我好杯中物,还乘此杯渡。
【读后感】山头有凹(形状如一只酒杯),凹中积水成湖(湖水常灌注),如此奇特地貌成就此诗。作者以诙谐之笔打趣说,这湖水如同我的酒,我平素喜欢喝酒(杯中物),今天我就乘坐着这个山头做成的酒杯,渡过这段旅程。诗无大的意境与寄托,就是舒舒服服的一个即兴闲笔。诗人与生活的和谐融洽是难得的状态,善于发现、乐于表达、悠然自得的心态,就是最好的心态。诗意乃是如此——有诗味则好,不一定非得求多高的“意义”(主题)。
北涧泛舟
孟浩然(唐)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读后感】在北涧这样的地方随便泛舟即可,处处随流而转,也很有趣,何必去五湖漂泊呢。表面上这样读,就是误读。古诗词中的典故或附着了特殊文化意味的词汇很多,阅读中要格外注意,本诗中的五湖并非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五个湖泊,而是有隐喻的。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后“五湖”多指隐遁之所。因此,本诗的阅读便有了清晰指向。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道家哲学与中国人生存适应术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超脱者而言,闲逸潇洒的生活未必要在林泉荒野,隐逸自在的生活更可以在都市或名利场中。东晋邓粲说:“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所以,此诗写的更多是孟浩然随缘随性的生活态度,能够于平常处“沿洄自有趣”,喧嚣处自有平静,他虽然对现实处境不满,但并不想真正出于世外、隐于“五湖”。
独钓寒江
徐渭(明)
大海有鲸鱼,五岳其鼻额。
任公钓不来,烦尔一丝雪。
【读后感】徐渭是一个具有“狂禅”、“魔癫”双重人格的人,他将山水画“大写意”风格进行了大胆开拓,将绘画、诗歌与个人精神紧密结合,是个少见的传奇人物。齐白石屡次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此诗是徐渭的某种“癫狂”状态,他不说古老的大中国,而说大海中有一头巨鲸,“五岳”仅仅是它的“鼻额”,任凭你把竿而钓,就是钓不上来,还是麻烦老天下一丝雪吧! 此诗题写在画上,画中一老翁小舟垂钓。想钓起大中国来,何等抱负!徐渭一生坎坷,此诗中他胸襟傲岸、宏大,自己经受的磨难,“寒江独钓”,落魄无寄,不算什么,“烦尔一丝雪”,表明他还要更多的历练与考验。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他要的一丝寒雪!读此等大人格诗,当拍案长啸而起,掷冠裂门而出。
送 兄
七岁女(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读后感】相传武后召见,令七岁女童赋送兄诗,应声而就。云初起与叶正稀,都是兴笔,天上离雁排列成一行,整整齐齐地飞去,而人不如之,仅能看兄独自离去,却难相随。以雁写送别或思乡的作品比比皆是,令人生厌,而此诗天然灵秀,紧凑得法,即便诗坛老宿也须畏而止步。附带一句,唐代诗人韦承庆也有一首《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写作时间似乎早一些,不知七岁女是否读过并从中得到启发。
新嫁娘词
王建(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读后感】新娘初嫁,来到夫家下厨做菜,不知道婆婆(姑)口味,先请教小姑子,因为她最了解婆婆。此诗中的新嫁娘聪明伶俐,也了解家庭世故。这是诗歌史里少有的写婆媳关系的诗,在传统伦理社会,这是一种微妙敏感的家庭政治,其实也是集权社会大状态的小缩影。因此本诗未必仅仅是“家庭”的诗,而更可能是一个隐喻:关于士子能否适应权力新雇主、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秩序,是入境问俗、向“老司机”询问潜规则、老经验的诗。“新嫁娘”也就类似社会新手、官场新僚,刚入职的大学生。与这首“投石问路”诗类似的还有唐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不过换个询问对象,把小姑子换成了“夫婿”,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都是虚心请教、向“雇主”努力示好。唐代的喻世说理诗,大多是以境、以象、以事,在喻体中说,不直接论述,与宋截然不同,于此略见一斑。
画 意
允禧(清)
乔木数家村,结茅岩畔住。
隔篱人语声,为问前山路。
