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答复设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学人员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实现持证上岗的提案

问津学术 2023-03-25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452号(教育事业类14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监管提案〔2022〕41号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学人员教育培训资格证书 实现持证上岗的提案》收悉,提案对于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展、提高校外培训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经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的问题
您提出的设立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的提案,涉及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调整。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的有关规定,国家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职业资格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设置准入类职业资格的,其所涉职业(工种)必须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且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目前,建立非学科类“教育培训师”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无明确依据。
二、关于加强从业人员资质管理的问题
2021年9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教监管厅函〔2021〕9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要求和从业行为规范,对从业人员范围、应当符合的基本要求等作了规定。考虑到校外培训类型多样、非学科类培训情况复杂,《办法》规定,培训机构的教学、教研人员应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事按照学科类管理培训的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从事按照非学科类管理培训的须具备相应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办法》出台后,教育部不断推动完善对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资质规范管理。2021年12月,体育总局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等6种证书中的至少一种,细化明确了体育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推动文旅、科技等部门,加强对其他类型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包括从业人员资质条件在内的各项规范要求。
2021年底,为推动《办法》落实,压实地方管理责任,教育部组织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含高中、幼儿园阶段)从业人员的专项排查,就从业人员资格条件、从业行为规范等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目前,各地通过年度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实行常态化监管,确保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关于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问题
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办法》规定对初次招用人员应当开展岗位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等,并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培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为此,在教育部等部门指导推动下,多个省市出台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并在标准中明确从业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如山东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规定(暂行)》规定:体育类培训机构应定期组织执教人员参加教育、体育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在职执教人员内部培训,培训时长年度累计不少于90个学时(45分钟计1学时)。河南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试行)》规定:培训机构应组织执教人员参加体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练员线上线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机构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在职执教人员内部培训,培训时长年度累计不少于90个学时。
您所提建议十分中肯,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监管非常重要。教育部将继续研究和跟踪,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和推进相关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9日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547号(教育事业类15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监管提案〔2022〕60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在“双减”背景下,探寻家校社共育新举措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民政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以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双减”文件的重要要求,把落实“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快速行动,校内校外齐发力,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落实。目前,一年改革目标已基本实现。教育部将充分吸收您的宝贵建议,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推进“双减”工作,重塑教育生态。
一是补齐教师编制。全国机构编制部门和教育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各地创新挖潜,切实加大基础教育编制保障力度。2021年6月,中央编办、教育部共同研究印发《关于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通知》(中编办发〔2021〕169号),要求各地2021年底前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量达标,2022年6月底前实现以县(含地级市辖区)为单位全面达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如期达到或高于国家基本标准,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统筹安排教师工作时间。教育部指导各地按照“双减意见”,对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进行了探索。如北京市通过错休制等方式积极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无理由休息日已成为浙江金华多数学校的“标配”。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教师志愿参与和保障教师休息合法权益的关系。自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印发以来,教育部多次强调鼓励教师志愿参与课后服务,主动承担、履行社会责任,要保障教师的休息权,保障应有的教研、进修、学习时间,不得强制教师参与,也从评优评先,适当的待遇补贴上体现对教师的关心。如深圳市对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按照每人每次不低于150元、不高于3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课后服务报酬按照每课时不低于60元的标准核定发放。
三是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双减意见”印发后,教育部组织各地各校迅速组织行动、积极贯彻落实,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主要任务,拿出实招硬招真招。发挥好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分委会作用,形成对各地常态化的教学指导工作。2021年9月,教育部组织遴选了10个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要求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调动广大局长、校长、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
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以学定教在学校大规模实现。教育部加强优质公益学习资源供给,2022年升级建设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包括课程教学等9大类优质资源,现有资源达到3.3万余条,其中课程教学资源覆盖30个版本440册教材,有效服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上海市闵行区打造“1258工程”教育云平台,帮助老师轻松实现课前分析、课中引导、课后追踪的差异化教学;青岛市崂山区借助“教学云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精准把控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四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为确保“双减意见”落地见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快速密集出台配套文件20多个,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教育部狠抓隐形变异行为,开展了寒假、“回头看”等专项治理行动。截至2022年6月,全国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83万人次,查处违规培训机构2.9万个,处理违规个人3400多人。已累计开展16次线上巡查,共发现近1200条违规问题线索,已全部完成核查处置。指导网站平台清理校外培训违规线索5万多条,全面净化网络环境。同时探索建设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已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入库,约90%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管理,相关监管银行接入平台,实现资金监管数据与银行实时同步。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政法、网信等部门,积极研判校外培训隐形变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健全综合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五是推进家校教育协同。推进“双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推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全国多地也积极行动起来,解决家长关切问题,指导家长更好地了解子女的需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广州市专门召开“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请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家长代表共聚一堂,聆听家长焦虑,探讨解决方案。山东高密聘请特级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优秀家长担任辅导员,开设家教基础课、专题课和咨询课,举办70多场公益讲座,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家教需求。下一步,教育部将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上进行突破,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切实履行相应职责。
