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了东北小城,她才是相亲鄙视链的底端丨人间

荒木 人间theLivings 2019-11-14

在这里,相亲时彼此谈到“条件”,总会被具象为各种“身份”——如果没有“公务员”“事业编”“中石油”“中海油”“电业局”“烟草公司”这样“高大上”的标签,无论男女,在相亲市场上就是被鄙视的对象。


配图 |《早子小姐单身中》剧照





莎士比亚说:“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姜晓雪对我说,那天,自己在“绿丝”咖啡馆里结束了又一次相亲、推门走出来的时候,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绿丝”算是鹤岗这座边境小城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连锁咖啡馆,坐落在本地最大的购物中心“时代广场”右侧,另一个姜晓雪能叫得上名来的咖啡馆,是位于鹤伊公路13公里处的“慢咖啡”,不开车的话,想要去那里十分费劲。在“绿丝”没有开起来之前,这座小城青年们的相亲地点大多集中在市中心转盘道路旁的肯德基,另外一些不讲究“品味”的男人,干脆直接约在傍晚的东北菜馆,边吃边聊。觉得合适,就趁着夜色送姑娘回家,路上“进一步了解”;觉得不合适,直接一拍两散,再不相见。“绿丝”开业后之后,那些从外地回乡的鹤岗青年,以及来到鹤岗的外地青年,便将相亲主战场转移到了这里。姜晓雪对于这个咖啡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花花绿绿的色彩搭配,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旧旧的小摆件,以及那些放置在书架上“故作文艺”的图书,无非都只是相亲的背景而已。她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这样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环境里,以机敏的眼光找到那个不知道会从何处到来的灵魂伴侣。从2016年咖啡馆开业以来,姜晓雪在那个靠近路边窗子的固定座位上,一共“会见”了13位男士,每一次她都会点一杯同样的卡布奇诺,但每一次与她会面的人,却都不是那个她寻找了多年的人。大部分的男士在见面之后就成为陌路,少数几个的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姜晓雪不止一次地问过亲戚朋友同学,是不是她自己的眼光太高,是不是她把爱情憧憬得过于美好,所以才总是在爱情的路上徘徊不前。而她身边的同龄人、尤其是和她一样有过多次相亲经验的朋友,总是告诉她:问题可能并不出在你身上。这一次,姜晓雪对相亲对象的“社会条件”不够满意——当然,她又强调说,“条件”好坏其实并不是自己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何况在鹤岗这样一座经济衰颓的边境小城,再好的条件也未必是真正的“好”——更重要的,还是觉得这个男生有点儿磕碜(),这一点是她绝对不能忍受的:姜晓雪理想伴侣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人得“能看得下去”,“毕竟是要面对着面过一辈子的人,颜值当然很重要,也不是要有多帅,像李现那么帅是不可能的,但起码得符合我的审美标准”。这次相亲让姜晓雪很颓,“好像是整个生命的拐点”,现在,身心俱疲的她决定把相亲这件事从自己的人生中抠掉。




在没回鹤岗之前,姜晓雪曾经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经历。2012年,大三的她和比自己小一级的师弟走到了一起。校园的爱情大都是纯真热烈却又脆弱,在大学毕业后的第3个月,两个人分手了。在这个事上,她觉得自己对师弟的亏欠可能更多一些——2013年7月,姜晓雪从沈阳的一个专科学校毕业,但是时运不济,一直没能在沈阳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9月20日,姜晓雪决定“回家”。姜晓雪视这一天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节点,“永远都会记得”。“有时候感觉事情挺寸的,要是我回去的时候我姐夫没有去世,我也就不会在家里待那么久,要是不在家里待那么久,就肯定会错过编外人员的招考,那我就肯定会跑回沈阳,我们俩也许就不会分手了。”“回家”这个决定,对于当时的姜晓雪来说,远没有只在异地的校园里求学几年、毕业后就回家的同学们那么轻松愉悦。早在2006年,中考落榜的姜晓雪就来了沈阳,进了一所中专学校。从边陲小城到东北大都市,生活的跨度不仅绵延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中,更多的凝聚在命运的淬变之上。沈阳填充了姜晓雪的整个青春岁月,这座城市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绚烂。姜晓雪对于沈阳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分手之后,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彻底“完犊子”了——不只是爱情的幻灭让她在精神上陷入荒芜,小城生活的枯燥也把她打入了无可逃避的深牢。刚回家时,当她习惯性地打开手机软件想要点份外卖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早已席卷全国的APP却把这座东北小城遗忘了。那一刻,姜晓雪看着手机,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起来。


