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教育与人的发展——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1-10-26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

作者|朱永新|2015

来源:光明日报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楼越高,基础越需要牢固。教育大厦也不例外。我一直认为,从不同角度来看,教育存在着两大基石:阅读与家庭。(《新教育的两大基石——阅读与家庭》)

  

从教育发生的各种场域来看,家庭无疑是教育的基石。从教学采用的各种方法来看,阅读无疑是教育的基石。

  

关于阅读,我曾经讲过几个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拥有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够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共同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新教育实验一直把阅读作为最根本、最基础的工程,把“营造书香校园”放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首。(《改变,从阅读开始——儿童阅读决定民族未来》)

  

我也一直主张:我们所有的学科都应该有深度的阅读,只有通过深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地把孩子们带向学科的广博与深邃,从知识的小溪汇聚为海洋。阅读绝对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应该是所有学校的事情,所有学科的事情,是教育最基础的事情。我一直对新教育的同仁讲,我们即使其他事情都不做,我们只要把阅读这件事情真正的抓好抓实了,我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也就很大了。

  

关于家庭,我常思考,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是的,中国有4亿家庭,太需要也太欠缺好的教育了。

  

首先,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其次,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还需要更多探索。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第四,家庭是人真正诞生的摇篮。人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人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代,追溯到家庭生活。(《教育始于家庭》)

  

正因如此,家校合作是如此重要。我每年都要走访上百所学校,听许多老师讲述他们的故事。前不久新教育完美教室叙事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又聆听了9位一线老师在教室里耕耘、创造的故事。所有的老师几乎都无一例外讲到了家校合作问题。生命的成长,必须经历四个重要的场域,依次分别是:母亲的子宫、家庭、教室和职场。家庭和教室是与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场。离开了母亲的子宫以后,儿童就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的影响与养育下成长。到了学龄阶段,儿童来到了一个叫作学校的地方,在一个叫作教室的地方成长。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家园。从此,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庭,上学在教室,放学在家庭。教室离不开家庭,家庭也离不开教室。教室和家庭紧密相连。一间好的教室,一定会吸引父母的全力参与。父母的教育素养也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经常跟很多老师讲,孩子来到你的教室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他的人格特征,他的认知风格,他的行为习惯,他的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已经形成。有一些孩子的基础已经很好,你只要继续呵护他,帮助他,给他更好的滋润,让他发展得更快。有一些不是很理想,就需要你用心矫正,而这种矫正,有父母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一定会事半功倍,有时甚至需要矫正的正是父母。因此,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孩子,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一定是残缺的教育,一定是不完全的教育。(《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我的新家庭教育观》)

  

正是由于阅读与家庭的重要性,我们新教育研究院成立了两个研究所,一个是新阅读研究所,抓书目研制,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抓“领读者”计划,解决如何读的问题。我们先后研制发布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等,今年将发布中国大学生、父母、教师、公务员等书目。每年还公布我们研制的“中国童书榜”。一个是新父母研究所,抓父母教育素养的普及与提升,抓种子教师的培育和养成,通过萤火虫工作站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帮助父母和教师携手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新父母研究所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立了萤火虫分站,有数万名父母、上千名教师参加。儿童文学作家、新父母研究所所长童喜喜正在进行的100所乡村学校的“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在每一所乡村学校分别为父母和教师进行免费的公益讲座和交流,正为了将这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从城市推向乡村。(《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阅读和家庭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而阅读与家庭两个基石,本身又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家庭基石。因为,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播下的。在《朗读手册》一书的绪论部分,有一首诗《阅读的妈妈》,其中有这样一段:“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如果在进入学校以前,孩子就已经热爱阅读,具有初步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我们的教育就会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前不久我受中国教育学会的委托,担任了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基于对家庭教育意义与价值的高度认同,在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以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与中国家庭教育媒体联盟合作,实施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少年儿童研究》《中国妇女报》《父母课堂》报刊,介绍全国家庭教育优秀案例,传播更多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分享更多的家庭教育好经验。(《家校合作的方向、关键、边界和三大转变》)

  

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管用的道理,需要我们全力践行。



家庭教育与人的发展

作者|朱永新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访谈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欢迎收看人民网教育频道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朱永新先生,以“家庭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进行交流,欢迎关注。您近年大力倡导家庭教育,那么您是如何定义家庭教育的?


朱永新:家庭教育是人的摇篮,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表面看是父母个人的事情,但事实上它是社会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甚至是整个人类的事情。 抓住家庭教育这一问题,就是抓住了教育最基本和奠基的东西。我理解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中的教育,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包括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生活的一些活动。(《特别希望家长不是配合学校, 而是共同达成价值观——父母请学会“三要三不要” 》)


主持人: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作用?家庭教育中,父母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朱永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首先,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其次,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还需要更多探索。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第四,家庭是人真正诞生的摇篮。人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人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代,追溯到家庭生活。(《一流的父母什么样?——“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朱永新:谈到父母的角色。先说母亲。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福禄倍尔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孩子诞生的最初的阶段,母亲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的。作为母亲需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同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朱永新:再来说父亲。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要当好父亲这个角色,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榜样”。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的。为孩子做榜样是父亲的重要任务。另一个词是“陪伴”。可以说,陪伴是父母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父亲只要把这两个词做到了,他的工作就基本上及格了。(《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到底怎样做,才是一个好父亲呢?》)


主持人:政府、社会、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朱永新:政府部门是家庭教育的责任第一人,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保证家庭教育在经费、编制、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落实。


