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7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劉統:我的師承與治學經歷 | 《尋路》序言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Today

尋路

近代革命與中國共產黨,1900–1929

劉統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07


劉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著作有:《東北解放戰爭紀實》、《華東解放戰爭紀實》、《唐代羈縻府州研究》、《中原解放戰爭紀實》、《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跨海之戰:金門.海南.一江山》、《戰上海》等;編著有:《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




我的師承與治學經歷

摘自《尋路》序言,標題為編輯所加


劉 統


(一)

 

我的人生道路和求學經歷,與國家的命運同步。


1951年我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母親都是國立復旦大學畢業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當編輯。童年生活平靜快樂。1962年,因家庭出身問題,父母不能在中央機關工作,被下放到河北石家莊市,父親在河北師範大學,母親在一個中學,當了教師。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家經歷了噩夢般的劫難。母親被紅衛兵打死,父親被打成「反革命」。我成了「黑五類狗崽子」,被趕出校門,1969年到一家街道小廠當工人。在那動輒得咎的日子裏,不敢有社會交往,只有悶在家裏找些書看。文學書都被當作「毒草」抄走了,只剩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書。實在沒得看,把舊版的《辭源》也看了幾遍。那時談不上什麼志向遠大,只是打發寂寞的時光。


1977年恢復高考,我們這些「黑五類」子弟看到了希望。大家紛紛找出高中課本,抓緊複習。我也走進考場,參加了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成績過了線,但在政治審查時被刷了下來,理由是「歷史不清楚」。當時政治空氣已有緩和,不再要求家庭出身,只要求歷史清楚。我家當時享受著「反革命」的待遇,卻沒有組織上的文字結論,就叫「歷史不清楚」。眼看別人歡天喜地去上學,我卻被拒之門外,痛苦之餘也下定決心:以後不放過任何一次考試的機會,別人能進大學讀書,我也要讀書。


1978年2月,國家開始招收研究生。當時規定:雖然沒讀過大學,具有同等學力的自學人才也可以報考。我找工廠領導開了張證明書,有了報考資格。我根本沒什麼專業,看到山東大學歷史系的魏晉南北朝史專業多考一門古代漢語,我覺得適合,於是就填上了。在兩個月的準備過程中,我拿著父親的借書證,在河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裏借到了王仲犖先生的全部著作,又把山大的《文史哲》雜誌瀏覽了一遍。對導師的學術特點和山大的學術流派,有個基本的瞭解。


王仲荦(1913-1986),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名家,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鵲華山館叢稿》等。


進考場的時候,我是個地道的醜小鴨。考生大多是文革前的大學畢業生、高校的教師和科研幹部。而我穿著粗糙的工人裝,顯得很不協調。但是考起來,我的答卷比較上路。7月,我獲得到山東大學複試的資格。在口試的考場上,第一次見到了王先生。他鶴髮童顏,風度翩翩。先生瞭解我的身世和學習經歷後,深表同情。他沒告訴我複試考了第一,只是笑著對我說:「回去等消息吧。」


10月,等來的不是錄取通知書,而是一封冷冰冰的電報:「因名額有限,不能錄取。」我意識到又是政治原因。那種痛苦是難以形容的。沒想到文革已經結束,我還在承受這種不公正的待遇。然而,仿佛否極泰來,胡耀邦開始主持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母親的案子被石家莊市委給予了昭雪。一環扣一環,父親也得到了平反。我拿著兩份蓋公章的證明,再次到山東大學申訴。王先生表示一定要錄取我,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孫漢卿文革中也曾遭受殘酷迫害,聽了彙報後激動地說:「他家受了這麼多苦,本人成績又好,為什麼不錄取?給他重新辦手續!」一聲令下,學校為我重新起草報告,逐級上報到國家高等教育部;歷史系為我準備了床位和課桌,讓我和已經錄取的研究生一起學習,不致脫課。我就以這種特殊身份度過了第一學期。當公文旅行回來,錄取通知書發到手裏,已經是1979年的寒假。在文革後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中,我是最後一個入學的。


