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弦和弓的故事丨马友友谈艺录丨那个“拯救”马友友的女人与他们不为人知的爱情丨音乐即哲学丨“我哪也不去,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2016-05-20 每晚一张音乐CD

“我庆幸拥有了这样一位集美丽、智慧和爱于一身的女性为伴侣。我们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离开谁都不是琴,都不成音乐……”

“你离开我后,爱情和音乐似乎都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我放弃了大提琴已经快4年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还能否会拉琴。昨晚,我踌躇了一夜,我想要为你做一件事情,弥补我从前的荒唐和轻薄。我想了很久,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我要为你举行一个独奏会。请别拒绝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86ah5yum&width=500&height=375&auto=0
马友友和伯恩斯坦以及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

被西方媒体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马友友,居然没有任何音乐学院的毕业文凭。虽然他已获15个格莱美大奖,却一直拒绝登上领奖台。《时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马友友是古典乐坛的宠儿,也是最受争议的叛逆者。几十年来,这位华裔音乐家走过了一条艰难的人生孤旅。而他的爱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样,如天籁之音,充满梦幻般的色彩……

“一吻之赌”失掉初恋

马友友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音乐教育家,母亲是歌唱家。4岁时,父亲把他领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乐谱交给他。马友友对音乐的痴迷让人吃惊:两年时间,他练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压出了一片坑凹。

6岁时,马友友来到美国,跟著名指挥家斯坦恩同台演出。演奏完毕,观众把疯狂的掌声送给了这位音乐神童。【视频见开头】

几年后,在斯坦恩的劝导下,9岁的马友友决定进入正规的音乐学院学习。那时马友友已经跟许多名家合作演出过,出了个人专辑,上了畅销排行榜,已颇负盛名。但是,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的他开始放纵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长发,开始旷课、抽烟、酗酒……

一个周末,马友友在百无聊赖时参加了一个同学的生日派对。朋友同他打赌,谁能在晚上12点时得到一个叫吉儿的女孩的吻,那么第二天他就可以获得两张NBA的入场券和一整块外卖海鲜比萨饼。

马友友对吉儿一无所知,只听说她是才女,从小在欧洲长大。还有她因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绰号。可是,当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时候,手心却开始冒汗,这是“派对王子”从来没有过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却主动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儿,很高兴认识你,YOYOMA(马友友的英文名)。”

入夜,晚风有些清凉,吉儿给马友友讲起一个故事:“14岁生日的时候,我在维也纳得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那是一个大提琴独奏会。大幕拉开后,是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少年。在钢琴的伴奏下,他老练地开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对父母说,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是我见过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国,到了纽约,试图再寻找那个少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再也没有查到他音乐会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听说了他在朱丽亚音乐学院就读的消息,你可以想象我的兴奋……”

听了吉儿的一席话,马友友良久无言———那个少年之所以销声匿迹,是因为他正沉湎于各色派对和酒会中的缘故。12点到了,几个朋友在远处叫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儿,转身离去。 

第二天,马友友得到了NBA门票和比萨饼,可是他一点儿都不快乐。而吉儿知道那个晚上的内幕后觉得很受伤。她给马友友送来一封信,信中夹着那张她14岁生日时马友友的音乐会门票。她只写了一句话:“我后悔回到美国,你摔碎了我的梦。”

吉儿的信让马友友深受震动,一番痛苦思考后,他决心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1972年春,17岁的马友友决定从朱丽亚音乐学院辍学。院长握着他的手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让自己的音乐理想湮灭?”马友友回答很简单:“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没有资格继续做一个音乐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儿要回欧洲了。马友友听说后赶到机场送行,却没有勇气向她当面道别。飞机离去后,这个少年久久徘徊于机场外的草坪,眼中噙满泪水。说起这段经历,马友友的母亲说:“那是他的初恋。吉儿走后,他痛苦了一大段时间,甚至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我告诉他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重新书写未来。于是,他考上了哈佛。”

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转眼间,马友友在哈佛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习惯低头思索走路的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他抬起头的一瞬间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换了眼镜。”她平静地看着他说。他张着嘴,什么都说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儿,他们分手4年后竟又重逢。吉儿还是那么热情和大方:“听说你在修人类学,这似乎跟大提琴无关呢!我修数学,刚刚入学。”与吉儿相遇后的那个晚上,马友友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把电话打到了吉儿的宿舍,吉儿的同室说她已回长岛家中了。

