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一个校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程红兵 李希贵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

应该是什么样的?

作者|程红兵


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一个优秀校长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作为学生

       

我曾经做过10多年的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校长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伯。他总是微笑地望着我们,从不厉声呵斥我们,从不跑到家长面前告我们的状,从不把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挂在嘴边,从不把我们的分数排名张榜公布,从不把处分开除作为手段对待我们这些经常顽皮的孩子;


我们实在无所事事,可以找他聊天;我们心有烦恼,可以找他倾述;我们遇到困难,可以找他帮忙;


我们若有心仪的人,可以请他参谋;我们若有开心的事,愿意与他分享;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校长在学校迎接我们;


每天傍晚放学的时候,他总在目送我们;


当我们偷偷养的小宠物不被妈妈所容、被赶出家门,带到班级,被班主任发现赶出班门,校长看到了,二话不说,就让宠物在校园里安了家,并让生物老师指导我们如何当好宠物的“爹地”、“妈咪”;


当我们在初中阶段成绩遥遥领先,而步入高中却每况愈下的时候,校长会把我们领到海边,看波澜壮阔的大海,看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看远处高远的天空;


当校外的流氓、混混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校长会一反温文尔雅的常态,大声呵斥,挥动铁拳,毫不犹豫地砸向他们;


当我们毕业很多年之后,还盼望着回到学校,看看校长的白发是否平添了许多,额上的皱纹是否深刻了许多,脚步是否依然矫健,身子是否依然硬朗,声音是否依然宏亮,那个让我们终生牵挂、永远难以忘怀的校长。(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作为教师

       

我曾经做过30多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希望校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智慧教师。当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个空位,听我讲完课之后,他总是把我叫到一旁,和我回放这堂课的过程,一起分析切磋,善意地批评和建议,让我感动许久,真盼着他明天再一次走进我的教室;


当我是一个中年教师的时候,我总为自己进入瓶颈状态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校长总是给我现身说法,回忆他自己当年的情形,讲述他曾经有过的烦恼,以及如何找到新的生长点;


当我踌躇满志准备申报特级教师的时候,他一方面很欣慰,一方面善意地提醒我答辩过程的注意事项,一时兴起校长还会充当临时答辩委员,来一次模拟考试、模拟答辩,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走上人生重要的考场;


当我们几个老师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受到肯定或表彰,只要校长知道,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向我们报喜,向全校老师报喜,从他的笑脸,从他的根根白发,可以看出他是由衷的高兴;


当我们步入老年,记忆力大不如前,一不小心也会在课堂上犯一些低级错误,学生在“教师评价问卷表格”中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自己很不以为然的时候,他会很诚恳地和我聊他自己一次次的过失,一次次的遗憾,一次次的反思,直到你最终明白他的苦心;当我们退休之后,最想找人聊天的对象,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校长,想到那个自诩是我们的小弟的校长,把盏喝茶,说起当年一起教书的那些细碎琐事,那些让人忍俊不住的轶事,一起开怀大笑……


        作为校长

       

我曾经做过10年校长,作为校长,我希望校长是一个身正为范的同行知己。我很希望我们的校长都有一种正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正气,做事有原则。从不巴结上级领导,从不欺压教师学生,也不在各种场合无端贬损其他校长同仁。(守望新教育链接:《做教育生态的维护者,犁好自己的田——叶翠微校长启示》)


从不把被某某领导接见的照片到处张贴,从文本到网络,从校内到校外,须知一不小心很可能有一天纪委要请你一起协助调查;


我希望校长同仁不要做那些毫无意义的升学竞争,你的学校高考升学率或许高出一个或几个百分点,主要的原因是你的学校占有了更多的资源,你的老师和学生在你的领导下把这些资源在狭窄的应试领域效率最大化了而已,你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升学率夸大地到处炫耀;


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同行应该是言行一致的人,不要在公开场合大谈素质教育,而回到学校加班加点,周周练,月月考,次次考试排名;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同行共同营造一个真正和谐的校际生态空间。


        作为院长

       

我曾经做过3年的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院长,作为院长,我希望校长是一个学高为师的学者校长,校长是书生,身上应该有书卷气。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希望在图书馆里经常看到校长的身影,在书店里经常看到校长的身影,校长不应该经常出现在餐馆里,更不应该经常出现在棋牌室或洗脚房里。


