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8:晚上作梦的梦境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29)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8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8
慧律法师主讲

【丁二如来答定(分二)】因为前面阿难要请定了,如来就答定。【戊初正说妙定始终  二通示全经名目(戊初分四)】再来,接下来,【己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今初】

经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此文现时流通本,皆不在此处,】也就是这一段文章,一般的流通本,没有排在这里。【乃在破七处,第一番破执心在身内文中,擧例辩定之后。】

好!诸位翻开97页,这一页按着不动,97页中间,这一段文章本来是在这里的,中间,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最后,阿难顶礼,伏受慈旨。这一段本来是排在这里的;然而圆瑛法师认为,这一段横隔在这里,语意前后段不通,没有理由排在这里,这一段应当拿到前边来,语气才会贯串,因为这一段横隔在这里,变成前面一段跟后面一段没有连结,变成被切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圆瑛法师讲得甚是,讲得很好,的确是如此!

底下,【佛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佛问阿难:你看到外边的林、园,从窗户看出去,有这个林园。因何有见?为什么能够看得到这个林园呢?世尊!此大讲堂,户牖,“牖”就是窗户;开豁,“豁”就是宽敞的样子。户牖开豁,故我在堂,所以,我在堂;“堂”就是里面。得远瞻见,我在讲堂内,打开,从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林园。诸位要有心理准备,愈来就会愈难,到最后,如果没有逻辑反应得很快,你就会完全听不懂!

底下,【(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难之文,】即就是借此例子,反过来问难,“反难”就是反过来问难,故意借这一段的因缘,佛故意问阿难,然后,再来把他矫正,问题出在哪里?【佛告阿难:】诸位!由上对下叫做告,下对上叫做白,你注意看喔,中文是很了不起的!说:佛告阿难,阿难告佛,不是的!佛告阿难,阿难白佛言,你看!晚辈对长辈要......你看,白,这个中文还是讲求礼节的,连这个文字,一个字还不能乱动呢!长幼有序。所以,阿难白佛;然后,长辈对晚辈,就:佛告阿难,连一个字都不能改!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就像你讲的。【身在讲堂,户牖开豁,】窗户打开了。【远瞩林园,】可以远远的看到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说:难道,亦有众生,难道有一种一类的众生;其实,佛是在讲他,讲阿难,阿难自己不知道。难道有一类的众生,在这个讲堂内,看不到如来,却看到了堂外的林园。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哪有这个道理呢?【“阿难,汝亦如是!”】阿难!你就是这样子!【细究此文,横膈在彼二段之中,与彼上下文,全无丝毫关系,反令割断文意。佛之说法,绝对不会在此问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难请佛,为说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寻常所知】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拣之,拣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闻便知阿难,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乃请答相应,】“请”是指阿难;“答”是指佛陀。阿难请定,佛就答定,请答相应,因缘成熟。【先告以佛定总名(即总三定】奢摩他、三摩、禅那,【所成一定),】叫做首楞严。【随即许说诫听,】好好的听。【后乃逐答三名;而问最初发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将此文,安在破执心在内文中,此则问答请许,不相接续,彼则上下文意,有所隔碍,此其二也。】

【从上诸贤,未必无见于此,乃以尊经故,】就是因为尊,太过于尊敬这个经典。【明知抄写之误,】这一段就明明抄写很明显的错误,【而不移动,】而不敢移动。诸位!我不赞成这样子,佛经有错,我们就应当把它纠正,我认为圆瑛法师这个举动才是正确,这个明明就不通,横隔在二边,中间这一段,上下语意不连串,也不相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改变一下。

圆瑛法师很谦虚的说:明知抄写之误,而不敢移动,“余”就是指圆瑛法师,【余不避弥天大罪,】因为改变佛经,罪是很重的;但是,他认为不改还是不行!【只求经义文意之贯串,而知我罪我,】知我就是:或者有人了解我用心良苦,叫做知我;罪我,或者有那一些先进怪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评也。】就是:那只好任由你们去评论了,我就是要把它调动。这一段就是一定要把它改变到前面来,文义才会贯畅。

【兹将文义讲解如下:】81页,【尔时,即阿难请说佛定之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佛全体阎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这个阎浮檀金,也就是说:流经阎浮树间,阎浮树之间的河流所产生的沙金。这个金的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紫就是紫色的紫;焰就是气焰的焰、火焰的焰,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所以,佛的全体阎浮檀金色,所以,臂也是金色。

