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多重磅信息!红谷滩区!未来5年怎么干?九龙湖西、生米未来是重点!

洪城时刻 2023-06-20

热点推荐  

热点一:高新再添1条地铁!南昌地铁4号线首个站点呈现!超多细节曝光~

热点二:投资优化!九龙湖过江大桥亮出最新规划!

热点三2022年或现3桥同建现象!洪州大桥拟采用EPC建设模式!最新建设计划出炉!

热点四:不寒而栗啊!太冷静了!4宗地取消出让!朝阳洲地块流拍了~

热点五:西二环!有新动作!项目建设投资要优化!南昌一大批项目也都会有变化!


近日, 红谷滩区正式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了未来5年发展目标,同时明确了空间格局、产业布局等。


未来5年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照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区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五个创一流、四个走前列”

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创一流。“十四五”时期,坚持质量效益双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和全省“第一方阵”,在南昌主城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全省的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巩固,力争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GDP力争突破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8.0%左右。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1.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到2025年,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70件。到2025年,“1+5+X”社区邻里中心数量达到70个,常住人口力争达到70万人,户籍人口突破40万人。

总体空间布局



以中央商务区、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为核心,以交通要道为轴带,串联九龙湖、红角洲、凤凰洲、生米镇片区,引导人口与产业集聚,构建“两核、两轴、四区”的发展格局。

两核,即中央商务区和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依托全省金融商务区,强化金融业的配套服务与产业延伸,推动业态高端化、特色化发展,精心打造具备高端特征的中央商务区,力争成为知识经济产业和高端商务商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依托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突出文教科创、宜居生活和配套服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引导要素和人口集聚,力争成为大南昌都市圈高端企业聚集、辐射力和影响力强的区域中心。


两轴:即九龙大道-丰和大道、赣江大道两条发展轴。其中,九龙大道-丰和大道发展轴,充分发挥九龙大道辐射九龙湖片区等新建区域的作用,丰和大道串联红角洲、中央商务区、凤凰洲等建成区域的作用,南端推进VR产业、时尚会展、创新创业服务、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发展,中段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等优势产业,北段发展文化创意、高端商贸等相关产业,形成综合发展轴;赣江大道发展轴,北段依托江西省文化中心等发展新媒体、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中段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商务服务等相关产业,南段依托省行政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咨询、创新创业等相关业态,形成特色发展轴带。

四区:即九龙湖、红角洲、凤凰洲、生米镇四大片区。


其中,九龙湖片区依托绿地国际博览城,以持续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为引擎,发展高层次、国际化的会展服务业;依托高铁西站,高标准建设新型综合商圈,积极建设集高端商贸、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经济综合区;依托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国际体育文化赛会中心,充分利用九龙湖景观资源、环湖布置省级科技文化场馆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设施,构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充满活力的全能滨江生活区。


红角洲片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引领和集聚一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推动校区和片区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高端人才团队的集聚区;聚焦华南万象城区域,推动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商贸服务业,积极建设综合商贸流通中心;积极服务配套江西省级行政中心建设,打造成为集商业休闲、酒店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区。


凤凰洲片区在铜锣湾广场的基础上,面向大南昌都市圈,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精品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专题会展,提升区域商贸、商务及会展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依托凤凰洲市民公园“一线三点”,建军雕塑广场、牛行车站与南昌起义展示馆、永久停泊的南昌舰、与位于生米镇的南昌军事主题公园等系列红色文化经典,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特色红色旅游产业,树立起城市红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新地标,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


生米镇片区依托VR科创城、融创文化旅游城、滨江温泉城等,大力发展以VR为引领的数字经济;依托保利大剧院、区级文化中心等文化项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意、旅游度假、中高端商贸等服务业态,积极发展温泉养生、健康养老产业;发挥千年古镇优势,全面改善镇域环境面貌,建设集都市农业、旅游度假、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产业格局



以南昌VR科创城、前湖科创园、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和创新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南昌VR科创城转型升级。与华为、阿里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紧密协作,引导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实现VR技术在会展、教育、医疗、金融、文娱、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实现“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业内顶尖、富有特色”的VR+综合性特色科创城。



