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课|在人类历史、宇宙长河中,我们能留下什么

施一公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一点一点对社会的判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和独立不太一样,“思考”是指自己去用心观察世界,基于自己的观察、比较,作出判断。独立思考的背后,实际上是批判性的思维。

你尊重了自己,同时尊重了别人,社会自然会有包容,自然可以和谐发展,周围的环境自然会让你赏心悦目,世界会变得平和。

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是决定我们现在和未来最根本的力量。

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学习锻炼两不误,健康学习工作50年。我是施一公,我能做到。你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

在人类历史、宇宙长河中,

我们能留下什么

作者|施一公 
来源|新校长传媒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施一公,来自西湖大学,很高兴今天有机会给同学们上开学后的第一课。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四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独立”。“独立”的英文叫independence。

为什么一开学要讲独立,自立?你们虽然还没有成年,但你们应该要逐渐自立,独立,用独立的眼光审视世界。在生活中也要一点点独立起来,自立起来。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一点一点对社会的判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第二个观点,是“独立思考”,

和独立不太一样,“思考”是指自己去用心观察世界,基于自己的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独立思考的背后,实际上是批判性的思维。也就是说,无论是教科书、老师、家长、朋友,还是你周围的小伙伴,给你说了一件事情,讲了一个故事,自己都要想一想,这个故事的道理对不对?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其实,任何一个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一开始总会有各种标新立异的想法,也许有些观点不被社会接受,也许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都没有关系,独立思考的价值是一辈子的。不仅在学习中会受益,将来走上社会,工作中,甚至走出国门,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受益于这样一种行为和能力。


除了独立和独立思考,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尊重”。


尊重什么呢?尊重自己。任何一个人在成熟过程中一定是尊重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谦虚、可以谨慎,也可以偶尔外圆内方,无论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在学习上走下去。

但是尊重自己远远不够,只是尊重自己,社会就会变得很对立。同学们在过去一两个月中上网课,在网上搜一搜消息,看一看新闻,会有很深的感触。这个社会是需要包容的,是需要彼此理解的,包容和理解的背后是需要尊重别人。


你尊重了自己,同时尊重了别人,社会自然会有包容,自然可以和谐发展,周围的环境自然会让你赏心悦目,世界会变得平和。


尊重别人之后,我还有第四个观点,“尊重科学”。


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的描述,它是近似真理的一些存在。我们有时候会情绪化,对事物的判断会走极端,这些都是和科学相悖的。我相信,只要大家尊重科学,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好的解释。尤其是现在新冠疫情仍在世界各国蔓延的时候,最后的主宰,就是科学。科学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尊重科学。


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讲了我的四个观点,独立、思考、尊重、科学。那么科学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长,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一个荷兰的科学家叫伦琴,他在1895年发现了x射线,他用x射线给他的夫人拍了一张手的照片,能清楚地看到婚戒、手指和骨骼。这是人类已知的第一张x射线穿透组织之后留下来的照片,显示了x射线强大的穿透功能。这个科学发现,我想同学们都很清楚,后来走进医学,成了医学影像的一个重要基础。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个就给了伦琴先生。在他后面,是一位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叫马克斯·冯·劳厄,他发现了x射线可以被氯化钠试验晶体折射衍射的现象。他意识到,折射之后,衍射之后,在氯化钠晶体后面的背板上出现的一个个黑斑,在胶片上出现的黑斑,代表了氯化钠、氯原子和钠原子相对的位置,以及它们本身的化学物理性质。这个发现非常重大,所以马克斯·冯·劳厄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家可以想象,x射线的发现,从伦琴到马克斯·冯·劳厄已经开始接力棒往前走了。尽管马克斯·冯·劳厄发现了食盐晶体,他并没有发现其衍生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是由后来的英国父子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发现的。父子携手合作用了很长时间,成功推演出一个简单的公式:2dsinθ=nλ。


这个简单的“布拉格公式”,是我们人类观察物质世界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布拉格父子因此在1915年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小布拉格只有25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科学需要合作,需要激励,它在求真,它在寻求自然界的规律,而这些手拿接力棒的科学家们,都没意识到,他们的发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天,除了刚才我讲的医学影像透视,甚至在高铁站、在飞机场的一些安检措施,都跟x射线直接相关。


X射线对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最重要的改变,还不在医学上,而是让人类从微观上看到了原子分子的排布、规律、蛋白质的组成,细胞的结构,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可以用这些结构信息,用来制药,用来理解世界。


我举个简单例子,艾滋病和艾滋病药物的发现。


我们有一种药叫利托那韦(Ritonavir ),它上市之后,两年之内,把艾滋病死亡率降低了80%,这个药非常强大。怎么来的?很简单,我们人类用x射线衍射的技术,看清楚了艾滋病病毒里边有一个叫蛋白水解酶,看清楚了它的空间三维结构,水解酶空间排布怎么工作,我们就可以设计特异的小分子抑制剂,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水解酶。


