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卖国贼”陆徵祥的救赎之路(上)

王民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陆徵祥,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外交家。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翻开历史教课书,这位曾经在清朝垮台后,担任过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的政要,却以“卖国贼”的形象跃然纸上。陆徵祥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那就是于1915年5月25日受袁世凯的派遣,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中国历史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不仅如此,袁世凯称帝后,陆徵祥继续出任外交总长,在这个短命王朝里俯首称臣,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陆微祥

然而,就是这位历史中的反派人物,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煊赫一时的外交总长、政府内阁总理,在晚年时却看破红尘、激流勇退、远离世俗、遁入空门,远赴比利时成为修士。他在22年的隐修生活中,用忏悔洗刷着自己的过失和罪责,用清苦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和灵魂,在默默的祈祷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我救赎,陆徵祥带着微笑终于走到了终点。

人生如戏,陆徵祥的一生似乎是一场悲剧,但是仔细品读过他的历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不一定非得伟大,但是可以做到崇高,陆徵祥的救赎之路让人明白了这个浅显但又非常深刻的道理。


开创民国新外交

陆徵祥,1871年生于上海;1884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1893年,奉派担任驻俄国大使馆翻译官。由于他能力出众,表现优异,1906年升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

《马关条约》原本

(现藏于台北故宫)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清廷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被陆徵祥视为国耻。

1897年,国内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1900年,陆徵祥的恩师许景澄等五位大臣,因进谏逆慈禧太后意,被当作内乱祸根的替罪羊而斩首。噩耗传来,陆徵祥不禁大哭失声,他立志要继承恩师的志愿,在外交上作番事业以御外侮。没有想到,第二年清廷即同入侵的八个国家签订了使国家蒙受奇耻大辱的《辛丑条约》。此刻,心生不满的陆徵祥在俄国愤然剪去发辫以示明志。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陆徵祥联合驻荷兰公使刘镜人于1911年12月31日发电,促清帝溥仪退位,陆徵祥因对清朝的不满举动而得到重用。当时组阁的总理唐绍仪不仅仅看中他是“大吏中首先剪发之一人”,而且认为他常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

1912年3月30日,陆徵祥从驻俄大使之职升迁返国,于1912年5月回国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从此,他由驻外使节进而掌握外交之枢机。他历任赵秉均内阁之外交总长、熊希龄内阁之外交总长;袁世凯称帝时,他以国务卿兼外交总长;1917年,任王士珍内阁之外交总长;1918年,又任段祺瑞内阁之外交总长、钱能训内阁之外交总长;1919年,他以外长任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1920年,辞外长职,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

陆徵祥上任后,踌躇满志,推动并领导了中国外交机构之改革,将清朝“外务部”改为民国外交部。一方面他革除时弊,着手改变清朝时期外行官僚办外交的陈规陋习,并设法修改清末累积的那些对外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改变中国外交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他努力吸取欧洲诸国之长,引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及培养德才并重的外交人才。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对中国外交进入现代化功不可没。

出任外长后,陆徵祥请人写了“不可忘记马关”几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室,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可是,在1915年袁世凯自封皇帝时,已经在野的陆徵祥竟然再次出任外交总长,代表中国与日本就《二十一条》谈判,并且签了字。如此巨大的反差,称呼他为“卖国贼”并不为过。

陆徵祥(前排左2)

清末民初的政治局势动荡起浮,当权者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换人。陆徵祥曾经多次出任外交总长,可想而知他的宏图大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更深刻地说,当时的国情、实力也并不具备振兴中国外交的条件。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是经常被人引用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对于一个弱国,对外并没有尊严的外交可言。然而这句至今仍然被人们常常提及的警世恒言,竟然是来自“卖国贼”陆徵祥的话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其实并不奇怪,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条件、地位、实力等的弱国状态,决定了中国在外交方面软弱、无奈、无能的表现及受欺负的事实。陆徵祥正是在内困外扰、内挤外压的时期出任外交总长,能够有如此精辟的总结,也正是来自他实践的真实感悟吧。

袁世凯

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同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秘密谈判。日本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陆徵祥代表中国签了字。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后为新闻界披露,激起国人上下一片喧哗。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愤怒的抗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陆徵祥明知道《二十一条》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签字之后的陆徵祥感到身心俱瘁。他对袁世凯说:“我签了字,也签了自己的死案。”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陆徵祥一辈子陷入自责当中,终身为此痛悔不已。

《二十一条》签订现场

左一曹汝霖,左二陆徵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陆徵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希望通过这次由战胜国主导的会议,能够扬眉吐气地站在胜利者的一方,摆脱不平等条约,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按理说可以在和谈中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哪知道那些大国早已经勾结串通一气,把中国山东当成礼物送给日本人了。陆徵祥和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并且硬顶住北洋政府压力,拒不签字。陆徵祥等一方面尽力向国内各界呼吁,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向北洋政府表示:宁辞职而不签字。

巴黎和会会议现场

1919年5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竟然被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悍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当时的北洋政府也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此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一场轰轰烈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的运动由此展开。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000多名师生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进行示威游行。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外交次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当学生游行队伍到达曹汝霖家时,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了赵家楼。随后,星星之火燃遍神洲大地,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及各界人士纷纷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等行动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抗议逮捕学生。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就是载入中国史册最著名的“五四运动”!

陆徵祥虽然没有受到冲击,但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软弱的性格使他左右为难。作为一名弱国外交官,对外不能为国家争得平等权利,对内又不为国人所谅解。那种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噬咬着他。

巴黎和会后,陆徵祥感到“世界正义终无伸张之日” “国事也没有可以乐观的日子”,入世一条路既然走不通,便只有出世了。从此陆徵祥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逆转,他于1920年毅然辞退官职,退出外交舞台,归隐于平民生活了。“弱国无外交”这个切肤之痛的感受,就是他留给后代的肺腑之言!

【写于2010年3月】

未完待续~

作者 | 王民伟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王民伟,自由撰稿人,钟爱外交史事方面的写作,曾出版《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作品专辑

1

申请“安乐死”的曾涌泉 (上)蜡炬成灰泪始干

2

申请“安乐死”的曾涌泉 (下)春蚕到死丝方尽

3

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细枝末节(上)

4

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细枝末节(下)

5

懂潮汕话,在泰国“畅通无阻”的中国大使

6

经历血腥宴会政变的中国大使(上)血溅王宫

7

经历血腥宴会政变的中国大使(下)化险为夷

8

墓碑的诉说(上)

9

墓碑的诉说(下)

10

(一)“28个半布尔什维克”,“半个”是谁?

11

(二)长征路上的“囚徒”

12

(三)“半个布尔什维克”的不凡人生

13

挪威国宴上的“中国皇后”

14

冯玉祥将军身边的卧底——赖亚力大使(上)

15

冯玉祥将军身边的卧底——赖亚力大使(下)

16

视金钱、官位为身外之物的王幼平大使(上)

17

视金钱、官位为身外之物的王幼平大使(下)

18

胡志明的总顾问——罗贵波大使(上)

19

胡志明的总顾问——罗贵波大使(下)

20

 文武双全的丁国钰大使(上)

21

 文武双全的丁国钰大使(下)

22

 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韩克华大使(上)

23

 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韩克华大使(下)

24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上)

25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中)

26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下)

27

历史照片后面的故事

28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一) 苏丹

29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二) 肯尼亚

30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三) 刚果(布)

31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一)

32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二)

33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三)

34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四)

35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五)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