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7: 修行人应当以法为乐,不应当以欲为乐
楞严经三 经前十门 17
在经典里面讲,依《菩萨戒》讲:受菩萨戒的大比丘,不顶礼小乘戒的比丘,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知道吗?所以,我如果今天到泰国,看到比丘,柬埔寨、缅甸这些比丘,统统可以不必顶礼,因为我受菩萨戒。但是,站在比丘戒就很麻烦,比丘戒就是:先受戒者一定要在前面,后受戒者,一定要跟先受戒顶礼。所以,这个到底要不要顶礼,就麻烦了!譬如说:我看到一个出家四十年的,到泰国去,看到老比丘,你说:我要不要顶礼?你替我的立场上想想看,要顶礼,犯菩萨戒;不顶礼,犯比丘戒,还真的是很难做!顶礼,犯菩萨戒,因为受菩萨戒的,不顶礼小乘的受比丘戒的,我们大乘叫做菩萨比丘,你知道吗?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菩萨比丘,「比丘」前面还加「菩萨」二个字喔,喔!好大!真的喔!
所以,如果你到泰国去,我们到泰国去,看到一个……譬如说:泰国的僧王,出家四十年,哇!我可以不要顶礼啊!信徒去:顶礼僧王!居士应该顶礼,我可以不用顶礼。可是,你如果到泰国去,大家都顶礼他,出家比我早,不顶礼不好意思。我也可以给它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也可以给他顶礼,站在比丘戒的角度,我不犯戒;我也可以不要跟他顶礼,我站在菩萨的角度,我也可以不要跟你顶礼,因为我是菩萨比丘。大小乘之诤论,已经有一千多年,到现在是无解,唯一的就是互相尊重。所以,到泰国去,他们也不管你什么菩萨不菩萨,我穿这样长衫,挂着念珠,那个泰国的小男孩,我走过去,他就问我:少林temple?你是不是少林寺来的啊?temple就是:你是不是少林寺的啊?他们只知道少林寺而已。所以,讲到这个菩萨戒,就是附带的,我们有苦衷,是真的很辛苦!
「菩提」,义为「觉」,或者是「觉悟」。「萨埵」,梵文(Sattva),义为「有情」。「菩提萨埵」合称,有三种意义:一、「正在求觉之有情」,又称「大道心有情」。二、「已经觉了之有情」,也就是菩萨已非迷位的凡夫,而是已经有证悟,位列贤圣(贤圣皆是已觉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第三、「求自觉、觉他之有情」,菩萨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求开悟、亦令他开悟)之有情,也就是所谓「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诸众生)。为什么我们中国法师要加一个「上、下」?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法师,他的徒弟六个,剃度的比丘六个。这个老比丘很聪明,他认为命法号很麻烦,他就第一个命:广唵,唵嘛呢叭弥吽的唵。第二个字:广嘛;第三个字:广呢;广叭、广弥、广吽。所以,他叫他的徒弟:唵嘛呢叭弥吽!徒弟马上统统到,六个统统到,这个法师很聪明!以后用大悲咒来命名,要叫徒弟就是开始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法南、法无、法喝……就是: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所以,这个法师还很有智慧,每次叫他徒弟,就念:唵嘛呢叭弥吽!六个徒弟就统统到,一个不漏,而且也刚好剃度六个,多一个就不知道怎么念了?多一个就会加:吽吽,后面还加一个吽。
底下,71页,以此三义,所以这种有情得称为「菩提萨埵」。「诸菩萨」:依本经而言,菩萨为求无上菩提,须经历六十位修证,也就是六十个阶位、阶段,或者是证悟的境界。此六十位是: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华严经》与《菩萨璎珞经》则明五十二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中「十信」为凡位;住、行、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十圣位」。《大智度论》所明者,为从十住开始,共四十二位。)