吉儿到家后意外地收到了马友友的信,里面是那张被保存多年的音乐会门票。在吉儿当年的留言旁边,贴了马友友这样的字条:“你离开我后,爱情和音乐似乎都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我放弃了大提琴已经快4年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还能否会拉琴。昨晚,我踌躇了一夜,我想要为你做一件事情,弥补我从前的荒唐和轻薄。我想了很久,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我要为你举行一个独奏会。请别拒绝我。”

马友友为吉儿所举行的独奏会是在学院小礼堂举行的。马友友这辈子从没有这样怯场过,他调音许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个音符。吉儿在台下耐心等着,她发现马友友的手抖得厉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温柔地问道:“亲爱的,你担心什么呢?”马友友憋红了脸说道:“我担心我演出失败,你又跑回欧洲。”吉儿在马友友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说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马友友受到了鼓励,第一个深沉的音符终于从他的手中滑出。同样是巴赫的《热情》,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热情》里饱含着男人深沉的渴望。当音乐终于停下的时候,吉儿走上了台,俯身在马友友的身边说:“4年前的那个晚上,我曾经对父母说过你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隐瞒了一句话,现在我补充上,我要嫁给他!”马友友的脸红了,激动地抱住他的梦中情人,拼命旋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67ck4ok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马友友/Proms/2015)

1974年,在哈佛大学生的反越战集会上,马友友在吉儿的鼓励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在那个上万人的集会上,他那首优美动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依的《悲惨世界》震撼了在场所有人。演出结束后,会场里一片寂静,许久,大家才从他美妙的意境中苏醒过来,长久地欢呼着“YO- YOMA”的名字,如痴如醉。那次集会使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力,他决定重出江湖。

爱妻助他走出阴霾

1978年,马友友与吉儿正式结婚。两年内,他们的一双宝贝儿女相继出世。吉儿放弃了在哈佛继续攻读数学博士的机会,做了一个贤妻良母。吉儿不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时所见的丛林音乐卡尔哈利的节奏为灵感,建议丈夫大胆尝试非洲音乐元素。一年后,承载着马友友全新创作理念的《Meyer》获得了该年度的格莱美大奖。

同年,马友友的4张新专辑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乐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灵感》专辑,由于对巴赫的全新诠释风靡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界一个伟大改革,为古老的经典曲目赋予了新的生命。许多现代音乐评论家指出,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国界、战争、宗教,琴声里饱含了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震撼……

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马友友处于事业顶峰之际,却遭受了一场重大的危机。而在最艰难的时候,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儿。

由于马友友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民乐、通俗乐甚至边缘乐器都融入了他的创作,触怒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1992年春,维也纳国家剧院宣布取消与他签订的演出合约。同时,马友友的恩师,也是他最依赖和崇敬的指挥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绝与他同台演出。电话中,他对马友友说:“孩子,你在自以为是的轨道上滑行得太远了,难道你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

马友友无声地放下了电话,被迷茫和孤独彻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吉儿第一次听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头的工作,飞到了丈夫身边。

吉儿像母亲一样地摸着马友友的头说:“贝多芬说过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你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当时的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最佳组合,你不愿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音乐存在过!你没有错,这不是一个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赖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马友友酝酿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专辑终于问世。经过旷日持久的论战,格莱美第12次给他“加冕”。2000年,他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提琴曲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2004年春,马友友再次获得43届格莱美大奖。迫于公众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维也纳国家剧院再次向马友友发出邀请。

2005年春,马友友在回答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说到他和吉儿的婚姻:“我庆幸拥有了这样一位集美丽、智慧和爱于一身的女性为伴侣。我们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离开谁都不是琴,都不成音乐……” (据《婚姻与家庭》詹蒙/文)

