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浅释05: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表示即权即实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经题,妙法是非常宽广,无法说得尽的。以上的已经大概地解释,现在续讲莲华两字。莲华是最稀有的一种花。这种花是属于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华的根在泥土里,茎在水里,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里的根表示凡夫,在水里的茎表示二乘。凡夫着于有,在泥土是譬喻有;二乘的人着于空,水中花茎表示空。莲华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与了义。既不落于空,又不偏于有。空、有称两边,两边不着是为中道、了义。

为何说莲华表示中道、了义、圆顿大教呢?因为莲华一开就有莲子,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如种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时也表示开权显实。莲华开了就表示开权,权巧方便的法。显出的莲子是表实法;是真实不虚,以实相为体的法。

在本经上说,佛以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呢?是众生的生死问题。佛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有的人说: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么大事?不错,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为什么呢?有什么了期呢?庄子说过几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说,生命有边际、有终了的时候,可是知识是没有终极的。我们以有终点的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知识,这是没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还未知道全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个终点,而不知道终点之后又有一个开始,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而另一个生命却又开始。

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你要是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一半;若不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不明白。正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对于生死问题,子路曾问过孔子:“老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说:“你要怎样侍奉人都还未明白,怎么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问:“敢问死?”我大胆问一问怎样叫做死法呢?死是什么滋味?死是怎样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样活着,又怎样知道死呢?也就是说,你是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究竟是怎么生的呢?这就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人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没有情欲也就没有生,更没有死。生死的问题是因为贪欲之心,要是贪欲的心断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为了众生生死的问题才到这个世间来的,所以这生死的问题是很重要。

有一个生死问题的公案: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他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个有钱人除了钱之外他什么也不认识。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犹如骨肉至亲,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修道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钱是很少时间可以离得开的。因此,这有钱人把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因为金子、银子都有了;第三个儿子就取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业障。

当有钱人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年纪也老了,而且得了瘫痪病。得了这个病之后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上。病久了,家里虽然富有,可是并没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远离他了;那聪明的儿子也不来看他。这时,他把牙一咬,想快点死去。但他又想到:一个人到了阴间会很寂寞,于是跟太太商量,说:“病了这么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点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说:“你怎么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谁也不能替谁的。你是不是病疯了?”他见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转移目标,把大儿子叫来,他说:“金子,你一生出来,我就最爱你,你知道吗?”大儿子回答:“当然知道。”他又说:“现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儿子一听,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纪这么老,是应该死的,我还年轻怎么可以死?你如爱我就不应该叫我去死。”于是,大儿子跑了。他又把二儿子叫来问道:“银子,我现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儿子答道:“你这老混蛋!要死怎么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儿子、二儿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后他再把三儿子业障叫来,试探的说:“业障啊!你年纪最小,我也最爱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离开你,你说怎么办?”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伶俐,便说:“这不要紧,你最爱我,我就跟着你死吧!”老年人听了很高兴,因为只有小儿子业障肯跟他到地狱去。所以他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带不去,只有你造的善业或恶业才跟着你形影不离。“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既然业随身,就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极乐国土,不会堕入六道轮回的苦海。在阿弥陀经上说的极乐国土是黄金为地,那个地方的黄金像泥土这么多,可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我们人生在世,要及时行善,有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借着前生所种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花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谎花无果,只开花不结果。是譬喻一些人尽管撒谎,尽打妄语,只说不做,也是譬喻外道,因为一些旁门外道表面看来很神圣,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骛。他们也很用功修行,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却结不了果,到头来一事无成,这就等于谎花无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种花却有多种的果。这是譬喻凡夫供养父母、师长等的种种孝顺行为。因为供养父母的这种关系,所以立了很多功;这些功将来也结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间做富贵的人,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种的花,可是只结一个果。这就是比喻声闻乘,声闻乘的人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得到的仅是有余涅槃。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一花一果,这是代表缘觉。缘觉是修远离行,修这种法门是住到深山穹谷里,他也只能得到缘觉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后花,像须陀洹。他在前面,可是随后他还需要继续修行。

又有先花后果,这代表菩萨乘,菩萨是先修行,然后得到菩萨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说种种的花都不能比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表示即权即实。

上面讲的花果同时乃表示开权显实,既有花又有果;权是花,实是果。可是为实施权,怎么有花呢?花是为着果而有的。佛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都是为着要说法华经才说那些经典。以前所说的法是权法而不是实法,到法华会上才说出实法、实教。把权教都展开而显示出一乘实法,这就是花开莲现,也叫开权显实。花落莲成就叫废权利实,把权法舍弃,宣畅流出真实的妙法。上乘实教,即圆顿一乘。

