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150年前的中国与中国人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进入21世纪,中国出现了历史照片收藏热和影像拍卖市场,大量中国题材的历史照片、相册和摄影书进入公众视野。这些历史照片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中国大地各个省份的政治、商业、社会、风景和人文等题材。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以晚清中国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以及19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建筑最为珍贵,这其中不乏艺术性很强的照片。部分历史照片曾远渡重洋,历经战乱,现在重返中国确实是一件幸事。各种类型的历史照片为深入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摄影史和社会史提供了极好的史料佐证。
2021年,影上书房影印复制了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于1873年至1874年出版的大型善本摄影书《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完整版。面对这些饱经历史沧桑又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应该如何保护和发挥其作用就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课题:一方面,学者们对散落的历史照片进行数字化转换和修复并寻找历史来源;另一方面,将珍贵的善本书进行复制以延续它们的生命,供后人和学者研究。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论述。
影印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2021 年,影上书房出品
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从影印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说开去
文|钟建明
关于影印摄影书技术
照片和善本摄影书既是艺术更是档案,如果它不能长久保存,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复制历史照片原作与善本摄影书过程中必须掌握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地操作。今天复制纸质照片和底片都离不开数字影像色彩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影像采集、数字处理、输出介质识别与色彩还原的环闭系统是高品质复制的保证。除去数字影像采集的色彩标准化处理外,进行复制摄影书和手工书的印制技术路径有三种:首先是制版印刷技术;第二种是数字喷墨打印技术;再就是传统负正像洗印技术。以上三种复制照片和摄影书的方法各有特点。
第一种制版印刷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印刷书籍的方法。胶印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也是发展最先进的印刷术,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发明的数字制版(CTP)技术将胶印技术推上了最高峰。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高质量地复制各类摄影书。如果能够把品质控制在高水平的情况下,很难用肉眼区别胶版印刷与19 世纪的凹版诸工艺印的差异,因为它们都是依靠压力将油墨转印到纸张上的技术。凹版印制是胶版印刷的前身,它们都是重铬酸盐技术发展出来的印刷术,这种技术也衍生出了多种照片的印制工艺。凹版印制的照片不同于蛋白照片、火棉胶和铂金照片,凹版印制和胶版印刷一样,需要制作者调制颜料,凹版印制照片的颜色按作者要求进行调配,明暗影调则靠板材载体和凹版点的疏密构成的,印制是物理性的油墨转印过程,凹版手工印制的压力要大于胶版印刷,油墨的厚度大于胶版印刷。凹版工艺是全手工印制照片,单张单色制作,现代胶印机则可以四色或更多颜色一次完成,印刷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 万张以上。现代印刷术也已出现数字短板印刷机,这种印刷机采用全数字技术,不再使用PS 制版技术,但此技术尚待完善。
影上书房藏书区里的中国题材早期摄影书
第二种数字喷墨技术影印与复制历史文献,是依靠现代化的数字采集、数字处理和喷墨打印一条龙系统进行照片复制。该技术是基于数字打印的复制系统,是从照片的信息采集到图像处理直至介质选择与打印的复制系统,全流程采用色彩管理系统控制。数字喷墨技术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复制历史文献的方法。其优势是可以做到与历史照片的影调、色调和纸基完全一致,用裸眼难以区别出差异,特别适合于制作小批量的手工书。劣势是全套流程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有些材质打印的照片非常脆弱,容易在照片上产生划痕,但目前使用的颜料墨,应该可以达到档案级保存等级。喷墨打印的照片一般为单幅照片,装订比较困难,不适合大批量出版发行摄影书。
第三种按原作进行洗印的技术,是19世纪经常运用于摄影书、摄影插图与相册的方法。今天我们见到的很多历史照片和相册也都不一定是原底片洗印的,那些看样子依然古老的相册都是当年照相馆用原底片或复制底片洗印的照片,19世纪高水平的拷贝技术难以区分两种底片版本的差异。这种纯手工洗印照片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最直接参照原始照片的洗印工艺与介质复原照片原貌,从内容到工艺达到高度一致。例如蛋白历史照片用蛋白法复制,铂金历史照片用铂金法复制,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照片原貌。不利之处在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单幅摄影插图与相册的小批量影印复制,仅限于允许手工制作的显影工艺。火棉胶银盐相纸今天已经没有生产,这就无法实现原工艺复制,好在光面明胶银盐相纸与其极为相似。手工洗印照片对洗印技术控制要求难度大,好在今天的数字技术可以参与其中,运用数字影像管理系统打印数字中间底片,再结合熟练的洗印工艺技法可以达到当年洗印照片的技术水平。这种方法印制的照片不适合装订,只能装裱于卡纸。
历史摄影文献的复制与再版
