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会毁掉家庭的幸福——防控疫情中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方法?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当孩子开始读书,父母就开始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我们没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没有“人生真实活过,就不算失败”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过度教育,正在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
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孙云晓《防控疫情中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方法?》(文章附后)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人民日报《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文章附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学霸”更重要》《如何去筛选、辨别、发出真声音?——谢家湾小学开展专题学习课程》)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有游戏才有真正的童年》《面对疫情,教育大有可为——“停課不停學”,是時候討論未來學校的模樣了》)
过度教育,会毁掉家庭的幸福
作者|艾小羊
来源|中国在线教育
香港记者屈颖妍写了一本名为《怪兽家长》的书。
在成为全职太太之前,她是《壹周刊》的副总编。辞职后,她感叹管好三个孩子,比做好一本杂志难100倍。
更重要的是个人幸福感的缺失。为了孩子的学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没时间经营夫妻关系。有一次大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你不笑?”她才明白,原来做了学龄儿童的家长,她都不会笑了。
“怪兽家长”一词源于日本,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温和地讽刺了中产阶级怪兽家长。
尽职尽责的母亲由美子与童年被补习班填满的儿子翔,母子之间缺乏爱的交流,更像一种功利的结合:妈妈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数换来母亲的笑容。(《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翔高中厌学,退学去网吧打工,排斥母亲描绘的一切蓝图与愿景。
他像一个疮疤,横在这个中产家庭的房梁上,夫妻两人彼此埋怨,好像有了这个“人生失败”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也随之失败了:败得彻底,却败得不甘。(《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1、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当孩子开始读书,父母就开始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屈颖妍说,大女儿上一年级,她也很蒙。忽然发现老师不教乘法口诀,直接布置乘法作业,而班里只有她女儿和另外一个小男孩没上过学前补习班。
“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这种大环境说多了都是泪。作为家长,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与大环境共舞,或者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刘道玉: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大器?》)
在两者之间骑墙,家长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现实中,太多家长在骑墙。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又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
我一个朋友,自己开公司,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非常优秀。但孩子读初中,成绩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样,后悔当初没全职在家带孩子。
她说如今得到的所有荣誉,都抵消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一个污点。
她儿子我见过,独立性很强,为人处事非常成熟,虽然成绩不好,但特别自信。跟他妈说“我唯一的缺点也就是成绩不好了”,把他妈气得翻白眼。
我问她:“有个这么阳光的孩子,你不觉得欣慰吗?”她干脆地回答:“虽然我知道成功有千百种,但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上名牌大学,进全球大公司。”
“你知道吗,现在企业家开会,都不流行说自己企业有多牛了,都在炫娃。这家孩子考上了剑桥,跟查尔斯王子是校友;那家孩子上了哈佛,跟奥巴马是校友。”(《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我没好打击她:“你知道现在学霸竞争有多惨烈吗?如果你当初辞职回家,说不定学霸没培养出来,还母子成仇患了心脏病。”
做了父母,孩子的成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成败,甚至我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失败,却不允许孩子失败。
我们没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没有“人生真实活过,就不算失败”的教育理念。(《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建议看看这10部电影》)
3、
去年发生在湖南沅江的弑师案,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亲手杀了对他最好的班主任。
杀人者16岁,人生理想是读一个二本院校,过轻轻松松的生活。然而无论班主任还是父母,都对他寄予厚望,如果不考第一名,父亲就打他。
什么样的苦,可以让一个学习成绩亮眼的男孩,心理扭曲到对老师拿起刀?当他被迫成为一道曙光,照亮全家的时候。
这样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一种故事离我们很近。就是当孩子开始读书,他的学习状态、他的成绩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说话,因为一个是狼妈,一个是羊爸,或者相反。丈夫开开心心进门,想跟太太说点有趣的事,妈妈一句孩子这次又没考好,两人瞬间都像被霜打的茄子。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一言不合就怒吼,爸爸嫌弃妈妈臭脾气,却换岗两分钟不到,就对孩子挥起老拳。(《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地球的手——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就是家庭的风水》)
4、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我们到底在急什么?明知道优秀的人,并不一定从小学就成绩好;高考的那些知识,不一定要付出1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含辛茹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们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着急。只有孩子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是优秀的。(《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根源在哪里?》)
知乎网友“李永乐老师”写过他堂弟的故事。从小学习不好,中考勉强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突发奇想,给自己立了flag:现在开始努力,看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以630分的成绩,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是不是从小成绩优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开始对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过好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5、
屈颖妍在教育演讲里,说香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是鸡同鸭讲。
“妈妈,乌龟死了。”
“你做作业了吗?”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快回家做作业。”
这样的对话,我们都不陌生。
牺牲全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出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孩子;牺牲全家人的快乐,培养出一个不快乐的小孩。(《什么对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更具影响》)
这个孩子长大,不再期待拥有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当小孩太苦了。
也许中国父母是时候学会自私一点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过是长成跟你一样普通的大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文学、音乐和电影——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春天来了,跟孩子一起去看花吧!
[守望新教育]推荐阅读
《推迟开学,孩子们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
https://mp.weixin.qq.com/s/a2Cb5NhwBkqvk-8bFK-kIA
《在当下关头,我不建议只让孩子安心读书》:
https://mp.weixin.qq.com/s/0VwIsqkBIwfS5m28XRS2Nw
人民日报: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作者|赵婀娜
2020-02-11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
“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3月1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打“1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技术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
防控疫情中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方法?