從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到大學研究生,是我人生中第一個重大轉折。當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根本沒有范進中舉的狂喜。我深深感到:個人的努力和機遇固然重要,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大氣候,就沒有我個人的前途。我的命運、家運和國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擁護改革開放,希望國家安定發展,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

 

我的第一位導師王仲犖教授是章太炎晚年弟子。作為歷史學家,王先生首先是一位愛國者。太炎先生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臨終遺囑:「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告誡子女和學生絕不能當漢奸。抗戰時期,王先生輾轉流亡雲南、重慶。在顛沛流離之中,他手頭只有一部《資治通鑒》,躲空襲警報時也帶在身邊。苦難的生活,使他對亂世有切身的體會,也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擔憂。


章太炎(1869–1936)


歷史學家最重要的是史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不朽的學問。而看風轉向、趨炎附勢的「學者」看似聰明,只會讓後人嘲笑。1973年王先生在北京典校二十四史,正逢「評法批儒」運動。有些「學者」到處作報告宣傳「儒法鬥爭」。先生對這種歪曲歷史的行為嗤之以鼻,寫了《百鳥朝鳳》一詩,將那些鼓吹者比之為武則天登基效勞的「北門學士」。相比之下,王先生不僅沒有去做那種事情,而且從開始就鄙視、抵制,不與其同流合污。經過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先生的品德更令我們欽佩。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學術道德,是我跟隨王先生的最重要收穫。


1985年,我考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跟隨譚其驤先生。復旦大學的風氣更為開放,當時又處在思想活躍時期,使我的眼界大為開闊。歷史地理雖然與中國古代史相關,但更強調對地理環境的理解。比如黃河如何改道,疆域如何伸縮,民族如何遷徙,古都如何形成,一套《中國歷史地圖集》隨時查閱。我考察了南方八省,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把我過去的知識變成了立體的。譚先生是一位嚴師,學識淵博,眼光銳利。他寫的論文語言淺顯,寓意深刻。他講課一口京白,抑揚頓挫,引人入勝,我又受益匪淺。但是我的論文寫作並不順利,研究唐朝邊區少數民族政區的〈唐代羈縻府州研究〉,初稿寫的平鋪直敘。譚先生著急,說這不是論文,是寫教材。怎麼辦呢?譚先生強調一句:「你研究什麼寫什麼。」就這一句點撥,使我明確了方向。於是我從問題入手,一個個加以論證,幾乎推倒重來。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科學研究上,譚先生同樣是一個非常正直、嚴謹的學者。他強調實事求是的學風。特別在中國疆域沿革變遷的問題上,一定要用事實和歷史依據說話。在研究唐朝邊疆地理時,我就遇到這個問題。唐朝的羈縻州曾經設到了中亞地區,能不能說它們在歷史上曾是中國領土呢?我根據史料,解讀了它們的設置時間、管轄程度和與中央政權的關係,指出它們之中有的一度屬唐朝管轄,有的則只是名義上的歸屬,並無實質意義。我的研究得到了先生的認可,在畢業答辯時,譚先生在評語中寫道:

 

唐代羈縻州是一個很複雜很難搞清楚的問題。要搞清楚它一方面必須花很大的力氣,另一方面必須絕對忠於史實,不受任何政治思想的影響。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古人、近代人直到當代人,長期以來史學界凡涉及這方面的述作,都極不完備,這為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歷代疆域變遷史研究留下了一個大缺憾。劉統同志這篇論文不能說把這個問題完全搞清楚了,但他的成就無疑大大超越了前人,成為研究這個問題的一個顯著的新里程碑。

 

論文在分析論述上,可以說是戒絕了幾十年來籠罩史學界的「左」風,憑史實講話,做出了許多正確的論斷。如其中的第七章第一節,指出羈縻州的情況,因部族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差別很大。不能說是凡設置了羈縻州的地方便有唐一代都是唐朝的領土。其中有些短時期是,長時期不是。有的一直就只是一個名義,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實質上的政治隸屬關係。這些話看似平凡,但在邊疆史地研究史上卻是非常大膽、可貴的突破。


