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文学现象 || 清华理工科校友的文学写作述评
1.诗 歌
1)边国政
经过10余年的沉寂,1979年,出现了一位有影响的诗人边国政。边国政,194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入学不久,他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并在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展露才华,成为清华大学话剧队、文学社的骨干。“文革”后,他于1979年发表于《诗刊》的长诗《对一座大山的询问》,以深沉的忧患意识、激昂奔放的热情,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的呼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此诗发表时间不长,沉冤多年的刘少奇便获得彻底平反。后边国政任石家庄市作协领导职务,并从事创作和写作指导。
2)刘 涛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被分配到北京铁道分局承德车辆段当工人;1972年10月调回北京;1979年后,她曾以“清子”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并以《涅磐》为书名结集出版。现退休居北京。刘涛的诗歌创作,在忧郁中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语言精致优美,形成了显著的个人风格。
3)林 海
林海1968年毕业于无线电系。对古体诗词格律有研究,著有《林海谈诗》一书,并创作了一些古体诗和现代诗。林海的古体诗写作规范,语言考究,体现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内容宽泛,含义隽永,十分耐读。
4)范 力
范力1970年清华动力农机系毕业,后在军事院校工作,著有《留住美好》《难得宽容》《接通血脉》《回归善良》四部诗集。范力的诗歌创作内容涉及国际国内诸多领域,表现了充沛的爱国热情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5)吴硕贤
吴硕贤(1947-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福建诏安人。中国建筑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师德标兵,广东省劳动模范,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承担70多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与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1部,包括《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书法选集》、《成语新解与杂谈》、《音乐与建筑》、《吴硕贤文集》、《吴硕贤行书选》《吴硕贤序跋诗文集》等。
6)王玉明
王玉明,号韫辉(叶嘉莹先生所赐),1941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65年清华大学六年制本科毕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天津市授予“流体密封技术专家”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八项;获中国发明专利54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2004年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北京诗词学会顾问,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名誉(创社)社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理事。已有三本诗集(《王玉明诗选》《荷塘新月》《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出版,其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诗苑》《诗国》等报刊上发表并收入多种诗集选本(如中华诗词研究院编的《诗人荐诗》等);出版摄影集一本(《智水仁山——王玉明摄影作品选》);其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在中国工程院、清华等高校、香港、韩国等展出,在“沈鹏诗书画展”中作为特邀作品参展。
7)清华工会荷塘诗社创作群体
该诗社成立于2008年,现有会员70余人,包括多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以诗词知识研讨和诗词写作交流为宗旨。社员的作品体裁包括传统诗词、歌赋和现代新诗。10年来共创作诗词作品5000多首,出版《清风荷韵》《荷塘月色——纪念诗社成立5周年诗词集锦》,出版《荷塘月色》诗刊10期。许多优秀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并被收入各种诗词选集。
8)杜万国
杜万国是文革期间入学的学员。毕业后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他在清华校友社区发表过多篇诗作,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有些已被谱成歌曲,在校友间传唱。
2.纪实文学
1990年代以后,在非虚拟性作品的写作方面,出现了二位重要作家,他们就是丁抒和杨继绳。此外,有相当多的校友著有回忆录等纪实文学作品。
1)丁 抒
本名丁正明,祖籍江苏东台,1944年出生于四川合川,1968年毕业于清华工程物理系。后旅居美国,执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诺曼岱尔大学(Normandale Community College)。著有《阳谋》、《人祸》等著作。《阳谋》、《人祸》分别记述了1957年反右派和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历史事件,材料丰富,论述得当,对后人了解1949年之後的中国历史具有较大启发,并在海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2)孙怒涛