围绕打造中国VR产业总部,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推动VR与其它行业融合创新,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VR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大力引进和培育VR龙头企业。围绕软件开发、内容制作、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制定VR企业招引计划,重点加强与微软、高通、华为、紫光、科大讯飞、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的对接,着力引进对补强、壮大VR产业链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基于VR产业链布局,制定VR企业培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培育一批领军型、骨干型、平台型以及专精特新型VR企业。支持新创办VR企业,鼓励有条件的VR企业面向海外进行收购、并购和拓展市场,加快培育VR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



到2025年,力争全区VR及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VR龙头企业20家以上。全力打造“中国V谷”。整合绿地、华为、阿里巴巴等顶级企业资源,借鉴北京硅谷、武汉光谷等建设经验,大力推进VR科创城建设,推动VR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微软、高通与影创科技的技术领先优势、平台资源,推动MR产业创新研发,促进无线头盔、VR/AR/MR眼镜等的蓬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MR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到2025年,力争VR科创城集聚企业150家以上,培养VR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



同时创建国家级VR创新应用先导区,持续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完善VR产业生态圈。


抓紧谋划推进前湖科创园建设。定位为未来科创中心,发挥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发资源优势,链接区域内大中小企业和各类机构,规划建设前湖科创园,吸引更多优质科技创新企业落户,努力打造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的“新地标”。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依托华南城高铁商务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面向境内外、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引导电商企业集中布局,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聚焦农产品、陶瓷等特色领域,打造集网上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商平台,与知名平台联合开展线上直播、线上展会等活动。



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重点,抢抓时代机遇,积极谋划部署,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文化、商业格局



依托红谷滩全省唯一CBD的优势,聚焦商贸服务、全域旅游、时尚会展、大健康,着力提高品牌集聚度、消费满意度,努力构建中部区域性消费中心。 大力发展中高端商贸服务、夜经济,培育多元化智慧商圈,打造大南昌都市圈高端购物区、商贸新业态集聚区、智慧商贸引领区。


到2025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8.0%左右。加快提升中高端商贸服务。发挥以万达广场、铜锣湾、融创茂等为核心的五大时尚消费商圈的引领作用,加大商贸领域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高端品牌和轻奢时尚品牌。合理布局大型商业设施和网点,促进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地标性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


大力推进世茂APM商业中心、明园九龙湾商业综合体、莱蒙都会购物中心、中唯商业中心、华润中心、大都会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实施凤凰商贸城升级改造工程。引进国际国内精品百货、高端品牌专营店、快消连锁品牌旗舰店、潮流主题概念店等多种新型商业业态,打造全省首店、名店集合地,不断增强区域购物吸引力。


依托“未来汽车世界”项目,加快启动建立中部地区首家阿里汽车线下体验店、南昌首个汽车品牌体验中心和南昌最大汽车新金融平台。积极推动智慧商圈建设,实现商圈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引入移动支付体系、智能导购、智能停车、大数据采集分析等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智能城市公共大数据支持平台,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


抢抓南昌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有利契机,以文化、旅游、会展、商业等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全市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休闲活力中心、近郊乡游休闲度假中心。


跟踪服务南昌军事主题公园二期建设,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打卡地。做好“生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区修缮打造工作,使其再现当年繁荣,传承历史文化。


加快推进梦江南文化旅游小镇建设,融合古建观光、特色餐饮、主题商业、教育培训、民宿度假、艺术展览、剧场演出等多种商业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景区和创意消费商区。


有效释放世界VR产业大会的旅游效应,加快VR旅游业态开发,着力打造世界VR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南昌西站的区位优势,规划集旅游及文化全产业链企业于一体的江西旅游产业园,,建设以红谷滩区为核心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积极融入高铁旅游圈。



加快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打造全省文化金融示范区、文化科技示范区,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到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教育布局



围绕做优做响“学在红谷滩”教育品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扩大规模及覆盖面。稳步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和公办幼儿园的入园率。完善学前教育网点布局,大力推进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充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到2025年,力争全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3%,学龄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达到85%。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优化义务教育网点布局,加快推进绿地国际博览城九年一贯制学校、保利高尔夫花园小学 、红谷一小(二期)、前湖小学(二期)、云溪学校(二期)、石钟山路学校、红谷南大道学校、阁皂山大道学校、九龙湖片区JLH1702-B04地块学校、九龙湖片区JLH1201-A01地块学校、九龙湖片区JLH702-A04地块学校、凤凰洲HGT106-B04地块小学、西站HJZ701-A04地块学校建设,满足城镇新增人员和进城居住人员的教育需求,有效破解“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医疗产业布局



