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9)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29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诗与人格
作者: [美]范佐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传统中国的阅读、注解与诠释
译者: 赵四方
出版年: 2022-7
页数: 272
本书是一部探讨《诗经》解释的著作。作者深谙中国传统经典与文化,从《论语》《孟子》《左传》,以至《二程集》《朱子语类》等儒家典籍中寻绎出解释《诗经》的原则,从西方诠释学的视角探讨《诗经》学史上纷如聚讼的经典问题,如《诗序》之说、“六义”之旨等。在此过程中,作者不仅注重分析诠释者的处境、立场与关怀,而且关注诠释者与原作者共通的经验与情感。本书认为,诠释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对“人格”的独特认知。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理解和解释《诗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方泽林(Steven Van Zoeren),又名范佐仁,1986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师从著名汉学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曾为哈佛学会成员,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著有《诗与人格:传统中国的阅读、注疏与诠释》等。现居美国德州奥斯汀,近期主要从事杜诗的翻译与研究。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审美与生存
作者:张明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副标题:孔子美学思想的双重建构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价: 138.00
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乃至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对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著作即为目前所知国内为数不多的系统探讨孔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的学术专著之一。本著作立足于先秦儒家的经典文献与出土文献,以传统学术中文、史、哲并举的思路,充分阐述了孔子仁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思想,并深入探讨了在这种美学精神观照下所开拓出来的一种融审美与生存为一体的“诗化生存”的理想境界。最后,又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分别就孔子美学对中国后世美学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考察,同时也兼顾了对孔子美学思想局限性的反思。
张明,1975年生,汉族,山东曲阜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目前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各1项,正在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社会科学研究》《学习与探索》《儒教文化研究》(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2部,参编著作3部。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
作者:马建红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定价:168.00元
本书是对中古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其中所言及的变迁主要是指家族重心的转移、家族特质的转变及家族地位的沉浮,其主旨不仅仅限于对变迁史实的厘清和陈述,还尽量结合中古政治社会的变化阐释其变迁的原因。因此,在内容上将不免世系婚宦、家学门风、观念信仰、经济基础等家族微观研究的传统,但也有基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背景宏观思考的新意。作者用功甚勤,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与读者的见面可以作为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马建红,女,山东临朐人,1980年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著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略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唐史论丛》、《北方文物》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声色:永明时代的宫廷文学与文化
作者:[新加坡]吴妙慧 著,朱梦雯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价: 58.00
在传统语境中,“声色”一词联系着“感官之娱”而暗寓贬义。本书创造性地以“声色”概念为核心考察中国诗与宫廷文化。中国古代论家囿于道德和政教对感官表现的规避,在艺术技巧显著彰扬的作品面前往往保持着高度警惕,而其论断的影响则一直延伸到现当代学术语境的文学和文化史建构。 永明诗人公开大力地主张“声韵”之举,向来被看作南朝诗风转向感官娱情的“始作俑者”。吴妙慧的研究则将其置于当时的宫廷环境中,并探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声色”对永明诗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通过解析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听觉和视觉经验,指出永明诗人的声色追求反映了佛教思想、儒家价值观和新的社会政治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影响;并就传统视角下对永明诗人的评价,以及仅从语义层面理解中国诗歌的普遍阅读模式作出了反思。
吴妙慧(Meow Hui Goh):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专攻中国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文学与记忆、现实的建构(reality-making)以及政治宣传(propaganda)等现象的关系。曾先后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科荣誉学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硕士学位,此后继续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师以及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学术著作包括专著 Sound and Sight: Poetry and Courtier Culture in the Yongming Era (483-493) 以及 “Genuine Words: Deception as a War Tactic and a Mode of Writing in Third Century C.E. China”“Artful Remembrance: Reading, Wri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Fallen State in Lu Ji’s ‘Bian wang’”等多篇论文。新近完成的书稿题为 The Double Life of Chaos: Living Memory and Litera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C.E. 180s–300s。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作者: 熊秉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贝贝特
译者: 周慧梅
页数: 284
定价: 98
本书是熊秉真教授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国内的首部中译本,对宋代以降中国传统社会的儿童(从出生到七八岁)和童年做了大量史料性的研究,以再现近世中国的幼童生活以及成人的育儿生活。主体分为三编八章,辅以46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反映儿童养育和生活的插图,从婴幼儿的养育、医疗、心理情感、社会生活、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等多角度展现中国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宋代以来中国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定义与关照,从中折射出近世中国在社会关系、思想观念、文明发展、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发展与转变,同时展现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本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儿童史研究者,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性别研究者等都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熊秉真,加州大学国际哲学及人文科学理事会教席、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近世儿童史、中西性别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代表著作有《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洗冤
作者: 茆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清代命案检验取证研究
出版年: 2022-8
页数: 444
定价: 80.00
该书结合多种史料,具体对清代法医检验技术与制度进行了研究,作者分别从清代法医理论、命案检验人员构成、命案取证程序、相关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展开,分三篇展开论述:上篇“洗冤之术”,探讨自宋至清洗冤技术与相关用书的发展,结合现代法医学、中医学、医疗史知识,探讨其进步的根源与动力,并由此结合《洗冤集录》的产生探寻传统检验知识的本质。中篇“官仵与文书”,聚焦于清代检验活动的具体负责者——地方官员及仵作,并对检验中重要的代验现象及其沿革作出解读。下篇“检验与处分”,探讨的是检验的具体运作,依初验、复检、终结、处分的脉络作了展开。