我不希望校长一定要课题,有诸如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或教育部课题,因为我深知今天的课题研究已经充满了泡沫,但校长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而且经常找老师聊聊,找学生开开座谈会,知道自己学校管理的问题在哪里,知道制约教师发展的问题在哪里,知道自己学校的课程问题在哪里,知道学校的课堂里出现了什么样普遍性的问题。


不希望校长一定要出版所谓的专著,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校长用公款买一个书号,或者出版一本包销书,实在太容易了,因为我见过一些校长的专著除了作者名字是自己的,其他基本不是他的——或者是粘贴来的,或者是“枪手”代写的。当然如果完全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占有学校的公共资源,按照正常的出版程序出版自己的专著,那还是应该肯定的。(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对一个校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不希望校长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多少要有一些理论修养;不希望校长满嘴跑理念,经常喊口号,但希望校长对自己学校的课程有自己的理解,知道自己学校课改的切入口在哪里,并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思路。


不希望我们的校长门门课程都精通,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但希望校长应该精通自己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并且触类旁通,能够走进所有学科的课堂,听课评课,说出自己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或许你曾经是一个学科的名师,甚至是特级教师,但是时过境迁,毕竟你把很多的时间、精力用在管理上,为了保持你的教学教育的敏感力,除了要经常走进自己学校的课堂,最好能亲自执教一个班的课,你就能够感知当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你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你就能缩短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你就能发现当下学校的问题所在,从而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决策,否则一不小心你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事易时移,你却浑然不觉,那么决策失误将在所难免。


        作为教育局长

       

我曾经做过1年的教育局副局长,作为教育局长,我希望校长是一个勇于担当的领军人物。一说领军人物,不要立刻就把自己当成官员,一个校长不应该有官气,动不动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官员,什么处级校长、科级校长,那是过去的政府因为那时的习惯或需要给你一个小帽帽戴戴,你可千万不要当真,确实有不少校长就当真了,以官员自居,而且很是荣耀,甚至常常颐指气使对待老师,对待家长,对待学生,说出来的话语,那个腔调,比处长还处长,比科长还科长,殊不知,在处长多如牛毛的当下,即使是真的处长,也仅仅就是一个小吏而已,更何况你还是一个“相当于”副处级的校长。


作为校长希望你把学生安危、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学生在你的学校里是否有安全感?学生在你的课堂里是否有收获?学生在你的学校里是否健康成长?这是校长的职责,你责无旁贷!不要学生安全出了问题了,你立刻找到十分动听的理由,诿过于他人,推得一干二净,须知作为校长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只有担当起来;不要当学生在你的学校里跳楼了,你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他怎么偏偏跑到学校来跳楼,为什么不回家跳楼”?(守望新教育链接《校长如何修炼价值领导力》)


这不是一个校长应有的思想!政府把你放在校长的岗位上,就是要你勇于担当,担当属于校长的责任。担当何止是出现问题时的担当,更多的是激流勇进的担当。当下社会的发展急需教育的变革,而教育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现象,还是非常严峻的。一个对社会发展有高度责任心的校长,理所应当承担起勇于改革、破除陈规陋习的责任,基于国家的使命,基于民族的发展,基于孩子健康、阳光、智慧的成长,凝聚起一个学校的人心,集聚众人的智慧,领军破浪,扬帆远航!


我以为,基于“真概念”,走出“虚概念”,校长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情义、有气质的活生生的人。



(本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15第3期,略有删改)


对一个校长来说,

什么是最重要的?

作者|李希贵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学校在介绍学校办学成绩时,都是介绍那些辉煌的高考成绩,特别是在狂欢有多少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时,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落榜学生此刻颤抖的灵魂。我们常说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个体的教育,当一些学校都浸在高考捷报频传的喜悦之中时,请不要忘记那些落榜的学生,那些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老师乃至社会,是否给他们多一点心灵的慰藉。特别是祝贺那些被清华、北大录取学生时,尽量减少一点对这些学生形成反差的刺激。这不仅是一个情感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校长和教师该坚守什么?》)


