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版1】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选择与空间布局
点击上方“规划师杂志”可订阅哦!
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总规划师张培刚,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副院长许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副院长胡苏,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祖京京在《规划师》2017年第4期撰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健身休闲等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之密切关联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文章分析了当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编制思路,并以宿迁市古黄河城区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需求;公共体育设施选择;空间布局;宿迁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4-0132-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培刚,许炎,胡苏,等.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选择与空间布局[J].规划师,2017(4):132-137.
一 当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研究主要以介绍体育场馆或建筑单体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为主(如场馆设计、场地建设、场馆运营、交通影响及体育产业等 ),缺少对城市各层次公共体育设施的系统思考。关于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的理论研究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地方特色等内容的论述更为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在我国属于新的规划类型,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主要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或为满足申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刚性需求而编制的 。梳理成都、沈阳、南京及宁波等城市已编制完成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可以看出,编制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原则、体育人口预测、设施分级体系、设施配置标准、空间布局模式、体育产业引导及保障措施等。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主要由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编制,因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编制办法的指导且受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的影响,其更多地关注设施的配置标准、空间布点、服务半径及用地指标等内容,而对各层级公共体育设施的科学选择研究相对不足,导致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意愿甚至随意性。
受传统公共体育设施自上而下供给模式与竞技体育优先思维的影响,当前的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主要是为保障大型竞技体育场馆供给而建设的,导致面向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滞后甚至缺位,导致当前大众健身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且提供者 ( 政府、开发商、规划师等 )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产品的供给与使用者 ( 居民 )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需求的错位,设施提供与布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 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选择的必要性
我国的公共体育设施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对民众真正的体育需求了解有限。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量与公众的实际需求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与数量都较充足,但是公众仍然反映设施不能满足其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忽略了不同性别、年龄和活动目的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缺乏对公众体育需求的全面了解,不利于公共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影响了政府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能力。
在当前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下,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改革过去公共体育设施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提高供给结构对居民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思路
公共体育设施的选择应该着眼于公众的实际需求,并与城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及周边城市建设情况相协调,在空间组合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的配置模式,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科学布局。
(一)
基于需求导向的设施选择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类型多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设施的类别也在不断地丰富。为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及高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公共体育设施的选择应避免自上而下的传统做法与竞技体育优先的惯性思维,充分吸纳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
(二)
基于综合协调的空间分区
规划应该充分协调对接城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结合城市地方特色和实际发展诉求,完善设施服务体系;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边城市建设情况与相关规划要求,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三)