从从伦琴到马克斯·冯·劳厄,再到布拉格父子,一直到世界上很多科学家,从医药公司到实验室,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我们再往前走,就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在世界大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从西湖大学到清华大学、到中国科学院、到美国、到西欧的一些实验室,大家先后用x射线的技术、冷冻电镜的技术,他们都在用同一个根本的方向的技术,从微观上看清大分子,比如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从而给人类以希望,给人类以治药、疫苗,今后来防控治疗疾病的希望。


在西湖大学,我们的周强研究员,运用冷冻电镜的技术,和他的团队一起解析了一个重要结构。这个结构有什么意义呢?同学们想一下,一个病毒怎么进入人体细胞呢?像是一个人去开门,必须抓住把手才能打开。周强研究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搭建起一个空间三维结构,这个结构使得我们第一次看清楚了,从原子水平的病毒怎样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体的过程,它的第一步是如何进行的。看清楚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想象,就可以做研究,防止这一步发生。如果这一步发生之后,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等等。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同学们,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是决定我们现在和未来最根本的力量。大家可以认真想一想,未来该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你的潜力,给这个世界、给周围的社会、给关爱你的人,带来无愧你自己先天的一些贡献。


我从事科学研究差不多30年了,每一次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突破,在我实验室出现的时候,它带来的是一种刻苦铭心的愉悦。怎么来描述这种愉悦呢?我试图让同学们理解——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在宇宙的长河中,我们能留下什么?当你在实验室里,当你在你的笔记本里,当你的思考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有一个核心的实验观察,这种愉悦感你不觉得比中了彩票、大奖更加不可思议了?这是用你自己的力量在改变世界,在创造奇迹。


讲完故事,我想给同学们叮嘱几句,紧张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两天前,我在西湖边上跑了半程马拉松,用时1小时38分,我相信同学们可以比我跑得更快。最后,我用一个顺口溜来鼓励同学们,保证自己的学业顺利吧: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学习锻炼两不误,健康学习工作50年。我是施一公,我能做到。你呢?

来源 | 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文稿据施一公给杭州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演讲视频整理,有微调)责编 | 陶小玮。
[守望新教育]抗疫复课大家谈——
开学第一课:疫情当下、人生未来,你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怎样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开学第一讲|学校管理之道:善待教师,善待学生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危机也是契机,一位特级教师写给家长们的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在家学习与在校学习的互动与边界比尔·盖茨公开信:新冠病毒究竟提醒了我们什么?
......


施一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演讲|施一公|清华教授,中科院士
整理|陈晓雪 王承志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人从哪而来?这里有一个动画,显示的是人出生的整个过程。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游荡,找到合适位点后会分泌一些酶,钻到卵子里去。卵子很聪明,一般情况下不会让精子有第二个机会,所以在第一个卵子进来之后马上把入口封死。进到卵子以后的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形成双倍体,然后开始发育。

分裂成2个细胞、4个细胞时,你看它还在子宫外表游逛,8个细胞、16细胞还没有着床。64细胞、128细胞起,受精卵快要找到它的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受精卵)开始发育,短短四个礼拜后胎儿开始有心跳,神经形成了,脊柱开始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开始踢腾,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展得非常快,神经元和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它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它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我这年纪),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我们生命的历程饱受挑战,受到很多疾病的挑战,其中有三类疾病跟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很大关系,与人类有很大关系。

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杀手,仅在中国每年就有303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死亡人数的32%。第二个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被癌症夺去生命,占28%,在中国256万人。第三类疾病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大约1%),但困扰很多人,死亡率虽然不高,但是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这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还有34%的人死于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传染病,还有一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去接受生命的挑战。

从古代时起,我们就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当代的屠呦呦看了古代的药学典籍,得到了一些灵感,导致了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后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已经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1985年以后,包括Joseph Goldstein和 Michael Brown,开始发现所谓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LDL受体,开始真正地征服心血管疾病。人类始终用科学,从简单的摸索经验积累,到最后的基础研究驱使的药物发现。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例子——心血管疾病。

导致心血管出现斑块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以后被细胞内吞,之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会被降解掉,受体会回到细胞表面,可以重生、循环,再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细胞体内去。

1985年,两位科学家Goldstein和Brown,也就是王晓东博士后的导师,因发现LDL的受体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在Goldstein、Brown和日本科学家Endo Akira等这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他汀类药问世,包括1987年问世的第一个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现在,最有名的他汀药——阿托伐他汀的专利已经过期,在座的就应该有人服用过这种药。在阿托伐他汀的专利于2011年过期之前,它的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堪称药神。

我们一直在用基础研究去探索与疾病做斗争最前沿的方式,我们虽然有很多他汀类药物,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仅仅靠吃这个药并不能阻止软斑块和硬斑块的形成,为什么呢?