诸位!或许我们会问说:师父!这个位的分法,为什么大同小异?最主要是看这一部经,阐明菩萨详不详细?有它的含义。譬如说:《楞严经》,六十个位次非常的明显,也就是这一部经典,把佛果位的因位,就是菩萨的阶位,慢慢一个一个来分,就表示《楞严经》很重视次第,重视修行的一部经典,非常重视,一个次第都不能遗漏,就表示《楞严经》可是非常重要的,重修行的。那么,有的经典分四十二位、五十二位,都不太相同;不过,都是大同小异,讲得也都差不多。但是,这个大乘菩萨的信、住、行、向、地,解释差别非常大!譬如说:通教、别教,或者是圆教,对这个阶位、次第的诠释完全不同。这个就要讲到天台宗的《教观纲宗》的位次的分配法,这个非常的繁琐,很辛苦的!唯识讲的跟天台讲的,断证的位次几乎不同;《华严》也不同,因为它是圆教,圆顿大教。所以,我们了解一个名词、名相就行,有心要研究的人,你稍微理解一下,各个经典讲的位次大同小异。
底下,因为菩萨的修证有种种的差等,所以称为「诸菩萨」,也就是:各种阶位之菩萨。「万行」:菩萨须依六度而修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万行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诸位!你坐在底下,一定不会浪费,你生生世世都受益的,终究会成就无上菩提。你绝对不会白白的坐在那边耗时间,因为这个是坚固了菩提种,种下去,你将来一定成佛,要喜悦的感觉、喜悦的感受。佛陀再三强调,诸修行人应当以法为乐,不应当以欲为乐;以欲为乐是凡夫众生,凡夫众生就是依着财色名食睡,唱歌、跳舞叫做快乐。我们佛子要依法为乐,法能究竟解脱,唱唱歌、跳跳舞,那个没办法的!所以,大家要依法为乐。
自利利他之万行圆满后,方成菩提。又此「万行」如观音之三十二应身;地藏之冥阳两度,出入地狱、天上、人间;普贤之十无尽愿等,皆是菩萨之万行。乃至药师如来因中之十二大愿、弥陀之四十八愿,也是其于菩萨位时之万行。那么,慧律法师!您有什么大愿吗?我没有!我就是把佛法、正法好好的宣扬,劝无量无边的众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了生死,有正知正见。今生今世要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听了正法,下辈子还有这个因缘,继续听经闻法,我就做这个工作。
说:慧律法师!那您为什么不发大愿呢?我说:大愿都他们发完了,四十八愿就阿弥陀佛了,观世音菩萨又这么感应了!对不对?普贤菩萨又是大行、地藏菩萨又是大愿、文殊师利菩萨又是大智、观世音菩萨又是大悲,我还要发什么呢?他们都发完了啊,他们统统具有代表性了。不过,我发的愿就是说:我今生今世好好的讲经说法,赞叹佛、诸大菩萨,引导众生有正知正见,能断烦恼,解脱生死,好好的念佛,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是不是?要不然,像阿弥陀佛发这么四十八大愿,这会不会太大了一点啊?自己再创一个净土,这样会不会跟阿弥陀佛打对台呢?极乐世界已经很好了,我再发一个大愿,去创造一个净土,不用啦,哎呀!这实在是很辛苦!讲经说法,劝劝大家认识极乐世界,好好念佛,阿弥陀佛也开怀大笑、也欢喜,我也欢喜!所以,这个菩萨都发完了,那我就发赞叹他们的愿。是不是?所以,心无所求。
「首楞严」:又译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解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简言之也就是自利化他二事,也就是福德、智慧二事,或者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就是开大般若智慧,能断烦恼、了生死、见本体,叫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加被众生,用法身跟圆满报身、应化身,这是三位一体的,法身、应化身可以作他受用身,这个在唯识学也讲过了,给众生一个增上缘。