马友友:音乐即哲学


   卷首:7岁起先后在五任美国总统面前拉琴、16次格莱美音乐大奖的奖座、1999年纽约曼哈顿东46街与第五大道交叉的路牌曾暂时性地换成“马友友路”(Yo-Yo Ma Way)、2011年初象征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奖章”......这些都没让马友友端起丝毫架子。2011年9月初,本刊记者在伦敦与大提琴家见面。尽管已受访一整天,马友友见到记者还是主动迎上来,嘘寒问暖。他的新专辑《圈羊四重奏》(The Goat Rodeo Session)将于10月17日做全球发行。这一次,他与另外三位音乐伙伴录下的是美式乡村音乐。录音期间,四个人之间互起绰号。马友友在大伙儿心目中高瞻远瞩,而且他的琴音总像在天际翱翔,因而他叫“老鹰”。

  采访后没几天,传来新消息:56岁的马友友,今年12月又要走上领奖台—他将与美国老牌歌手尼尔·戴蒙、百老汇名女伶芭芭拉·库克、爵士乐大师桑尼·罗林斯和好莱坞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一起,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手中接过“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但他听说自己获奖的消息时,只是谦虚一句,“我还年轻,获这样一个奖还太早”。

 我选择做“人”

  我在巴黎出生,父亲从上海来,母亲是香港人,我们5岁就搬到了纽约。最初我和姐姐跟随父亲学小提琴,我4岁时跟父母说,想要换一种体型大点的乐器学,其实当时我喜欢的是低音提琴。父母跟我讲条件:只要我不再嚷着换别的乐器,他们就让我学大提琴。我最初练习的乐曲就是巴赫无伴奏组曲的简化版,父亲让我一小节一小节地记谱,到晚上睡觉之前还开着巴赫的音乐帮我们“放松”。我记得练了一年后,就能记住一半乐谱了。结果是很早—1983年我就第一次录下了这套巴赫无伴奏组曲。后来父亲临终时,我为他拉了最后一遍第五首中的“萨拉班德”舞曲。这一段曲子,我在2002年“9·11”一周年纪念日时,也在世贸双子塔的遗址上拉过。

  搬到纽约不久,很偶然的,我有机会在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师卡萨尔斯面前拉琴。7岁时,他推荐了我和姐姐一起在华盛顿的一场募款活动上演出,当时坐在观众席上的有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艾森豪威尔。卡萨尔斯(西班牙大提琴家)是我早期的偶像,他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音乐家,再次才是大提琴家”。

  我是在纽约长大的,那时候我常背着琴骑自行车来来回回,我很怀念那段时光。

  人们常问我,到底我算是哪国人?其实我倾向于把自己看成就是“人”一个。记得小时候,有过很多疑惑,法国人跟我说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最伟大,我父母跟我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后来我美国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美国最伟大。7岁时我想得到具体的答案,不可能他们说的全是对的吧?慢慢地我就开始想:每个人看事情都是不一样的。非要我去选择当中国人、法国人或者是美国人,压力都太大了,结果我的选择是不选。


我的反叛天性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读的是亚瑟王、罗宾汉和福尔摩斯的故事。亚瑟王的故事告诉我:每一段时光都只是短暂一瞬,巫师默林只活一阵子,然后就回去睡八百年的觉了。肯尼迪遇刺后,她的遗孀在一次访问中将肯尼迪时期的美国比喻成“卡米洛”圣城:不在于永恒,但充满乐观和希望。罗宾汉是代表社会公正的冒险者,这马上就吸引住了我体内的反叛天性。福尔摩斯最重要的是他能解决问题,能通过观察和博学做出推理,就像诸葛亮的谋略。

  我很想念艾萨克·斯特恩。他听过我拉琴后,就说服了我家里人,让我跟朱利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家莱昂纳多·罗斯学琴。15岁高中毕业后,我进了“朱利亚”,可跟别的孩子相比,我一直不爱守规矩,好几次下雨还把琴留在外面。好像我真是不大爱惜我的琴呢—后来我拉一把1733年制造的琴,1999年忘在了纽约一辆出租车里了。当时我要到卡内基音乐厅去放东西,已经快迟到了,所以下车很匆忙。我和太太都急坏了。幸亏我留了出租车的收据—记得一定要拿收据!好心人帮忙在五个小时以内就找回来了,大提琴完好无损。我拉的另一把琴也很有意义:是杰奎琳·杜普蕾(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临终前说明要留给我的,现在我主要用来拉巴洛克作品。