【摩阿难顶,以表慈悲摄受之意。阿难已能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之心,请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即佛定之总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总名。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总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又云三昧,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也就是说:定在佛教界当中,有种种的名词;但是,以首楞严王的三昧最高。因此用三昧总称。这“不动摇”如果加一个:心,心不动摇,心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也就是这个才是根本,就找到了根本。【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这个念雨yù,也就是下,落下。能雨【一切宝故。】

【大佛顶首楞严,解见名题中。】在这个经题已经解释过了。【具足万行者:以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万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罗密,】什么叫做一真湛寂呢?一真就是绝对,绝对的清净的般若智慧。一真,当然就是不假了,什么都真,也就是眼见是真;耳闻也是真;鼻嗅也是真,无一处不是真心的显现;而真心的显现是大作用的,所以,“湛”就是光明。寂呢?虽然是起作用,但是,它的体却是不生不灭。所以,以一真湛寂,能作用,体又是空寂。

具足六波罗密,【所谓一乘寂灭场地,】所以,一乘就是佛乘,你要了解佛的心吗?佛的心就是【不贪、不染、不瞋、不懈、】“懈”就是懈怠,他是勇猛精进。【不动、不昏,讵非具足六波罗密耶?】这个“讵”就是难道,难道不是具足六波罗密吗?【既具六波罗密,则万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即根性法门;】什么叫根性法门?六根中显性的法门,在六根当中,显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的法门,叫做根性法门。【又即妙耳门,】妙耳门。【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超出生死之门:此一门,即斯门也。又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乃悟后之修门也。如来为开无上乘,】这个无上乘就是最上乘了。【妙修行路,此超出妙庄严路,即疾趣妙庄严果海,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所以称妙。】这个自性定慧,其实,重点是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佛的定慧,只要你能够开采出来,你就是佛。所以,用本来具足的东西庄严自己,因此称为妙。所以,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意思就是:万法还是回归自性,你怎么说,都是自己心性所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妙就是这样子。

【佛嘱阿难大众谛听!阿难顶礼,伏受如来,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爱下则摩顶,】佛摩阿难的顶。【下敬上则礼足;】像阿难礼佛。【以至尊之头,顶礼如来至卑之足,谓之顶礼。】所以,这个顶礼有很深的含义,就是恭敬到极点!【上爱下敬,足见楞严会上,师资契合,堪为万古良箴。】这个“箴”就是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箴,万古良箴,有的讲:箴言,箴言,也是这个箴,不是那个咒语的“真”,是这个“箴”,箴言就是真理的词句,叫做箴言。【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竟。】【(楞严经讲义第一卷终)】修不生不灭的因,尅果,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佛果。所以,这个明心见性,是列为最重要的课程,你悟了,才有办法起修。因此,我们把见性、大悟、大般若的心,列为修行最重要的重点。

底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受法弟子明阳日新敬校】【己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分二)】:

【庚初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倒”就是颠倒,销这个颠倒的妄想,说空如来藏,这个意思就是:空如来藏,也就是站在性空的角度,一切皆空。【二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庚初分二)】更进一步的,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是不可以坏缘起,因为它能作用,悟到了不生不灭的空性,它能起作用。底下,【辛初如来破妄显真  二阿难明心生信(辛初又分二)】  

再来,底下是一段一段一直分下来,细节上我们就不必看,诸位看第一段,经文:【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佛告诉阿难:汝我同气,因为是血统......祖先的血统是相同的。情均天伦,我们如同......一个祖先,当然就是天伦了,情同天伦。当初你发心,于我法中,是看到什么殊胜的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来跟着佛陀出家呢?

【此科以阿难启请,最初方便,故如来审问最初发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发心,若明不生不灭之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所以,什么叫做不生不灭?诸位!这个不生不灭,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不灭,而是指不起烦恼,内心里面没有增减、得失、善恶、是非,卡在某一种观念,叫做不生不灭。你千万不要把不生不灭当作是一种东西;不生不灭就是一种宁静的内在,享受永恒的般若智慧,就是用智慧能透视一切的相不实在,体现真心一直存在,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有生跟灭、有增跟减的观念,所以,我们会烦恼。所以,生灭心就是烦恼无常;但是,如果你悟了,生灭心无常,就是你作用的道场。因此,我们要了解,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的道理是什么。若明不生不灭的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的方便。