1844年至1946年, 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以连载的方式推出世界上第一本商业出版摄影书《自然的画笔》,他用自己发明的卡罗式摄影法拍摄的蜡纸底片并洗印出的盐纸照片用于这本书。盐纸工艺是银盐类工艺的一种,银盐类工艺还包括蛋白工艺、湿版及火棉胶相纸工艺、明胶银盐工艺和范戴克工艺等。由于银盐不稳定的特性,今天盐纸法洗印的《自然的画笔》原版照片影像已经逐步淡化,有的照片已经无法辨认。为了确保这一重要的摄影史文献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不断有摄影史学家对《自然的画笔》原件进行影印和复制。1989年美国学者拉里·沙夫(Larry J. Schaaf)和美国收藏家汉斯·克劳斯(Hans P. Kraus, Jr.)曾共同复制了限量版《自然的画笔》六册,他们用高精度调频网胶印工艺印制,在色调调配上与原版极为接近。这是现存质量最高、最具学术价值的影印版本之一,书中修复后的照片无论是对比度、颜色、整体影调都极为接近原作。因为油墨印制可以确保影印版摄影书不会产生淡化现象。目前国外博物馆已有专门的影像修复专业和部门,历史照片复制与影印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近几年上海图书馆已经开始批量的将收藏的历史照片和底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后的影像数据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印刷、打印和洗印照片或摄影书。
1989年影印版《自然的画笔》,此为葛恒立收藏
摄影书影印与单幅照片复制不同。通常单幅照片收藏都是松散的,缺少主题,年代不等,不同品质,不具备完整体系,需要重新编辑才能形成可供完整阅读和研究的对象。而摄影书是多幅照片集结并编辑后的系统性呈现,内容完整,编辑目的明确,信息量大,有比较完整的叙事性。摄影书中的照片保存品质比一般单幅照片要好得多,因书页的叠加,形成了自然的保护层,普遍比单幅照片的品相好。
近十几年国内编辑出版的历史影像类图书比较多,但能够按善本摄影书原样影印并确保高品质出品的摄影书甚少,目前可能只有影上书房影印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是最佳案例。影印善本摄影书是要将一本印制较早、流传较少的书进行生命的复制与延续,以恢复书籍本身可以被反复阅读与研究的功能。以往影印书籍大多是文字资料,其主要目的是阅读文字并确保是来源于原版书,对影印书的质量还原并无很高要求。而影印摄影书却不同,摄影书的影印不仅要求保证其来源于原版书,还要确保书的质量,即照片的清晰度、影调、色调、纸张的质感以及书籍的装帧得到最大限度地还原,这是因为阅读与研究摄影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文字,更重要的是对照片品质的高要求。影印善本摄影书的技术难度大,需要对书中淡化和损坏的影像进行修复,需要了解原书的制作工艺,以便达到原书出版时的样貌,这对印刷技术与材料的使用都提出很高要求。
影印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封面和内页
影上书房影印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的遗作。该书是19世纪最全面、最有价值的介绍晚清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貌的摄影书之一。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身兼多重身份,他是优秀的湿版摄影师,也是作家、地志学家及探险家,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并极具人文思想和人际交流能力。他在中国各地游历了5年之久,历尽艰辛,足迹遍布东西南北各地,他用照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访问的地区和人物,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丐帮首领,他回国后又曾担任英国皇家摄影师。《福州和闽江》和《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两套摄影书是他最重要的摄影遗产。影上书房影印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摄影书的母版保存良好,使用了烫金硬外壳,原底片尺寸印制的照片,高质量的油墨凹版工艺,完整地保持了照片的清晰度和影调层次,100多年下来画面几乎没有淡化与破损,基本保持最初状态。影上书房投入了大量资金与郑幼幼工作室联合策划的影印版摄影书,有效地运用了现代印刷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书中照片的影调和外观装帧,这是一次大胆并成功的复制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创新尝试。影印技术采用了特殊的分色手法,以确保照片中高调部分与低调部分层次还原,280线高精度制版,以保证还原照片的层次过渡,四色胶印以追赶单色凹版工艺的厚重感,全书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这本重要历史文献的样貌,其外观样式、尺寸、装帧与原版书一致,高水平的制版、印刷工艺,使得全书影调还原与原版书极为接近。影印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照片高品质影印的能力,还在于对稀缺的历史文献的保存与传播,对善本书生命的延续,能够让普罗大众和研究者进一步了解19 世纪晚清的社会和人文状况,确实体现现代摄影人的人文情怀。
约翰· 汤姆逊作品,来自影上书房影印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四卷)
收藏历史文献和收藏古董文玩不同,历史照片和古籍善本摄影书收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将其媒介的价值发挥出来,唤起人民对历史的记忆。随着近年批量历史照片和摄影书的回归与集结,收藏机构、收藏家和学者们强强联合,集中优势力量对重要的历史文献展开各种方式的研究、出版和展出,必将为中国史学研究和摄影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2年第3期,此微信版文字有所删减。
钟建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摄影系主任,摄影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摄影技术史、数字摄影技术。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3期封面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4月新刊
☟
《中国摄影》2022年4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镜在咫尺|“保持距离”后,我们如何观看?
争议|在苏富比拍出8万美元的中国老照片真伪存疑
后疫情时代,全画幅无反逆势崛起
视频导读丨2022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2022北京冬奥会: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近乡情更怯丨致我们暂时回不去的故乡
冬奥来啦丨1980年中国冬奥首秀背后的故事
评选观察丨“侯奖”的铠甲与软肋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