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盛元在重庆三峡博物舘《诗意访古》论坛的发言【小谈《竹枝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一、《竹枝词》的原名与别名


1、《竹枝词》的原名是《竹枝》

《竹枝词》原名为《竹枝》,并无“词”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调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按:刘禹锡集自序云:“《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音协黄钟羽。”白居易在忠州,亦有《竹枝》四首。但刘、白《竹枝》俱无和声。皇甫松、孙光宪之作,始有“竹枝”、“女儿”和声。关于“和声”,容后再作阐释。


其实,早在开元、天宝年间,张旭就曾唱《竹枝》。据后唐冯贽《云仙杂记》记载,“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天宝年间当过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存诗十首,最著名者乃收于《唐诗三百首》之《桃花溪》绝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老杜《饮中八仙歌》称赞他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惜其所唱《竹枝》今已失传,但从“反复必至九回乃止”看,其曲必哀婉低旋,回肠荡气也。而就张旭“醉后唱《竹枝曲》”一事,可知《竹枝》之调至少在唐代开元以前就已存在,且《竹枝》亦有《竹枝曲》之别名。


又据清人王士祯《居易录》所载,“《竹枝》本名《竹枝子》,与《采莲子》、《山花子》、《水仙子》、《南乡子》、《生查子》并列,今独去‘子’字,但云‘竹枝’”。可知《竹枝》又名《竹枝子》。类此别名尚多,下面再作介绍。


2、《竹枝》之别名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从和声有“女儿”之音,以为《竹枝》渊源于《女儿子》。《女儿子》乃隋代民歌,收入《乐府诗集》第四十九卷《清商曲辞六》,郭茂倩引《古今乐录》曰:“《女儿子》,倚歌也。”其第二首云:“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任半塘《唐声诗》则云:“(此体)始见于宪宗时皇甫松辞。其始歌舞时手执竹枝,黄钟羽。又收七言四句体三首,前二首,无和声分‘初体’和‘常体’,后一首有和声,称‘别体’,以为此三体。‘盛唐以前已行,中唐刘禹锡倡为民歌体,别名《竹枝曲》、《竹枝辞》、《竹枝歌》、《竹歌》、《巴渝辞》,民歌合黄钟羽。’”



二、《竹枝词》乃唐之“声诗”

“声诗”之名,乃任半塘先生所创,唐本有“歌诗”之称,如李长吉之诗集,即名《李贺歌诗集》,意谓可歌之诗,而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乃名之曰《李贺诗歌集》,大违作者本意。任半塘先生以为“唐声诗学,实际关系着辞、乐、歌、舞四事......声诗以其特点齐言体与唐曲子及大曲内之杂言体对立”(《唐声诗上下编简介》)。在《唐声诗》下编里,任半塘先生收录《竹枝》三体,兹先列其二十八字之初体与十四字之有“竹枝”、“女儿”和声者如下,并略加评述:


1、顾况的二十八字体,源于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

顾况《竹枝》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任半塘《唐声诗》列顾况此词为初体,云:“初体表接近盛唐之早期辞。”指出其第二句“荆云飞”,三连平。第三、四句用拗体,不用和声,并云:“初体,常格非无和声,乃被传本省略。”


我以为,顾况此诗,当源于杜甫的《夔州歌》十首。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由云安到夔州,作《夔州歌十绝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云:“大概作于七六六年夏,多写夔州山川形势和古迹,很像《竹枝》。”兹将其十绝录于下: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群雄竞起闻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老杜这十首绝句几乎全突破格律,明显是受夔州民歌影响。再联系郦道元《水经注》所引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杜少陵初到夔州听到当地人所唱民谣时心灵之震撼。前人对此十绝,早已指出其与《竹枝》的渊源。如杨伦《杜诗镜诠》评曰:“十首亦竹枝词体,自是老境。前二首记形胜,兼入感慨。”又如翁方纲《石洲诗话》:“《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而顾况《竹枝》中所以发“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之叹者,必因老杜“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而起也。又,老杜此组拗绝,颇多三平尾,而顾况“洞庭叶下荆云飞”亦然,二者嬗递关系,分明可见。


2、皇甫松七言二句十四字《竹枝》,源于《女儿子》“巴东三峡”民歌。

先录皇甫松《竹枝》二首如下:

芙蓉并蒂(竹枝 和声) 一心连(女儿 和声)

花侵格子(竹枝 和声) 眼应穿(女儿 和声)

——押平韵者(常体)


山 头 桃 花(竹枝 和声) 谷 底 杏(女儿 和声)