科学家发现,这些人当中,他们的LDL受体已经被逐渐降解找不到了。如何恢复这些人的LDL受体的数量是核心。

几年之前,科学家找到了蛋白PCSK9,它可以结合LDL的受体。结合到受体以后,LDL颗粒被受体一起拉到细胞内内吞降解掉,也就是说LDL受体被拉到细胞内的同时就牺牲了,就不再可以把血液中流淌的LDL降解掉,这样LDL大量堆积形成软斑块、硬斑块,最后带来致命的心血管疾病。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研究发现的,而发现这个过程的著名科学家Helen Hobbs是一位女性,她获得了2016年度的生命科学突破奖。

第二个小例子,我给大家讲一讲治疗癌症的新曙光,也就是大家听了很多的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2015年的8月20号,美国前总统卡特向所有世界关心它的人宣布,他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当时已经有4个2毫米大的肿瘤在脑子里扩散。他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然而,短短3个月之后,2015年12月26号,他再次出现在记者面前,告诉大家,通过分子疗法,脑子里的4个肿瘤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卡特的分子疗法包括一个很有名的免疫疗法,即针对PD-1表面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免疫疗法的出现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疾病的斗争。癌症免疫疗法的创始人James Allison也获得了生命科学突破奖。对这一过程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也包括中国科学家陈列平博士。

第三个例子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非常遗憾,人类至今不知道它的病因。尽管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多理论、实践、数据,但我们还不知道根本病因。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这一疾病的困扰,预计到2050年,每3秒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病例出现,到时将有一亿三千万人受到它的困扰。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有名的是老年痴呆症,也叫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患了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人很痛苦,因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痴呆晚期患者的大脑里,有一个个很可怕的洞,大脑被这些洞吞噬掉。

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导致了老年痴呆症,大家公认的的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老年痴呆症,也许会为治疗带来曙光。

我自己的实验室里,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去年首次报道了原子分辨率的人源γ分泌酶的结构,这个酶被认为是老年痴呆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致病蛋白。也许通过后续的深化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新的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办法。

我举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的例子,最后过渡到大脑。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还知之甚少,我们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什么都不知道。尽管我们有很好的学习记忆的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出来学习记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知道。我甚至认为包括我们的电信号记录的神经冲动电位,只是一个表象,它不一定是学习记忆的本质。为什么?我们确实是这样一个生物人,用一堆原子构成的人来去理解生命。

我们在用我们的感官,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感受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如何工作,所以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人究竟是什么?仔细想想,人是怎么样处理信息呢?

我们先对信息,也就是物质做一个定义。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第一个层面的物质是宏观,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人是物质,房子也是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第二个层面是微观,包括远处看不到的我也管它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一百亿光年之外的星球,我们认为它存在,都叫微观。第三个层面是超微观。我们只能用理论推测,我们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光子,我们尽管知道可以有自旋、能级、能量,但很难从直觉上理解,这是超微观世界。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的等级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我们人是什么呢?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人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

我毫不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生命形式,一个能量形式,就是一个薛定谔方程,只是这个方程我们不知道怎么解,我也不知道思维在这个方程中怎样产生,仅此而已。我相信,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终究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

所以,我们就是一堆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如此简单。我们有多少原子?大约有6×10^27个原子,大约60种不同的元素,真正比较多的元素,不过区区11种,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你会觉得something is missing,不管你怎么样做研究,你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我认为这个是beyond what we can see,beyond what we can feel,超越了第一和第二个层面,我自己认为答案一定是在量子力学的层面。

所以,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1935年,爱因斯坦和Podolsky、Rosen提出EPR佯谬,提出了量子纠缠。但是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薛定谔认为,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当你对这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另外一个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进行关联的测量,这是很不可思议。

这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在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在我们的人体里。是不是这样?当然是这样。它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他怎么证明他的理论?他说他一定要实物上证明,而不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只是思想证明。因此,他开始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

科学家们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进行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2)秒,远远小于记忆形成的时间和人的意识形成的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和验证。

比如说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它以波斯纳分子集群形式存在时,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把这样量子纠缠一个极其脆弱,对声、光、电、热极其敏感的现象可以延续15个数量级的提高,它只要再提到5个数量级就可以到年的水平,也就是量子纠缠可以以年为单位来保存。

那么依此类推,你会不会觉得,我们人类会进化,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被进化的现象吗?量子纠缠也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就像是远古进化留下来的东西,从远古开始就存在,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下来。

我现在要问四个问题。在座的各位,你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我不相信。那我问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现在通过人类未知的方式交流?你会说,也许。这不像是第一个问题,你说,我不信。我再问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地球上的物质上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这已经被证明了。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从第四个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它叫第六感官。

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细胞过来的,也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其实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我摄入10^22个氧原子,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0个氧原子,被世界一个到很远的角落,一个我没有见过的人呼吸过至少一次。我在一个月之内这样做了,而人一辈子都这么做的。而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气在彼此的肺中交换。这里面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进入共价结构。

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犹如盲人摸象,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认为这就是客观的世界,但不要忘了,这些在宇宙中只占4%的质量,96%的物质和能量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叫暗能量和暗物质。

盲人摸象般认识世界是科学的吗?当然是科学的,每个人摸的部位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都是客观存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说得出来,很形象的。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

我们是原子,我们在宏观世界,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看超微观,但我觉得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谢谢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