社会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社会团体,比如妇联和关工委。妇联在其组织结构和社区渗透方面,关工委在老同志的权威和资源方面都其独特优势;二是专业化社会组织,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他们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引领有重要价值;三是民间的家庭教育机构,特别是公益组织,他们在家庭教育的实践和推广方面潜力无限。


归根结底,父母或者说家庭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主持人: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朱永新: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推动了一项新教育实验,包括了十大行动,第十个行动就是“家校合作共育”。其定义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我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结合:(《新父母孕育新世界——给孩子的三大财富》)


1.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例如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的父母联谊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


2.建立新父母学校。通过读书会、报告会、优秀父母养育经验交流等形式,讲授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等,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


3.开展亲子共读。这是家庭教育里面重点抓的一项工作。我们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不做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


4.建立正常的教师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制。建立交流机制非常重要,我们新教育实验就要求老师每周与父母通一封信。


主持人:您曾建议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个操作性如何?


朱永新: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我有五点建议:


第一, 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通过理顺关系,努力促成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化有序化的新格局,推动家庭教育的研究、传播、践行工作向专业化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品质,造福于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亲师共育”?》)


第二, 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和开支。因为孩子的诞生,父母是对教育需求渴望最为迫切的群体,但这种需求基本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而很少对自我开展教育。在推动对父母进行教育的工作上,投入一些经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三管齐下让家庭教育立法得以突破。有关方面已组织专家组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但是按现有方法过程会很漫长。让家庭教育立法得以突破,一是应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牵头,由教育、妇联、民政、卫计等多系统和科研机构专家组成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工作组。二是力争列入十三五立法规划,加快立法速度。三是开门立法,让社会广泛参与。家庭教育立法涉及千家万户,最终的实施也要靠各家各户,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向社会敞开,让公众参与。


第四,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有关机构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如今社会上已有一些机构先行一步,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较好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支持其尽快转化为实践培训指导。对当下急需厘清的更多问题,如电视电脑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传统家庭美德的辨析梳理等研究课题,要支持并推动各相关机构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通过相关媒体的大力宣传,引发全民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当下中国教育,形成了一个大多数人愤然鞭笞、很少行动破解的怪圈。一方面父母们对好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方面教育部门的一些正确改革却会遭遇父母们的阻力,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通过广泛宣传,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并且要推动围绕家庭教育开展全民讨论,对家庭里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民辩论达成正确的共识,从而培养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卓越新一代。


主持人:我国的家庭教育目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朱永新: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的家庭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例如,前面也简要提到过的,出现了至少三种模式,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山东潍坊模式,二是政府拨款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广东中山模式,三是关工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江苏淮安模式等等。但是,就全国而言,家庭教育工作依然困难重重,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法律,没有正常经费预算和人员编制,管理力度薄弱,最核心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不顺,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难题。就在前几天,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形势让人欣喜,但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并且要确保落实。


其次,具体到个体家庭当中。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体,然而在家庭教育之路上却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因为大部分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他们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以为教育不是他们的事,他们的事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现在,很多父母不想学习,也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总觉得自己在职场拼搏已经够累的了,回到家只想放松一下,无力与孩子多交流,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得到成长。好的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


主持人: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对当今有哪些启示?


朱永新:中国古代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而古代最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之一《颜氏家训》,也强调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古人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一般是家庭的前辈对晚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导。如果说家规比较刚性,家训则显得亲切柔软,往往以谈心的方式出现,《颜子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古代名人家训都是如此。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在古代,还有通过家谱(文本)、家祠(现场)等进行家庭教育的。这些规范中积极的一面,不仅让儿童在启蒙时期得到及时的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庭这一载体得以传承。


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纲领性著作《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说文解字》《增广贤文》等古籍中也有类似阐述。


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末清初的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提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家庭教育,强调习惯养成。朱熹更明确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比如,现代社会里,确立儿童的主体权利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传统家教强调父母与孩子的等级,把儿童视为私产,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导致打骂孩子迄今仍然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时代发展到今天,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不仅是父母与儿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来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主持人:如何让儿童真正得到尊重,如何保护儿童权益?


朱永新: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但是事实上,大量活生生的案例都说明我们不仅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来看,甚至没有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看待。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儿童是有其独立的人格,他需要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特的世界,教育的最高的使命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所以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都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认真对待这个神秘的“黑匣子”,更用心,更谨慎,更努力。


主持人:我国有人数堪称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如何开展?


朱永新:的确,我曾经说过,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家庭好了,教育才好。父母好了,孩子才好。家校携手,教育不愁。


朱永新: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父母不在一起,父母与教师不在一起,实施家庭教育的难度非常大。


我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需要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流出地学校教师的家庭教育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其它监护人的良好沟通。另外一方面,要努力建立起流入地务工人员中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强化用工单位与当地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妇联、教育局、关工委等)的责任,为他们开设相应课程,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识,如亲情的重要性,父母陪伴孩子的意义,与孩子联系和沟通的方法等,并且为父母联系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在寒暑假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与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建议尽快出台办法,给父母有一定的时间(如放与孩子团聚的专门假期)陪伴孩子,用人单位和社区应该有照顾这些孩子的临时机构,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参与。城市的家庭可以开展类似“home stay”(让留守儿童居住在自己的家庭),让城市的孩子与留守儿童手拉手等。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朱永新:再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十年:修炼、深耕与传扬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