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人回顾 | 写作的冒险家

子七 定海桥 2020-11-17

51人出版物《11111》中的前180字诗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完整活动录音~

2017年1月11日,11点11分,肇嘉浜路1111号五楼美罗城大众书局,朱琺带着他的最新作品《11111》来了。顺理成章地,上海双年展“51人”项目佯装成了一场新诗发布会。主角朱琺在一张“一”字形长桌前,在他的读者、学生、粉丝、慕名者,及围观群众前,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坐立不安,安安稳稳地微扬着戴帽子的脑袋,畅谈此次诗歌创作的因果与机巧。整场发布会看上去与其他的别无二致,直到他用男中音吴调性普通话朗诵起诗歌文本——仿佛回到了牙牙学语的稚童期,作为作者,朱琺竟念得十分不畅,又是磕绊又是卡螺丝的,而作为听众,我们却挑不出什么毛病,因为这一次,耳畔传来的全是yi。

朱琺是一名古怪的写作者,他标榜古怪,喜爱古怪,并且为古怪寻找许许多多依据与出处,但古怪在他的文本里不具有破坏性,它更像南方生长的藤蔓植物,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创造连结,织就包覆性结构,以便容纳其本身生长的极致。《11111》也是这样一个怪异的文本。在活动和诗歌说明中,朱琺已经对这份怪异做了DNA分析,其中乌力波的拼音写作与赵元任的同音文是其必不可少的两条血脉。朱琺经常自绘文学谱系,自我说明,自我阐释,同时扮演作者与读者,这或许是他应对影响焦虑的有效途径。当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拆解这一文本的核心与周边,我坐在底下暗自思量:假如作者早已预判出读者悉知文本的路径,读者要如何才能不表现得像只兔子,一头撞进或撞破作者的料想?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焦虑被转移,合格的作者与读者,恰如棋逢对手,落子无悔。 

“戴帽子的诗人”:朱珐

而活动当天令人印象深刻的读者包括但绝不止于以下几位:

赵伊人,活泼的非专业文学爱好者兼专业的音乐系女学生。从她的接收系统出发,《11111》作为特殊的五言诗,无疑为提取“节奏”至表达的最前端清扫了障碍,由于排除了读音干扰,停顿有可能挣脱长久以来的标点符号属性,而一跃成为言说主体。她在现场饶有兴致地为大家演绎了《11111》的三三拍和四七拍朗诵版。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推演下去,有朝一日,读诗兴许会以阿卡贝拉的方式呈现,或者更加抽象地化为无线电长短波纹中的密电码。

徐鹏翔,中文系出身,后转投摄影怀抱,从事相机解剖、修复与发明工作,佩戴无边框圆形片眼镜。发言时他张口便表白是这篇诗歌的文字吸引了他,但需要注意的是,徐鹏翔口中的“文字”正因处于一种非典型偏正结构而变得本末倒置、“字”重“文”轻。事实上,《11111》让我们重临阅读的基本面——识字——只不过由朱琺排兵布阵的这场同音字学习大作战依旧会按预期一边倒地滑向“连字不成句”的僵局。对此,徐鹏翔毫不介意,既然读诗不通,那不如就作“字”上观吧,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作者的鬼把戏,像阅读视觉艺术一样来一次诗歌图像审美赏析。不经意间,徐鹏翔提示我们,朱琺所完成的同音诗写作很可能与二十世纪同样诞生于法国的图像诗之间存在考古学亲姻关系。

陈韵,定海桥互助社的主持者,“51人”项目的幕后策划及组织者,善谈温雅的她也是当天新诗发布会的主持人。她通过一群混迹于写作与当代艺术圈的朋友结识朱琺,并将其纳入“51人”的嘉宾名单,在此之前,她曾邀请朱琺做客定海桥讲述更加怪谭越南的故事。听陈韵发言,你能一下感知她的敏锐,比如几乎在活动临近尾声的时候,她浅尝辄止地点到朱琺在《11111》里的密集用典,她说,这让文本看上去如同一个拼贴平面,过去与现在的维度交错集中,历史的纵深被轻妙地摊开了。朱琺自己显然也被陈韵的说法点燃,因为接下去的十多分钟里,原本打算偃旗息鼓的他,又洋洋洒洒地讲起了自己在写作上所崇尚的“无一字无来处”的文学传统。

