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新教育一起奔跑的日子

李琬君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如果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写一部历史,和新教育一起奔跑的六年,绝对是史诗般的存在。


直到我人生的三十四岁那年,我开始真正地践行新教育,近而跟着新教育一起奔跑,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我的人生有三十年是被缩写的。

主动作为,情系桑梓。你深知,故土的未来不仅寄希望于走出去,乡村的明天更需要教育的反哺。用阅读作底色,以自然之美唤醒灵魂对于更美好自我的追求——你,就是通往美好彼岸的点灯人。

这六年来,因为新教育,我获得了很多荣誉。“洛阳最美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全国新教育先进个人”,“第十五届洛阳市人大代表”,“2018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提名奖”…… 

这六年来,我逐渐走进过很多学校做报告,宣传新教育理念,讲述我和学校的故事。2020年7月,我最近一次受邀到高新区做报告,在线直播观看人数9万余人……

我想,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我们爱新教育,因为新教育就像一盏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这群人,不论将来走到哪里,永远都是新教育人;无论我们所处之地再贫瘠再艰难,我们都要努力使那贫瘠之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新教育的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
书写生命在场的教育生活——从书写作品到书写人生
用生命叙事——2019年,有爱有痛,一路走来,依然是理想主义者
一场自我发现的英雄之旅
用行动书写生命传奇——新网师“十佳生命叙事”
......

6年回忆录:和新教育一起奔跑的日子

原创|李琬君

来源|明亮那方


如果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写一部历史,和新教育一起奔跑的六年,绝对是史诗般的存在。



一、被略写的人生前30年
我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生活还算是丰富多彩的,但在学校的学习时光,回忆里却大多是模糊的——鲜有老师让我记忆深刻,也鲜有学校生活让我难以忘怀。现在想来,那就是单纯的应试教育的缘故,每天除了上课下课,就是考试做题,没有什么好说的。
到了20岁以后,我当了老师,大多数时光依然在学校度过,依然是每天上课下课,考试和处理作业,只不过上课是站在了讲台上,写作业也变成了批改作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值得回忆的教育故事,屈指可数。
我毕业后的前十年,基本就是这样平淡度过的:对工作谈不上热爱,也体会不到教育工作的高尚;在偏僻农村呆久了,短暂的新鲜与激情消退后,面对微博的工资,艰苦的环境,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迎来的是长久的对工作的抱怨甚至厌恶。那时候常常在脑海里思考的问题是:我该如何逃离?


“一月二三百,不够半顿饭,谁家有淑女,肯嫁书生院。”同事的诗准确记录了乡村男教师地位的卑微和无奈。一个会写诗的乡村同事,一定有着有趣的灵魂。这样有趣的灵魂源于他广泛的阅读和不停地坚持写作——两个好习惯确保了他不至于在长期苦闷和重复的生存环境中变得消沉和愚钝。所以,当我有幸逃离了农村,我的这位有趣的同事依然留在乡下后,多年之后再见面,他依然保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和时常开朗的笑容;他宏亮的嗓门和大摇大摆的步伐擦亮了许多教师沉闷的生活。
直到我人生的三十四岁那年,我开始真正地践行新教育,近而跟着新教育一起奔跑,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我的人生有三十年是被缩写的。
2010年,凭借自己出版了几本书和擅长写作的优势,我被借调到了县教育局工作。在县教育局的四年时间里,我的眼界得以开阔,重新开始认真思考教育。也正是在这段时光中,我得以结缘新教育。


2013年,朱永新老师到洛宁讲座,把新教育的种子播撒在了洛宁。这一年,我和教育局的同事闲暇时,总会聊起新教育,我们从新教育中,看到了教育的情怀、责任、意义与理想。
2014年,我决定返回乡下,去践行我所钟爱的新教育,改变乡下落后的教育现状。
截止现在,六年过去了,回首往事,百感交集!这六年,是追随新教育奔跑的六年。之所以用“奔跑”二字,是因为这六年间,我时常感受到与新教育相见恨晚——因为相见晚,所以想要和她肩并肩,要努力跟随她奔跑!这六年间,我真正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从心里把践行新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这份事业,我心甘情愿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学校。这六年里,有太多难忘的故事,太多难忘的人和事,超越了人生以往三十余年的总和。