孙怒涛1966年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于1980年调到杭州从事计算机研究。他在文革中曾担任群众组织负责人。经过几十年的反思,对历史有新的认识。2012年出版了《良知的拷问》一书,对自己的过去的言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校友回忆反思文革做出了表率。此后,他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组织编辑出版了《历史拒绝遗忘》(上下册)和《真话与忏悔——文革50周年清华校友讨论集》,共几百万字。孙怒涛撰写的回忆文章,内容真实,语言质朴,不回避曾经的错误,并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自己和同学的失误。他组织编写的两部文集,作者来源广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场运动的荒谬,促成了原两派绝大多数校友在新的共识基础上达到了和解和团结。他的写作和采访编辑工作,得到了校内外乃至海内外的好评,使清华校友对文革的认识和反思为全国高校带了个好头。《历史拒绝遗忘》(上下册)和《真话与忏悔——文革50周年清华校友讨论集》作为集体创作,也是不可多的的非虚构作品。
3)阎 淮
1970年毕业于工程物理系,在工厂任过厂长,在煤炭部任副部长秘书,后在中组部青年干部局任职,1989年出国,从事政治学研究与写作。他是干部子弟,与许多高干子弟均有交往。他在中组部从事青年干部的考察、推荐工作,接触到许多高层内幕,出国后又与多国政治人物有往来。他的《进出中组部》一文,对8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和政治有深入的反思,因此,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中国政坛的真实记录和另类“红二代”的反思录。
4)陶德坚
陶德坚,女,50年代初毕业于天津大学,分配至清华土建系任教师。1957年因同情右派受党内处分。1966-1967年组织教师和职工成立群众组织“红教联”,后被打成516分子。文革后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建筑系副主任。退休后赴加拿大,1997年去世。 陶德坚解放初期满怀爱国热情回大陆读书,参加工作后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是一名好教师。因其独立思考和反主流的思想行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她在去世前抱病写作回忆录《风雨人生》,记录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一生的曲折经历,读来催人泪下。《风雨人生》在网络发表,并长期在网站保留。
5)马雨农
1970年毕业于土建系,被分配到鞍山冶金部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工作。在鞍钢的建筑工地,干了近三年的苦力活。后来,和另外两位清华同学一起抽调到工会,带领几十名青年工人,办起了当时在鞍山颇有影响的“三冶工人宣传队”。1974年进入光明日报,做起了记者。在光明日报工作20年,马雨农1993年调回故乡,担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此后,调任浙江电台台长,出任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局长、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省记者协会主席,一生以新闻为事业。
2008年,在和张冲的女儿张雪梅和女婿邱清华两位老人的一次聊天中,马雨农提出有可能的话写个传记。得到了两位老人的支持后,便开始整理资料,虽然史料稀少,收集困难,但因为张冲是近代史上一位如此重要的传奇人物,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马雨农投入巨大精力,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50万字的《张冲传》。张冲(1904-1941),字淮南,浙江乐清人。早年加入国民党,游学苏联,后成为国民党“中统”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在乐清琯头的张冲墓上,还镌刻着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几个大字。他参与过顾顺章案、牛兰案等重大事件,是“伍豪事件”的策划者。他还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密使,他曾经担负联共、联苏的特殊使命,在国共谈判、中苏谈判中呕心沥血,为实现国共二次合作、团结抗日,为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两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他与周恩来在谈判中建立了友谊。马雨农认为,尘封的历史,不应湮没这样一位彪炳史册者的英名。对于这个历史人物,马雨农尽量客观真实,一方面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另一方面也想纠正一些错误的“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全面的张冲。全书内容丰富、引用资料准确,选材得当,写作十分严谨,同时,由于传主的奇特经历和作者的文笔生动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冲传》的出版发行,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传记文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优秀样本,也是清华学人严谨学风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6)傅培程
傅培程,1968年毕业于土建系。他在1964年前后的四清中,因私下谈话中对若干问题有不同于当时主流的看法,被中学同学告密,毕业分配时被作为“反动学生”送往沙城农场改造,后又在陕北山区劳动。1978年后走出山区,在深圳从事建筑设计,取得较好业绩。他的特殊经历,反映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荒谬,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成长与反思。他的《云卷云舒》(清华笔记),记述了近50年的个人境遇,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7)韩文亮