茆巍,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曾于广州市荔湾区检察院任职多年,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与医疗、法律与科技,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
作者: 张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9
页数: 342
定价: 98.00
本成果通过系统搜集、梳理清代黄河中游现存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雨情、水情、灾情等史料,建立了黄河历史气候-水文变化史料数据库。基于此重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等级(1644-2009年)、面降雨量变化序列(1765-2010年);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1689-1692年重大干旱、1819年极端降水、1929年气温变化等气候-水文事件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区域社会响应等历史面貌;进而尝试诊断自然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因子的作用力度,厘清单次灾害事件影响与区域社会响应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兼论清代黄河防汛报汛的制度运作方式,及黄河河防管理、河工治理等内容。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地理、黄河水利史等交叉领域中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深度。研究结论揭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降雨变化,极端干湿和冷暖事件的发生特征和规律,既是对全球视野下区域气候重建研究的积极响应,又为当前灾害风险管理和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借鉴,亦为预测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尺度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相似型。
张 健,1980年生,陕西大荔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2年6月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2016年特评副教授,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历史气候变迁、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史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与面上项目各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先后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国务院扶贫开发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等奖励。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透明
作者: 唐宏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473
定价: 118.00元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唐宏峰,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9-201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2012-2018)、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2012)。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有《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编译著作《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视觉现代性读本》。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当代电影》《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四项。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
作者:傅才武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价: 128.00
本书以汉口为主体,就中国娱乐业近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尤其就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期,汉口在戏曲、电影业、茶馆、民众乐园等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并以此为契机,探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到近代化转型的原因。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4次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次担任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课题主持人。著有《中国文化市场的演进与发展》《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等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向相关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提供咨询报告120多种(篇);先后10多次获得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团体与日常
作者: 徐志民 / [韩]孙安石 / [日]大里浩秋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
出版年: 2022-8
定价: 128元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们的团体活动。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经费问题、人际交往、翻译编辑、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生活百态和人间诸相。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既有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组织励志会、译书汇编社、清国留学生会馆、军国民教育会,也有抗战前后中共东京支部、中华学艺社、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等开展的主要活动。围绕留学生与救国的主题,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团体活动相互交织,展现了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与中日关系变化。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革命史、中日关系史、西藏地方史,出版《西藏史话》《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文多篇。
[韩]孙安石,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中国研究所理事,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上海租界史的研究,主持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以及上海租界·居留地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増補改訂 戦争·ラジオ·記憶』『上海モダン「良友」画報の世界』『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等著作。
[日]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名誉教授、中国研究所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创立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20世紀の中国研究——その遺産をどう生かすか』『近代中国·教科書と日本』『留学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租界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等著作。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的微声
作者: 王笛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1
页数: 424
定价: 79.00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第一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第一部分“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和最后一部分“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过。 作者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那些海登·怀特、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英文)、《茶馆》(两卷本,中英文)、《袍哥》(中英文)、《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著有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 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历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首届“吕梁文学奖”、单向街图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最佳著作奖等图书奖。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阿斯伯格的孩子
作者: [美]伊迪丝·谢费尔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副标题: 自闭症的由来与纳粹统治
译者: 高奕欢