两 花 窈 窕(竹枝 和声) 遥 相 应(女儿 和声)

——押仄韵者(别体)

按:皇甫松此二辞均收于《尊前集》。原作六首,五平一仄,每句皆以平起,四字后和声曰“竹枝”,句末又有和声“女儿”。“枝”与“儿”叶韵。


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与民歌》论及皇甫松十四字体之《竹枝》,以为源于隋代的《女儿子》,颇具卓识。王先生说:“《女儿子》现存二曲,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按:第二首前面已引,是“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竹枝辞》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辞》一名《巴渝辞》,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的《竹枝辞》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萧涤非《论词之起源》则进一步论断:“《云谣集杂曲》所载《竹枝子》二首,则已并‘竹枝’、‘女儿’诸和声(兼包孙光宪七言四句《竹枝》)而为实字,遂成长短句。二首文句.....与七绝体之《竹枝》,亦不甚相远,知必由孳乳而来。此词之作,应在孙光宪之前,亦足为《竹枝》自始即有和声之一证。《竹枝子》……腔调虽出于里巷之《竹枝》,而其由七绝体之《竹枝》变为长短句,则亦未始不缘泛声也。”


萧先生所言《云谣集杂曲》,即《敦煌曲子词》。其中《竹枝子》有两体,与流传之《竹枝》迥然不同,只可视为变格。


先看《敦煌曲子词》中的57字体《竹枝子》:

罗幌尘生,帡帏悄悄,笙篁(簧)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  垂珠泪,的(滴)点点,的(滴)成斑。待伊来,敬共伊言。须改往来段(断)却颠。

按:此词双调,57字。上片34字,6句,1仄韵,3平韵;下片23字,1仄韵,3平韵。


再看《竹枝子》63字体(《敦煌曲子词》)

高卷朱帘垂玉牖。公子王孙女。倾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  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郎(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按:此词双调63字,上片32字,下片31字,各5句,2仄韵,3平韵)


试比较皇甫松《竹枝》与《敦煌曲子词》中的《竹枝子》,觉萧涤非先生所言“已并‘竹枝’、‘女儿’诸和声(兼包孙光宪七言四句《竹枝》)而为实字,遂成长短句。二首文句……与七绝体之《竹枝》,亦不甚相远,知必由孳乳而来”,似嫌武断。我们至多能说两者之间乃一正一变,敦煌曲子词乃变格,而不能说将皇甫松的《竹枝》里的和声“竹枝”与“女儿”“并而为实字”。倘若一定要举出“并而为实字”的例子,我以为元代杨朝英《阳春白雪》所引无名氏《阳关三叠》:“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里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里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完全是隐括王维《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即加以“泛声”,才勉强可称得上是把和声“并而为实字”。



三、刘禹锡《竹枝》九首

1、刘词作于夔州而非朗州辨(新旧《唐书》皆误)。

兹先录梦得《竹枝九首》(并序)于下: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辞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有《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拍山”一作“拍江”,“山”字更好)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朱楼”二字,梦得集作“春来”)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除第三句外,其余皆合律)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此乃折腰体,此首《尊前集》未收)

按: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此代指夔州。刘梦得于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任夔州刺史,时年51岁到53岁。


不久后,梦得又作《竹枝二首》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

此二首纯乎律绝,与前九首之拗绝不同,第二首结尾的“纥那”另见梦得《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纥那,梦得自谓:“纥囊得体那之句,岂其所本欤?“按:唐人于舟中唱得体歌,有号头,即和声。纥那者,或曲之和声也。


梦得这11首《竹枝》究竟作于何处?《唐才子传》、《乐府诗集》、《词律》、《词谱》均以为作于朗州,盖沿新、旧《唐书》之误也。兹将旧、新《唐书》相关资料摘引如下:

《旧唐书》一六0《刘禹锡传》:“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怡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新唐书》一六八《刘禹锡传》:“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唐才子传》、《乐府诗集》等書所载略同。按:朗州,今湖南常德。)


第一位对此说表示怀疑的,是南宋的学者葛立方,其《韵语阳秋》十五云: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郭茂倩《乐府诗集》言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俗,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辞》九章,则茂倩亦以为武陵所作,当是从史所书也。”


葛立方此论,以梦得《竹枝》中涉及夔州地名为内证,颇有说服力。


2、刘词何以连章九首?白居易《竹枝》四首并非与刘唱酬

窃以为刘梦得之所以写完《竹枝》连章九首后,又作《竹枝》二首,盖欲效屈子之《九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梦得先赋九章,旋又补写《竹枝》二篇,盖亦欲以骚人自居,故有意续成十一首,以凑《九歌》十一之数,其末首“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似亦略含《礼魂》之意也。