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好的方法论,就会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存在感。我们经常讲一切为了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但是,我们经常把好经念歪了,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少数的高考状元,目光聚集在高考成绩的比例,而对那些颤抖的灵魂毫不关注,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很多新的方法,但首先要明确方法论上层的价值观是什么。应该说,世界观是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方法论是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观是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所以在看法与做法,立场与路径之间,我们首先要把它分清楚。


这两年,教育界有个热词叫“走班选课”,许多学校看到北京十一学校在实行走班选课,也立刻决定要实行;许多媒体在介绍我们学校的教育改革时,也说我们进行了“走班选课”的改革。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太认同,因为“走班选课”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已。学科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很多、很复杂,目的是确保每一个学科按照学习规律调动各种资源去帮助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最重要的不是“走班选课”,而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其实,根本目在于创造适合每一类学生发展的教育,这种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指向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一场变革。在教育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却常常打着好的价值观旗号做的却是严重违背价值观的方法,为什么?因为世界观走着走着就找不到方法论?还是我们的方法论根本没法实现我们的世界观?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的摸索过程中,特别是经历了许多的挫败,积攒了大量的教训之后,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缺少一个关键的东西,那就是确立方法论的原则。世界观非常宏观,方法论非常微观,从宏观到微观台阶太高、跨度太大,这个断崖上不去、够不着,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中观的原则。 

 

4月14日,是科比的告别赛。在告别赛的前一天晚上,在学生圈、家长圈里,大家都在争论着明天的科比赛该不该放假,该不该让学生看球赛。当我们遇到这种赛事的时候,应该遵照哪些基本原则:一是需求。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学生的需求一定不是部分学生的需求,而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的需求都要兼顾。如果你把所有教室的电视都打开,作为看球的场地,那你就会伤害另一些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关注一些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另一批学生。二是平衡。平衡好看球和学习,平衡好看球的学生和不看球的学生,平衡好教师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的进度等等,要平衡好各种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停课,不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允许你看球,但是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家长和你又是一个博弈。三是教育意义要充分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和随后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本原则之后,再去让我们的管理干部去提炼去总结他每一件事的操作方法,一般就不会出格。 

 

十一学校校园的大型活动很少,因为我们要求一个学生能做的事情,就不到一个组织里做;一个子组织或者一个小组织能做的事情,或者一个社团能做的事情,就不要让教学班去做;教学班能做的就不要到年级;年级能做的就不要到全校去做。这就有一个方法论问题。通过几年的时间摸索,全校性的活动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参与。全校4000名学生举办开学典礼的时候,我们要现场抽取10名学生,作为幸运嘉宾到台上去接受老师的拥抱,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指定10名学生。现场抽取多么费劲,但是它会带来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我有希望,这种感觉比这个活动环节的意义更重要,让他不要作为局外人。还有一个环节,按响开学的铃声,我们完全可以直接选派一位骨干老师,但是我们选择了通过无人机抛洒绣球的方式,砸到谁身上就谁上去,当时,全场都沸腾了,人人都有参与的感觉。此外,每个人都有一本开学护照,请同伴、老师签名留念。包括学校的学生产品交易大会,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老师发行校币,让他们参与进去。二是互动。你在护照上写上新学期的目标,请老师签字确认。老师再把护照发还给你,和你拥抱,这就是互动。我们给全校每个人发一张道歉卡,写上话后,送给你觉得对不起的同伴或者老师。拍卖会上,拍卖者和收购者发生交易,这就是互动。三是分合。既有总的大活动,也有分的小活动,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你不能蠢到把校长当官儿做》)


除了这些原则,我们还需要一些要素。当我们把某些非常复杂的事情提炼出要素的时候,它就容易被理解、被传播,以及被践行。我特别佩服专家提出的“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这个“最后一公里”一下子就能明白了,责任全是我们的,全是校长的,你不能怨教育,怨社会。在几年前,当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学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还是非常担心的。他们认为,学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到底有多严重?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有梳理过。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期待的状况和现状的落差,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问题的严重程度。那么,我们能够接受的问题自然不是问题,超出我们心里预期的问题才是问题。一个校长或者一个老师,如果不能跟问题和平共处、友好相处,就很容易把学校办成监狱。有一些学生迟到,有一些学生不交作业,有一些学生青春期往墙上跺个脚印。我觉得这些不是问题,我们要和这样的问题友好相处。同样在校园里有几个学生玩游戏,我觉得不是问题。我有好多朋友都是网游玩家,他们经常把在网游中得到的启发用来治理首都的交通、规划。所以,学生在校园里面偶尔玩儿一下游戏,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在家里或者每一个星期拿出一定时间来玩游戏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咱们的孩子将来就缺少一种教育的体验。 