佛所说法有本迹二门。什么是本门?本是根本,迹是垂迹。什么叫本,现在举出一个譬喻:在虚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属于迹,本来是一个。迹又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唯本垂迹,唯有这个本才有迹的显实。开迹显本。迹是踪迹,像影子,有一个痕迹或事迹。这都跟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利实等是同样的道理。

在经文里边所说的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远,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到这个世界为众生说法是迹。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这个世界修道成佛的,在久远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在梵网经上说:“我来这个娑婆世界到现在已八千次。”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一个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轻的娑婆世界,还有一个老的、本来的,那个世界就叫本。现在的世界叫迹。佛法若以我们众生知见,是没有法子测量的,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所以称做妙法。

莲华是表示妙法。妙法莲华是这部经的比喻,是这部经的别名。别即特别之意,为什么说特别呢?因经典的名字有通、别之分。经字是通名,所有的经都叫经;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样。可是,每个人还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莲华是它的别名,经是通名。这是以通、别两法来判断这部经的名字。

妙法,是演说无尽的。要是广义的说,真是穷劫难尽,花很多时间也讲不完。如智者大师,曾九旬谈妙,传为美谈。因此,现在就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演释,暂告一个段落。

经,大家都对这个经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认识它呢?原来经具有五种奥妙的解释,故称五重玄义,就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此外,经字尚含有其他多种意思。

经之为义,径也道也。径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将返本还原的方法,明显地指示出来。第三是涌泉,滔滔不绝的意思。另一个意义是绳墨,即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说需要有一个圆规、一把矩尺,才能画出图样来。还有一个意思是结鬘。结:是绑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贯串一切诸法,系于一处。故说经乃贯摄常法。将所有的道理前后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就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于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着。例如参禅、静坐、说法讲经、习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于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世众生,也都须要循着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中申解经的含义。

辨体,是认识此经的本体。那么,这部经云何为体呢?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相皆从实相而来,不但诸相均由实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缘觉、声闻,都是从实相幻生出来。

那么,实相是谁造的呢?并没有人造,是本来具有的。怎么会有呢?实相本诸十方诸佛菩萨之先,是一切法的母体;故所有的万事万物,皆由实相而生。

由于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至一切的众生,也都自本经生出。由于我们经历太久的时间,已将本来的家给忘了,将本来的母体都忘了,所以对这部经也就陌生起来。现在,大家发心听闻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到回家的路径。

本经的名、体知道了。那么,究竟它又以什么为宗呢?是以一乘:实际之因果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修学的人曾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与天乘;而这部经只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属五乘之内。此乘以真实的因果为宗。本经引莲华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莲华开放即乃佛因;同时结成的莲子,即是佛果。故说是以一乘因果,为经之宗趣。

此经的宗趣认识了。我们须研究它的用途。这部经的用途是要我们众生断疑起信;把疑惑心断了,而生起坚固的信心来。中国高僧智者大师是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的,得到一旋陀罗尼,并创出了天台宗。我们千万不要把这部经看的太简单。须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师,都是从这部妙法经中华果生出来的。

宗、用都交代过了。现在谈到本经的教相是什么?本经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时八教里,法华经与涅槃经的教相,同属醍酬。而醍酬的来由,是从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这只是一个妙比。大家能听到这部经,就等于尝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为全经字字包含妙义无穷,要一心受持为主,获益无尽。(未完)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清明节快到了,多念大乘经典超度化解历代宗亲的怨气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强大的习气背后有一股冤亲债主的力量在推动

凡是来找你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在左右

八识田中,叫做无量无边种种业的银行,统统存在里面 

超度若让亡者得益最大的无非是念佛,比起诵经殊胜的多

不可以东拜一个师父,西拜一个师父

你每天想要去改变别人,保证你活得痛不欲生

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

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

出家人每天上供下施,维护了看不见的法界的平衡

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

修行要消两种业,从转化色身和超度冤亲债主下手

你只要不被妄想牵着走,就叫做修行

妄想的念头打死了,法身也就现前了

破戒的人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之人诸佛没有办法救

佛法本来稀有难得,能受持金刚经更是稀有难得

修行人切莫用贿赂鬼神的心态

见相就有无量差别;见性就平等一如 

因缘一到时,焦急和欢喜都一样可以开捂

你肯面对真相就不会遭遇假相,这个是修行人的根本

清明节快到了好好念经忏悔各种业

这辈子不要占别人的便宜,无论钱财上还是感情上

我们这个觉性不需要文字的

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

德是内证的,花钱也买不到

法华经浅释01:天地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

有断证的功夫,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是观行级的菩萨

很多人的不顺是口业造成的

法华经浅释03:那一个法门可以治你毛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

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

清明到了,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法华经浅释02: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两三年不间断熏习,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

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舍识用根

法华经浅释04: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法华经妙法的妙处

万事万物要有个好的缘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