劉統 《唐代羈縻府州研究》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十年大學的經歷是寶貴的。人生中能遇到一位名師,已屬三生有幸。我能得到兩位名師的指導,為我後來幾十年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不僅得到了學問,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老師的人生價值觀。我一直以兩位老師為典範,勤學不怠,堅持獨立的學術立場和觀點,力求做出有價值的、原創的研究成果。


1988年從復旦畢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被分配到軍隊,來到北京西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擔任《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學科的責任編輯。工作倒是對口,但軍隊的紀律使我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做學問。怎麼辦呢?當時與我同事的是茅海建少校,他告訴我:軍事科學院最有價值的收藏是戰爭年代的歷史檔案。如果有興趣,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我看到這些堆積如山的檔案,猶如發現了一個寶庫。許多過去不知道的事情、不清楚的問題,讀了當年的電報、文件,就有了確切的答案。不久,譚先生來北京開科學院院士會議,我去拜訪時講了一些閱讀歷史檔案的所見所聞。譚先生激動地站起來大聲說:「你要把它們全記下來!」導師允許我改行,於是我就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和軍史的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三)

 

中共黨史和軍史,我過去僅限於書本知識。到了軍隊,才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


我到軍事科學院工作時,全軍編寫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接近完成。在編寫百科全書的過程中,發現中共黨史和軍史上的許多重大問題,以前都沒有深入研究,因此產生了許多重大政治和學術問題。例如對中共黨史上一些重大鬥爭的結論、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平反恢復名譽,一些現時存在的學術爭論等等。這些問題不同於地方學者的個人研究,需要中共中央高層來做結論,這就產生了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先要研究事實,然後寫報告請示上級批准,然後在文字上如何表述,都是我這個書生過去沒見過的。這就不僅要研究學術,更要瞭解共產黨的歷史和政治。


這時,我又遇見一位良師,就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第一任領導奚原老先生。作為三十年代的文藝青年,他來到延安,加入抗日軍政大學,與毛澤東有面對面的交往。後來成為新四軍4師和華東野戰軍的大筆杆子,許多文件都是出自他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轉業到上海,曾和譚其驤先生搭檔任復旦歷史系書記,創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來到北京與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編寫中國現代史稿,文革前又回到軍事科學院。他既是一位老革命,又是一位學者。他離休後,我經常去上門找他求教。一個個夜晚,他對我娓娓道來。歷史上的一份電報、一份文件,產生的背景,內容的核心意義,他都瞭如指掌。檔案在他眼裏都是活的歷史。他經歷的黨內重大事件,自己的坎坷經歷,都使我深受教益和啟發。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在軍科工作期間,許多老研究員都是我的良師。他們經歷過戰爭年代,有在軍委總部機關工作的經歷。講起過去的歷史和典故,如數家珍。許多重大事件,他們幾句話就點到實質。他們講的故事都是那麼鮮活、那樣驚心動魄。我順著他們提供的思路再去看檔案,很快就能從大量的資料中梳理出一個清晰的線索。軍事科學院是全軍最高科研機構,我們經常看到中央的文件和傳達,還經常聽中央領導人的內部報告。這些經歷使我認識到:要想真正瞭解中國政治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須有在高層機關工作的經歷。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中共的組織體系是怎樣運作的,中央的決策是怎樣做出的,歷史的傳統是如何演變的。這樣再去研究中共黨史和軍史,才能避免盲目性和外行的猜測,準確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在軍科工作的十五年,我的愛好就是在史料的海洋中暢遊。每天完成工作,我就到圖書館借出一堆資料,晚上在辦公室裏專心閱讀,日復一日。因為沒有在大學裏必須年年發表論文和提職稱的壓力,可以安心做自己感興趣的學問。王先生生前囑咐我:良工不示人以璞,四十歲以前不要出書。我這時才真正感受到學無止境的真理。歷史研究必須有長期的積累,研究水平是隨著閱歷的豐富、知識面的拓寬逐漸提高的,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後來從事寫作,我才真正從多年的積累中受益。

 



(四)

 