 1.初任校长
2014年3月,我重新回到了原工作单位——距离县城55公里的深山区小学——上戈镇中心小学任校长。
那时的学校和我离开时并没有太大变化,仅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教师宿舍楼可以使用。教室、桌椅陈旧不堪,图书室杂乱蒙尘,蛛网遍墙,更没有可以提供师生开展教学、阅读及艺术活动的辅助用房。不仅如此,学校还没有围墙,校园地面没有硬化,狭小的教室、办公室每逢下雨,雨水就会透墙而泻,楼顶滴水不断。
那时的我踌躇满志,并没有感受到丝毫忧愁和退缩。教育局的四年历练,新教育思想的充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心里早有了主意:我要像“缔造完美教室”那样来打造好一所学校。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唤醒,用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来唤醒教师们的热情——我十分清楚我的老师们的状态,他们和我当初一样,对工作倦怠,提不起热情,甚至是厌恶。
“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这是新教育官方定义的第一句话。”我对老师们说。“还有哪种教育理念如此明确地把教师放在首要位置呢?
“通过十大行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后半句,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很明确,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教育也是如此。
“新教育对我们来讲,就是对灵魂和身体的一种自我救赎。

“让我们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被单纯的应试教育摧残,长大后,我们依然在学校里被煎熬,我们活过了一天又一天,但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好好活着过,我们必须寻求自我改变。如何改变?就从十大行动开始,从新教育实验开始!”
除了一遍遍给老师们开会、讲解和共同学习,我还非常明确地给老师们讲明我对校长职责的理解:
1.管理就是服务,做校长,就要像做家长一样,尽其所能关爱每一位师生;
2.校长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师生的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遇,我会充分利用身边的每一个资源,为我们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2.美好的第一次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教师,永远是教育和学校的核心。我多方奔走,联系一切能够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人,使闲置了两年的新建多功能楼得以重新启用,并为学校筹建了集体备课室、多功能会议室、舞蹈室、音乐教室和书画活动室。
老师们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劲头明显更足了。而我的状态也出奇地好。面对这所落后的学校,对我来说就如同一件未完工的美术作品,任我修改创作。那时我的脑子里也常常闪现出许多美好而有趣的念头,就像乡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美好而闪耀。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为学下创造许多美好的第一次:


第一次组建了美术、舞蹈和音乐社团;第一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第一次组织学生到多功能会议室观看电影;组织师生创作诗词、书画,扮靓校园;组织美术教师为学校创作完成了大型壁画《大禹治水》和《仓颉造字》;开放图书室,建成了15个校园图书角;第一次组织教师去野外郊游;第一次举行了校园小歌手大赛;第一次组织为教师过生日,并赠诗读诗;第一次组织校园快闪“同唱一首歌”活动;第一次迎来作家;第一次为学校拍摄微电影;第一次举办校园开放周……


2015年1月30号,经过多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年度工作视频总结——《走过2014》。视频完成后,发布在了网络上。寒假里教师们回到家,一遍又一遍观看视频,和家人分享自己在学校一年来的故事与成长。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都坚持每年为老师们制作一个工作视频总结:2015《我们的2015》,2016《成长的面孔》,2017《友谊天长地久》,2018《我们这一年》,2019《温暖记忆》。不为别的,只为给老师们辛苦一年有个交待,为了让他们多年以后能够拥有一份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3.和朱永新老师共进午餐 
太多的第一次,不能一一诉说。但2015年7月25日,却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在“2015年民进河南省委‘同心助教’暨洛宁县新教育实验中小学教师培训会”上,我代表全县校长做了题为《美好的第一次》的学校叙事汇报,得到了朱永新老师的热烈赞扬。令我特别骄傲的是,他站在主席台上对着全县的领导说:这个李琬君,你们要盯着他,好好培养,十年后,又是一个李镇西……
我特别地感动,能和李镇西老师相提并论,是我如何也想不到的,这即是表扬,也是一种莫大的鞭策与鼓励。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骑上电动车回家,一路上兴高采烈。可没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当我到家楼下停好车后,才发现静音的手机有四个未接电话。回拨后,竟然是局领导通知要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原来,是朱老师特意邀请我和他一同共进午餐。坐在朱老师旁边,他一边给我夹菜,一边关心地问我的家庭情况,鼓励我努力工作……