六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双减”不是教育一方的“独角戏”,“双减”好生态的营造需要多方协同,形成统一战线。教育部牵头建立了共20个部门参与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推进“双减”落地见效。民政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教育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6.7%。国家文物局联合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相继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15〕9号)《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办公共发〔2022〕90号),组织实施“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并通过“云展览”“云课堂”及网络直播等方式开展博物馆线上教育服务。共青团中央会同教育部联合印发《落实中央“双减”有关要求 推进少先队实践教育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中青办联发〔2021〕7号),发布校外少先队实践活动工作指引。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建设有关机制,加强对示范项目、活动的实施和推介,探索多种方式,更好地配合实施“双减”政策。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17日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273号(社会管理类21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监管提案〔2022〕27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校外教培机构人员再就业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你们所提关于校外培训行业转型及就业等问题,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十分重要。教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贯彻中央“双减”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六稳”“六保”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相关政策举措,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从业人员再就业,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取得了积极进展,确保了总体稳定。后续还将继续努力,深化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指导帮助,做好就业带动扶持。《中办、国办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发布前,教育部即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沟通建立培训机构人员失业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制订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培训机构倒闭潮、从业人员失业潮。“双减”实施过程中,教育部积极指导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随裁即招、对口接收的同业互助活动,带动全国千余家民办学校对口招聘、接收校外培训机构分流人员,为机构转型提供政策辅导、法规培训、市场分析、合作牵线等服务,为现有人员提供转岗培训,努力实现内部安置。在教育部带动指导下,各地积极强化部门统筹协作,开展专项行动,做好校外培训从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北京市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等全国性大型人力中介机构联手合作,提前储备2.8万家企业、22万个岗位,并建立长期招聘机制,持续服务校培行业分流人员求职需求,发挥兜底作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双减”专场招聘会,发布招聘岗位3.24万个,储备就业岗位7.41万个。浙江省湖州市启动面向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的中小学教师“专场招聘”,为有意向的机构教师提供跨岗就业“直通车”,并将招聘公告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吴兴教育等媒体平台发布。
二是引导机构转型,鼓励学校合理利用校外培训资源。教育部结合行业特色,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指导各地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等模式,有效发挥政策解读、稳企帮扶作用,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周边等其他赛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就业岗位。同时,鼓励中小学校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根据需要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已经建立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引入评估退出机制,有的城市已有超过60%的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引入工作,既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又吸收利用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
三是制定实施管理办法,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为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用人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要依法规范劳动关系,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与招用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特别强调要与招用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岗位职责、劳动合同期限、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考核办法等,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为抓好《办法》落实,2021年底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校外培训从业人员专项排查、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等工作,压实各地管理责任,依法规范培训机构招人用人行为。
四是开展调度指导,推动各地稳妥应对失业风险。《“双减”意见》印发后,第一时间发布通知,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加大调解仲裁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积极妥善应对机构倒闭、人员失业等风险。印发校外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风险防范清单,提高各地对培训机构用工风险的处置能力。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及时向会员单位、行业成员发出建议,帮助各机构合理制定裁员计划,避免“一窝蜂”式造成恐慌心理。向机构提出裁员必须依法补偿的指导性方案,维护广大员工利益。指导各地成立诉前调解中心,搭建第三方调解平台,印发典型调解案例,为其他类似裁员纠纷案例的诉前和解提供积极借鉴。对部分省市开展劳动用工风险防控专项调研,针对各地存在的底数不清、责任不明、未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等问题,下发督办函进行限时督办,推动稳妥应对失业风险。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双减”工作,落实“六稳”“六保”要求,不断深入研究,完善政策举措,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好。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我的毕业论文被鸡吃了......
《环球法律评论》2022年第5期要目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第二届数字正义论坛:数字社会治理中的公私合作
《中国法律评论》2022年第5期
《北外法学》2022年第1期(总第7期)要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
《人权法学》2022年第5期目录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各院细则更新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70人
宁波诺丁汉大学2022新生大数据发布!
专科生逆袭斯坦福读博!本人自述:感谢首医不歧视第一学历
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89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家论证会
重庆工商大学2022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博士22人
全省首个镇级“博士驿站”揭牌!
小伙从重庆大学毕业4年后读专科,高考过本科线62分
太扎心!法官的头发:一种是没头发,一种是白头发!
“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调整!
唯一年检“不合格”高校,已停招3年!官方:恢复招生,仍需整改!
法大关于公布2022-2023年度符合指导硕士研究生条件教师名单的通知
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非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启事
号召干部多买房的县委书记,另有任用
注册资本100亿!三家法律咨询公司横空出世!他们什么来头?
全国共有8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点数量突破100个!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召开新学期全体教师大会,石冠彬教授加盟!
吉林大学法学院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办法
华东政法大学关于公布法律硕士管理中心2023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名单及复试相关注意事项的通知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年“卓越法治人才夏令营”优秀营员名额的调整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2023年接收推免研究生(学术学位)复试名单
山东大学法学院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复试通知
警方通报浦东一路口持刀杀人案
教育部:大力支持河南高等教育调整优化提升!
教育部答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考试中占分比重的建议!
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已完成全部建设点认定,全面转入专业建设阶段
教育部答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推动校外教培机构人员再就业
教育部答复加强高等院校安全科研管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将中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式学习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建议
2023研招统考预报名的23个细节值得你们关注
70岁以上执业律师可申请领取“深圳律师常青树”纪念牌

教育部答复重视加强社会治理中人文素养导向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快推进养老院建设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进一步明确政策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构建航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国家高端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课程衔接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快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破解青壮年就业难题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强体育、美育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落实双减政策持续深入开展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治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修改义务教育法将双减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加快制定校外教育培训管理条例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持续深入开展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治理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支持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申办无障碍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畅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减负的建议
教育部答复进一步推进校外培训依法监管的建议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农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冶金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美术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戏剧与影视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护理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