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复观:台湾的国剧运动,有他特殊的意义

徐复观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把平剧,或者称为京剧,说成是“国剧”,并不算过分。因为粤剧、汉剧、川剧、湘剧、桂林戏、福建戏,都是一个宗枝的蕃衍。它的普及性与延续力,的确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在戏剧方面的代表。

 

 各种剧本的结构,有的很生动谨严;但多数却是荒唐幼稚。例如有名的《定军山》的内容,便属于荒唐幼稚的一类。它的唱辞,有的是当行出色,但多数却是酸腐陈俗;这便例不胜举。但它何以有这样大的感染力,发生了无数的戏迷,得到最多数人的欣赏?我现在稍稍可以了解一点;即是,它是产生自民间,保持着民间的一副纯朴的感情和想象力;凡是由旧式文人所编造出来的戏,都是低劣不堪入目的戏。其次,在长期发展中,由许多名伶的苦心体验、改进,使唱腔适合于喜怒哀乐的感情;使音乐服装、道具、念白、台步、动作,都能互相生发,互相映带烘托形成自然而圆满的统一气氛、情调。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安放在现实与象征之间,而使象征与现实,交织为浑沦一体。


谭鑫培之《定军山》


 过去的名伶,本不知道甚么的艺术。但当他们说出自己的体验时,却自自然然地合于艺术的最高理论。所以每位名伶,哪怕是唱同样的戏,实际都是在他们所继承的传统中努力自己的创造。

 


 因为国剧的内容,有基本缺点,当然应大力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向应以深刻的艺术修养,在保持它已经达到了的艺术水平上,改造它的结构与内容。我瞧不起样板戏,除了政治观点以外,把作为京剧生命的,也即是作为一切艺术生命的象征的意义及统一的气氛,完全破坏了。所以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大陆上剩下的名伶,已经被斗争净尽,有广大社会基础的京剧中的艺术成分,也随样板戏的出现,而告一结束。站在此一立场,台湾的国剧运动,便有他特殊的意义。


《智取威虎山》

 

 一九四九年前后,以顾正秋为台柱的民间京剧团,曾表现出相当的水平,但因语言关系,终于风流云散。顾正秋去当了当时财经红人某君的贤内助。中间出现了几次短期的民间剧团,都不出“收拾余烬”的性质,无法生稳根。使京剧在台湾能继续存在,并且得到相当发展的,首应归功于由空军所支持的大鹏剧团,它收容了若干老艺人,也培养出来不少的新血。徐露、钮方雨等,都是从大鹏剧团出来的。现时新兴的剧团虽多,有如明驼、陆光等,但恐怕依然以大鹏的水平为较高,贡献也较大。现时三家电视公司,都有固定的平剧节目,使许多这一方面的艺人,得到表的机会;这是除部队以外,支持京剧发展的重要力量。



 京剧人才的正规来源是出自科班,以后便有戏剧学校。台湾的复兴剧校,原来是由名票王振祖私人创办的。经过了十年时间,一九五九年到六七年收到了相当成功,也历尽了许多辛苦。到了一九六八年元月,正式改为“国立”,所有学生,得到与师范生相同的公费待遇,并把校址由北投迁到山环水抱的内湖风景区,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希望它能担当起存亡继绝的责任。


顾正秋之《贵妃醉酒》

 

 教育部接办此一学校,是费了相当苦心的。因为收入的学生不能保证每人都对京剧有兴趣,也不能保证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成材。所以他们对此一学校的设计,一方面是要能养成京剧的专才,同时也要为学生开出京剧以外的一般的出路。因此,他们把课程分为专科与普通科。从早上五点五十分起,到十一点五十分止,大体上守住科班的传统,作专科训练。下午则是普通教育教育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二年,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中级三年,相当于初级职业学校;高级三年,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还有实习两年。所以一个学生的训练完成,前后共需十年时间,年龄约在二十二岁左右。

 

 这里面遇着一个奇特的困难问题,便是由生理原因而来的倒嗓的问题。在北平,男孩子大概在十七、八岁时倒嗓,倒了以后,若是调、吊得法,经过一个冬天,便可以恢复。但在台湾,因气候及社会风气的影响,男孩子在十四岁时便倒嗓,而且倒了以后,须要三、四年才可以恢复;这便使学生正在训练的紧要关头,恰是他丧失信心的时候。女孩子便较少受到这种影响。成才的女生较男生为多,原因在此。

 

 我参观该校以后,另外一点是:普通科的课程,稍嫌公式化了一点。高级部应该注重各种专门技术学习,使学生除演出以外还易找到技术性的工作。但这大概和经费有相当的关系。

 

(《华侨日报》1972年1月12日)


- 历史推荐 -


京剧舞台的规则:服装、道具、剧词均不计朝代

徐訏:“梅兰芳去世后,京剧的寿命从此结束了”

京剧与社会:“京剧是一种原始的粗鄙的艺术”

谭鑫培专记:“谭鑫培鼎鼎大名之由来,一般都说有六个原因”

忆梅兰芳先生:“偶与人间争富贵,万花齐首拜东风”

钻后台:“看穿了戏台,也就是看穿了人生”

王瑶卿谈唱戏:“一个演员,最难的是会听自己的唱”

“尖团字”究竟是什么?“半尖半团”的唱法对吗?

说言菊朋:平时吸烟走路种种态度,均摹仿“老谭”

周信芳之女:“在留散国外的子女心里,父亲是永生的”

周信芳和侯宝林:“似我者生,象我者死”

说京剧:“唱腔最好是讲韵味,不讲弯转”

秦瘦鸥:“一个真正的戏迷,做到无戏不看、久看不厌还不够”

麒麟童的老戏:“除唱略差外,其余均足与叔岩、凤卿争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