  每次出去演出,我都要给我的琴单独买张机票—而且经常是一等舱的坐位。有一趟航班甚至用渔网把琴捆了严实,看着就像一头困兽似的。

  在“朱利亚”时期,最大的收获是我跟钢琴家艾曼纽尔·埃克斯成了好朋友。离开“朱利亚”后,我考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我不想局限在音乐厅的演奏和练习中,想学得更多。可是一个学期都没过完,我就瞒着父母换到了当时我姐姐学习的哈佛大学里—我青春期的反叛是出了名的。

  其实在进哈佛之前还有一段插曲:卡萨尔斯邀请我去参加他当总监的一个音乐节,那是1972年,我结识了在音乐节帮忙的吉尔·霍纳,结果是一连四个夏天我都跑到这个音乐节上去待着—后来我和吉尔成了家。

  在哈佛我学的是人文专业,同时也继续跟着两位老师学大提琴。跟同班同学组了个三重奏,整个大学时期我们都有不间断的演出。当时我让老师们很头疼,因为我不爱钻研技巧。1976年,我参加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示范的大师班,他不像别人那样不断夸奖我,而是很严厉地要求我,教我要用琴弓把作品的灵魂给“拉”出来。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哈佛当了两年“驻校艺术家”。22岁时,我和波士顿交响乐团第一次开始合作录音,到现在我们一起录下过50多张唱片了。

  我想对于不同人,什么是古典音乐、怎么才是认真对待音乐,存在不同的看法。就我而言,我一向好奇,到现在还是那个不停提问“为什么”的小孩。而我之所以对我的“第一音乐语汇”—即古典音乐的感觉越来越深,正来源于我对不同音乐领域的探索:在那个过程中—比如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体验皮亚佐拉(阿根廷著名作曲家)的阿根廷时,看到人们在墓地上约会和野餐、在探戈俱乐部里看到90岁的老人弹起钢琴来依然激情如火—这些,让我感觉自己离“人类”更近一些。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身为音乐家的价值所在。1993年我到了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去,跟丛林土著人们一块录音。我给他们拉琴,也跟他们学玩一些当地乐器。自从1998年创办“丝路计划”开始,通过亚、非、美洲交互的文化传递,我慢慢开始了解地理与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也许频繁在世界各地巡演、频繁录制唱片是许多音乐家的梦想,但在听说了“中国西部发现凯尔特人五千年前木乃伊”这样的新闻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无知,要学的还有太多。我二三十岁的时候会因为自己游历广泛而沾沾自喜,可那只不过在原地绕圈子而已。我的“丝路计划”中,各地的乐器、旋律和音乐传统共冶一炉,我想这也算是对全球化的一种思考,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把我最关心的两样放到了一起,那就是“音乐”和“人类”。

“一切都是动真格的了”

    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成家、生子,自此后,我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完全改变。忽然间,“一切都是动真格的了”,你不能再流离浪荡,要负起责任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你不再相信青春可以无穷无尽。还有就是我父母去世后,我马上感到担子都到我肩上来了。

  可是因为到处去演出,30年里大概有20年我都是离家在外的,那样一来照顾整个家的重担其实都落到我太太肩上了。她很好,每次我离家她从来不让我感到负疚,而我总是尽可能留出更多时间待在麻省的家里,和两个孩子一起开玩笑—那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刻。作为父亲,我特别享受跟两个孩子一块上《罗杰斯先生和他的邻舍》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弗莱德·罗杰斯(Fred Rogers)是我的一个了不起的榜样。

  这个月将要全球发行的新专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四个音乐家,因为交互的友情走到一起来,真心相待,彼此的信任到达了“我的家是你的家”的地步。因而,对方喜欢什么,彼此都能完全接纳。信任对方的品位,信任友情时,就不再存在“自我”的问题了,大家绝对平等,自在随意地互相批评。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就连唱片公司也都不会指手画脚说:“拜托,请弄得商业化一些”—公司听过了我们的合作也很满意。我的这些音乐家同伴们,才华横溢,每个人都会不同的乐器,而且都懂得即兴。我反倒像是他们的客人:“来啊,加入我们吧!”