策应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和健康南昌建设,以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为目标,提供更加多元、安全、高质量的健康产品和医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规划建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协助推进南大附属口腔医院、南大附属眼科医院红谷滩分院、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分院等省市综合性大医院建设,加快九龙湖国际医院建设,大力引进综合性品牌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


加快推进区级合作性医院建设,探索建立省、市、区医疗卫生共建机制,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镇(街、处)、社区医疗卫生力量整合。分利用南昌国体中心等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打造集体育赛事、观赏、培训和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基地。


规划建设“一中心、两基地”(即红谷滩体育中心、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青少年水上训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全面拉动体育产业大发展,促进全民体育消费。规划建设体育健康文化总部,打造集体育场馆、体育主题商业街、健康医养、主题精品酒店于一体的体育健康产业中心。


金融产业布局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建设的要求,重点打造中部新兴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高技术服务,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努力提高红谷滩金融商务区的集聚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按照“一核两翼多点”的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思路,着力打造一个全省金融商务区核心区、两大金融创新服务区、若干金融特色产业园区(楼宇)的金融产业布局,形成整体金融产业空间支撑体系。

全省金融商务区核心区。即红谷滩金融商务区核心区,内设江西私募基金产业园和江西金融科技产业园。规划范围为南起总部路、沿世贸路、规划路至丽景路,北至雅苑路、金融大街至飞虹路,西至碟子湖大道,东邻赣江。规划面积为3.89平方公里。


到2025年,力争引进金融机构和企业达1500家,建成全省金融机构种类最多、业态最完善、人才最高端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生态,致力于构建“机构高度集中、业态高度完整、市场高度发达、创新高度活跃、辐射高度强劲、生态高度优良”的具有跨区域辐射力的金融核心区。



打造金融创新服务区。由科技金融产业区和普惠金融产业区构成。科技金融产业区规划位于南昌VR科创城起步区内,范围为九龙大道以东、国体大道以西、曾港大道以南、学府南大道以北。


重点布局创业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产业投资机构、科技支行、科技担保、VR专业支行、VR科技担保、VR投资机构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科技成果评估、定价等中介机构,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科技金融综合性服务平台、VR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VR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南昌VR产业基地等科技园区,快速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金融产业区。普惠金融产业区规划位于九龙大道两侧,西起怀玉山大道、东至黄岗山路、南起北龙蟠街、北至祥云大道。



紧紧围绕“三率”(重点楼宇入驻率、市场主体注册率、税收贡献率)“五化”(特色化、集聚化、优质化、服务专业化、配套便利化)的核心目标,努力打造全省楼宇经济的引领区和全国智慧楼宇的标杆区。到2025年,全区楼宇总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以上,楼宇入住率达到75%以上,入驻企业达到15000家,2万平方米以上商务商业楼宇达到80栋,楼宇税收总额超过75亿元,区级税收超亿楼宇达到7栋。


未来交通格局


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南昌西站的高铁枢纽地位。在沪昆高铁、京九高铁、向莆铁路的基础上,将南昌-抚州、南昌-修水城际铁路经九龙湖引入高铁西站,推动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


打造层级多样客运枢纽。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机场线建设,在崛起广场与轨道1、2号线形成换乘枢纽,实现与昌北机场、南昌西站的快速连接;以崛起广场为主体,打造包括轨道1、2号线、轨道机场线、公交、停车、慢行系统在内,集城市候机、轨道及公交出行、停车、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围绕建设西站枢纽快速集疏运体系,加强南昌西站的对外快速交通联系,推进昌九快速路九龙湖段改造建设,实现西站大街、龙兴大街与昌九快速路的连接。构建南北连接、东西贯通的对外通道。


完善跨江通道,疏解跨江交通,加快推进九龙大桥建设,助推跨江联动发展;


依托二七通道建设,在既有金山大道-丰和大道通道的基础上,将枫生(昌九)快速路沿碟子湖大道接金山大道,形成一条南北向贯穿的快速路通道;


结合320国道的改线,着力打通阁皂山大道-华南大道-长堎大道以及昌九快速路东西向通道,形成串联九龙湖-长堎-经开的干线性主干道;