原创|孙云晓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周刊
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让很多人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身为父母的人们本身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也不可忘记,您的孩子正在注视着您,您的言行将深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童年的经历与经验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策略。(《《银河补习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教育里,藏着孩子未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谁都不希望与灾难相遇,而实践证明,灾难也是机遇。过去,培养孩子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挺费劲,病毒来了就比较容易做到。更深一层说,以往许多概念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譬如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等,而全民动员的防控疫情过程,将这一切变得非常具体形象。每个人待在家里减少传染,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如果家中有人去医院等急需之处志愿服务,孩子更会刻骨铭心。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是给予正向的支持与引导。我赞同南京师范大学殷飞博士的分析和建议:这段经历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像2003年的非典对于我们一样,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面对它,认识它,应对它,最终战胜它的整个过程应该成为每个身处其中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应该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划出一定的“边界”,并带领我们的孩子形成基因式的基本素养。
问题在于,作为父母您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您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您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您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这些要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人父母者不可忽视。(《新教育,智慧爱|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过47年的儿童教育经历,尤其是30多年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的体会,我愿意为父母们提供以下四大原则与方法,作为防控疫情期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具体建议。
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许多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对孩子讲了哪些道理,似乎这才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怎样做,其次才是父母讲了什么。所以,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五年级时的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的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北师大2018年一份大样本监测报告显示,父母是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监测报告发现,24.2%的四年级学生和28.2%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四年级42.2%、八年级63.7%)、“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等。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均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了,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依然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为22.9%,而继续选择父母为榜样的仅为6.3%,足见变化之显著。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防控疫情期间,对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更是一个挑战。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关于防疫的有关规定?是否出门戴口罩?是否主动申报去过什么城市或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当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线的时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当父母在做的时候,不要忘记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观察和判断,而这是最为深刻的家庭影响。
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解释
由于喜欢观察与好奇却又知识和经验缺乏,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小问号”,平时就疑问多多,灾难来了岂能不疑问更多?因此,防疫期间的父母们最需要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而如何解释考验着父母们的水平。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的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困难的是,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有效预防?有哪些信息是虚假的?等等。如今媒体发达,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难收集,因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讨论,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让孩子真正受益。(《如何去筛选、辨别、发出真声音?——谢家湾小学开展专题学习课程》)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人悲观和绝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显然,积极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是乐观向上的解释。对防控疫情来说同样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观失望,而应该告诉孩子,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齐心协力的行动,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给孩子的疫情图鉴:地球是一颗病毒星球呀(附绘本打印稿)》)
过去儿童对祖国的理解往往是宏大的概念,如今却具体而形象。如我在儿童朗诵诗《什么是祖国》里写的:“当病毒像魔鬼袭来,当人们变得惊慌失措,我明白了,祖国就是一支支医疗队,祖国就是一个个志愿者,祖国就是一车车救援物资,祖国就是一道道爱的电波。我真的明白了,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时时刻刻拥抱着我!”
在积极的解释中,尤其值得与孩子讨论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医生的勇敢负责的精神,还有全国各地的无私驰援,这些都是极好的榜样教育,也是富有现实感的价值观引领。
长时间居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间,最好的对策是大家尽可能居家生活,减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与社会。但是,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许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动的孩子更难以忍受。其实,居家生活也是奥妙无穷的,如果安排得当,完全可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阅读、写作、游戏、运动、家务劳动、艺术创作等等。我个人有一点实际体验,居家多日,白天读书写作,每天晚上在网上挑一部经典电影看,颇感欣慰,就像了却了许久的心愿一样。(《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文学、音乐和电影——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居家时间长一些,如果能培养孩子学会做饭和洗衣服,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党和国家已经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方针,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劳动教育至今依然是严重的短板,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许多父母可能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近日给父母们的建议,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创新布置学习场域,建设家庭小型学校的学习组织,在非常时期陪伴孩子非常学习。其实,网络时代具备了在线学习的条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在线学习的举措。甚至可以说,在线学习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孩子将更有能力适应未来。(《22部经典高分儿童电影——与孩子共赏共读共成长》)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终会取得胜利,人们出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重新获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间的许多努力会变得不再需要吗?如果那样,我们有可能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即使疫情过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依然要坚持积极的解释风格,依然要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养成习惯。(《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体验、榜样、目标、习惯,是儿童成长动力中特别重要的因素》)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我曾连续十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习惯课题,特别倡导培养孩子养成九个好习惯,即喜欢阅读、勤于写作、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自我管理、认真负责、用好媒介、坚持运动、积极乐观。即使只养成其中三五个习惯,都可能成就幸福人生。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以劳动习惯为例,首先要通过鲜活有力的事实,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其次,要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妈妈的味道”之源,特别是擅长劳动的父辈和祖辈的故事,激发孩子对于劳动的情感;再次是经过具体训练,学会几项劳动的技能,尤其是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等内容,重点在于长期坚持直至养成习惯。(《如何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把难以触摸的“素养” 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
当然,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首先做到,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父母绝不去做。可以相信,如果全家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定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也让孩子一生的发展充满希望。
总之,危机也是机遇,国之本在家。如果父母们坚持以上四大原则和方法,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就可能让全家人受益,并成为永久的财富。(《好父母是“悟”出来的——乐学善用,做破解难题的“专家”》)
(作者: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