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代巴赫大师带给我无限欢乐丨聆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2016-10-22 每日更新欢迎置顶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409dvxeq&width=500&height=375&auto=0罗斯特罗波维奇演绎巴赫大无

三代巴赫大师带给我无限欢乐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最初听大提琴,是从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开始的。那个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拉扬合作的录音原版盒带是我最早的音乐收藏之一。虽然早就知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想象无(钢琴)伴奏的大提琴独奏,一定是很单调的。所以多年中几乎听遍了所有古典协奏曲,也听了不少巴赫作品,但从未听过它们。后来听了罗氏和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才想起该试试巴赫的无伴奏组曲。这一听不得了,由《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在我心中营造的崇高的巴赫形象,简直就变得“无比伟大”了,也变得更加亲切了。巴赫在这套作品中,用平常的舞曲体裁,通过大提琴深遂的琴声,象一位历经世事沧桑而又智睿非凡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他生活的故事和理念…… 


   我听音乐和吃饭一样,很有点偏食。知道好吃的,多吃。没吃过的,不太愿意去品尝。至今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标准的古典音乐曲目,我仍未“品尝”过。而自己听过喜欢的作品,很多都有不同演奏版本收藏,有的多达十个以上。这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我至今收藏了三代大师的演奏:卡萨尔斯,富尼埃,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不敢在这里多说,也说不出多少各个演绎的特点。但毫无疑问,三位大师的录音都是他们各自一生在大提琴演奏中辉煌成就的总结。但正如很多唱片评论家所指出的,没有哪一位演奏家能解读出这套作品中每部组曲的各个方面的全部内涵。而就器乐作品的“演绎”再创作而言,演奏家在这套作品中总能发掘出无限的新意。以我浅见,在这方面,很难找到另外一部器乐作品能与之相比了。 

   仅从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从他们下弓的第一个音符,就能感受到三位大师的对作品的非常不同的处理。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这段仅两分多钟的乐曲,三人演奏的速度却大不相同。富尼埃最慢,用了近3分钟(2'50),罗斯特罗波维奇最快,刚2分钟多一点(2'04),卡萨尔斯的界于其中(2'28)。由此可以窥见各位大师的解读是多么的不同。不过,切不可以为这就概括了他们在这套作品中风格。

   事实上,就最直接能感受到的演奏速度而言,全部六首组曲,卡萨尔斯的演奏最快,近130分钟,富尼埃比他慢了近10分钟,而老罗最慢,比富尼埃的多用了近10分钟。在第六组曲的阿莱蒙德中,更能听到他们完全不同的演绎。老罗最慢(10'31),简直将她奏成了一只悲歌似的。而富尼埃最快 (5'43),几乎快了一倍,他在这里只是在对你尽情歌唱,而卡萨尔斯则界于其中(7'30)象是在对你缓缓述说。 

   所以,听这三大师中的不同的录音,实在是就象在听不同的音乐作品一样。就是在不同时候听同位大师的演奏,也总能感觉新意。总之,从他们录制的巴赫这套作品的音响世界中,我感受到不尽的欢乐和慰藉。在我看来,对巴赫爱好者而言,宁愿缺少很多别的录音,这三个录音是不可不要的。特别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如此热爱这套巴赫作品的话。为了在其中挑拣而贸然评判取舍,恕我直言,更是对大师的不敬。 

第一代:卡萨尔斯 (1876-1973) CD:EMI 7243 5 66215 2 7 

   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这个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录音,大概是我很少的早期录音收藏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当我第一次听这个两张套的CD时,这个从原78转唱片转到CD的重制所产生的音效居然如此清晰,宽广,悠长,而深厚的大提琴琴声,让我十分惊讶和欢喜。这个录音虽然多少改变了我对早期历史录音转制的CD的看法,但还是未激发我对这类CD的热情。然而,我得说,任何其他早期录音可以不要,这套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D是一定不可错过的。《留声机》评论说,这个转制代表了制作人凯滋哈德维克(Keith Hardwick)在转录技术方面的极大成功。 

   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 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第二代:富尼埃 (1906-1986) CD:ARCHIV 449 711-2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16c7km9l&width=500&height=375&auto=0富尼埃演奏圣桑《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第三代:罗斯特罗波维奇 (1927-2007 ) CD:EMI D 273269-1/2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全集录于富尼埃录音问世30年之后的91年,在他已是年近65岁时。这已是他成名世界几十年,并在现代立体声录音工业与市场也已繁荣几十年之后。对这套巴赫作品,他似乎比其他任何大提琴家都更认真和谨慎,简直可以说是虔诚与恭敬。在此之前,他只分别于51年在莫斯科录制过其中的第二组曲和61年在纽约录过第五组曲。但他后来却很不原谅自己居然当时两次录制他们,认为是自己“仓促行事”。直到91年,他说,“我现在一定要鼓起勇气录制巴赫全套组曲了”。

   他和另外那俩位比他先辈的大提琴大师一样,一生都与这套巴赫作品紧密相连。他曾说,“对我来说,这世上没有比这套组曲更珍贵的东西了。”在他研读演练这套作品几十年之后答应录制时,他对在哪里录音也非常讲究。他选择了法国小镇维日莱(Vezelay)的一个900年老的教堂内。岁月早已消磨了这个教堂内部装饰中的浮华与巴罗克风貌。而这个拱形建筑的线条和韵律,使他强烈地感受到巴赫作品的韵律。

   罗斯特罗波维奇对这套巴赫巨作还有很独到的文字解释。在这套EMI的CD的小册子中,包括了他在这方面的思想的介绍。除了他有名的对各部组曲调性色彩的文字概括,还有在录音期间对他的访谈,以后有空时再翻译介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05ob1dik&width=500&height=375&auto=0罗斯特罗波维奇解说巴赫大无(1),其余部分请看今天的公众号


往期大提琴主题:1、纪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宠,却被人间抛弃;2、宗柏讲解怎样拉好大提琴丨“反复不等于重复,因为每一次演奏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3、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丨为何在大提琴组曲的乐谱上,巴赫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4、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5、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帕尔曼演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6、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乐容易赚钱的行当多了,但学习音乐会让你理解别人心里的美好;7、秦立巍的光影琴缘;8、宗柏讲述大提琴的故事丨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能烘托出深深的失落和忧伤,而一旦快速演奏,又会产生让人振奋的效果,尤其适合抒情;9、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演绎《昨日》、《时光飞逝》、《赞美歌》;10、马友友和他的“一带一路”;11、麦斯基大提琴演奏集锦丨“他的演奏将诗意、精致的优雅感与强烈个性和辉煌技巧融为一体。” 12、宗柏讲述大提琴家的故事;13、李拉大提琴演绎《野蜂飞舞》、《悲歌》以及《音乐会的波兰舞曲》;14、余华谈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丨在舒曼与克拉拉那里,他终于知道自己寻找的音乐是什么;15、弦和弓的故事丨马友友谈艺录丨那个“拯救”马友友的女人与他们不为人知的爱情;16、马友友母亲卢雅文专访;17、大提琴家朱亦兵丨声音是看不见的光,对于音乐因为不懂才喜欢;18、大提琴诗人麦斯基丨有人说他“太浪漫”,他却说“霍洛维茨说过,所有音乐都是浪漫的,对此我深表赞同。” 19、当被问及有没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动到流泪时,大提琴家王健这样说……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加入古典群请联系微信17098908309

音乐会门票转让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小传】巴赫养成记(上)【小传】巴赫养成记(下)【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每晚古典讲堂丨席夫讲解贝多芬丨上海大师班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贝多芬与《英雄》丨他的作品唤起对无限的渴望丨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