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卖国贼”陆徵祥的救赎之路(下)

王民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皈依天主教


陆徵祥出身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在外国人办的教堂里工作。父亲每天早晚读圣经、做祈祷,生活简单而又规律。在耳濡目染之中,陆徵祥也成为一个基督教信徒。在上帝的“安排”下,陆徵祥后来改变了信仰,从信仰基督教皈依信仰天主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一段浪漫的异国婚姻所至。

陆徵祥在俄罗斯当外交官的时候,在交际场合结识了一位比利时女子——培德女士。培德小姐是比利时名媛,是一位比利时将军的孙女。培德才貌出众,具有皇室血统,见识高远,气质不凡。俩人一见钟情,不离不舍,上演了一场长达八年令人羡慕的爱情大戏。异国婚姻受到陆徵祥父亲的强烈反对,但是也无法阻止他们追求幸福的步伐。他们冲破重重阻力,于1899年结婚,而且还是按照天主教的礼仪结婚的。婚后原本信基督教的陆徵祥改信天主教。1911年10月,陆徵祥正式受洗加入天主教。在陆徵祥出任驻外使节期间,培德夫人成为他从事外交活动的好帮手。

在巴黎和会行前,陆徵祥曾经向培德夫人表示,要在和会上力争废除日本《二十一条》并收回日本强占山东的主权。但是巴黎和会是列强的“分赃会”,当然是拒绝中国的要求。此际陆徵祥竟对培德夫人的承诺“置诸脑后”,准备在和会上签字。然而就在签字当天,巴黎华侨和留学生将中国代表住处团团包围,阻止陆徵祥代表前去签字。因陆徵祥无法走出去,因此最终未在和会上签字。回国时,陆徵祥却受到爱国英雄式的盛大欢迎。当中国代表团从巴黎回国时,船到吴淞口便受到热烈欢迎,岸上立有几千人,高擎大书“欢迎不签字代表”的旗子,临风招展,盛极一时。

陆徵祥与妻子培德·博斐

后来培德夫人得悉丈夫未能签字的“真实原委”,心中有一种被丈夫欺骗愚弄的痛楚,她决定离开中国、离开丈夫,回法国后在巴黎养病。她临终时给陆徵祥写了一封遗书:“子欣,我的病大概没有希望了,亲爱的,你平生一切都对得住我,只是一件,我认为最不光彩(指签订《二十一条》一事);你这件事,不仅对不起我,也对不起你的国家,并且对不起上帝。我死了之后,你最好赶快到比国从前我学习的教堂里去服务,也许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还可望到天国去。子欣,永别了!”

培德夫人在1922年患重病后长期卧床,于1926年病逝。培德夫人逝世当天,陆徵祥便立刻辞去公职(中国驻瑞士公使)为夫人守丧。次年,护送夫人灵柩回到她的故乡布鲁塞尔,葬于皇族墓园。培德夫人下葬后,陆徵祥的世俗生活也就结束了。他认为进入修道院便可在精神上与夫人朝夕相处,永不分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死亡把我们分开了,修会生活又使我俩重新团圆,团圆而不可再分。”

圣安德隐修院

1927年10月,比利时西北古老城市布鲁日的天主教本笃会圣安德隐修院内,低沉缓慢的乐声配合着摇曳闪烁的灯光,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出。南文主教面前跪着十名虔诚的信徒,他们通过了隐修院数月的生活体验,已获准成为本笃会的新修士。此刻,南文主教正为他们举行“更衣礼”。本笃会是天主教中称得上最古老的一支教派,它以清苦简朴和顽固守旧闻名于世。

晚年在隐修院中准备弥撒圣祭的陆徵祥

一位56岁的中国老人在大厅里行更衣礼,正式成为隐修院的修士。他脱下穿惯了的西装革履,穿上宽松的修士黑色布袍。昔日向上翘的菱角胡和向下飘的诗人须都不见了,真可谓六根清净。甚至连名字也改了,叫天士比德。以后人们不再叫他陆徵祥,而称他比德兄弟。此时,他那对喜怒不形于色的小眼睛里,似乎隐隐透露出忧愁和迷惘的悲凉。在这位修士虔诚、善静和仿佛知命乐天的外表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就这样,陆徵祥沉浮于宦海十多年后,绝弃了世俗,开始了他清苦的修士生活。圣安德隐修院的生活十分清苦。陆徵祥已经不再是社会名流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真可谓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陆徵祥放弃了显贵的政治生涯和舒适安逸的生活,潜身本笃会隐修院的幽静中,全心全意地追求着上帝。他在近花甲之年,恪守院内教规,喝凉水、啃干面包,苦苦地学习拉丁文和必修的神学。在悠扬的钟声与虔诚的祷告声中,过起了极其清苦的隐修生活。