從事中共黨史和軍史的研究,我首先從一些重大問題入手。


在編輯百科全書時,一些重大政治性問題引起我的關注。例如紅軍長征中的「密電」問題,1935年9月9日,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給右路軍負責人陳昌浩發出密電,「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葉劍英參謀長向毛澤東通報了這一情況,在爭取四方面軍領導人無效後,毛澤東決定率紅一方面軍單獨北上。這是長征中的分裂,也是中共中央與張國燾鬥爭的焦點。但是在中央檔案館我們沒有查到「密電」的原件,因此有人否認「密電」的存在。百科全書是官方修撰,在重大問題上必須有統一的結論。在聶榮臻署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條目中,有「密電」的敘述。而在徐向前署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詞條中,則只說「張國燾公開進行分裂活動,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的決定。」迴避了「密電」的說法。在一部百科全書中有兩個不同的觀點,是很罕見的。這使我意識到:黨史軍史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不是僅靠學術研究能解決的,其中有複雜的政治因素、歷史因素在起作用。


那麼,我能不能寫出公正客觀的歷史呢?我的第一本專著就是《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書稿寫成後,命運頗為曲折,兩家出版社都以選題敏感等理由退了稿。在抽屜裏擱了幾年,廣西人民出版社江淳社長有意出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張樹軍研究員對書中一些敏感問題作了修訂,終於在2004年第一次出版。雖然刪去了原稿幾萬字,但總比出不來好。又過了十年,三聯書店有意再版此書,在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七十週年之際,三聯書店推出了新版《北上》,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家公認這是研究長征和西路軍的一部客觀、公正的著作。


毛澤東與張國燾


《北上》寫成後雖然遲遲不能出版,但沒有影響我的情緒。王仲犖先生的著作,都是擱了二三十年才出版,我還年輕,怕什麼。於是我又轉入解放戰爭研究。解放戰爭的檔案非常豐富,東北的資料尤其有特色。一來是東北的戰役打得激烈精彩,二是當年中共中央把大批精英幹部派到東北,寫的材料質量特別高。以前寫解放戰爭,都是以部隊或戰役為主線,比如第一野戰軍戰史、第三野戰軍戰史、淮海戰役史等。我要拓寬視野,以戰區劃分來寫。東北解放戰爭不僅是軍隊作戰,還有根據地建設、剿匪、土地改革、軍事工業建設等多方面,這就把戰爭的面拓寬了。而且我把國共雙方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來寫,看雙方統帥如何運籌決策,這樣的全面敘述,才能讓讀者對戰爭全域有一個真正的理解。


劉統《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

北京三聯書店,2016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完成後,我託人交給了人民出版社。郇中建主任看後,認為很有特色,決定出版。《東北解放戰爭紀實》於1997年出版,這是我的第一部面世的專著。出版後社會反響很好,出版社認為以戰區寫解放戰爭的方式很新穎,讓我繼續寫。我又陸續寫了《華東解放戰爭紀實》和《中原解放戰爭紀實》,最後和其他三本書組成了一套解放戰爭系列。在寫作過程中,我突出了兩點:一是大量引用第一手史料,言必有據。二是注重刻劃指揮員的細節。林彪、劉伯承、粟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將領,他們運籌指揮各有特色。用他們的電報、講話來再現他們的形象,研究他們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對不同的讀者都會有幫助和啟發。





劉統《東北解放戰爭紀實》、《華東解放戰爭紀實》、《中原解放戰爭紀實》

人民出版社,1997、1998、2003


在寫作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風。首先,我把古代史的研究考證方法引進現代史的研究中。傳統的中共黨史、軍事著作多數是單位集體編寫,重理論,具體史實少。我寫黨史軍史,首先注重故事和細節,每個戰役都寫出完整的來龍去脈。如果按照所謂「學術規範」的寫法,必然要進行大量的繁瑣考證。我沒有按那種寫法,而是把考證的過程融入我的敘述之中,給讀者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我篩選大量史料、去粗取精,經過自己的研究之後總結出來的。


