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赵少峰:《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

碎金书坊 2023-05-18


新|书|坊
2019年04期

在西方史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史学演进的历程

本书从中外文化交汇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840-1927年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互动进程。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探讨,对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内容、特点、反响,中西史学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国史学演进路径做了系统的整理与评述。作者试图以此为基础,审视在西学东渐视域下,近代中国史家在维护社会秩序、延续价值观念、传承文化传统、构建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思考。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

作者:赵少峰

页码:310页

开本:16开

装  帧:平装

定  价: 56.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阐述了在欧风美雨的近代化背景之下,中国史学面临泰西新学的冲击所做出的回应与变革。从早期传教士到维新志士、民国大家,再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勾勒了一幅简明的中国史学迈向近代化的演进场景。

专家推荐: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在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前,中国史学已经和融合大量的西方史学知识了,揭示了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西学因素。《结语》对正文的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增强论题研究的理论趣味。本书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推进的意义

——周文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作者简介:

赵少峰,1982年生,山东莘县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荣获“华藏奖”“宝钢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基督新教传教士。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和委托项目各1项等,在《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学术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序(节录)

周文玖

《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即将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著者赵君少峰希望我为之写篇序。这对我来说,并不轻松。但少峰的热情和诚恳,让我感到无法推辞。

这本书是少峰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写成初稿以至最后定稿,作为他的导师,我都很清楚其过程之艰辛。中国史学有几千年的历史,遗产异常丰富,传统极其厚重。然而至20世纪初,中国史学的面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迅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深思和研究。少峰的博士学位论文,实际就是从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探寻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的过程和规律。应该说,这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沿性命题,同时,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这样说,一是过去的研究多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史家对社会的能动反映来叙述近代史学,而对西学东渐及其影响重视不够,致使近现代史学史线条单一,史学发展历程未能得到全面的反映,此项研究具有加强薄弱环节的意义;二是研究难度大,主要表现在资料分散且有很多属于稀见文献,不容易查找。幸运的是,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富有价值的开拓性工作,如俞旦初先生的有关中国近代史学的论文,顾长声先生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研究,胡逢祥、张文建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研究,熊月之先生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研究,邹振环先生的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研究,李孝迁先生的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以及张广智、李勇先生的中外史学交流研究,等等,他们的成果,都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新趋向。少峰的博士学位论文可谓是顺乎此学术“预流”的一个选题。尽管如此,挖掘和搜集新材料依然是此选题的最大难点,也是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少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他从不畏难,经常奔波于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图书馆之间,矻矻以求,乐在其中。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还发表了多篇与博士论文有关的专题论文,这使得他的博士论文做得从容而有深度。

本书论述的内容是从1840年至1927年的中国史学。184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西方列强在这一年打开清朝的大门,中国从此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927年也很特别,这一年北洋政府倒台,南京政府建立,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民国历史初期的结束。前者可视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端,后者可视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初步形成。本书论述的正是中国史学从传统经近代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史学史分期与社会史分期当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在中国,历史学受社会的影响很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状况发生了变化,作为反映历史和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历史的历史学自然也开始发生变化。而且,自清朝嘉道之际始,乾嘉考据学已盛极而衰,新的学术思潮正在孕育,而鸦片战争导致的中国社会危机之深重则加速了学术新思潮的产生。因此,无论从史学自身的转变,还是从社会历史的变化看,把中国近代史学的上限定为1840年都是无可置疑的。

这里有必要对“近代史学”“现代史学”作一辨析。所谓古代、近代、现代都是表示时代的,而且是一种相对时代,是以写书者所处的时代为参照系做出的规定。早在战国时,《韩非子•五蠹》就有“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当今之世”的划分。这个划分是以韩非子所处的时代作为参照系而定的。唐代的刘知幾在他的《史通》中也经常用“上古”、“中古”(或称中世、中叶、中代)、“近古”(或称近世、近代)来表示不同的时代。刘知幾的划分是以刘知幾所处的时代作为参照系的。刘氏的“上古”“中古”“近古”与韩非子之所言绝非一个时代,因为二者的年代相距已近千年了。在现代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中,一般把1840年以前作为中国古代史的范畴,把1840年至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范畴,把1919年至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范畴。当然也有观点主张1840年至1949年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其理由是,1840年至1949年,中国的社会形态基本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49年后的历史为中国现代史的范畴。以上所谓的古、近、现之划分虽有些许差异,但放在历史的长时段看,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在现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下,对历史的古、近、现之划分,既考虑到年代的久远与否,又考虑到社会形态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划分方法,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再过上若干年,这种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肯定还要调整,因为时间参照系发生了重大的位移。史学史的时代划分虽有自己的特点,不一定非要与中国社会史的时代划分一致,但不能脱离这个话语体系。“近代史学” “现代史学”如果译成英文,均可用modern history表达,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我认为它们仍有各自独立的必要。“近代史学”是指1840至1902年的中国史学,现代史学是指1902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学。为什么把1902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学和现代史学的分界点,这是因为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新史学》,影响极大,所以可将之视为揭开中国现代史学大幕的标志。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近代史学。中国近代史学主要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是传统的历史研究和编纂形式的延续,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和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著述的不断问世,以及新的史学思潮、史书编纂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但总的来看,前者呈江河日下之态,后者则有蓬勃壮大之势。1902年《新史学》的横空出世,是近代史学期间新的史学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晶。而现代史学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早期“新史学”、新历史考据学、历史阐释学等阶段。1927年可谓是中国现代史学规模初步形成的标志。对“近代史学”“现代史学”进行如此之区分,既立足于中国史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又兼顾到中国历史时代划分的因素,更加符合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解决中国史学史研究中概念运用的纷乱问题。