【然心有真妄之分,】84页,【未知阿难,最初发心,是依真心耶?妄心耶?】是依真心的发心?还是依妄心发心?【故有此问,一探便知。】

【佛告阿难三句,先叙世情。】就世间来讲,他们是堂兄弟嘛!【阿难乃白饭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为佛堂弟。】这个四王,我念一下: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净饭王是世尊的爸爸;白饭王就是阿难的爸爸;斛hú,斛饭王;甘露饭王,这同出于师子颊王,师子颊王当然就是佛的阿公。颊就是两边,脸的两边这个颊,左边一个夹,右边一个页,师子颊王。

八子,念一下: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就是释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难陀,也长得很庄严。白饭王,长子就是调达,也就是提婆达多;次子就是阿难。斛饭王,长子叫做摩衍男;这个摩衍男从佛出家,在鹿野苑最初得道得度。次子叫做阿那律,阿那律是天眼第一。甘露饭王,长子叫做婆娑,反过来就是娑婆,“娑婆”世界的相反,就是婆娑;次子叫做跋提,这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再念一遍:四王是: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同出于师子颊王,这师子颊王就生了四个儿子,也就是世尊的阿公。

八子:净饭王二个儿子,长子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难陀。白饭王,长子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次子是阿难。斛饭王,长子是摩衍男,从佛出家,在鹿野苑得度;次子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饭王,长子是婆娑;次子是跋提,跋提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所以,这个四王八子,这个资料就简单念一下。阿难是白饭王之子,也是四王八子之一,是佛的堂弟。

【因同祖之气脉,故曰同气。世教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故告阿难曰:汝我既同一祖气脉,其至情即同天伦,犹言无异同胞手足也。当初下问发心,大凡发心出家,必有所见,故问阿难,当初发心出家,于我佛法之中,见何者胜相,而能顿舍世间父母之深恩?妻儿之重爱?】所以,这个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要舍掉父母、妻儿,所以,剃度出家是值得赞叹的!【若不见佛法殊胜,决不能割恩断爱,出家为僧。此处佛虽问所见何相,实欲探能见之心也。】

 经文:【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徹,犹如琉璃。】【此阿难据事直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仰白佛言,】下对上叫做白;上对下叫做告。说:【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庄严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所以,要佛的三十二相,要修很久的!【始从肉髻相,终至足下平满相,详如三藏法数。】文繁不录。【胜妙殊绝者:轮王不及曰胜,】转轮圣王绝对比不上佛。【相相明显曰妙,殊特绝伦,为胜妙至极之谓也。形貌体质,内外明透,故曰映彻。琉璃此云青色宝,】这琉璃,在台湾大家都很流行,我们流通处也有。琉璃此云青色宝,【内映外彻,佛身如之,故以为喻。】

 85页,经文:【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常自思维:此思维,即第六识,】所有的众生都是用这个心。【思想分别,便是妄心;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维。】其实,不只阿难,只要没有学佛的,或者是学佛的,用意识心在推测法义,仍然是第六意识心。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算正思惟,你所谓的正,那是因为破邪,那个正,着正也是邪。所以,这个清净自性,就是很难很难讲!

 这个清净自性就是:根尘相对的时候,产生那个识,一般人都认为,这个推测、能思惟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就是这一念能推测、思惟、执着、分别的心,同时放下,就在这个时候放下,一样正思惟,但是,完全不执着;一样可以推测一切,所有的推测都是空,因此,运用他的真心。所以,虽然推测,但是,等于没有推测,所以,思惟等于不必思惟。因此,我们要了解,根、尘、识脱落,意思就是:不受六根的影响;不受六尘的影响;不受意识心的影响,那一念也不能离开意识心,同时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心,就是真心。因此,因为它是超越一切的语言跟文字跟观念,所以,很难让初学佛法的人去理解这种东西。

要认识这个真心就必须怎么样?必须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因缘全部具足,在一刹那之间,突然超越、跳进去,没有任何的阶位;没有任何的次第,那一念恍然大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自性就是佛。因此,我们今天都在培养福德;都在培养正念、智慧,就是等待那个豁然开悟的那一念,你将会见到刹那即是永恒,每一个刹那都是永恒,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你会发现,起点就是终点,因为它是绝对,“绝对”就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所以,进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会了,这一念间;不会,就会尘点劫。