基于多元复合的设施布局
采用多元复合的配置模式,满足公众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多种使用需求,实现功能多元化;配置适宜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新兴的公共体育设施,实现适用对象多元化;结合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和交通站点等空间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布局多元化 。
四 案例研究:宿迁市古黄河城区段实践
(一)基地概况
宿迁市地处江苏省北部地区,古黄河城区段沿线地区拥有宝贵的生态水绿本底,是承载宿迁市城市发展历史的魅力之河。目前,其沿线集聚了商业、金融、居住及教育等城市功能,是宿迁城区最具活力的滨水地区。规划基地横跨古黄河宿迁城区段,全长约为11km(图1)。
近年来,随着古黄河沿线景观环境的打造,宿迁市政府提出将“运动、休闲、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实现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
(二)全面调研公众需求,合理确定基地内公共体育设施类别
1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居民需求调查包括调查人群分类、抽样问卷调查和特殊人群访谈三项内容。从潜在使用人群的角度出发,项目组将调查人群按年龄大小分为“儿童与少年组(4~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 (41 ~ 65 岁 )、老年组 (66 岁以上)”,并充分考虑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
调查内容重点关注不同人群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类型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建议。调查问卷包括“个人概况、当前锻炼方式、体育项目选择、空间布局建议”等内容。其中,“个人概况”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址等,“现状锻炼方式”包括活动类型、活动地点、交通方式等,“体育项目选择”为项目组梳理的供调查人群选择的体育项目类型,“空间布局建议”包括设施空间组合、交通组织建议、环境品质建设等。
项目组以规划基地为中心,以周边3km范围内的居民为主要调研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33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在有效回收问卷中,受访女性有283人,占调研总数的38.6%;残疾人士有13人,占调研总数的1.8%,基本覆盖了不同的需求群体。
2
现状锻炼方式分析
结果表明,基地周边居民的锻炼方式较为简单、体育活动类型相对单一。在受调查人群中,有41.3%的人锻炼方式为“跑步”,19.1%的人锻炼方式为“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但是锻炼的频率相对较低,9.7%的人“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到体育场馆或专业健身场馆锻炼的人比例偏低,仅占10.7%;受访女性群体“跳广场舞”的比例为38.7%,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主。
3
公共体育项目选择分析
针对目前单调的锻炼方式,“体育项目选择”是调查问卷的重要内容。受访人群选择的公共体育“类型”和具体“活动内容”,直接影响公共体育设施的最终确定。各年龄段人群的选择结构如表1、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存在潜在危险的体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不断降低。以“球类运动”为例,该类运动受到41%的受访“儿童与少年组”的喜欢,其喜欢类型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存在对抗或大运动量的项目;48%的受访“青年组”钟爱于“球类运动”,且其喜欢类型集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等项目;21%的受访“中年组”选择“球类运动”,且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台球、高尔夫球”等项目;仅有9%年的“老年组”受访人员选择该类运动,且其喜欢类型基本集中在“门球、保龄球”等项目。
4
空间布局建议
超过66%的受访人群表达了期望体育设施类型多样化、增强设施空间组合关联度、发挥古黄河生态本底优势、加强与公交站点的联系等观点。以“儿童与少年组”为例,超过87%的受访儿童认为“当前的体育设施类型主要考虑成年人的使用,对儿童群体的考虑不足。建议增加适合儿童群体的体育项目,并在空间上做适当组合集中,形成儿童游戏区,同时希望增加适合儿童的滨水游戏设施与空间等”。
5
特殊人群访谈
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项目组分别选择老年人群、残疾人士和儿童的代表(合计22人)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调研其对体育项目、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建议。
在体育项目方面,受访代表的关注重点不同,但均希望布局特殊人群的“专属体育项目”,如残疾人士代表建议增加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等项目;在空间布局方面,受访代表希望根据体育项目的关联特点就近组合布局,如老年人群希望门球场与健身广场可以毗邻布局;在交通组织方面,受访代表建议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特殊性”,实现体育场地(馆)与交通设施(工具、线路、站点)的无缝对接。
6
体育项目确定
规划基于居民需求,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剔除对古黄河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体育项目,兼顾宿迁市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确定基地以休闲类项目为主,具体涵盖25类体育项目(表3)。
(三)对接现有设施建设与相关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1周边建设情况
目前,宿迁城区已建成市游泳馆、体育馆和宿城区体育中心等多处市(区)级大型体育设施,体育事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全民健身设施尚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需要加强对居住区或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基地周边已相继建成了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金鹰城市综合体和宝龙城市广场及部分现代化居住小区。其中,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位于环城西路以东、发展大道以西段,实现运动休闲与公园美景的有机融合,受到市民的欢迎和青睐;金鹰城市综合体和宝龙城市广场位于洪泽湖路以南、项王路以北段,是以西湖路为界形成的两处商业设施,现已形成亲水商业区和临水休闲栈道。
2
相关规划要求