稳步将三清山大道向南打通,对接丰厚公路,串联丰城-九龙湖-红谷滩核心区,与枫生快速路形成“一快一干”复合通道。


规划建设全天候步行系统。围绕重要步行廊道及景观带打造立体过街系统,解决中心区地面交通拥堵的问题,提升步行出行空间品质和连续性;建立以地面通道为主的中短距离出行系统,形成四通八达、便捷连续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网络,在重要步行廊道布设连廊;将轨道站点与周边主要建筑地下开发空间相互连通,形成融合步行交通、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商业开发空间的地下空间步行系统,满足站点周边步行需求、轨道交通换乘需求。


聚力建设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



按照产城融合、政企双赢、职位平衡的原则,加快推进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的综合服务片区,树立全市乃至大南昌都市圈城市发展的标杆。 突出“轴线引领、廊道带动、片区支撑”的规划思路,统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两轴两廊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轴,即龙兴大街(地铁4号线)TOD业态轴和明月山大道功能轴。龙兴大街(地铁4号线)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业态轴,主要在龙兴大街(地铁4号线)沿线区域,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先进的TOD开发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城市TOD模式建设,实现商业、办公、居住、休闲等多类空间交互,力争打造成为全省TOD标志性样本;明月山大道功能轴,主要在明月山大道沿线区域,面向城市服务与居住功能拓展,聚焦商务商贸、服务配套与居住,大力布局城市功能配套项目,承载人口导入与区域性服务功能。


两廊,即沿临川街区域生态廊道、沿萍乡大街区域生态廊道。将生态廊道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临川街、萍乡大街沿线区域为重点,高标准建设生态廊道,并串联城市公园及社区绿地,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努力打造市民休闲游憩、享受慢生活的幸福廊道。

五区,即中央活动区、科技创新区、数字经济区、仓储物流区和战略预留区。中央活动区,包括原汽车综合配套组团、铁路居住生活组团、山图居住生活组团,主要依托内部的TOD业态和外部的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等条件,打造集总部经济、商务办公、商业零售、金融服务、生活居住等为一体的中央活动区;科技创新区,包括原东塘居住生活组团、东城文教科创组团,主要依托南昌工学院,打造集创新创意、科技研究、产业孵化、人才培育、生活居住等为一体的“科、教、产、城、文”融合区;数字经济区,包括原青岗居住生活组团、朱岗居住生活组团,主要与VR科创城呼应,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新金融等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仓储物流区,包括原生米货运物流商贸组团,主要依托铁路货运线、高速路优势,打造以冷链物流、中转物流为主的城市现代仓储物流基地;战略预留区,包括原文青战略预留组团,主要用于布局未来产业。


紧紧围绕“一中心三高地一花园”的发展定位,强化文教科创、生态宜居和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南昌城市副中心。发挥作为南昌中心城区连接新建九望新城核心区的优势,无缝承接中心城区溢出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快速集聚、整合、优化南昌西南片区的各类资源,强化经济辐射、人口导入的“磁场”作用,着力打造南昌中心城区向西南扩张发展的引爆区,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实现与老城区、九龙湖新城、九望新城互动互补和共融共生。

区域性科创服务发展高地。聚焦科技创新及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引进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等产业,引导发展技术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咨询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全力推动科创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一体化服务链,努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乃至全省科创服务发展高地。

区域性商贸流通发展高地。立足东邻南昌西客站、北邻320国道、西北邻南昌西高速枢纽、南邻九龙湖高速收费站的区位优势,充分考虑高铁、高速公路对消费人流带来的影响,注重生米货运站铁路货运枢纽的作用,大力推进商贸流通载体建设,规划布局一批重点商贸物流设施,构建以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特色商贸网点和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体系,努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乃至全省商贸流通发展高地。

区域性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着力引进华为、中兴、浪潮、中科曙光、阿里巴巴、京东等重点战略平台资源,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龙头,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数据湖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基地、互联网医药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乃至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大南昌都市圈中心花园。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建设,整合周边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大力度布局生态设施,大尺度塑造生态景观,大跨度串联蓝绿资源,推进以“生态叶脉”为特色的绿廊建设,实现最美特质的全域覆盖,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典范,努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中心花园新名片。



以“一年出亮点、两年展形象、三年成规模”为目标,围绕产业发展、市政道路、生态文明、民生事业等实施一批示范性、引领性、标杆性项目,推动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加快发展、加速成型。