寫書是給人讀的。官修正史那種正規、嚴謹的語言,讓一般讀者很難讀進去。一些學術著作晦澀的語言表述也讓一般讀者難以接受。我力求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還原出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為何千古流傳,因為他筆下的項羽、劉邦、韓信、張良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能讓讀者喜歡的書才是好書。我要把每一本書都寫得通俗生動,形成自己的風格。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融入敘述之中,盡量不評論,少下斷語,留有餘地。讓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己作判斷。

 

《尋路》內封



(五)

 

2004年從軍隊退休後,我受聘到上海交通大學。此時我無需再為評定職稱去奔波忙碌,得到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到處走走看看。研究軍事,總要到戰場實地看看,方能避免紙上談兵。到一些歷史遺跡考察時,我突然發現歷史資料與實地考察又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瞿秋白這個人物,一會捧為革命先烈,一會被打成叛徒,何以如此翻覆?到常州看他的故居,才知道因為家境貧困,母親被迫帶他到宗祠棲居,受盡族人白眼。母親自盡,憤而革命,幾年間就晉升到黨的最高領導人。到上海武定路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舊址,才知道他被共產國際拋棄,從高層一頭栽下,生活無著,求助魯迅,以稿費為生。調往瑞金之後,長征前再次被拋棄,輾轉回上海途中在長汀被捕。按過去的描述,他受盡國民黨的酷刑,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當我來到福建長汀貢院,看到他的囚禁地,原來是個小院,還有花園,住得比一般人還好。才知道宋希濂等國軍軍官對瞿先生十分尊敬,經常有人陪他喝酒聊天,在這種環境下,瞿秋白才寫了〈多餘的話〉。但是他沒有被軟化,直到蔣介石下令,他從容瀟灑地走到西門羅漢嶺下,英勇就義了。


如此看來,一個人絕不是非紅即黑,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他激情過,浪漫過,頹唐過,自省過,短暫的人生居然如此跌宕起伏。把這些故事寫出來,不是很精彩嗎?此後,我只要有空,就出行遊歷,到那些故事的發生地去探查考究。在江西永新三灣村的大樹下,我感受到毛澤東當年帶著一支筋疲力盡的隊伍,還不知道能不能在井岡山棲身。他改編隊伍,支部建在連上,不是去落草為寇,而是要摸索出一條前人沒走過的革命之路。走到這裏的人,才是最堅定的戰士。從井岡山到瑞金,今天走高速公路,一條條深深的隧道穿越一座座大山,想當年毛澤東和紅軍是用雙腳一步步走過來的。創業何等艱難,他卻寫出「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詩句,浪漫中蘊含的氣魄,讓你敬佩不已。雄偉的太行山深處,至今還是道路崎嶇,行車艱難。類似桃花源的黃崖洞,入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峽谷,進去是有田有水的田園風光,八路軍就在這裏辦兵工廠,生產槍支手榴彈。為什麼能持久抗戰,就是共產黨善於利用崇山峻嶺、深山老林,讓佔據鐵路公路的日軍用不上現代交通工具,只能望著大山嘆息。


江西永新三灣


十幾年來,實地考察成了習慣。靠著當年學歷史地理的基礎,我每年都要去一些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考察,獲得許多新的收穫。最重要的是讓我回到了歷史現場。研究歷史有兩種方法:一個是「事後諸葛亮」,知道了結果再來總結提高,仿佛人有先知先覺,穩操勝券。一個是回到歷史現場,還原當時的原貌。你怎麼知道明天是生還是死?你該向何處去?在這個關鍵時刻,才考驗人的智慧和定力。設想與歷史人物同在,我們會怎樣抉擇?這樣感受和比較,對歷史的領悟就更真實,書寫的歷史才更可信。


2021香港書展上的《尋路》


感謝實習生珍妮協助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

近期推送: 港中大出版社 · 2021香港書展攻略 港中大出版社 | 2021香港書展精選新書➤ 柯文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 把一本哲學書拍成廣告會是什麼樣?| 《情動於中》數碼廣告獲獎 彭小蓮逝世兩週年,遺作《編輯鍾叔河》獲「香港出版雙年獎」➤ 史學大家王賡武七十年前的愛情故事:「我一開始就注意到那個可愛的姑娘」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