“所衣者黑色衣服,所食者足充饥止渴耳。两餐之外,不得进食。室内一桌一椅一榻,除经典书籍外,一无所有。”陆徵祥以老迈病弱之躯,摒除私心杂念、七情六欲,刻苦修行。1929年1月,初学期满。他立誓三愿:“绝财、绝色、绝意。”1932年,他又立誓,终身永留本笃会院中。1935年6月,陆徵祥苦修八年后,晋升为本笃会司铎,抵达宗教职业生涯的顶峰。

世俗的一切永远都离他远去了。这位风云一时的外交总长,竟然选择比利时一所修道院作为自己后半世的归宿,其中的秘密,外界人士始终不得其解。


魂系中华

然而,当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远在欧洲的陆徵祥再也无法心静如水了。他并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国,已是风烛残年的陆徵祥,仍然以一己之力为祖国作着默默的贡献。

他主编了《益世报海外通讯》,并以“木兰”为笔名撰写文章,向欧洲介绍中国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况,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他写道:“我们中国为求自己生存而战,也为保存文化和文明而战,我们中国是在为全世界的公义和利益而战。”他呼吁道:“不要间接地帮助日本空军杀害我们……你们为你孩子买日本玩具,但你付出的钱马上就会变成上千上万的炸弹落在我们国土上,使我们幼小的孩子惨遭杀害……”

1940年5月,德国纳粹占领了比利时。希特勒军队的皮靴马刺打破了圣安德鲁隐修院的宁静,隐修院被充当了德军的军营,修士们全被赶了出去。在艰苦的环境里,陆徵祥经常组织人们一起祷告,借此与大家互相鼓励,通报消息,坚持在比利时各地演说,给深受战乱之苦的比利时人民带去心灵慰藉。

由于陆徵祥频繁进行反纳粹宣传,盖世太保将他抓了起来,并警告他不许参加公开集会,否则将被视为破坏分子送往波兰。但获释后的陆徵祥没有退缩,更积极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侵略者。结果,陆徵祥被盖世太保列入了黑名单。幸亏曾担任过蒋介石军事顾问的纳粹总督冯·法肯豪森极力阻止,他才没有被押往设在波兰的死亡集中营。盟军解放比利时后,陆徵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圣安德隐修院,为了嘉奖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纳粹强权的精神,罗马教皇亲自任命他为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名誉院长。

陆徵祥后来被教宗庇护十二世任命为圣安德鲁修院的名誉院长。图为陆徵祥着院长礼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位中国记者探访这位已经出家18年的修士。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头上有两条受戒线、鬓发略显斑白、嘴扁腰弯、戴着金丝近视眼镜、全身着黑色道服的老人。陆徵祥回顾了1915年签订《二十一条》的往事,74岁的他感慨万千地说:“30年来,我一直为此深深负疚,因此,从不愿和人提起这件事,即使被问到,我也礼貌地拒绝回答。二位先生不远万里而来探候,无以为报,乃简述往事。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在采访中,陆徵祥对早年贪恋权位,违心地签署《二十一条》的事,向中国人民表示忏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修行18载的陆徵祥,在这一天失去了往日的沉静。狂喜之余他无限感慨地说:“我初涉外交之时正值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今天我看到被日本践踏的祖国领土主权一一收回。”他还披露了当时签定《二十一条》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他告诉记者:“最重要的第五项各条,我都没有承认。如军器一律限用日本制造,警察中日各半,顾问遍设全国,并要扶助日本佛教传信。至今想来,还觉安慰。至少还保存了一点国格。”他认为自己是职业外交家,与日本并无任何牵扯,较之“亲日四大金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汪荣宝,多少还可以稍受原谅!