有意思的是,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白居易,也曾作《竹枝词》四首:

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折腰体)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一般人都认为,白乐天《竹枝》四首,乃与刘梦得唱和之作。如毛奇龄《西河诗话》三云:“白乐天《竹枝辞》云:‘江畔何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辞苦,此是通州司马诗。’乐天善歌,每识歌法。观第二句,则长年唱和之法尽之矣。其以‘调’与‘辞’分为二格,亦属歌法。所谓善歌者须得诗中意耳。”任半塘按语云:“白诗第二句,诚有关歌法;后二句仅美刘诗而已。”可见,任半塘断定乐天此组《竹枝》乃和梦得之作。实则此四首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乐天时年 48岁,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形同谪居。诗中“通州司马”,乃元微之,而非刘梦得。盖当时梦得尚在湖南朗州司马任上,且与乐天尚不相识,三年之后(822年,即穆宗长庆二年),梦得方到夔州,其时乐天已离忠州,在杭州刺史任上,无从晤面与唱酬。刘白两人俱出生于肃宗大历七年(772),其初次相逢,乃在敬宗宝历二年(826),时年65岁。总之,白氏《竹枝》四首,除第二首折腰外,其余皆格律严谨,与梦得之拗大异。就创作时间而言,亦早于梦得三年或五年。为便于比较,兹将刘白二人生平略述如下



四、刘、白生平及其唱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祖籍彭城。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当过崇陵使刺官,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顺宗永贞间,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又当过播州、夔州、和州刺史。文宗太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殿直学士,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文宗开成初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梦得诗才卓异,白乐天推之为“诗豪”,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杨慎以为“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尤以《竹枝词》最受称道。苏轼誉之为“奔轶绝尘,不可追也”,黄庭坚称“词意高妙”(俱见《豫章黄先生集》卷二十六引),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居于下邳(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等职,为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捕暗杀宰相武元衡凶手,遭当政者嫉恨,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后,召为尚书司门员外郎,以后当过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宾客等。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以诗著称,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元和年间,提倡“新乐府”,主张作诗“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检而实”、“体顺而肆”(《新乐府序》),影响深远。其作品“自擅天然,贵在近俗”(蔡绦《西清诗话》),“不事雕琢,直写性情”(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看似平易,其实精纯”(赵翼《瓯北诗话》),以《长恨歌》、《琵琶行》最著名,赵翼以为“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张为《诗人主客图》称之为“广大教化主”。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赠诗与刘,刘亦和之。录之于下:

白乐天《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梦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按: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文宗大和元年(827),方得回京,已达二十三年之久。白居易亦由苏州返洛阳,相逢于扬州。刘、白政治观点原本不同,但均遭贬谪,故同病相怜。白氏同情梦得凄凉遭际,故言“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刘氏则感激香山深厚友情,故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就诗论诗,刘氏之和远胜原唱,特别是“沉舟”一联,已脍炙人口,家弦户诵,成为格言,通常都理解为揭示新陈代谢规律,表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其实,结合梦得身世,“沉舟”、“病树”皆自喻,而“千帆”与“万物”则是比喻自己当年提拔的官员,可与其“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同参。此即清代谭复堂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也。


自此之后,刘、白唱酬不断,乐天在《与刘禹锡书》中曾说:“平生相识虽多,深者盖寡。就中与梦得同厚者,深、敦、微而已。”足见二人相知之深。两人《竹枝》,虽非唱和,而皆蕴屈子去国怀乡悲慨。试加比较,梦得《竹枝》十一首,似更胜白傅一筹。兹举梦得流传最广,且被视为此调正格的《竹枝》一首,简析如下: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词四句皆平起式,不同于唐代盛行的七言绝句。就立意而言,似乎是写夔州一位女子对郎君的款款深情,虽遭郎君遗弃,而仍矢志靡他。民歌色彩极浓,但蕴含孤臣孽子之深慨。首二句暗喻永贞年间王叔文革新时的大好局面,自己得到唐顺宗的重用,方将大有作为。“花红易衰”忽转,谓宪宗继位后,一改乃父顺宗变法的主张,故“永贞变革”的“二王八司马”皆遭贬谪,甚至被害而死。结句表明自己的贞怀,谓即使如此,仍对朝廷忠心耿耿。这种言此意彼,忠爱缠绵的表现手法,实受屈原《九歌》的影响,与灵均“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湘夫人》)、“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之句若合一契。后代仿刘禹锡而最得其神者,当推北宋的黄庭坚,下面略作介绍。