对我而言,《11111》解决了一个很直接的写作难题——开篇开头——在我非常非常短而不成熟的写作史中,我最能体会到便是这一点——写作是从失败开始的。等待第一个句子出现的过程那么漫长,以至于执笔的人像极了里尔克诗中的困兽,“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而文辞如海,落笔即意味着放弃,为一种表达舍下一万种表达的可能,这叫人如何不后悔当初所做的选择,不对已经发生的写作失望?可《11111》不是从失败中诞生的文本。朱琺作为头戴巫师帽的诗人,聪明地反转了买椟还珠的戏法,将“语音”锁定,替诗歌降噪,“按照统计学,一个100字的汉语文本,理论上应该有不下于10的800次方种的音节组合”,但在这首特殊的诗歌中,它们却九九归了yi,紧接着,在yi的复沓中,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也就是说,犹如公式一般,在言的层面,《11111》如假包换有且只有一种可能,而在文的层面,这种唯一性却给了作者强大的表述繁衍力。这是朱琺的极简主义写作。

在新诗发布会前,陈韵特意邀请平面设计师厉致谦与朱琺合作,印制出版了一批《11111》诗歌读本。这册读本里包含诗歌,诗文翻译,诗歌说明与补充说明,以及三篇由朱琺搜罗的yi字同音文。当然,熟悉朱琺的人都知道,在他看来,成为一名“作者”即意味着执掌有关内容生产的一切,因此这批诗歌读本可能只是其创作过程中的1.1版本。而在现场,朱琺还带来了一本《yi字典》,其中他将所有yi字的所有语义逐一列出、录入、汇编。当看见《yi字典》与《11111》的对比厚度时,大家不禁发出阵阵感叹。我想很少有人愿意像朱琺那样乐此不疲地在写作上冒险,并为了一场冒险而进行长久枯索的自我修炼。

在豆瓣上,朱琺写作中的游戏精神一直受到大家首肯,ID名为企鹅的豆友甚至撰文精妙地分析过朱琺的花招,可比起如何耍花招,他为何痴迷于这种汉语写作游戏,却很少有人讨论。在《11111》的序言里,他说要尝试探讨“诗歌在从诉诸于口耳到诉诸于手眼的进程中若干遗留在时间缝隙中的问题”,但或许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段话:“将单一语音作为构成文本的全部元素,呈现语音同一与语义殊异之间的二元对立,于是可以成为一种可行方案。它构成单调与复杂,以及如我在开头提到的那么悬殊的一与多之间相互对比的关联,这也可以视为宇宙与我之间的相向而立”。我不能就此推测些什么,不过假如一个作者有能力用一万种声音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这大约也会成就其为世界另一个意义上的缔造者。一位认识朱琺多年的好友,亦是文学研究者,曾多次表示朱琺是其少见的多变而妖娆的写作者。从《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到《安南想象》,再到《一个人的诗》,朱琺的声音已经一变再变,到了《11111》,他选择牺牲自我的声音。对于诗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了。但古语不是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么?我想,朱琺的胆大妄为并没有辜负于他。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完整活动录音~

定海桥互助社现有少量《11111》库存,欢迎扫码了解,或来互助社现场翻阅或购买~(如需大量订购,请单独给我们留言~)

相关活动

“上双”51人| 戴帽子的诗人

过往回顾

从科技馆湿地看一种对城市的权利

景云里活动后记

公交车上的城市旅行

我的哑剧我的戏

面对海鸥A4,或407个零件

从水上到岸上

热爱无线电的人

(曾)匍匐在刘行的快递站长(口述实录)

什么样的历史,谁的历史值得保护?

只要有墙,我就要写在墙上

51人特供刺青艺术家和51人刺青图样发布!

二十载学艺,十年如一日,今一回首

看康定路从色变空

昌化路上的持香人:在时空裂缝上点亮一种观看

城邦腕力团

曲阳路上的冬天,熊市中的中国股民

通过文本获得解放

包裹甜蜜之糖标协会 

让故事静静流淌

李辉与偒傣话 

尉亮轮:亲切的记忆 

在上海之巅

“横竖横”放映地点勘察记

三位老美工

我们的工人新村

和平公园围棋角记

记忆、身体、“荣誉感”

李中华师傅的自行人生

缪老板的黄鱼面之味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