底下说: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为什么常自思惟?诸位!见一切相,然后,一直思惟,就叫做常自思惟。而佛见一切相,就透彻它,思惟也没有关系。好!我们举世间的一个立场,看看大家能不能在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上体悟一下,譬如说:好朋友,你的一生最好的朋友,你们二个很谈得来,非常谈得来,感情也非常好,你的好朋友要去国外留学,再深造,那你会很难过,一直思惟,会一直想念,尤其是男女朋友。一直想念、一直思惟......好!所以,世间人相聚的时候会很快乐,我们聚在一起聊聊天,然后,喝喝茶,会很开心;离开很痛苦;集会聚在一起很快乐,这个就叫做思惟。好!到晚上休息、睡觉的时候,二个形影不离,还是一直思惟。

如果用佛的心来观想一下,你旁边躺的这个,是你的最好的朋友,难割难舍的最好的朋友,你注意看,这一层皮剥下来、这个肉分开来,剩下一堆白骨,佛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是个白骨!如果再更进一步,把这个白骨磨成粉末状,把它散播在床铺,譬如说:你的好朋友躺在床铺上,是不是?观想一下,你这个好朋友,化作一堆全部都是骨灰,撒......撒在这个床铺上,咦?你这个好友不见了!

彻底的了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欺骗你的自性;凡所有相,都是陷阱;但是,你也不可以离开相。所以,佛用真心,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就悟到本来面目;见到一切相,就看到究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见到众相,就知道着不得,因为没有这种东西,直接了当。好!一样跟朋友、好朋友聊天,他到美国,我们心祝福他。坐在这边喝茶、快乐,很好,也知道这是无常法、这是缘起法。众相本空,如果你悟到究竟,喝茶虽然喝,可是,二个都是骨灰,都是骨头、骨架所构成的,但是,你又不能否认二个好朋友的假相,所以,也必须谈天说地、喝喝茶。缘起就是不能离开种种的语言嘛;但是,看到究竟的时候,佛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世间,统统只是让你暂时讲一下而已,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就是看到究竟之处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世间所追逐的,完全没有意义!

有一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我晚上梦到什么......哪一种情形,哪一种情形,我就跟他回答:白天已经是在作梦了,何况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作梦......活着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没有觉悟,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就是一堆白骨、大小便;何况晚上睡觉的时候,再继续作梦?晚上那个叫做梦中梦;白天这个叫做作梦。所以,一直在晚上作梦的时候,认为说这个是不是有所启示?这个是不是......当然,也有某一些预感,就像佛要入涅槃前,阿难就梦见山崩地裂,山崩地裂,所以,这个因为他不知道,没有办法解梦,就来问佛陀,三个月前,来问佛陀,世尊说:世尊就要入涅槃了!他就有这种预感。所以,也不是说:所有的梦全部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不是这样子的。

像这个《阿含经》讲的,证初果的人,梦境会常常看到月亮,月亮,他是证初果的阿罗汉,在睡梦当中。因为他的心是圆满的,他不会伤人,他讲话他不会伤人,身口意都收摄,所以,他心是圆的,这表法的。所以,愈圆满的人,他就愈没有棱角,他出口就不会伤人。但是,你注意看看,所以,我们在晚上作梦的时候,梦境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连一点定都没有。有一天晚上,我在睡梦当中有见到月亮,因为师父也看过经典,知道这个不可执着,起来去上个洗手间,来又躺下去休息的时候,第二次又见到月亮,但是,也知道说这个是幻,也不值得执着。所以,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就是一直放......一直放下,一直放下。同一个晚上见到二次月亮。但是,我们学过《楞严经》,我们也知道,诸法本来毕竟空,不可以卡在某一种观念里面,说:我很有修行!那又离开佛陀的本怀。也不能证初果阿罗汉说你着初果阿罗汉,《金刚经》讲:二果、三果、四果,统统不能自己讲:我证阿罗汉果!

所以,用这个正思惟来注意看,佛陀他就是见到了究竟处;而众生就是见到了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究竟!所以,众生以为有一种东西可以看、可以想、可以思惟;但是,记得!佛也是不能离开看、离开听、离开思惟,佛也不能离开这个;但是,佛所有的看,都是清净自性的妙用;佛所有的闻,都是清净自性的闻,因为他没有烦恼;佛所有的思惟,统统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因此,意识心一样思惟,看、听闻、思惟;清净自性也是一样,看、听、正思惟啊!