大力实施九龙湖市政基础设施路网五期、六期、七期工程,稳步推进三清山大道对接丰厚一级公路工程、抚州大街西延工程,力争“十四五”时期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主干道路路网、次干道路路网、支路路网基本建成通车。在九龙湖新城宜春大街以南片区,全面启动九龙湖综合管廊二期、三期建设。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借鉴浙江未来社区建设模式,突出全生活链功能配置,创新设计“模块集成”,打造更有归属感、舒适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大力推进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高中、三所医院、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安置点生米镇铁路村拆迁安置房、曾岗村安置房、东城花园二期、南路村二期项目建设。

实施生态修复标杆项目。围绕建设“生态典范、幸福标杆”,按照城市双修的要求,实施九龙湖新城西部组团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道路景观绿化、生态修复、公园绿地等建设。以示范片区集中展示,构筑特色示范空间,进一步“提品质、显特色”,增强市民获得感。

生米镇发展规划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镇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着力复兴生米千年古镇,全力推进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依托生米老街,结合规划建设的梦江南文化旅游小镇,将生米镇老街片区打造成为生米文化风情小镇,保留老街的历史印记,延续生米历史文脉,形成独具南昌特色的旅游新地标。在保护好生米古镇文化和遗迹的前提下,对街道外立面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与“明清”“民国”元素进行嫁接,开发富有生米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全面提升古镇整体风貌形象、充实旅游要素、丰富业态布局。


依托文创企业及传统村落,积极打造文化创意、摄影采风和美术写生基地,吸引大批艺术家、创客和创业者投资兴业。以VR科创城建设为契机,以生米镇待建区域为重点,加快布局以VR为引领的数字经济,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设立研究分院,培育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依托融创文化旅游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度假、中高端商贸等服务业态,优化片区整体布局。依托滨江温泉城等,建设高端温泉酒店设施,大力发展温泉养生、健康养老产业。围绕“文旅康养”模式,规划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文旅康养小镇。


按照村落景区“合二为一”发展理念,改造生米镇已有民房,建设独具生米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利用村级产业用地打造露天影院、房车基地等旅游设施,将自然村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示范村。依托西外环绕城高速路打造特色农产品物流枢纽,搭建输出走廊,扩大生米镇辐射区域范围。


以大都市现代农业为战略方向,着力推动粮食稳产增效,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打造蔬菜、特色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标准示范园。结合生米茶叶产品区域布局及生米“藠头之乡”金字招牌发展实际,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编制园区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扶持建设,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与红谷滩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为主要标志,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文字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由洪城时刻新媒体平台编辑

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是觉得文章中有失实的

欢迎在下方评论,等你来撩


上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板块分析:

象湖新城 | 象湖滨江 | 洪都新城| 儒乐湖新城|九龙湖 | 蒋巷 

项目追踪:

朝阳大悦城 | 龙湖青山湖天街 | 朝阳天虹  | 经开太平洋广场 | 华侨城欢乐象湖 |华润万象汇 | 华润万象城  | 联泰万悦汇 | 星河COCOPark |万寿宫街区 | 地铁万科时代广场 | 和昌熙梦城 | 绿地象南商业中心 | 湾里红星爱琴海 | 连城新天地 | 省文化中心 |高新万达  | 新建城万达 | 苏宁广场  | 中骏世界城  | 赣商中心 | 太子殿大型商业 |华润万象天地 |龙湖青山湖天街 |旭辉广场  | 青云谱月星环球港

交通规划:

艾溪湖隧道 | 九洲高架东延 | 1号线东延  | 昌九客运专线 |九龙湖跨江通道  | 桃花南路快速化改造 | 高新大桥 | 南昌地铁第二期规划调整  | 沿江中北大道 | 桃新大道高架快速路| 北二环

土拍看点:

望城镇169.56亩

规划解析:

赣江新区直管区概念规划 | 南昌东站 |  扬子洲地区概念规划 | 南昌县沿江片区城市设计 | 西客站南北广场城市设计 | 青云谱象湖东岸新规划 | 青山湖区东南片区控规调整  | 南昌东站站城城市设计

民生配套:

站前路学校华侨城校区 | 豫章中学红角洲校区 |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邮政路小学天骥校区 | 西客站九年一贯制学校



更有趣的内容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