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ACS Nano》光热转化新概念:分子内键伸缩振动诱导光热转化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2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有效的操纵光热转化在海水淡化、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有机材料来说,控制分子光激发后激发态能量的热(非辐射)耗散是实现光热转化的关键。目前,通过调控荧光分子和猝灭剂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以及其自身的π-π堆积效应是促使光热转化的主要途径。最近,唐本忠院士和丁丹教授等人突破性的通过调控分子的聚集态间隙实现基团转动来获得有效的光热转化。这些方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需要引入猝灭剂、分子间堆积及分子间空腔等控制因子,从而增加了材料设计的繁琐性。

图1. 分子结构、光物理表征以及形态研究


基于此,唐本忠院士和丁丹教授利用化学键伸缩振动自发、剧烈、不受外界因素限制等优势,   继而提出了分子内键伸缩振动诱导光热转化的新概念。基于设计的含有吡嗪电子受体单元的电子给受体化合物DCP-TPA和DCP-PTPA,研究表明:尽管这些分子都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行为,但它们在聚集态(甚至结晶态)却呈现极低的荧光量子效率。这与AIE分子往往在晶态发光很强(结晶提供分子运动受限有利因素)的结论大相径庭。理论研究表明DCP-TPA中吡嗪单元内的C-N键的伸缩振动对分子激发态能量的耗散起绝对作用。相比而言,DCP-PTPA中由于更多苯环的引入,分子运动能力增强,但分子内键伸缩振动依然主导分子激发态行为 (图1)。由于键的伸缩振动发生剧烈且距离小,利用分子内键伸缩振动能够在不受外界因素限制下以最简便和有效的方式获得光热转化。


图2. 基于分子的纳米材料的光声成像


进一步研究验证,基于DCP-TPA和DCP-PTPA的纳米材料在660 nm激光激发下能产生高达52%和59%的光热转化效率。同时,得益于高的光热转化效率,这些材料能够将产生的热转化为比半导体聚合物和传统材料甲基蓝更强的光声信号。鉴于光声成像深度深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这些材料能够实现对活鼠体内的肿瘤快速和高信噪比(信噪比高达6.9倍)的光声成像 (图  2)。此外,由于此类材料生物毒性小以及代谢快等优势,给后期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此工作提供了一种强劲的光热转化机理、新的材料设计理念以及基于此机理的新的应用探索。


论文第一作者为陈明博士张晓燕博士生,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的丁丹教授。该工作同时得到林荣业教授秦安军教授屠美教授刘峻恺博士生刘丰硕士生张若瑶博士魏培发博士冯海涛博士的支持和帮助。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9b09625 


相关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团队:近红外长余辉发光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肿瘤切除手术导航中的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南开大学郭东升教授和丁丹教授联合研发“可激活”纳米药物 发展精准治疗肿瘤新策略

刘斌教授、唐本忠院士: 聚集诱导发光(AIE) 研究的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新加坡国大刘斌教授、华南理工赵祖金教授: 高效近红外荧光基团用于靶向光动力疗法和体内双光子荧光生物成像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合作:脑肿瘤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研究获进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课题组:基于自发光的AIE纳米工具,特异性示踪并杀伤肿瘤

唐本忠院士和钱骏教授:AIE材料用于大体积动物的长波长NIR-II大深度高分辨率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IE/CB[8]超分子荧光聚集体,大数据思维的细胞系鉴别与细胞污染追踪探索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