出版年: 2022-10
页数: 336
定价: 68元
汉斯·阿斯伯格于1944年提出“自闭性精神病态”,形容儿童身上某些社交退缩的特征,成为首批引入“自闭症”作为独立诊断术语的内科医生之一。他因提倡为精神缺陷儿童提供个性化照护,认同他们的潜能和独特性,而被誉为“仁慈,富有同情心”。 不过,能得到精心照料的儿童必须对纳粹第三帝国声称的“民族共同体”有“价值”。被阿斯伯格和同事认定为“缺陷严重”“无可救药”的孩子,将被关进收容所严加看管,甚至被送往斯皮格朗地——帝国时期第二大儿童谋杀地,有789名儿童在此遇难。 本书引用最新披露的战时档案,配合冷静却扣人心弦的叙事语言,逐渐揭开纳粹的“诊断式统治”是如何塑造阿斯伯格对自闭性精神病态的定义。这段历史将动摇我们对自闭症的固化想象,这个诊断并非一经提出就完全成形,而是在国家、社会、医学的价值判断中,一步步演化而成,了解这一点将帮助我们反思自闭症在21世纪的衍生文化现象。
伊迪丝·谢费尔(Edith Sheffer) 历史学家,研究德国和中欧历史。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欧洲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凭著作《焚桥:东西德如何筑起铁幕》获2014年美国历史学会保罗·伯德索奖(Paul Birdsall Prize)。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法国大革命
作者: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马赛曲的回响
译者: 冯涵
出版年: 2022-9
页数: 171
定价: 45.00
本书写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二百周年之际,首次出版于1990年。霍氏探讨了两个世纪中从资产阶级自由派到共产主义者,不同人群对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读,说明他们如何将大革命模型应用于自己的时代和事业,并指引读者走出“修正主义”史学的迷雾。无论史家如何阐释,无可辩驳的是,法国大革命让人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它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更在持续影响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917年生于亚历山大,曾在维也纳、柏林、伦敦和剑桥求学。他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任教直到退休,此后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任教,2002年起担任伯贝克学院校长直至过世。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至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霍布斯鲍姆一生著作甚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领域的研究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水准。他也是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者。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时间与权力
作者: [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原作名: Time and Power
译者: 吴雪映 / 刘松显 / 彭韵筑
出版年: 2022-10
定价: 69.00元
时间意识有关一个国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预设未来可能的危机和变革,并指导当下的决策和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国家政治决策者的基本思考逻辑。克拉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取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言论和政治动作等信息,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权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大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知名历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德国和欧洲大陆历史。 克拉克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屡获殊荣。2007年,他获得英国历史学界的沃尔夫森历史奖;2010年,因其研究对英德关系做出的贡献,他被德国政府授予十字勋章;2015年,克拉克经英国外交大臣举荐,被授予爵士头衔;2022年,他因在英德历史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得该年度的欧洲媒体查理曼奖。 著有《梦游者》《钢铁帝国》《沉重的皇冠》等多部备受推崇的德国史作品。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航海者
作者: [澳] 尼古拉斯·托马斯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品方: 未读·思想家
副标题: 太平洋上的人类迁徙壮举与岛屿文明
原作名: VOYAGERS:THE SETTLEMENT OF THE PACIFIC
译者: 谢琨
页数: 256
定价: 68
从16世纪詹姆斯·库克船长开始,造访太平洋的欧洲探险家们就对离大陆数千公里的人口在此繁衍生息感到震惊不已。杰出的人类学家尼古拉斯·托马斯描绘了从史前晚期开始,人类在亚洲岛屿与美洲岛屿之间的迁徙过程,以及促使这些史诗般航行得以发生的航海技术。
尼古拉斯·托马斯,1960 年生于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历史学教授,自2006 年起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馆长,自2007 年起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著有作品《发现:库克船长航行记》(2003年),《岛民:帝国时代的太平洋》(2010年,获得沃尔夫森历史奖)等多部作品。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长刀之夜
作者: [美]本杰明·卡特·赫特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副标题: 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
译者: 舒云亮
出版年: 2022-10
页数: 344
定价: 69.00元
在希特勒全面掌权之前,魏玛共和国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羸弱和落后。事实上,在各个领域——经济、工业、科学、艺术、文学——魏玛共和国几乎都是领先于欧洲各国的。那么,一个如此兴盛的民主国家,为何会突然间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极权主义国家? 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纳粹德国研究专家本杰明·卡特·赫特借助各种难得一见的书信、日记、报告等资料,对德国宪法体制的终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对民主制度崩解的记述和反思,提请对当下世界政治局势的关怀。
本杰明·卡特·赫特(Benjamin Carter Hett) 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纳粹德国,尤其是魏玛共和国到纳粹德国这一过渡时期历史的专家。著有《国会大厦纵火案》《质问希特勒》等作品,曾获汉斯·罗森博格图书奖。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Artful Subversion
作者: Ying-chen Peng
出版社: Yal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Empress Dowager Cixi's Image Making
出版年:Tuesday, 28 Feb 2023
页数: 208
定价: $50.00
This revelatory book shows how the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Empress Dowager Cixi used art and architecture to establish her authority Empress Dowager Cixi (1835–1908), who ruled China from 1861 until her death in 1908, is a subject of fascination and controversy, at turns vilified for her political maneuvering and admired for modernizing China. In addition to being an astute politician, she was an earnest art patron, and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explores a wide range of objects, revealing how the empress dowager used art and architecture to solidify her rule. Cixi’s art commissions were innovative in the way that they unified two distant conceptions of gender in China at the time, demonstrating her strength and wisdom as a monarch while highlighting her identity as a woman and mother. Artful Subversion examines commissioned works, including portrait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 ceramics, fashion,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design, as well as work Cixi created, such a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book is a compelling study of how a powerful matriarch at once subverted and upheld the Qing imperial patriarchy.
Ying-chen Pe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American University.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