详言之就是:四念处。整部《阿含经》几乎都在讲四念处,尤其观身不净,彻底的观。泰国的比丘、泰国的高僧,给「人」的定义:什么是人?人是一块会腐烂的肉!直接了当说:人就是一块会腐烂的肉!佛怎么定义呢?佛在经典里面:我第一次看到世尊讲对人的这个色身的定义,吓了一跳: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的人?世尊对「人」的定义就是:什么是人?人者,无量虫聚。无量的虫,喔!我看到这一句,手比这一只!(师竖大拇指)我们就是大肠里面有大肠菌;骨里面有骨细胞,这细胞就是有新陈代谢,虫,无量的虫,汇聚在一起就是人。皮肤有皮肤细胞;骨,骨细胞;肝脏,肝细胞;心脏有心肌的细胞;脑,脑细胞,脑部,脑细胞。所以,我们全身的细胞,大概六兆。脑细胞大概六千万。我们要了解,所以,我们这个色身,佛陀在这个《阿含经》里面,重复一直告诉你:你一定要彻底的照破它,破除种种的执着,此身不究竟、此身是无常、此身不净、以此身有苦、万法空、此身是无我的,不能错误的认知,而引发种种的错误的行为举止,感召种种的业力的果报。
我们听到佛法,把这个色身当作是修行的器具;而没有听到佛法的人,把这个色身当作享受的工具,拼了老命造业!所以,到最后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啥都带不走,带什么走呢?就是你所造的业。所以,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个臭的、不净的色身、苦的色身,做最大的功德,发挥到最大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因此,做善、做恶一念间;解脱、生死也在一念间。如果我们也理解了、了解了佛法,佛为什么要叫我们作白骨观?就是这样,一照,就剩下白骨!佛为什么要叫我们作血涂观?我们现在去看看车祸,急诊室里血流满面的人,如果不清除,他会发出恶臭!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脓烂观?就是烂掉、溃烂的,为什么要叫这样观?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说我们要观察、观照说:人死以后不埋葬,尸体会长虫?活着,其实已经是细菌了,无量虫聚啊,死了以后变大虫,到处蠕动,吃,如果不火化的话。对不对?无量虫聚。
我们看到这个,就对佛陀的这种大智慧无比的崇敬!所以,佛陀是不是右胁生下来的;或者是他生下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对这个大乘佛法,佛陀出生的记录,我没有意见,众生信仰坚固就好。对不对?我崇拜佛陀,不是看他右胁而生,能够走七步,不是!是他讲的真理,真理让你没有任何议论的空间。他就是一个大觉悟的人,他就是把世间的真实相彻底的告诉你,醒不醒得过来,要看你自己啊!他就是把世间的真实相……这个色身就是无量虫聚啊,事实就是如此啊。我们的细胞就是这样子啊,里面全部都充满着消化系统、细菌、酵素。事实如此。
我们用虚妄的心、虚妄的身,追求虚妄的境,万法总归虚妄。好!为什么讲:歇即是菩提?就是这个道理,你要透视它、要认知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里面,叫你要常常观坟墓,冢观,也就是弃尸林。《阿含经》里面讲的:要观弃尸林,就是人死了以后,把他丢到弃尸林,任那个鸟兽吃。尸体半坏观,我们说尸体还不可怕,那个尸体烂一半一半,世尊一直叫你要观半坏观,就是坏掉一半的尸体,狗来啃,野猫、动物、蛇、狮子、虎、狼,来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然后,快烂掉又没有烂掉,又恶臭,你就会发现,这个身实在是不净,在《阿含经》讲:叫做究竟不净,没有一个地方干净。但是,话讲回来,这里面有摩尼宝珠,就是佛性啊!牛、羊、猪、虎等等,它们也是不净身啊。可是,我们作为人的这个不净身,就可贵了!可贵之处就是他能觉悟、能教化、懂礼仪、可以长养圣胎,也可以利用这个色身,救度无量无边众生,这个是一个很好用的器具!你发了菩提心,你也觉悟了,把这个真理推广,你不再只是一个了!所以,佛陀的伟大,就是把他的胸量扩大到跟虚空一样,跟虚空一样,无所不包容。要不然,我们就摄受宇宙当中少许的四大——这个地水火风,来当作自己。所以,佛法为什么这么可贵?就是可以让我们开智慧,得大自在、得解脱啊!