五、黄庭坚对梦得《竹枝》的评论及其《竹枝词二首》

黄庭坚曾两次书写刘禹锡的《竹枝》九首,都有跋语。第一次跋云::“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另一题跋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音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可见山谷对梦得《竹枝》九首推挹之高。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山谷51岁,在贬谪黔州途中,作《竹枝词》二首云: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山谷在此二首后,亦有跋云:“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惜其声今不传,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绍圣二年四月甲申。”二首均强调“鬼门关”,以暗示此行不得生还。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夔州府》记载:“鬼门关,去治(州治奉节)东北三十里,诗云:‘赤甲下映人鲊瓮,黄牛高抗鬼门关。’其险如此。”从声律看,山谷《竹枝》二首,亦多用拗格,尤其是第二首,前三句都是平起式,当是《竹枝》正体。元代的杨铁崖有《西湖竹枝词》,最脍炙人口的是下面这首:

劝君莫上南高峰,劝君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依愁杀侬。

格调颇得禹锡之神,前三句亦均平起式。可知,《竹枝》正格当如此也。


兹再对此调的三种体式作个小结,并以三首《竹枝》为代表,分别作为“初体”、“正体”与“别体”:

①顾况《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初体,多拗句)

②刘禹锡《竹枝》:“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常体或正体,属民间歌谣,句式最拗)

③孙光宪《竹枝》:“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变格,律最协,且有和声)



六、总结

就现存文献资料看,收集唐人《竹枝》最详备者当属《乐府诗集》和《尊前集》。《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三)中收:顾况《竹枝》一首,刘禹锡《同前》九首,《同前》二首,白居易《同前》四首,李涉同前四首,孙光宪同前二首。兹录李、孙二家《竹枝》如下,以供比较:

1、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

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此折腰体)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

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

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第二、第三、第四首均为仄起式律绝)



2、孙光宪《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此首已列入三体中的别体,乃平起式律绝)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

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此首前二句均平起,明显受梦得影响)


至于历代文人对《竹枝》的评价,也选择几家有代表的论述:

1、明代陆时雍《唐诗镜》:“竹枝词俚而雅。”

2、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3、明黄生《唐诗摘钞》:“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目。”

4、清毛先舒《诗辩坻》:“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5、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最后,我根据前人的作品及相关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竹枝》的正体总结如下:

1、体式接近民谣。

2、多用拗句(最好四句均用平起式,其次则前三句为平起,至少前二句平起)。

3、多人吟唱《竹枝》时,最好手持竹枝,伴以歌舞,并以“竹枝”、“女儿”为和声。

4、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最好能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亦即在民情风俗之记叙中寄寓高远的情致或理趣。

5、就“唐声诗”的角度看,《竹枝词》应划入“曲子词”,而不宜归入七绝。



熊盛元,字复初,号晦窗主人,笔名郁云,网名梅云,一九四九年元夕生,江西剑邑人。江右诗社社长,江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师从毗陵吕小薇先生学诗古文辞。诗学樊南,词宗花外。有《静安词探微》、《晦窗吟稿》、《晦窗诗话》、《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民国词卷)等。

戳它会是什么样.......

小楼周刊(87)

每周试玉(82):嘉宾【苏俊,阿杕,刘刚】

【小楼听雨诗刊】2018年4-6月目录

【小楼荐诗】路石集·杨逸明卷【咏怀篇】

【小楼荐诗】刘鲁宁近作 ‖ 血脉十三亿,根根连大河

各种父爱诗词(附各国父亲节日期)

盘点历代父子诗词(收藏版)

【新作首发】熊盛元:2018年近作选

【小楼丁酉辑】熊盛元诗词选

熊盛元: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传统诗词所处的地位

【新作首发】熊盛元:浙游吟草


一楼看天下:

中华诗词研究院  李文朝    杨逸明  林岫  刘征   郑欣淼   殊同 喻蘅   刘郎  雷海基   郭定乾  谢莹  李昊宸   杨子怡   李荣聪  方益洪 丁欣  王志伟  曼珠  苏俊卿  马星慧   凌钺一  苏王曦  朱汝略   杨启东   高先仿    无名    叶文范   孟云水   李海霞    三江有月  潘乐乐   崔杏花  郭顺敏  凌大鑫  范东学    西风钱塘   严野夫  周达  哈声礼  叶向东    巴晓芳  李国军   张家安    李国新     冯南钟  程皎    周戊香   席度     陈琳藩   蓝青   秦绍遥    寇梦碧    曹长河    张海鸥   吴未淳  姜玉峰  孔汝煌   张家安  江合友     梦烟霏  抱朴书生   何振山   刘利漫   由社   郑晓京    北极狼獾   王海亮   凡无尘   杨新跃      郭庆华   高求志   王婉丽    弄影   韩丽阁    戴根华      王建强    曾少立   王一川     冉长春    康福  赵仁珪   黄旭   李恭震   徐鹏   白秀萍    孙延红   杨敏   杨金亭   刘川   张淑萱   毕小板   胡逆风 周笃文   刘庆霖   杨琀  任倞   于钟珩   陈兴    杜琳瑛   凌泽欣   李亚丹   王蛰堪  孙临清   石屋诗舍    麦笛儿    郁时威   化谷金青  王跃东  肖三羊  梁鸿鹰   了凡  杨勇民  孙琴安  马力   林峰(香港)  林培养   梦欣  叶良俊  胡文汉 陈继豪  风清 金水  老树画画  苏些雩  池健  詹骁勇  邹国荣  黄祥寿  海上清音   陈少平    大有同人  林崇增  苏俊  韩倚云  楚之氓  陶汉清 曾少立  刘学敏  班美茜  黄浴宇  洪君默  郭爱萍  醉龙  蔡世 曾齐禄  张柳  刘继鹏  时间鸟  空空法师  皇甫国  周粟庵  沙漠海  杨光胜  郑玉伟 沈旭納  张海燕 章一菲  田遨  诗词一家人 郭宏伟  王震宇  陈引奭  姚海宁 徐中美   江岚  雪馨  胡迎建  王国钦 张忠梅  徐中秋  陈一凡 毛谷风  阿袁  何其三  何鹤  汪超英  李利忠  汪冬霖  何智勇 汪 亮  古汉新  王翼奇  尚佐文 汪康哉 何春英 丁金潮  赵玉  任战白  李含江  孔梅 张文富 程良宝 缥缈鸿影 刘南陔 邢容琦 寒剑 古求能 梅子卿卿 烛焰  省吾  张梅琴  李树喜  熊东遨  叶元章  楼立剑  张明新  时新  包德珍  如果  吴祖刚  姚泉名  魏新河  赵京战  李伟亮  独孤食肉兽  周退密  李致音  廖国华 龚霖  熊盛元  武立胜  高中昌  蓝天孤鹤  李蔚斌  张栋  钟振振  孙寅   韦树定  张青云    刘能英  傅璧园  陈衍亮  梦也无声   卢竞芳  蝴蝶庄生   楚家冲  星汉  常永生  成德俊 王德珍   焚琴煮鹤  李明科  王跃平  王艳玲  葛勇  了了堂  吴承曙  晋风  诗酒当歌 李梦痴  寒颤星 范诗银  一粟斋  墨兰心语   何革  李葆国  高昌  刘雁来  曹辉  布凤华   莫真宝  宋彩霞  袁履庄  郑万才   李文庆  贾智德  张立挺  张晓虹   潘朝曦   留取残荷 孙怀中 安全东  李宗健  胡社桥  陈仁德   沈沪林  王卓平  林从龙  孙全元  季军  潘泓  邱红妹  常立英  喻军  邓世广  黄旭  王传明  武阳  鲍淡如  李爱莲  段维  安燕梅  赵玉林   余一睿  秋水轩  张春义  喻石生  周啸天  冯晓  汤敏  祁冠忠  刘刚  许锦星    王義勝  瞿若  冬宁 沈利斌  周铭耿  甄秀荣  史济民  陈逸卿  四知堂主人  林峰  平沙 倪卓雅  楚成  邓建军  施提宝 那成章  王敬仁  曹世清  莫林  陈良誉  胡树民  丁汉江  胡立宁  丁德明  卢景沛    曹森  张祚勋  陈繁华  李忠利    落日长河      杨叔子    王玉明  叶嘉莹   刘鲁宁   章雪芳






1.投稿邮箱:844418467@qq.com.

2.入选要求:精选绝句20首,律诗或词10-15首,文章类一至数篇。

3.关于打赏:群内诗友集作品归平台,个人专辑全部归作者安排。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今日头条】小楼听雨诗轩,【搜狐】小楼听雨诗轩,【UC 】小楼听雨诗刊,【凤凰网 】小楼听雨诗刊等平台同步刊发,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作者:熊盛元

整理:刘红霞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