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之 二
《古诗十九首》之十九——“庭中有奇树”之二
梦也无声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为了节省空间,原本承诺不在文中重复百度中可以找到的东西,不过近日不断有诗友建议我将原诗奉上,便于查看,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先试试这样的形式吧。
我们说古诗不直接生发结论,以镜头说话,是比王昌龄的《闺怨》多了这么一个“小弯”,所以它与王诗相比,更含蓄微妙,离直白浅近更远些。
那么是不是更含蓄微妙的,比之直白浅近的,就离生活真实更远呢?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只是一个现实场景,除了树本身的样子,并没有更多意味,它是通过与下一句的“攀条折其荣”这个表现人物动作的镜头发生关联,才传达出人物的性情作风,暗含着此树与它树的不同之处,承载着女主角的主观指向,就像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逛西湖,景中所见多是美女小吃,暗示马二先生西湖一游的兴趣点所在。
虽含蓄委曲之至,却也只是一个摄像机在按照诗人的思路选择剪裁镜头,镜头本身就是场景实录,我们见到的,是经过诗人剪辑的真实画面,保留着民歌的实景特色。
从这一画面组合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活泼率真心无挂碍……可能还有更多,其中隐含着“不知愁”却远大于“不知愁”,这个场景于“不知愁”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细细挖掘的部分,这就有了“味外之旨”,相应的,也有了对这首诗的各种“歧解”。
再看王诗,只写了“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个场景,就这个场景本身,我们或可联想出很多女主角的相关特色,但诗人不许乱猜,他用他的主观断语限定了女主角的性情。我们见到的是诗人对自己眼前之景进行归纳整理后的明晰确定的结论,这限制了我们的联想,也抹去了很多味外之旨,我们只有跟着诗人,用他的眼光去发现。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王诗中间,隔着诗人的一双慧眼。
后面的“悔教夫婿觅封侯”也是同样的道理,比之“馨香盈怀袖”“但感别经时”的白描少了些“兴”的意味。
这是文人诗彻底离开民歌的最基本特征,我们说盛唐诗尤其王昌龄这首《闺怨》,通篇口语,无甚雕琢,情趣盎然,活泼真率,算是保留了很多民歌风调的作品之一,但它也离开民歌质朴的原生状态很远了,诗人的主观“强硬地”取代了读者的眼睛。
如果说民歌是生活的直接裁剪,剪出的是生活的片段,那么古诗就是生活的剪辑,这种剪辑“语言”,暗含了诗人的主观判断,近体文人诗则完全是诗人的主观投射了。
在唐诗中,或许还有象《古诗十九首》这样的剪辑功夫,到宋代,就仅存于词中,宋以后,在曲中多见,象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在古诗中,尽管镜头还保留着民歌的原生味,但像《东门行》那样用夫妇俩的对话直接推进情节的形式也销声匿迹了。
“将以遗所思”这句,诗人要用它来补足诠释前面三个镜头组合中可能产生的歧义,把读者的关注引向“分离”的现状,以便更加深“回头不见人”的别离感受,顺带强化女子“不知愁”的性情。
那么,把这句话还原到民歌中大抵应是这样一个场面:女主角回头对着空无一物的庭院,下意识地喊:“给你,拿着,好看不?”这一幕,能最直观地勾起我们对单纯率真被离别粗鲁伤害的同情。
但是,篇幅要加大一半,而且也可能有某种新的歧义产生。
《古诗》的作者把这一内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就像王昌龄把“不知愁”直接用说的那样。
王昌龄直言“不知愁”,是把读者关注引向女子的性情作风,诗人要通过他对这个女子的生活心情的描述表现她的清纯简单天真可爱,这是诗人的主观态度,而不是对她生活和心情真正的直接关注。
所以,《闺怨》比“庭中有奇树”更加活泼俏皮生趣盎然,但却冲淡了古诗中那浓浓的人情味。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梦也无声 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诗友写作诗评六十多万字,自创古体诗词作品千余首,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诗友专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是少儿戏剧体验计划的总导演,项目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视剧《爱无罪》、《无处可逃》、《剑拔弩张》主创之一南海旅游项目大型动画片《永乐龙洞》主创之一“禅月诗心”广东省2018年度十大年度诗词人物评选活动主要发起人、组织者,主创和艺术指导。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