所以,详言之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大家都知道。四正勤、四神足、五根。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这个「神」不是神足通的神,不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心情愉快,很满足,这个后面跟修行都有关系。所以,四神足并不是说:我们大神通!不是这个意思。五根,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三十七道品,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这里不再重复。五根就像树的根,五力、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圣道分,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六波罗蜜、四摄法、四无量心、四禅八定、灭受想定、三明六通、十力,十力就是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这十八不共就是只有佛有,不与大菩萨共。那么,这个我们统统讲过,如果要把这些名词再一个一个来讲,可不得了!这个等于讲佛学大辞典了。所以,讲过的不在这里重复。
悉皆成就、坚固、不动不坏、称为[首楞严]。若以本经而言,则为依于如来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来藏性)而起修,历六十阶,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所以,一定要有三昧,才能证得圆通,三昧就是圆通;圆通就是三昧。意思就是说:三昧成,则佛道成;三昧不成,则佛道坏。换句话说:一个修行人,心必须要有定,要八风吹不动。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坚固不动、不生不灭,从而从体起用,称为[首楞严三昧]。 [三昧]者,定慧等持,定以自持,慧以化他。定是自己能够觉受,能够受用。心有定,万事则成;心无定,万事则坏。然后,慧以化他,定是体,慧就是用。是故此三昧境界,即是佛之境界,此定即是佛定。佛自住于此三昧,用以自利、化他也。
换言之,底下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佛菩萨之一切度生事业,皆是在三昧中行。也就是你要定,你才有办法度众生;你不定,众生一拉,你就跟着跑,欲望一来就迷惑颠倒,所以,一切度生的事业,皆是在三昧中行,可不是一般。非于散乱中行(——散乱何能度生耶?!)自己心都乱了,怎么能度众生呢?如《准提陀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世尊为[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准提三昧)],而说出[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俱胝]就是千万、亿。又如《地藏十轮经》述地藏菩萨每于晨朝,入于首楞伽摩三昧(即首楞严三昧)、加持众生。故知佛菩萨之定,非沉空味着之小定,沉空味着就是贪着在那定中,出定,出定就是利益众生,他不干!所以,他每天打坐,每天享受、每天打坐,对弘法:对不起!没兴趣!利益众生:对不起,我自己解脱比较重要!乃自利化他、一体成就之大定。不是二乘人的定。
底下讲:[经(Sutra)]:梵文,修多罗。有二义:一、[贯串]之义,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为什么加一个身?[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观念!名、句、文,本来是音声,音声化作文字;文字就是单、单字;再来就是名相,名相更多一点就是句子;句子多了就是文章。所以,加一个[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观念。就像[法身],法哪里有身?诸法毕竟空,哪里有身呢?不要把那个[法身],当然是一个色身。诸法毕竟空,所以叫做法身,法本来空,给你一个具体的观念,诸法毕竟空的观念,叫做法身。所以,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亦即种种语词善说,而将其所开示之教法贯串起来,令不散失,亦令受者易持,如线串珠,则易执持而不散失。
再者,佛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有如一大串摩尼宝珠所成之璎珞,[璎珞]就是我们现在的(项链)——其中每一颗珠皆各代表一大法门——而此等诸宝珠,则是由一条线贯穿于各珠之中心,故不散失,而得成一整体。此贯穿各珠中心之线,即是三世之佛心。因此,你要弘法利生,第一个,你一定要明心见性。佛的心都搞不来,也不能理解,你要把讲经说法、要把佛法讲到淋漓尽致,非常困难!要不然,就你讲一些因果、行善、放生、吃素,这个可以。要讲到涅槃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没办法,他体悟不出来。或者是名相这样念一念,跟着念,那也不错,至少会念。是不是?