这二个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是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诸位!在这里很重要的,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识不离当处,就是真如自性。你不能说:那我把这个意识心放掉!意识心放掉,就没有真如自性,因为意识心是显现在本体心性上面,所影现出来的刹那的思惟,而那刹那思惟的本体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所以,你的思惟,同时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统统是真如。我们一定要如是的知、见,如是的悟。

底下,说: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下,即征释非是所以。】【欲气粗而且浊,腥臊交遘释粗义,】腥臊交遘就是:我们这个色身,是男女淫欲所产生的,是不净所产生的色身,是粗。【脓血杂乱释浊义。所以不能发生,庄严佛相。】所以,我们身体从上到下,眼睛有眼泪;耳朵有耳垢;鼻有鼻屎;还有尿液、有唾液、有大小便等等,这个脓血杂乱释浊义。每一个众生都是这样子,而佛体悟了这个,所以,佛如如不动。

诸位!佛如如不动以后,这个如如不动的磁场,就会带动物质的世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所以,佛心力有强大的磁场,佛的心的念力有强大的磁场,能够改变物质世界,所以,因此,身体能金刚不坏。因此,佛火化以后,就像这个《大般涅磐经》里面讲的:有八万四千颗的舍利子,还有这个牙齿舍利,全身都是舍利子,而且佛陀的舍利,因为证得了法身,还会继续生!诸位!没有证得法身的舍利子,一般的它不会生,你拜这个舍利,它就不会生;而佛陀证得了法身,你就拜这个舍利,它就一直生,因为法身是无相,无相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无相就处处相,它就一直生,只要你很诚恳!所以,不一定是佛陀的舍利,最重要是你的诚恳的心,当你的诚恳的心,跟佛感应的时候,拜什么都会生!

现在就是要讲到至诚恳切了,从事相来讲,只有证得法身的舍利,拜了舍利,它会继续生;现在要从个人的修持虔诚心,虔诚心来讲,有一个人,拜托一个上师,说:您到印度去的时候;或者是来到西藏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找到佛陀的舍利?我要虔诚的请回来供养!这个事情跟这个上师讲了以后,这个上师去处理一些事情,把这件要带佛陀的舍利子的事情忘记了!这忘记了以后,他在走路的回程当中,那时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回程的当中,去捡到了一只狗的牙齿,那就没关系嘛,就回去骗骗他,反正就给他!回去的时候,他说:您有没有带佛牙舍利啊?说:有,我跟你带一只!结果那一只是狗的牙齿。这个在家居士也很虔诚,就放着,很虔诚的拜,因为他认为那是佛牙舍利,很虔诚,至诚恳切的拜,也生出舍利子!这个问题就来了,要从事相上来讲,必须证得法身;要从虔诚心来讲,虔诚心与法身相应。所以,印光大师说:修行的秘诀,就是四个字:“至诚恳切”的念佛,与阿弥陀佛的法身最相应了、最接近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果啊!所以,就是至诚恳切。

好!我们姑且不论说这个故事,狗舍利这个故事是真或者是假,或者是人编出来的,都姑且不论;但是,它有一个殊胜的含义,也就是修行、念佛、持咒、拜佛,总在至诚恳切、最虔诚的心中所产生。唯有至诚恳切、最虔诚的心,佛法就会在这个人的心中显现,诸佛菩萨也会在这个至诚恳切的人心中所显现。诸位不要忘记,相就是体,体就是相,所以,十方诸佛入于众生的心想中,诸位!你不要忘记这一句话喔,十方诸佛入于众生的心想当中。所以,一个人常常念佛、观想佛像,佛就会来到他的心中。千万不要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诸位!凡所有相,都是实相,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行在一念间,就是至诚恳切,不管你多有修行,念佛就是非常的诚恳,就是这样修行。

底下,脓血杂乱释浊义。【清净之极曰胜净,光明无比曰妙明,全体阎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从佛剃落须发,出家学道。】出家,所有的法师,你牢牢记住师父二句话:出家以后,叫做无诤的生活,记得!不计较,不比较,牢牢记住师父这句话。既然出家,就是要进入无诤,进入无诤就是不计较,也不比较,好坏、得失,统统要放下,这样你就进入第一步了!如果无诤做不到,得失心那么强,每天计较,每天比较,你不晓得吗?阿毘达磨叫做什么法?无比法,就是绝对的意思,最上乘是什么意思?最上乘就是绝对乘,就是一佛乘,佛乘就是禅,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不二,就是第一义谛。所以,法法,条条道路都是通罗马,法法通自性,只要你大悟,圆满的清净自性,它就会显现出来,你也具足,不是只有我啊,看你肯不肯用?得失心放得下吗?计较心放得下吗?就看我们个人了!所以,这个出家学道,第一个要学无诤,要守规矩。