18年来,他除了修习基督教经典,就是学外文。本来他就精通英、法、俄文,后又学习了拉丁文。他对中外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孔子不亚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结论。他表示自己20多年未看到祖国了,非常思念,希望能回国看看。

1949年1月15日,陆徵祥在比利时布鲁日的圣芳济医院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当隐修院院长南文主教到医院看望他时,陆徵祥用力说出了“中国”二字。院长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陆徵祥已经无力说话,但伸出三根手指,院长明白了:“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安详地阖上了双眼。


落叶并没有归根

圣安德隐修院旁挺拔的榆树林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布鲁日的冬阳透过疏离的树冠倾泻下来,将厚厚的落叶染成一片金黄,美得让人窒息。陆徵祥病逝于比利时,葬于比利时布鲁日圣安德隐修院,其墓与教会同仁比邻。

陆徵祥将最后的安息地选择在陪伴他走完后半生的圣安德隐修院,或许是早已经看破红尘后的刻意所为,或许是在每天的祈祷中获得了上帝的旨意。他在安排自己后事的时候,也是出人意料、脱除凡俗。

落叶归根是海外游子梦寐以求的志愿,况且在北京百万庄天主教教会墓园里,他已经置了一块地作为陆氏家族墓地,与心爱的妻子情意绵绵、朝夕相伴是他始终不渝的想往,况且进入皇家陵园与妻子合墓并不失去身份。可是,他却毅然决然地留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

北京百万庄陆氏家族墓地

改变世俗,是需要克制、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力量,这可能就是陆徵祥在长达22年清苦的隐修生活,所修成的硕果吧!没有鲜花,没有纸钱,参拜者伫立在镌刻有“Petrus coelestinus”(天士比德)的陆徵祥卧碑前,默默无语。

有一种声音,在经历长长的岁月后,仍有响亮的回声。

一位曾经官居高位、有着显赫仕途,并且能够过上荣华富贵生活的人;一个才华横溢、历尽世变、饱经沧桑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尘世,走出家修行的路呢?也许是他对自己过错的悔恨、惩戒及赎罪;也许是他对爱情的怀念、追求及忠贞;也许是他对信仰的许诺、坚持及忠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他做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面对人生,他是勇者、智者、强者!他虽然称不上是个伟大人物,但是他洗尽铅华后的崇高品德,是做人的楷模!

天地间一片静穆,陆徵祥的那句警世恒言——“弱国无外交”在天空中闪现。

【写于2010年3月】

- END -

作者 | 王民伟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 青岩

王民伟,自由撰稿人,钟爱外交史事方面的写作,曾出版《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作品专辑

1

申请“安乐死”的曾涌泉 (上)蜡炬成灰泪始干

2

申请“安乐死”的曾涌泉 (下)春蚕到死丝方尽

3

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细枝末节(上)

4

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的细枝末节(下)

5

懂潮汕话,在泰国“畅通无阻”的中国大使

6

经历血腥宴会政变的中国大使(上)血溅王宫

7

经历血腥宴会政变的中国大使(下)化险为夷

8

墓碑的诉说(上)

9

墓碑的诉说(下)

10

(一)“28个半布尔什维克”,“半个”是谁?

11

(二)长征路上的“囚徒”

12

(三)“半个布尔什维克”的不凡人生

13

挪威国宴上的“中国皇后”

14

冯玉祥将军身边的卧底——赖亚力大使(上)

15

冯玉祥将军身边的卧底——赖亚力大使(下)

16

视金钱、官位为身外之物的王幼平大使(上)

17

视金钱、官位为身外之物的王幼平大使(下)

18

胡志明的总顾问——罗贵波大使(上)

19

胡志明的总顾问——罗贵波大使(下)

20

 文武双全的丁国钰大使(上)

21

 文武双全的丁国钰大使(下)

22

 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韩克华大使(上)

23

 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韩克华大使(下)

24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上)

25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中)

26

民间外交成功范例——纪念罗生特(下)

27

历史照片后面的故事

28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一) 苏丹

29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二) 肯尼亚

30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三) 刚果(布)

31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一)

32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二)

33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三)

34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四)

35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纪实(五)

36

“卖国贼”陆徵祥的救赎之路(上)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