由诸佛一贯之大悲一切智心中,流露出无量妙门,度脱众生。故此诸妙门,既由诸佛一切智大悲心中出,也就是不得离于此心,若离此心,法即散失、堕落,所以一切法恒须以佛心为本。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切修行人,应当能体悟,不生不灭的见性、心性是什么,这个才有依靠,为依。所以,明心见性说法,说法就有本。方能持之不坠。行者如是持,方冀,才希望有朝一日得其[心要]入佛本心。所以,那个心要,黄檗断际禅师那个《传心法要》,就是传佛的心要。
因此,禅宗的心法如果不懂,名为相说,你怎么样转、怎么样弘法,你就是讲相。要不然就是讲放生、吃素,当然这个也很好,叫我们放生、吃素,这很好,这还是相。做做善事,这还是相啊!是不是?所以,佛教办办学校,这个还是相啊!我们不是说这些不好,这些统统是附带的。我们今天要特别理解的,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感应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律、论,它让我们解脱,就像摩尼宝珠。如果我们经、律、论不看,我们念佛得到一些感应,念念观世音菩萨感应,搞一些神通,把经、律、论束诸高阁,佛教就是灭亡的时间到了!求感应、搞神通,把正知正见、正念、正法统统放弃。所以,一个人讲感应、讲神通,代表了整个藏经的话,如果是这样做的话,他一讲,就是讲感应,法,讲不出所以然;一讲就是讲神通,等于放弃一颗摩尼宝珠,去换一颗玻璃珠;玻璃珠就是感应、搞神通。神通、感应,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佛菩萨给我们的讯息,确实有。但是,譬如说:你今天念观世音菩萨很感应,那是代表什么?你很虔诚。你有没有断烦恼,当然没有,这跟生死没什么关系啊!你今天有困难,求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加被,你很虔诚,确实很感应,很多人受佛的加被,佛给你信心,但不代表解脱了,这跟生死没关系!所以,放弃经律论、大般若的思想,讲感应、求神通,完了!就是佛教要灭亡的时候!把摩尼宝珠放弃,换来一颗玻璃珠。
所以,法师说法要很小心,感应讲一点,启发大家的信心,无可厚非。感应、神通,这只是佛门的附带品。就像你去百货公司,买了一万块,人家给你一个赠品,你把这个重要的一万块的东西放弃,把这个赠品拿回来。这个赠品也许是一件衣服、二块肥皂。我去百货公司买一万块,把一万块的东西丢掉,拿什么?拿两块肥皂回来。讲神通、讲感应,放弃正法,就像这样子,用一颗摩尼珠,换得一颗什么?玻璃珠!感应、神通,不代表修行、不代表解脱,完全跟修行、解脱扯不上任何关系!佛陀的伟大,是开大般若智慧,彻底的洞彻一切缘起性空,一切诸法无我,步步为营,点点滴滴这样放下。感应本来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心要对。懂得一点皮毛,千万不要忘记了实修。
有一个年轻人,学佛一年多,还不到两年,狂妄得无比,来这里要跟我参禅。我电梯下来,那个年轻人,可能大学毕业,男众。他说:慧律法师!我说:喔!你告诉我,你是谁?他好像在参:告诉我,你是谁?我说:我啊!我阿荣啊!(广告词)妈!你寄来的铁牛运功散,我收到了!他接不下去,顿时哑口无言!跟我讲禅?他接不下去,不晓得怎么接啊!他听了之后:啊?跟我讲禅?我三十年了,一句,他都回答不出来,呆呆的站在那里。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样啊!好好笑!老实念佛,不要搞这个,大悟的心境,不是你这样随随便便抓得来。
好!73页中间,二、修多罗是「契合」、「契入」之义。这是指佛一切所说,不但契理,而且契机。「契理」即是如理而说,指佛之所说,未有一法而违於理,皆与道理相合,不作妄说,故经中言:「如来是如语者、是实语者、是不妄语者。」然而,如理如实之语,则未必能令听者信解、受用。为什么呢?对方听不懂啊!你如理如实之语,不一定能够让对方信解信受、受用。故佛语除契理外,还具「契机」的特色。这个「契机」的「机」字,有根机、还有时机。你要掌握时节因缘,你要掌握对了,才有办法,掌握错了,那你就麻烦了!有机缘三义。根机、时机、机缘三义,机缘就是时节因缘。也就是佛所开示之法,不但契合真理,且契合当时听者的根器(根机),并能配合当时的因缘(时机、机缘)。详言之,详细说。佛对上根而且因缘成熟之人,也就是开示无上直指之法;对中下根人、或因缘未熟之人,即为说种种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
那我们今天没办法了,我们上、中、下的根器,统统融入在这里了。难道还要再过滤上上根的人,才能讲《楞严经》吗?我今天在想说:那这个《楞伽经》要不要讲?人家讲:师父!这个《楞严经》都听不懂了,《楞伽经》就更不用说了!我以后要讲《楞伽经》的话,要先考试。以前讲《楞伽经》,都要飞到楞伽山上来,那大菩萨啊!我们《楞严经》都听不来,还讲《楞伽经》?那不行的!所以,要开这个《楞伽经》,如果我要开,先考试,来啊!我这一关先过啊!考完了,通过了;考不过的往二楼坐;再考不过往三楼坐;到最后就会坐到六楼、七楼,楼下剩下两个,要过的很难!所以,这个《楞严经》要听得懂,已经相当困难了!