【此能发之心,即攀缘心也。】一切众生都是;什么叫攀缘心?对境心数起,一直起心,一直动念,以为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让你困住,让你烦恼,这个叫做攀缘心,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因为死执一个自我,所以,就会搞对立,就变成相对立的东西,不能绝对,不能进入第一义谛,能空所空,没办法!因此,认为有一个对象可以攀缘,譬如说:一棵树,他不知道树也是空;譬如说:一座山,他不知道一座山也是空,他去游玩以后,回来一直思惟:这个山有多漂亮!这个山用推土机,彻底日以继夜的推、挖,这一座山全部都挖光了!所以,你看到的山,记得!它是缘起的幻相而已;但是,你却不能说它没有,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一座山;虽然是一座山,就是缘起。所以,因为我们不懂得回光返照,一直往外,所以叫做心光外泄。

【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心。【不是破发心出家不好,乃破见相发心。如《圆觉经》所云:“以爱舍爱,还滋爱本”】这个就是说:你执着某一种爱,舍掉另外一种爱,你的执着这种爱还是爱。阿难执着佛的三十二相,以这种才跑去修行,放弃世间那一种父母亲的爱、兄弟姊妹的爱,所以,这个以爱舍爱,这个还是什么?还是爱、还是执着。意思就是:用某一种爱,取代另外一种爱,这一种爱还是执着,阿难就是用这个心。还滋爱本,“滋”就是增加,还是增加这个执着的爱本。【岂能尽善?】这个哪是最好的呢?

【又认此为心,不知别有真心,楞严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难病源,】楞严大定是从哪里修起呢?“何自”就是从哪里,要从哪里下手呢?就从真心下手。所以,只要你有得失心、增减的心、情绪的心,统统属于生死心。因此,我们要进入寂灭的佛的楞严大定,有多么的困难?为什么?动念即乖嘛!所以,我们就一直输,而且无量亿劫来,一直输到今天,从来没有醒过、没有赢过。现在要开始赢了,为什么?懂得保持如如不动了,不用意识心修行了;用不生不灭,放下得失,不必顾这个假相的面子,反正我们都是一堆骨头、一堆脓血,会化成灰烬,我们很清楚,都保持如如不动,平常心了,处处放下了,那么,你就处处都是你的真心了。

所以,你还不能放、还不能离开妄心,去找到真心喔,妄放下就是真,记得!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修持佛道的根本,你就找到了根本。为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识就是住;性就是无所住,诸位!你看这里,本性是这样子,本性(师父以一手为意识心、一手为本性作讲解),这个是识心,这个是意识心,(另外一个为)本心,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这样子叠在一起(“意识心”盖在“本心”上)。动的时候不离开,所以,我们的清净心,就一直卡在一层意识心,当我们这个善恶、好坏的观念放下的时候(师父放下代表“意识心”的手背,唯举代表“清净心”的手背),清净心就显现,叫做打破无明,桶底脱落,清净心就是一直作用。所以,为什么禅宗祖师一直告诉弟子们,说:弟子们!让清净心起作用吧!说:弟子们!让清净心起作用吧!就是一直呼吁,你千万着不得!所以,我们这个清净心,这样子不执着的时候,他的精神继续作用了!所以,我们行住坐卧,一样是精神作用;但是,他就彻底解脱,没有任何的捆绑。就像鸟出于笼,当我们脱离现象界的假相,不着的时候,就像鸟脱离了鸟笼,所以,万法着不得!

  底下,佛已探得阿难的病源,【故下文征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耳。】奢摩他路最大的障碍,就是意识心、分别心。意识心,用我们现在的观念的名词,叫做把清净心化为一种观念,同时执着它,这个就是现代人能了解的。以前叫做意识心,现在叫做什么?叫做意识观念,我们把清净心化成一念的意识观念,同时又执着它,以为它是真的。

譬如说:你爱一个人,你死执不放,其实,那个人不存在;你恨一个人,那个人不存在,因为他本来就空啊!那是一堆骨头。譬如说:你为一件事情困扰,诸位!那一件事情也不存在。如是的体悟,没有得失、增减,清净心慢慢慢慢的显露。刚开始我们要修行,会觉得很困难,所以,放下,它是需要训练的,一定要训练!所以,在座诸位今天都在等什么?等大悟的那一天、内证的那一天,福德具足,因缘具足,恍然大悟,打破无明,桶底脱落,清净心作用,六根、六尘,统统清净心在作用。好!【初问取见相发心竟。】

好!下课!(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1: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6 :任何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7 : 千万不要双手造的功德从你的嘴巴花光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