想要把人拴在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婚生子,立业安家。姜晓雪的父亲深谙此道,于是,从姜晓雪参加工作开始,相亲之路就缓缓地在她面前展开了。只是她没想到,这条道路竟然会如此绵延曲折。姜晓雪人生中的第一次相亲是在12月份,下午4点,天已经黑透了。她坐在肯德基二楼靠窗的位子上看着外面四散的灯光,感觉有些恍惚,人群聚在一起哄闹的声音裹挟在炸鸡和汉堡的味道里,熏得她有点想吐。对面的男生刚刚从哈尔滨的一所普通大学毕业,考到了市电业局。在垄断国企工作的员工,收入可观,福利丰厚,工作轻松,在鹤岗通常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个男生理所当然地“趾高气昂”着,半个小时里,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递过来。姜晓雪觉得他像是个“重度话痨”,更令她讨厌的是,他总是在拐弯抹角地打探她的隐私。最后,没了耐心烦的姜晓雪甩出了自己的工资数字,那男生目瞪口呆,她拎着包蹦蹦跳跳地溜走了。姜晓雪没有说谎,对于不喜欢的男生,也着实没什么说谎的必要——虽然那时她进了市里的机关单位工作,说起来,每日出入的都是“委办局”,结交的都是“体面人”,实际上,都是“花架子”而已,因为她只是“编外人员”,网友口中的“临时工”,待遇只有四险,没有公积金,每月到手的工资,实打实的1100块钱。本来是个软肋,姜晓雪却意外地发现了它的“妙用”,后来每当遇见让她反感的相亲对象,她就抛出自己的工资收入数字去打击对方的兴趣。




“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何选择,就去抛硬币吧,不是因为它能给你正确答案,而是因为在硬币被抛到空中的那一刻,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姜晓雪起初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可一旦她想把这个道理套用到自己的相亲时,瞬间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很多时候,生活所给予自己的并不是二选一的选项,而是更加复杂,“当你要面临八选一、十六选一,甚至更多选一的时候,无论怎么把钢镚往天上扔,你也没法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你已经凌乱了,茫然了,之前在心中设定的标准在数不清的冲击中,垮掉了”。在她的认知里,谈恋爱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相亲则是以“条件”为开端,虽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结婚,但二者总有些什么地方不太一样,或者说,对于相亲,她始终心有不甘。她不知道究竟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稀里糊涂的状态,让她在刚回到鹤岗时对自己在相亲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缺少明确的认知。那时姜晓雪从没觉得自己处在相亲鄙视链的底端,她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一定是‘剩男不剩女’的,女人只要不疯不傻,总会嫁出去的,何况我长得也不难看,虽然不是正式公务员,也总归是政府里的人”。可在2015年,方明的出现,敲碎了她对于自己的想象。方明是佳木斯人,虽然紧挨着鹤岗,佳木斯却足以算作“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底气,又有“公务员”身份的加持,方明在见面之初就给姜晓雪留下了很高傲的印象——不是不礼貌,而是太礼貌。在聊天时,方明处处都刻意显示出东北男人应具备的“爷们”和“礼数”,这种做派让姜晓雪浑身难受,“他好像一直用眼睛瞟着我,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还有浓郁到要爆炸的优越感让我很不爽”。姜晓雪说自己只是个“临时工”时候,方明的脸上显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惊诧——虽然只有一瞬,并且很快就被礼貌性的微笑覆盖掉了——可那一瞬,却让姜晓雪第一次切身认识到自己“身份”的尴尬。于是,聊到一半,姜晓雪找了个借口,落荒而逃。打一参加工作,单位的领导和父亲就时不时劝姜晓雪,“努努力,考个公务员”。可她之前从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方明这个略带鄙视的神情出现。“我告诉我自己,姜晓雪,你不能再混下去了!”