作为宿迁城区重要的生态绿廊和公共空间,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古黄河城区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规划。根据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与功能要求,古黄河沿线两侧用地被环城西路、洪泽湖路和项王路划分为四部分:①以居住用地为主的新城风貌区,沿古黄河打造集文化、运动、滨水及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景区;②以行政办公用地为主的行政展示区,沿古黄河形成以自然湿地景观为特色的景观区,并成为周边居民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的场所;③以商业用地为主的商业休闲区,规划大型运动广场和休闲步道,以保证运动健身与休闲购物的完美结合;④以居住、教育用地为主的文化风情区,形成以文化体验、康体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滨河生态景观带(图2)。
3
功能分区
结合相关规划要求,综合协调基地周边用地的现状开发建设情况,规划在古黄河城区段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即休闲健身区、形象展示区、商业休闲区及文化旅游区(图3)。
(1)休闲健身区,位于通湖大道至环城西路段的古黄河景观带,围绕“古河印象、田园生态”的总体定位,打造集文化、运动、滨水、休闲及特色于一体的休闲健身场所,以满足周边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为主要目的,完善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与设施的有机融合。
(2)形象展示区,位于环城西路至洪泽湖路段的古黄河景观带,注重公共体育设施的选择与空间布局,打造全民认可的体育形象展示窗口。
(3) 商业休闲区,结合周边商业用地的特点,形成公共体育设施与商业发展的互动平台,以体育休闲空间调节滨水商业气氛。
(4) 文化旅游区,结合周边文教设施打造文化旅游功能片区,并植入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旅游节点。
(四)结合民众的规划建议,实现公共
体育设施的复合式布局
1布局原则
规划遵循三点布局原则:
(1) 适用人群多样。结合居民需求调查的分析,综合考虑居民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和身体素质等因素,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2)空间组合多元。综合考虑具体体育项目的特点与空间组合的科学性,将项目特点类似或相近的体育项目适度集中布局,并加强各类公共体育设施与周边其他设施、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的协调。
(3)生态保护优先。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要与生态环境共融共生,保证古黄河的生态资源不受影响,并形成景观风貌与体育活动有机互动的休闲健身体系。
2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建议
休闲健身区
休闲健身区主要布置如下公共体育设施(图4):
(1) 健身广场。依托古黄河的良好景观,在骆马湖路以北、振兴大道以东地区设置健身广场1处,通过完善市政等相关设施,满足居民小规模健身使用要求。
(2)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轮滑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网球场。基于大型运动场地适度集中的原则,在通湖大道以东、骆马湖路以北地区,振兴大道以西、滨河路以南地区,振兴大道以东、骆马湖路以北地区打造3处运动健身场区;结合古黄河北侧的健身场地集中区,布置1处儿童游乐场,丰富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3) 游泳馆、沙滩运动场。古黄河北岸、通湖大道西侧区域拥有天然的沙滩,规划设置1处游泳馆,同时结合良好的沙滩资源开发沙滩运动场,形成室外天然滨水活动区。
(4) 不规则跑道。规划在古黄河南北两侧的运动健身场地集中区布置2处不规则跑道,为市民提供休闲慢跑场地。
形象展示区
该区重点布置如下公共体育设施(图5):
(1) 综合健身馆。依托古黄河滨水景观,规划在发展大道以东、八一路以南地区设置1处综合健身馆,既是本区域的景观建筑,也是古黄河北岸公共体育设施集中区具有统领地位的设施。
(2) 戏水池、游泳池。规划在古黄河北岸、富康北路两侧布局1处标准游泳池和2处戏水池,以满足附近居民的水上运动需求。
(3)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轮滑场。规划在古黄河南岸、富康北路以西地区设置1处相对集中的运动健身场区,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运动需求。
(4) 儿童游乐场。规划在古黄河北岸、富康北路以东地区设置儿童拓展运动区,包括滑板广场、游戏广场和素质拓展基地等设施。
(5)象棋长廊。规划在古黄河南岸,结合公共设施服务集中区设置滨水象棋长廊,共设置20个棋牌桌。
(6) 健身广场、休闲广场。依托古黄河的景观资源特色,规划健身广场、休闲广场各1处,以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提升空间活力。
商业休闲区
该区重点布置如下公共体育设施(图6):
(1) 轮滑场。规划在古黄河西岸、项王路以南地区规划1处不规则轮滑场,以满足轮滑爱好者的健身需要。
(2)象棋长廊。规划在古黄河东岸、大连路以北地区,结合滨水广场设置 1处象棋长廊,共设置 10 个棋牌桌,集中展现宿迁市的地方文化特色。
(3)休闲广场。规划在古黄河东、西两岸,结合商业街区和滨水公园设置 3处休闲广场,通过在滨水空间和商业街区之间设置休闲广场,引导人群流线,提升空间活力。
(4) 体操广场、健身广场。规划在古黄河东岸、大连路两侧各设置1处活动场地,为附近居民提供广场舞、体操等健身活动场所,以满足周边居民小规模健身活动使用要求。
(5)健身步道。规划在大连路以南、项王路以北的古黄河东西两侧各设置1处健身步道,供居民进行快走、慢跑锻炼。
文化旅游区
该区布设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图7):
(1)综合健身馆。规划在古黄河东侧、厦门路以南地区设置1处综合健身馆,集中布置室内健身活动设施。
(2)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轮滑场。规划在古黄河西岸、环城南路以北地区设置1处综合运动区,设置适宜年轻人群体的篮球场、足球场以及适宜老年人群体的门球场;同时,在古黄河东岸、下相路以南地区分别设置1处小型轮滑场和5人制足球场,以满足周边居民需求。
(3) 休闲广场。规划根据建筑群体及室外活动场地需求,在古黄河东两岸、厦门路两侧各设置1处休闲广场,使滨水活动空间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
(4) 象棋长廊。规划在古黄河西岸设置2处象棋长廊,共设置40个棋牌桌,充分体现宿迁市作为棋牌“掼蛋”之乡的文化特色。
(5) 健身场地。规划在古黄河东、西两岸布置4处健身场地,以满足周边居民小规模健身活动的使用需求。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4期
《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选择与空间布局》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3】中心城区 E 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PM】基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半城镇化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
【专题研究1】“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专题研究2】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
【专题研究6】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
【专题研究7】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 地域化路径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
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