  他们给我起各种绰号,我们之间玩笑不断。埃德加·迈尔(低音提琴家)和我20多年朋友了,他和“丝路合奏团”也一起合作过。后来我们与马克·奥康纳还录过两回传统民族音乐—那可以说是我最初碰触阿巴拉契亚音乐(美国东部山脉,但传统音乐受到欧洲和非洲音乐的影响)。新专辑里面的“蓝草”音乐,算是传统提琴音乐领域中的另一个分支吧。七年前,埃德加给我写信说,我应该认识一下克里斯·提尔(曼陀铃演奏家),他简直了不得。可是到真正和克里斯碰面,已经是四年之后了:我请埃德加和克里斯一起录制了名为《欢乐与和平之歌》的专辑(2008年),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克里斯。专辑里面蕾内·费莱明有一段女高音,克里斯弹曼陀铃。蕾内忽然说了一句:要是能来一段民间调子就好了。克里斯马上就即兴了一段,放到音乐里,就是极其“对”的感觉。那是他还不到30岁,天不怕地不怕,精力旺盛,想到就能做到,在思维与行动之间几乎不存在过渡。他听得到任何微小的细节,他能弹奏巴赫,弹得极好。

  我与David Zinman(纽约一指挥家)、和“丝路合奏团”的所有乐手们都有着与此相似的互相信任。如果我热爱和这些人合作,也就希望能达到这种深层的信任。达到这种信任,也有前提,比如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在一起,为某一样比“自我”更大的事情而努力;任何人有不同想法,我们就一起去尝试。我们要呈现的是力量的合体,假如有人感觉虚弱,我们就会一起帮助他度过困境。我们互相之间彼此尊重,不会撕破脸皮叫嚣,就像和睦一家子。我们也关心彼此的生活,埃德加、斯图瓦特都有儿子,克里斯没结婚,但我们都知道他在约会。谁也不会说“我不想提这破事”。

  我们都知道这会是一辈子的友情。10年后再见,我们也会是一样的。

艺术家的责任

  我太太常说,你怎么从来不看小说?年轻时我会为了讨她欢心,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读很多别的小说。只是我觉得,我的生活本身已经像小说:每次演绎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我都要投入一个虚构的世界,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去相信这个他人的世界。

  随着年纪越大,我慢慢意识到:很快—其实已经在发生—年轻人会越来越多,老年人将慢慢退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想,其中一种幸福是看着年轻人获得成功。我所定义的文化,是发自人类最内心的表达。文化,最重要的不是被创造了出来,而是诞生之后,存活于人心之中。作为表演者,我要做的并不是要把一段乐曲演奏得天衣无缝,而是要确认在那里聆听的你,也投入并喜欢这段曲子,并也开始去思考这段乐曲的来龙去脉。教育和文化说到底就是一回事:创造能存留于记忆中的事物。它们将真正在你心底活着,令你受用一生。

  艺术家是不是该介入政治社会事务呢?我选择全身心投入到文化领域之内,身不在政治。我同时也知道,政治是一记沉重而巨大的棒槌,难免会把部分人遗忘掉。没有一种政治能令每个人都得到公正的对待。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是不可衡量的,文化就在此时出现,尝试去阐释不易衡量的事物:内心、感情等。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人类生活的三大引擎之间,需要彼此认同。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我和帕尔曼等受邀做演奏,当时天气太冷,根本保证不了乐器的音色,琴弦也容易断掉。当时我们确实也在“真拉”,但同时也在播放我们两天前预先录好的录音,外面听到的主要就是录音了。那实在是无奈之下的解决方式。

  同一年,奥巴马聘任我为其政府“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的成员,我和查克·克罗斯(美国写实主义摄影师)、达米恩·沃策尔(舞蹈家)用了一年半时间,在写一份关于“艺术及其社会角色”的文件。最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梦想,但估计在当前的经济气候下不大可能实现:打算成立“艺术家核心联盟”,这将是第一次尝试艺术家和财团之间的合作。

  接下来我们会到美国各地去,比如10月初到芝加哥,将有想法的人和行动者“撮合”到一起,将我们对于文化和教育的观念传输到各个城市中去。

  我始终相信,艺术与科学都是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全是哲学的分支。这些领域实质上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真相的探求。我们对此理解得越多,就越是能整合出连贯的思路。那种探求是对人类的安抚:空气流动,触动体肤,能量也流通起来。(撰文 | 本刊特约记者 张璐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71ahg5z2&width=500&height=375&auto=0
《睡吧,我的宝贝》(Slumber My Darling)

欢迎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进群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上)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