能和自己仰慕的人合影拍照,已经令人激动不已,和仰慕的人一起吃饭聊天,我想,足可以让自己吹嘘和骄傲一生了吧!
暑假后开学不久,我接到张硕果老师电话,说朱永新老师特意叮嘱,为了让孩子们读到更好的书,让我申请一所“新教育童书馆”。十一月底,童书馆建设落成。
就这样,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天天中变得美好,老师们眼里有了光彩,孩子们也一天天变得礼貌懂事,笑容灿烂,一切都像预想中那样,美好而幸福。

 4.筹建学校生态园
2015年9月开学后,我开始筹划建设学校生态园。我先是自费承包了三亩土地,然后通过和年老教师商议,一起谋划实施。生态园的主体是一座草亭子,围绕草亭子建设有广场、菜地和花园。
令我最难忘的,就是为了复原这座原生态的草房子,我和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老教师,深入到后山采集葛条。后山时常有野猪出没,我们都带着砍刀防身。现在已经退休的朱小旦老师是后山人,他一路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当地传说,也正是他们,才使得草房子得以顺利建成。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和男教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为花园建设木栅栏和大门,用废砖铺路,种植花草蔬菜,陆续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小花园终于建成。我又研发了山水自然课程,带领孩子们种花、种菜和饲养小动物。我们为小鸟做窝,我们在院子里做生日聚会,演童话剧,搞庆典仪式,举办读书会……
 如今回想在上戈镇中心小学的最后两年时光,真是幸福满满,充满着无数美好的回忆。
而随着学校的不断成长,洛阳各地的学校纷纷到我校参观交流,高新区、涧西区、老城区、汝阳县……最远到我们学校参观新教育的,是漯河市临颍县同仁。每一次的交流与思想碰撞,都增长着我们的自信,促使学校一天天朝向美好。

 5.拯救上戈镇初级中学 直到2017年,当学校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又必须去迎接另一个困难和挑战……
这还得从距离上戈镇中心小学两公里外的上戈镇初级中学说起……
曾经很早前的上戈镇初级中学,有过多年的辉煌。那大概是在1975年,她的前身是洛宁县第五高级中学。在当年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启用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到校任教——在这些知识分子中,不乏清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们被“流放”在上戈深山中的荒山野岭之中,种玉米,烧砖窑……我猜想,当老校长带他们走进校园捧起久违的书本后,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无比地感慨与激动。所以,短短两三年时间,上戈镇中的教学质量全县无与伦比,盛名传遍了省内外,连《光明日报》也对学校做了大篇幅报道。


时过境迁,到了2017年,上戈镇中彻底衰败。当年暑假,学校仅剩下7名学生。 
正是这一年,为了拯救濒临消亡的上戈镇初级中学,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1300余万,新扩建学校,并决定让上戈镇中心小学合并至上戈镇初级中学,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8年暑假,为了吸引转入县城私立学校的孩子们回到上戈镇初级中学就读,我带领全体教师轮番下乡宣传和家访。开学后,中学部学生增加到了180余名。
2018年10月,在工程延期的情况下,两校正式合并。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
2018年年底,按照惯例,在一切仍未就绪的情况下,我坚持制作了当年的年度工作视频总结《我们这一年》,视频剪辑完成播放时,很多教师流下了眼泪——这一年,我们太难了。

上戈镇中所谓的扩建,只是增加了一栋很大的学生宿舍楼,和一栋标准化的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宿舍楼依然是三十多年前的旧楼。合并后,长久没有经历过这么多师生的学校,附近河边挖的渗水坑里的水常常不够用;电线老化负荷不起,常常在下雪的深夜着火停电;教师宿舍小而简陋,没有空调暖气,山里寒冷的雪夜,许多年轻的女教师被冻醒哭泣……
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去一点一滴改变学校的面貌。在总结中有着一段话:

“无数次的周末突击加班,无论白天黑夜无数次的下乡家访,无论晴天下雨一次次的断水停电,与黑夜和寒冷相伴数不清的汗水与泪水交织……

16个功能室,13个教室,320张高低床,众筹读书长廊,修建校园池塘,打造校园文化……
2018年,我们经历了一场炼狱式的洗礼
终于让上戈镇初级中学迎来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我特别想说的是,合并后的33名教师,有25名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27名家在上戈外地。上戈镇初级中学距离镇上远,生活购物不方便,可当初他们跟着我去“拯救”中学的时候,却都是义无反顾,怀着坚定的信心和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些老师们,无论有着怎样的不足和缺点,在我心中永远都是可爱的;尤其是家上戈镇以外的老师们,每周,他们都要往返数十上百公里,穿梭与家和学校之间。他们为上戈教育奉献了太多的青春和汗水。
李俊霞老师的家在洛阳,每周去学校,她总要偷偷离开,因为她害怕听见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张慧慧老师和赵贵老师,她门的女儿正上幼儿园,她们本可以选择留在原上戈镇中心小学工作(原上戈镇中心小学仍留有300名离家近的孩子就读),却毫不犹豫的和我们一起来到了中学。赵贵老师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到两公里外的镇上接送女儿上幼儿园;而张慧慧老师,不得已只好让自己本该上幼儿园的女儿小亦晨,随班在我校一年级就读。

副校长薛小杨老师的孩子当时不到一岁,留在家里由外婆照看,她每天常常工作到深夜,才步行回家照看孩子;

副校长郑小利老师,怀孕期间一直坚持工作,直到临产前一天,她才回到县城家里,当即住进医院,第二天就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年轻的张润老师,特别有担当和耐心。2018年暑假,通过全体老师的家访和宣传,开学后从县城返流学生200余名。当年的八年级50余名学生,几乎全是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他们打架斗殴,顶撞老师,惹是生非。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她挺身而出,担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一年来,她偷偷哭过无数次,却最终坚持了下来,使这批学生逐渐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管后勤的韦保东老师,冬天一大早起来修理电线。为了不吵醒别人让大家多睡一会,他一个人踩着梯子维修线路,不小心跌落下来,导致右脚骨折。出院后,他仍然架着双拐参与工作。年轻人不懂修理复杂的配电房线路,就背着他,让他维修线路……

每当回想起这些可爱的老师们,我都忍不住想要掉泪。同时,却也有种温暖的幸福——我坚信我们一起吃过的苦,都会换作坚不可摧的友谊,并得到该有的回报。 

这一年,我们除了担负起繁重的搬迁工作外,仍旧尽力践行新教育,汇聚美好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2018——2019学年,我们再次荣获了“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的光荣称号。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同时,当年七八年级总成绩及各科成绩每次考试均能名列前茅,不少科目纷纷跨入全县前五名,期中冯国伟老师的地理曾在2018-2019学年中,连续两次荣获全县第一名;张慧慧老师的七年级数学,连续三次荣获全县第一名。尤其是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张慧慧老师的数学平均分高出了全县平均分24.89分,比全县第二名的县直学校高出了9.32分;第二学期受到疫情影响,虽然山区孩子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条件不如城里好,但在开学后的期中考试中,仍然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新教育不把分数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但是好的分数,一直是对新教育人额外的奖赏。我始终相信,充满人文情怀的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新教育,以做“本真教育”为理想的新教育,就是培养品学兼优好学生的最好教育!
这六年来,因为新教育,我获得了很多荣誉。

“洛阳最美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全国新教育先进个人”,“第十五届洛阳市人大代表”,“2018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智慧校长提名奖”……
这六年来,我逐渐走进过很多学校做报告,宣传新教育理念,讲述我和学校的故事。2020年7月,我最近一次受邀到高新区做报告,在线直播观看人数9万余人……

有城里的校长仍然愿意带着老师到我们学校交流,其实我们很清楚,这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做的比他们好,而是他们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了下来,并且能充满自信和向善向美的力量。
我想,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
我们爱新教育,因为新教育就像一盏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这群人,不论将来走到哪里,永远都是新教育人;无论我们所处之地再贫瘠再艰难,我们都要努力使那贫瘠之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张丙辰:栖居在新教育的芳草地
庄惠芬:在新教育成长二十年
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
林忠玲: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
孙建通:相遇美好,创造美好储昌楼:从“千灯映月”到“月映千川”
郭明晓;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张硕果:光阴的故事
罗军:循着心中那束灯光前行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