于是,在回到鹤岗第2个年头,姜晓雪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公务员考试。作为老少边穷地区中的“边”,鹤岗每年都会以比较低的条件对外公开招考职位,所以像姜晓雪这些“专科”出身的人,也依然有机会在这个“十八线小城市”里鱼跃龙门,进入“体制”。虽然以“小城”为修饰语的“体制”好像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受到追捧,但这却是姜晓雪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除了工作稳定、工资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真正让姜晓雪想要进入“体制”的原因,就是她在相亲过程中受到了太多像方明这样的“鄙视”。在这里,相亲时彼此谈到“条件”,总会被具象为各种“身份”,如果没有“公务员”“事业编”“中石油”“中海油”“电业局”“烟草公司”这样“高大上”的标签,无论男女,在相亲市场上就是被鄙视的对象。理想中的“爱情”可以超越身份的设定,可一旦落实到“婚姻”上,所有能被超越的东西,就摇身一变成为计较得失的算盘,每个人都在心里拨动着算珠,一阵噼里啪啦过后,“合适”与否,也就彼此心知肚明了。但通向“体制”的路并不那么平坦,对姜晓雪而言甚至有些过于艰难。“我也想学,可是学不下去”,每次摊开复习资料,她就会觉得很无聊,不知道有什么意义,“那些图形什么的好像鬼画符,我怎么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利,姜晓雪又淡然了:“反正学不下去,还不如顺其自然的好。其实后来想想,我也能理解方明,之前我在相亲的时候,也因为对方不是‘体制内’的人而不想见,这可能就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在所有的季节里,姜晓雪最不喜欢春天。生机盎然或者万物复苏,也抵不过鹤岗颠三倒四的气温变化,刚要融化的土地旋即被冰封,和煦的春风随时被寒流赶跑,这是一个有些混乱的季节,令人厌烦。2016年春天,姜晓雪的母亲因肺癌恶化离开了人世。送母亲走的那天,天蓝气清,在清晨的悲伤里,她亲眼看着母亲被推进火化炉,不久,一阵青烟飘起,然后默默消散。这一瞬间,她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两年半之前为什么会选择回到鹤岗。姜晓雪之前一直将影响她人生节点选择的因素归结于父亲的保守和自私——比如,从小就对军队充满着向往的她,本来在大三那年已经一只脚踏进部队大门,可远在鹤岗的父亲一通电话,就打消了她的选择;毕业之后,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的她还想在沈阳再“挣扎”一下的时候,也是在鹤岗的父亲一通电话,把她叫回了这个她曾经以为再也不会回来的老家。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姜晓雪却突然意识到,与其说是父亲把她拉回鹤岗,倒不如说是她选择了父亲,或者说,是她自己在“有其他可能的人生”和“孤独地生活在边境小城的父亲”之间,选择了后者。姜晓雪7岁那年,父母因为感情问题分道扬镳,她被法院判给了父亲。离婚后母亲独自一人南下沈阳打工,此后的9年时间里,父亲是她唯一的依靠,直到初中毕业,她才在母亲的引领下离开鹤岗,走出父亲的庇护。所以,当她想要去当兵的时候,想要在沈阳闯荡的时候,听见父亲在电话里剩下的唯一一句“回家吧”,心底深处就软了,不由自主地选择了遵守。情感的幽深需要时间去体会,而选择在那个时间回鹤岗,也有很现实的原因。2013年姜晓雪毕业之前,母亲被确诊为肺癌,一个人过了大半辈子的母亲无法在沈阳再给予她照料,父亲便成为了她最后的港湾,“女孩子,不要在外面瞎胡跑,守家在地,安安稳稳的,挺好”。在母亲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虽然不再有夫妻的名分,但父亲依旧陪伴在她的左右。两年半的时间里,父亲毫无怨言地带着母亲去医院求诊治疗,从母亲住院后的喂汤喂药、端屎端尿,再到后事料理,都是父亲一人操持。姜晓雪在那段本应忙乱不迭的时光里,却感受到了亲情里久违的宁静与坦然,她觉得人生在世,真正重要的东西大抵如此。在煤矿干了一辈子的父亲没有什么嗜好,就是喜欢下班后就着花生米、小拌菜,抿两口鹤岗本地产的纯粮食酿的散装白酒,图一点短暂的自在。姜晓雪自己也是个“酒腻子”,经常在晚上陪父亲小酌两杯,父女二人东拉西扯,唠唠一天里发生的事儿,然后晕乎乎地睡上一觉。唠嗑中当然少不了提到相亲的事儿,虽然当初推着她去相亲的是父亲,可他却真的怕姜晓雪自暴自弃,把人生大事草草应付了事,总是嘟囔着,“要遇到真正对你好的才行,这种事儿急不来”。实际上,姜晓雪暗地里也把父亲的意见当作标准,母亲临终前父亲的倾尽全力,让她开始重新认识了这个男人,并把他当做未来丈夫的模板,“我觉得我应该找个这样的男人,有担当,有情义”。可似乎越是这样想,她就越不能真正相信相亲的效用,“就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新思考,是不是还要相亲?”她有时相信“姻缘天定”,但又知道不能“画地为牢”——“难不成,爱情真的会突然来敲门?我还是得一个接一个地见”。