1945年生于安徽砀山,1965年考入清华水利系,毕业留校,现为水利系退休教授。长期从事河流及近海泥沙、固液两相流理论、固体粒状物料管道输送研究工作。有多部论著发表,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路——从赵寨走进清华园》,由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作序。该书20万字,分“楔子”“童年”“走向炼狱”“炼狱”“炼狱之光”“迈入圣洁的殿堂”等篇章,真实记述了安徽三年饥荒时期的的惨状和个人艰难的求学经历, 是描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现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文学作品,读之令人泪下。
3.小 说
在1980年代,又有一些清华毕业生进入文坛,在小说创作方面显示了才华。
1)胡小胡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木工,宣传干事,办公室调研员,段长,科长, 鞍山三冶公司宣传部长、工会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嘿,妈妈球队》等。 中篇小说《阿玛蒂的故事》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奖。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发表了《寻找郁达夫》、《爱之殇》等长篇小说。《爱之殇》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描述了正直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中的命运,对某重大事件做了大胆的剖析。文笔细腻,情节感人,在校友中得到好评。
2)金品玮
2010年左右,金品玮的《非常年代的清华女生》正式出版。
金品玮,天津人,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曾在河北、天津等地工作。她以自己和自己的同学为原型,讲述的是那个非常年代一群清华女生的非常故事。
故事分为四部分:一、幸福。1963年前后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满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进清华校门,接受着清华精神的滋养,接受着扎实的基础教育,接受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幸福,他们努力地学习着,期待着学成后报效祖国。二、迷惘。1966年,革命运动开始。他们积极地投入大革命中。随着运动深入,社会、学校里发生了一些让他们不理解的事情,特别是学校武斗时,一些同学的受伤甚至死亡让他们产生迷惘。有的同学还因参与武斗犯了政治错误和有了血债。三、成长。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基层与工人、农民一起生活、劳动了多年,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工人、农民和老百姓,使他们人生观的形成,建立在中国老百姓的现实基础上。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成长。四、幸福又回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给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搭建了广阔大舞台,给这批清华人创造了发挥才能、报效祖国的机会,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幸福又回到了他们身旁。
这部中篇小说感情细腻,描写生动,在大学生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但在历史思考的深度上有些不足。
金品玮等8位清华女生
3)徐葆耕
笔名达江复。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晋升为教授。80年代创作《邻居》(合作)等五部电影剧本和小说《同窗》。据《邻居》拍摄的同名电影获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上个世纪90年代以降,撰有理论著述《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西方文学十五讲》、《电影讲稿》、《叩问生命的神性——俄罗斯文学启示录》和《清华学术精神》以及学术性随笔《紫色清华》等;编撰有《清华文从》《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瑞恰慈:科学与诗》等。《半个月亮半个太阳》(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出版)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深居北京什刹海小红门里的蓝眼睛少女耶娃先后邂逅了大学学子章一丁和卓风之,三人情深意笃。耶娃相信雪莱所云:人之所爱,需要有一个月亮、一个太阳,缺一不可。当时中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夜,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并没有沉湎于个人的感情中,而是分赴美国和法国留学深造,攻读各自的学位,决心用科学报效祖国,拯救民族。临行前他们签下三人协议,率先取得学位的男士归国后将迎娶耶娃。两个优秀的青年同时爱着耶娃,耶娃也深爱着他们两人,由此,开始了三个人相伴一生的传奇般的相知、相恋、相助。全书以耶娃的女儿,从美国归来的中国女孩小恍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起初强烈反对母亲的月亮太阳观,到自己也不免陷入爱与婚姻的对决,甚至还出现了自毁花容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两代人的悲喜哀愁,并处处折射出中西交化的冲突,为当代中国小说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徐葆耕先生几年前因病去世。他主持清华中文系的业绩和文学创作的成就为清华师生和广大校友所铭记。
4)邱仁森