【读后感】山行过村,沿途所见。几家小屋,构于岩畔,高树掩映;隔篱不见人,就直接听声问路。此诗好就好在“藏”,不具象,用隐约表达真切。隐藏手法,须藏一物而露另一物,由另一物来代替表达,可以由部分代整体,由虚代实,由甲代乙,达到的效果就是曲婉含蓄,韵味无穷。比如此诗,由人语声代表与村民对话询问山前之路,表达与村民不拘礼俗、质朴直接的沟通交流,也是有趣好玩的沟通交流。
宿野庙
金圣叹(清)
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
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
【读后感】金圣叹为人狂傲有奇气,并未出家,却自称泐庵法师,是个狂禅人物。此诗写他雨夜借宿山野小庙的体验感受:人声、物鸣都静了下来,只看见好多飞蛾,在佛像的面庞处飞(估计那里照到了月光);破落的小寺只有半扇窗子关起来阻挡半夜骤来的风雨。失眠的作者,无聊中看着四壁满挂僧衣,从这个细节侧面写野庙贫穷破败,居住的僧人其实还不少,并无留客的寮房,一个外来俗客也只得与僧人混住一晚。这首诗写寺之破之贫、僧人生活之清苦,写出了寺庙最平常俗世的生存状态,是去魅去蔽态度的,僧人也不过是现实生存者,他们的夜半风雨、脱衣入眠,都是如此平常遭遇,不是神化的、不是餐霞饮露、仙风道骨的。大多的诗人传奇化自己的寺院留宿状态,比如唐人朱放的《题竹林寺》:“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烟霞”二字就有隐逸尘外的意思。把“竹林寺”当成了某种神奇的皈依或解脱之处,其实是理想的、在远方的,是将现实虚拟化的。金圣叹写了寺院生活,如实的、用真实体验说话的,十分难得。
嘲子由
苏轼(宋)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
【读后感】看似苏轼在嘲讽、劝戒弟弟苏辙(字子由)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知道“圣人意”(孔孟等古圣先哲的深刻道德和理想)不在文字教条里。实际苏轼的意思未必如此,这里的“圣人意”还有另一层意思:帝王的需求。那么这首诗就指向政治生存学了(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学不同,政治生存学是中国本土“哲学”):“子由弟,看看朝中皇帝老子重用的人吧,有几个有真才实学、是读书人?作为一介书生,你怎么会得到皇帝的青睐?”告诫弟弟攀爬官场要多加小心。“圣人意”从写作技术上似乎是语带双关,其实不是,是典型的矫饰手法,用表面义遮掩保护实际义,起到“反话正说”的效果,避免“文字狱”或不利处境。矫饰手法,古诗里很多,大多被读者“正读”了,哈哈!东坡聪明,知道变通角度告诫弟弟。可是,虽然知道官场凶险,他自己却没脱离出来。
津门官舍话旧
邵长蘅(清)
对床通夕话,官舍一灯红。
十年存殁泪,并入雨声中。
【读后感】旧友同宿雨夜诉旧。平常语,苍凉凄婉,质朴感人。关键在“十年”,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作者所经历的那十年生生死死,就难以感同身受、获得共鸣。所以说,快乐无忧的时代,好多受历史变革大背景、社会苦难期影响创作出来具有激烈生命质感的诗,自然会被冷落与边缘,体验不能同步的原因,不是读者日益肤浅的原因。技术化的、文本至上的或轻快明艳的、有文化情调的诗就会被大众接受与喜欢。今天的文学更多是一种文化人的“智力游戏”或普通消费者的“精神快餐”。不同的时代会按照文化消费需求(而不主要是文学本身的所谓“标准”),去重新“经典化”过往的作品。我们过往确认的优秀作品会不断遭遇“洗牌”,这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是天道(时代的规律)。因此,只期待年龄大的、阅历沧桑的人来读此诗:微灯一盏,往事三千,生死茫茫,雨声凄凉……这里的诗意有多少,要看读者的人生有多少。
左掖梨花
丘为(唐)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读后感】并非写梨花。而是表达祈求:运气啊你快来、不要停,把我带到皇帝身边(玉阶),或,皇帝啊请你重用我,到那好的让我建功立业的岗位(玉阶)。不论怎么解释,这都是政治抒情诗,是最基层文化人的个人诉求。唐诗里这种曲委渴望机遇的诗非常多,即使谪仙人李白,也多次向统治阶层示好、靠拢,试图挤进主流圈子。所以说,不要想当然地读诗就把诗人“诗人化”,诗人也是俗人。要通过诗来感受洪大历史潮流里微弱的个人心灵史。诗不负责价值判断,对或错,道德或不道德,它表达的是“心”的层次、差异与不同的温度。如此委婉而不是赤裸裸的向政权谄媚,而是表明自己是洁白芬芳的“梨花”,诗人还是有底限的、有骨气的。
参见: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云大风轻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