姜晓雪这些年的相亲范围不可不谓之广泛:从男方的职业上来说,警察,法官,医生,教师,私人老板,工人,应有尽有——特别是警察,她几乎和所有的警种打过交道,缉毒警,刑警,交警,法警,狱警,民警,铁警;从地域上看,鹤岗市区,萝北绥滨两县,宝泉岭农场,甚至于邻近的城市,无一不在她的“网络”之内。广泛撒网是有了,可那条想要的鱼却始终没有捞出来。如此大面积的“捕捞”,姜晓雪的心气在一点点耗尽,对于另一半的期待越来越低,到后来,有些家人安排的相亲,她直接拒绝见面。可在小城的熟人社会里,很多相亲是由同事、朋友、领导给牵桥搭线撮合的,为了维系人际关系,她实在是没有拒绝的底气,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在众多的相亲对象中,不是没有人能够撩动姜晓雪的心弦。2017年5月,鹤岗的春天刚来不久,就又被一阵寒风匆忙赶走,没来得及发芽的叶子重新缩在枝丫里。姜晓雪出了门,坐在“绿丝”靠窗的座位上,将深红色的呢子大衣板正地叠好,放在背后。坐在她对面的,是朋友介绍的相亲对象,王家河,27岁,铁路警察。姜晓雪是那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从进了“绿丝”的门,她的目光就牢牢锁定在了王家河的身上。这个男人肤色很白,跟平时在火车上见到的黝黑的铁路警察不太一样,远远地看去,五官端正,英气逼人,虽然坐着,也能看出来个头很高,姜晓雪心里一暖,向对方微微笑着,优雅地走了过去。之前,朋友想要告诉她男方的基本信息时,她明确地制止了。她告诉朋友,只要告知见面时间地点就好,其他的一切都等见面后她自己了解,以免丧失“神秘感”。姜晓雪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不是这么想,她吃过太多“介绍人”的亏。她对于介绍人的信任是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的:同龄的朋友最高;其次是父亲;再往下是领导、同事;最后是各种亲戚。如果男方是隔着好几层关系转着弯儿介绍来的,她一般都是直接回绝——不是对方一定不好,而是几个介绍人在中间传话的过程中,难免会歪曲真相。之前的一次就是,对方是她“小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亲戚的孩子”,小姑没见过,小姑的朋友没见过,小姑的朋友的朋友也没见过,但是经人说,对方1米9的大个头,长相英俊不凡,在市里二院做医生,条件很不错。姜晓雪想,那就先加个微信吧。微信很快通过了,她第一时间翻对方的朋友圈,看见里面总有一个小胖子的自拍,个头不超过1米75,于是她单刀直入,问对方:这是你吗?对方很爽快地承认:是呀。姜晓雪心想,个头对不上,工作总没问题吧?可聊了一会儿,小伙子说他在医院是做设备维修的。姜晓雪一听,得,维修设备的也穿白大褂,说是医生也没什么问题,不怪他。于是,姜晓雪开始在相亲时,开始选择什么都不了解就去“单刀赴会”,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她“不正常”,父亲也说她简直就像个没头的苍蝇,胡乱撞。可姜晓雪心里却有着自己的考量:这样做可以尽量地弱化相亲的“仪式感”,要不,即使男方再好,自己也总觉得“差点意思”。


两个月后,姜晓雪和王家河以不太体面的方式结束了他们之间短暂的恋爱关系。先是姜晓雪单方面提出分手,王家河不同意,跑到姜晓雪的家里大闹一场,发泄完毕后,又哭着喊着说:“姜晓雪,你是个什么东西,在一起是两个人的事儿,分手凭什么你一个人说了算?!”姜晓雪只是在旁边冷漠地看着他表演,不为所动。“分手主要是性格不合,他那个人太大男子主义,说话的方式跟现在《中餐厅》里的黄晓明一样一样的,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得是他来做,我要做的就是听话。”对于这样一段插曲——姜晓雪甚至不愿意将之称呼为“爱情”——她后来反思:“主要还是当时太草率了,谁能想到那么好看的一张脸下面,竟然藏着那么吓人的性格。”这是姜晓雪的问题,也是小城里大部分不停相亲的年轻人的共性。他们像处在某种慌乱的急切之中,就像公司的HR(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希望通过快速的信息筛选和组合,立即判断出对方是否合适,如果满意,就赶紧确定关系,开始下一步流程,如果不甚合适,则立刻投入到下一场未知的“匹配”当中,已无悲喜。