少峰的《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由《绪言》、正文六章和《结语》组成。《绪言》带有总论的作用,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的主要动力、西史东渐在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中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的特点等,表明作者并未将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揭示西学东渐对中国史学的影响的范围之内,而是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以更宽阔的学术视野全面地展示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和规律性。在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论述上,少峰对概念的运用清楚、准确,注意传统史学、近代史学、现代史学的分别。正文六章依次为“1840年以前西方史地知识的输入”“1840—1860年西史传播与史地观念的变革”“1861—1894年西方史学著作译介与史学研究内容的扩展”“1895—1901年历史译著的新动向与史学现代转型的加速”“1902—1911年世界观念与民族主义影响下的‘新史学’初步构建”“1912—1927年异彩纷呈的西方史学输入与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这六章是根据西学东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中国史学的变化而做出的划分,清晰地展示了西学东渐对中国史学演进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演变,与中西文化交汇、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关系密切。19世纪早期,西方传教士在南洋所办的中文期刊,登载西方的史地知识;他们出版的西方史地著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的译书活动,一些重要的历史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带来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的众多西史文献,驻外使节、留学生带来的西方观念,中国学人走出国门,在亲眼目睹、亲身考察基础上所写的外国史著,都反映了中西学术交流背景下中国史学的逐步变化以及所蕴涵的现代史学气息。本书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在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之前,中国史学已经引介和融合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知识,揭示了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西学因素。《结语》是对正文的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增强了该论题研究的理论趣味。本书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内容,对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具有推进的意义。

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注意把不同阶段的西史东渐状况置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下进行考察,分析史学与社会、外国史学与中国史学、史书的内容与编纂形式、历史观与史学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诸多矛盾运动中,探析史学的演进和发展。在资料运用上,除了常见的史家传记和史著,更注重发掘报刊、笔记、日记、回忆录、档案等材料。在研究的全面和重点方面,做到了统筹兼顾。在研究范式上亦有新颖的呈现。

少峰跟随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六年: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读博士研究生,分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读研期间,他一直担任学生干部,颇有组织才干。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在京某高校希望他到该校从事行政工作,但他研究学术日渐感到兴味,遂放弃留京机会,而到母校山东聊城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几年来,他在学术上又有很大的长进:学术兴趣浓厚;读书、研究,干劲十足;在国内史学史专业80后学者中,崭露头角,日显实力。我为他取得的成果而高兴,更希望他立志高远,再接再厉,取得更多的成绩。是为序。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1840年前西方史地知识的输入

第一节  学术嬗变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

第二节  来华新教传教士及其期刊、书籍的刊印

第三节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史学篇章

第四节  19世纪前期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探索

第二章  1840—1860年西史传播与史地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  西方史地知识的进一步传播

第二节  慕维廉与《地理全志》《大英国志》

第三节  裨治文与梁廷枏美国史之比较

第四节  墨海书馆与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

第五节  对西方史地的初步研究与著史观念之变革

第三章  1861—1894年西方史学著作译介与史学研究内容的扩展

第一节  中西之争下的“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观”

第二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史译介

第三节  “西学启蒙丛书”中的西方史学

第四节  驻外使节、留学生带来的观念变迁

第五节  王韬、黄遵宪的外国史研究

第六节  西学刺激下中国学者的史学反思

第四章 1895—1901年历史译著的新动向与史学现代转型的加速

第一节  译介日本史、世界史高潮的兴起

第二节  冈本监辅《万国史记》的传入与影响

第三节  广学会与西史东渐

第四节  留学英伦与严复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第五节  进化史观的形成与史家观念变革

第五章  1902—1911年世界观念与民族主义影响下的“新史学”初步建构

第一节  学制改革与向西方人文学科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留日热潮及留学生的史学活动

第三节  出版机构与外国历史教科书的译介

第四节  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与史学现代范式的初步奠定

第五节  从封建王朝到民族国家:“新史学”主导下的著史实践

第六章 1912—1927年异彩纷呈的西方史学输入与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

第一节  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输入

第二节  中国史学家的研究转向

第三节  唯物史观输入与社会史研究的开展

第四节  新史学思潮主导下的旧派学者史学主张与实践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编译所 | 潘光旦: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编译所 | 范丁梁:悬而未决的德国认同难题

编译所 | 布罗代尔如何看马克思

编译所 | 明克勒:皇帝纪念碑与“红胡子”归来的神话

编译所|滕固:艺术批评家苏东坡

编译所 |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编译所 | 陈平原:诗心与童心 ——读《西游记漫话》
编译所 | 何其亮:黄陆之爱——法律、媒体、大众娱乐与20年代末的保守思潮

编译所|郭少棠:反思多元现代性

编译所|费孝通:为什么我们到瑶山去呢?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编译所|梅雪芹:英格兰景观中的历史

编译所 | 高岱:威廉·霍斯金斯与景观史研究

编译所 | 布罗代尔:一部关于地中海的伟大历史

编译所|潘酉堂:《林庚<中国新文学史略>》整理记

杨联陞致钱穆信:关于新亚书院与《朱子新学案》

陈志强:帝国历史的横向剖析


新书坊 | 汉魏六朝文精选

新书坊 |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

新书坊 | 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

新书坊 | 冈仓天心:《东洋的理想 :建构日本美术史》

新书坊 | 蒋力:《杨联陞别传》

新书坊 | 《一生一事 :顾方舟口述史》

新书坊 | 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新书坊 |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

新书坊 |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新书坊 | W.G.霍斯金斯:《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新书坊 | 《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碎金书坊”▼把时间交给阅读


戳原文,把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