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导读丨2022年4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中国摄影》4月刊导读,视频制作 郑玥 

瀑中洞 塔可(点击封面图可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目录索引



资讯


· 资讯


专题


摄影“考”


·  摄影“考” 文/陈秋实

·  洞天新录  摄影并文/塔可 采访/陈震

·  摄影的取证:一个来自中国的问题  摄影并文/郑安东

·  考古诗人谢阁兰的摄影 摄影/谢阁兰 文/黄蓓

·  11565 公里项目 摄影并文/张北辰

·  平行编年史  摄影/朱利亚·帕拉托 文/乔安娜·L·克雷斯韦尔 翻译/陈秋实

·  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 摄影并文/徐浩

·  第三次摆放 摄影/高岩 文/李泊岩


聚焦


· 我们的太空——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摄影作品


现场


· 川流不息——从《苏州河 :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谈起 文/姜纬 


本土


·哈尼梯田记 摄影并文/罗涵 


论谈


· 何为 21 世纪的摄影?文/丹尼尔 · 鲁宾斯坦 翻译/陈秋实


海外


· 第二自然 摄影/伊希克·卡娅、托马斯·格奥尔格·布朗克 文/卢禹凡 


影廊


· 人类伙伴 摄影并文/胡拥军 

· 动物园 摄影并文/钟雨哲


器材与技术


· 冰雪激情,速度演绎 文/卢苇

· 当冬奥与微单相遇 文/边野


 专题 |摄影“考” 

摄影之“考”是一次以考古方法论为背景,对摄影影像的生产、传播及意义生成机制的考察。一方面来看,考古和摄影都是在已存在的事实中寻找过去的线索,揭示在场与缺席;而另一方面他们也都是通过对过去之物的评述展现我们对时间、历史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考古与摄影享有着一种意义生成结构的相似性。他们既可能印证过去,也可能松动我们对历史的成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照见我们未来的路径。


摄影“考”

文/陈秋实  



洞天新录 

摄影并文/塔可 采访/陈震 



摄影的取证:一个来自中国的问题  

摄影并文/郑安东 



 考古诗人谢阁兰的摄影 摄影/谢阁兰 文/黄蓓 

 11565 公里项目 摄影并文/张北辰 

平行编年史  摄影/朱利亚·帕拉托 文/乔安娜·L·克雷斯韦尔 翻译/陈秋实 


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 摄影并文/徐浩 

  第三次摆放 摄影/高岩 文/李泊岩 

【聚    焦】

我们的太空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摄影作品

很多坐过飞机的人,都会通过舷窗鸟瞰大美山河。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也不例外,在完成既定任务之余,他们也会用镜头记录太空视角下的世界。



【现    场】

川流不息

从《苏州河 :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谈起 

文/姜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摄影师有着大量以马路和弄堂为题材的照片。这些照片对于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只是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象”,还可能是一种没有认识清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尽管这种“动力”被稀释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往往被忽视……多年以来,陆元敏的照片之所以能够超越代际、背景、样式和地域,赢得众多年轻摄影师、艺术家的尊敬,赋予他们有效的启发和鼓励,我认为有其内在强健的原因。——姜纬


【本    土】

哈尼梯田记 

摄影并文/罗涵


30 多年来,作为哈尼族的一员,摄影师罗涵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族人。他以影像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本民族的古老历史及现实境况,进行了大量调查、采访与拍摄,形成了一部山地农耕民族的影像拓荒史和心灵史。


【论    谈】

何为 21 世纪的摄影? 

文/丹尼尔 · 鲁宾斯坦 翻译/陈秋实

摄影作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基础性设施,担负着对信息、知识,生产利用的责任。如何理解摄影参与政治生活、经济消费、科学研究的方式与扮演的角色,也成为了当代摄影研究的重点。


【海    外】

第二自然 

摄影/伊希克·卡娅、托马斯·格奥尔格·布朗克 文/卢禹凡 


土耳其艺术家伊希克·卡娅(I k Kaya)和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格奥尔格·布朗克(Thomas Georg Blank) 化身21世纪的“植物猎人”,用相机以类型学的方式搜罗散布在南加州的树木信号塔。摄影师使用冷静且统一的影像语言,像是在做一本植物图册,直观地呈现出这些信号塔的特征。


【影    廊】

人类伙伴 

摄影并文/胡拥军 


宠物是人类特殊而重要的伙伴。早在1.5万年前,古人就开始了犬类的驯化。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饲养的宠物种类越来越多,二者的关系更趋复杂。胡拥军作品《人类伙伴》记录了主人和宠物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有爱与责任,以及更多不为常人所见的感动。


动物园 

摄影并文/钟雨哲 


钟雨哲的《动物园》系列作品中并没有动物,他通过长曝光手法在时间属性的作用下帮助动物们完成了“逃亡计划”。他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可以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并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和侵入行为,以及怎样改善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关系。



【器材与技术】

冰雪激情,速度演绎 

文/卢苇


分别发布于2020年1月和 2021年9月的佳能 EOS-1D X Mark Ⅲ和佳能 EOS R3,在2月份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异彩。它们在摄影师的手中,以出色的对焦和连拍性能定格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比赛瞬间。


当冬奥与微单相遇 

文/边野

在今天微单相机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有很多摄影师放弃了单反相机转而投入了微单相机的怀抱,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这个群体更是进一步扩大。当冬奥会与轻量化、智能化,以速度见长的微单相遇,那些纤毫毕现、摄人心魄的体育瞬间被更加高效地呈现给无数守候在每一块终端屏幕面前的观众,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诠释了力量与速度交织的冰雪运动之美。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2年4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