2019年4月15日,鹤岗房价上了微博热搜,一夜之间,原本默默无名的边陲小城火遍全国。人们惊讶地发现,在东北的最东北处,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白菜价”“一万一套”刺激着公众的好奇心,也引发了一连串对于鹤岗经济衰退的讨论。看到热搜和铺天盖地的新闻,还有外地同学、朋友在微信上的连环追问,姜晓雪第一次有了自己身处在风暴中心的感觉,也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小城。房价的以讹传讹,很快就被澄清了,但人口流失,又一次被提起。从2001年到2017年,鹤岗市户籍人口减少约10万人,如果算上出市发展的人口,这个数字应该还会更多。人口流失的主力军是年轻人,“一般来说,上了大学之后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再考虑回鹤岗发展了,年轻人太少”,这是姜晓雪在经历了多次相亲失败后给自己的一个理由。周末,她偶尔会在“时代广场”逛街,看着空荡荡的商场,她会瞬间觉得未来无望,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究竟在哪个地方“猫着”,也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就要一个人孤单地走下去。更多的时候,她会怀念在沈阳的日子,随便走进一个商场,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青春洋溢的面孔,新鲜澎湃的活力,她会觉得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在那样的城市里,找对象肯定不是什么难事”。姜晓雪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理可循,但是如果研究一下北上广深的婚恋报告,也会发现,人口基数与相亲的成功率没有什么正相关关系,那些在其它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数据分析,在感情的世界里好像都失了灵。但不被情绪影响的时候,姜晓雪自己也承认,鹤岗的年轻人也有增多的苗头。近几年,小城提出“金鹤回岗”,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政策性的倾斜吸引了一大批鹤岗籍和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今年春天,鹤岗市公安局发布了《鹤岗市关于2019年度招警优惠政策》,最优条件已经达到了“一车一房”。


但姜晓雪还是决定不再相亲了,“就像挖掉了一个大毒瘤,我觉得浑身轻松”。她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生活本身:平时在单位上班,有工作要忙,虽然工资依然少得可怜,可至少是一件“正经营生”;下班在家陪父亲聊聊天,散散步,用手机打麻将游戏,或者跳郑多燕减肥操;周末的时候要么约上二三好友一起去宝泉岭,老头沟,名山等风景区转转,要么逛街,看电影,没有不安,没有焦虑。然而也会有某个瞬间,会让姜晓雪稍微不舒服一下——她喜欢看偶像剧,无论是什么类型都看,每次看完,都会有些说不清楚的怅惘和失落。剧里那些甜蜜到给她“暴击”的爱情,总是时刻提醒着她单身一人的情境,虽不至于“悲惨”,也总不能违心地安慰自己一个人也挺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被世界遗忘,那些新鲜的事物可能来得会稍晚一些,却终究会来。这座偏安于边疆的小城,经济依然低迷,转型之路艰难险阻,但也似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恢复肌理:外卖生意逐渐火爆起来,虽然相比其他城市而言价格稍显昂贵,但姜晓雪已经十分满意了;咖啡馆,健身房,电影院,甚至于密室逃脱之类的游戏房也在街巷里冒了出来,尽管只是零星一二,总归聊胜于无。不断归来的年轻人多少带回了些新的思想观念,催生着小城的新气象。而小城也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让漂浮在空中的人逐渐落地生根,体味到生活的本真。这里是根,是家,总有人深爱着它,眷恋着它,总有人愿意留下,也总有人会回来。只要在这里,就都是在认真且努力地生活,至于是不是会继续下沉,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也没有人去想。对于目前的人生状态,姜晓雪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如果你承认的话,我觉得这里就是世外桃源”,没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也没有大城市的兵荒马乱,“在大城市要承受太大的压力,可是鹤岗低房价,低物价,天蓝水清,悠闲自在。更重要的,这里再远,也是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在这儿能够活得舒舒服服,又有什么不好?”“有一天在路上走着,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有一个想法冲进脑袋里,我才开始觉得,我现在遇到的问题——相亲,以及找不到(对象)的问题——应该和我在哪个城市没有什么关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编辑 | 许智博点击联系人间编辑


荒 木

人世荒芜,唯木如此




  • 本文系网易新闻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1000元的稿酬。

  •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租房贷 催熟少年 | 网络金融 | 女大学生的毒虫男友

群聊魔鬼 | 月嫂回忆录 | 偷渡 | 健身房的坑 | 小野模

职校老师 | 保健品 | 改嫁 | 寻业中国 | 三大队 | 股市梦碎

大牛失业 | 卧底狱警 | 高考填志愿 | 中年男人的窝囊死亡

猩猩 |  赴美生子 | 下乡扶贫 外卖小哥 | 妻子骗我吸毒

吃不上药的人 | 黑在日本 | 再见警长穷人不配当公务员

离休干部病房 戒网瘾学校 | 无征兆灭门案婚姻保鲜期

中年危机 | 我放弃了科研 | 死刑倒计时 | 与巨婴离婚的女人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好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