十一学校现在建了一些分校,都要求和十一学校建成一个模样。我从审美角度,对十一学校的建筑特色归纳四个要素。一是红砖红瓦红窗。红砖红瓦的建筑有很多,但是再加一个红窗,就不多了,我到现在还没太看到过。有人说,这不串色么。但是在绿树的掩映下,这个共和国的基因就特别得到了彰显。二是独特的坡顶,不是上面盖小阁楼、飘窗的那种屋顶,它纯粹就是统一的屋顶。三是大檐口,这个檐口大得有点夸张,一般的建筑可能就80公分,这个有1米半。四是灰脖子灰腰,就是檐口狭窄,中间有很多腰线是灰色的,我们叫它是十一灰。有了这四个要素,建分校也好,改造分校也好。你可以创新,你可以有自己特点。只要把握好这四个要素,基本上这个学校就非常像十一学校了。所以,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写名字,只要随便从哪一个侧面照一个照片,就知道这是十一学校。 (《一位好校长如何成就一所好学校?》)


好多朋友到十一学校参观完了,就跟我说,我们下个月回去就搞变革。我说你注定要失败。为什么?就像美国一个管理学家说的那样,“成功的变革有吗?反正我还没见过。”从这个话里可以看出变革之艰难。但是,变革是可以管理的,在任何变革的准备期,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团队,或者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团队,用共同的智慧来生成这样一个模型,让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阶段一定是拒绝的。我们有很多优质学校,政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有人不断这样说,不可能吧,能这样吗?第二阶段一定是对抗,你让我这样干,那我不干。软磨硬泡。第三个阶段是探索,看到人家都在创新、研究了,我也试一试。到第四个阶段就开始投入了,投身入改革。几乎所有的改革都要经过这么四个阶段。我们在学校里推进任何一项,即使是很小的改革举措的时候,也要和你的团队把这四个时期大概列出来。你只有把它弄清了,你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入情境,什么时候会很难受,什么时候到了高原期,你会知道对这种现状你的对策是什么。 


对一个校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用了这样一个模型来鞭策我自己:处在模型最下面的有五大要素,分别是优秀教师的经历、管理能力、境界、社会交往能力、基层组织管理的经验;处在模型中间的是三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性观;处在模型最高的是领导力。很多校长一看这个模型,就感觉太麻烦了,哪能有这么多能力?其实我也感觉没有必要,只要有三个能力就够了:境界、学生观和领导力。例如,在学生观上,我们十一学校提出,办一个不完整的学校,培训一批有缺点的学生。我们的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点。在学校里犯的错误,其实没有什么代价,只是千万别叫他以后犯那么大的错误,毁坏他的人生。一个校长按照这三个关键要素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去反思,然后不断的塑造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必然会成为一个好校长。


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学生的母校,也需要一个模型。有时候,我们说起来都有点大言不惭,一个孩子毕业20年了没回来看过学校,你能够说她是你的母校吗?有哪一个20年了没回来看过妈妈的?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有这么几个要素:一个是想念的老师,二是同伴聚会的场所,三是美好记忆的载体,四是继续成长的启迪。一个学校能不能给走出学校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留下点什么呢?比如成为同伴聚会的场所,我们正在做一个所有校友可以申请的校友卡,随时进出学校。因为这些年来十一学校拍婚纱照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在改造的国际部大楼上搞了一个校友的婚庆大厅,让校友来结婚,这个大厅还承载更多的功能,包括毕业典礼、成人礼、迎亲酒会都会在这个庄严的地方举行。 


我相信,理清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管理团队成长教学队伍的成长,包括我们对关注那些颤抖灵魂的处事方式,应该会有些理性的提升。(《做有良心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

 

(本文摘自李希贵2016712日在未来教育家论坛上演讲,原题目为《学校更需关注那些颤抖的灵魂》,现题目为小编所加)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