佛对上根且因缘成熟之人,就是开示无上直指之法;对中下根人,或因缘未熟之人,即为说种种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若对下根人说无上法,就不相应。我们今天没办法,时空难以掌控,只有就这样讲了,吸收多少算多少。而不能信解、奉行;反之,若上根人为说下根法,亦不相应,不能得益。是故佛语一方面谛实、契理、顺理,一方面又能随众生之根、性、欲而达契机。[欲]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得到什么法,期盼着。看根,还有根性。再来就是看看他期望什么?是大法、是小法、是四谛?是十二因缘?他希望听什么,而能够达契机、随机;因而佛语于人、于法,皆能两全、圆满。
复及,末法时期谈佛法者,常太侧重所谓[契机]与[随机],而几乎忽略了契理,因此常衍成,衍变成怎么样?[于理不合]。现在末法太多了!或[于理无据],就是乱说一通,讲经说法没有任何依据。依据什么?依据自己啊,依据自己的心情、情绪。有的人一讲,膨胀自己、夸大其辞,什么大神通啦,他是多么了不起啊,他能够怎么样。我说:我不行啊,我这个人,唉!貌不惊人,胸无大志,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有时候我看看有法师说法,喔!好像很行,自己讲得神通自在;我们不谈这个,我们谈的就是佛教化的理。互相勉励,我也不敢说我在教你们,我也是向大家学习,我们互相勉励、互相尊重、互相引导。教学相长嘛!是不是?互相教,互相进步嘛,你教,我进步;我教,就换你进步,所以叫教学相长。
所以,我不敢说我在教大家,不过,要契机、契理,我们一定要有所根据,不能说于理不合,或者于理无据,那这样不行!这现象,如是即导致[不如法说法],喔!现在太多了!末法时期,妖魔鬼怪特别多,乱说一通!甚或为了一时[契机]或迎合时尚,而[非法说法],意思就是:(不合佛法的言说,而说是佛法),这个可多了。[法说非法](明明是正法、明明是佛所说的,却说不是佛说的,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子了。《楞严经》也是啊,明明是正法,有的人就说:它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的,能讲出这一部经?真是惊人啊!集全世界的中文系博士,都编造不出这一部《楞严经》,用编的都编不出来!没有大悟,你怎么可以讲出这种话呢?是不是?这个是大悟的心境,所有的文字,都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东西。这个已经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观念的东西了。所以,这个不是博士可以讲得出来的。有的人讲《楞严经》是伪造的,伪造的人,这个人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是造不出来的,没有佛说,造不出来的!底下,法说非法(明明是佛法的,却说不是佛法——这个就是谤法),而名之为[方便],或[方便说法]。凡此种种即有哗众取宠之嫌,实不了[契机]与[方便]之真义。所谓[方便],梵文为[沤和俱舍罗],译为[方便胜智],或[方便善巧],简言之即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乃是八地菩萨方能现出之大智慧。故知[方便]绝非[随便]。
75页,义贯。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依于[因]地本心[修证]、而达到之[了义]境界,及如来教敕六十阶位[诸菩萨],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悉皆达于究竟坚固[首楞严]之契[经]。你看它的黑字体,带括孤的,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以,义贯的可贵之处,也就是把义理贯通,要不然,[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成观法师慈悲,就把它贯串起来!
再讲一遍: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就是顶部了,这个秘密,这是最高的。依于[因]地本心[修证],就是不生不灭因地心,当作修证的依据。而达到了[了义],了义就是究竟解脱了,究竟解脱之理,了义的境界。以及如来教敕,[敕]就是命令。教敕六十阶位,如来教化我们,经历了六十个阶位[诸菩萨],依起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悉皆达于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之契[经]。因此,你看,我们把这个《楞严经讲义》讲完了,再把《楞严经义贯》再念一遍,受益匪浅啊!是不是?大家都很受益!所以说:文言文听不懂,也有白话,是师父比较累一点,我比较辛苦,辛苦!对不对?当然很辛苦啊!是不是?回向(略)(未完)
楞严经三科判 01 :科判就是经文分段落来判别, 用简要的纲领提示出来
楞严经三科判 02 :六道轮回的升沉决定在人,投胎成人就有抉择的能力
楞严经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为榜样,要把频率调整跟佛一样愈拜愈像佛
楞严经三 科判04 :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
楞严经三 科判05 : 佛法离开现前当下这一念,完全没有意义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1: 楞严经是大乘的法门属于经藏,摄终、顿、圆三教在内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2 : 一个团体好坏,从这个“诤”就可以看得出来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3: 每天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忏悔,念一年,生生世世的冤业解决掉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4 : 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真正大悟没有宗派,只有一佛乘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5 :有修没修其次,法不能讲错,法讲错了,就完了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6 : 你只有听经闻法的能力,是比不上修行的力量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7 : 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8 :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09 : 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0 : 不可以各存门户之见,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1 : 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2 : 有病一定要看医生,佛菩萨不能违背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3:用顿来帮助渐;有时用渐教来帮助顿教,互补互益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4 : 感恩般剌密谛不惜身命剖膊潜藏楞严经传到中国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5 : 佛得了无见顶相是无量世修忍辱以及谦下于人来的
楞严经三经前十门16 : 理解跟证量的解脱,是差十万八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