1966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获布鲁塞尔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和法国核电工程指挥长证书。
1968—1986年在核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参加我国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第一座高中子通量反应堆的建造和实验研究。1979年以四川省第一名的成绩首批公派出国留学,在比利时核能研究中心参加德国快中子堆核安全研究,十个月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国际上第一位完成液钠过渡态传热规律研究。1987—1993年担任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中方工程现场总指挥。1991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5年主持岭澳核电站现场工程建设。
邱仁森既是一位著名核工业专家,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画家。2005年起,五年完成四部长篇小说,2010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大漠涛海未了情》《情陷地中海》《魅影情侠——三百年前相识的男女生》和《神魔双刃剑(核科学史话)》。业绩被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辞典》等二十多种名典名录。
4.散 文
进入21世纪后,对那场政治运动的回忆与思考,开始成为清华校友的主要话题。同时,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与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成为重要话题。这就促进了最便捷的文学写作形式——散文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发达,许多校友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陆续推出了一批网络文学作品。经过网络的传播,读者群相当可观。有些纸质出版物,也不失时机地刊登了这些作品。
1)叶志江
叶志江1968年毕业于力学数学系,后分配到四川雅安。文革后考取研究生并出国进修。回国后定居上海。
2008年,万象杂志(2008年8月至9月第10卷)刊登了叶志江的《救美 》。此后,许多报刊相继转载。《救美》是一篇记载清华百日武斗的纪实散文,因其文笔活泼,内容曲折,很容易打动读者,一时好评如潮。
此后,作者叶志江将《救美》和数篇回忆非常年代的散文集结成《走出》一书,印刷赠送给校友。2014年,作者又补充数篇,在溪流出版社(美)出版。近期,作者又补充修改,整理出最新的电子版。新版的《走出》有了很大的变动,增添了16篇新作,有十万字之多,也删去了原书中的若干篇章,多篇旧作都作了重大修改和润色。
叶志江在校学习期间是“又红又专”的典型,在大学一年级就发表了研究卫星轨道的数学论文,是有名的清华才子。他的经历曲折,思想活跃,写作勤奋。《走出》里的各篇既可独立成篇,结集出版后又相互呼应,蔚为大观。他的文笔生动活泼乃至俏皮,旁征博引,想象力丰富,引发读者的联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清华校友的散文写作中独树一帜。
3)胡鹏池
胡鹏池,1968年毕业于机械制造系,后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教师、干部。2000年后投入文学创作。他生于江苏南通一个小镇,对小镇的风情、各色人物的性格命运,皆十分熟悉。他博览文史,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在他的笔下,环境真实典型,人物栩栩如生。开始,他的各篇纪实性散文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如《一个地主儿子的大学梦》等,引起海内外读者的注意。2016年,他的散文集《芦花瑟瑟》正式出版,读者为他的写作内容和风格深深打动,一些文学评论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的论者认为他的纪实性散文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真实生动,既诙谐又冷峻,很有文学感染力,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汪曾祺的乡土文学有类似之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4)王克斌
王克斌,1944年出生于北京前门外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1964年考入清华工程物理系,1970年留校,随即被打成516分子,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赴美留学,从事核物理研究,获博士学位。退休后从事文史和政治写作。在网络发表回忆文章和杂文、随笔等数百篇。其中大部收入《落霞孤鹜》一书。王克斌以一位从大杂院走出的核物理学家,从海外回望中国,回忆历史,饱含家国情怀。他的笔下,老北京的工人、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和众多的老人、妇女、孩子,都真实生动,善良而又弱小,与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其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体现了社会下层人们的种种悲喜交加的遭遇,笔下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其语言主要运用老北京口语,京味十足。书中还有一些文史杂文,说古论今,自成一家之言。王克斌在网络和微信上还有不少时政论文,思想大胆,语言泼辣。
5)范雨臣
范雨臣1967年毕业于工程力学数学系,后曾在水利科研部门工作,现在以色列定居。范雨臣在网络和微信上发表了大量散文,或回顾在清华的学习生活,或评论以往和现今的社会现象。他的文笔流畅,幽默中隐含深刻的哲理。特别是《犹太七色光》一书,介绍了一个真实的以色列,题材新颖,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给读者提供了观察国际问题的新视角。
6)顾耀文
顾耀文,苏州人,1968年毕业于工程物理系。曾在陕西凤县、北京、深圳等地工作。顾耀文在网络、微信上发表过多篇散文,后结集出版了《明日黄花》一书。他有较丰厚的文史修养,文笔优美活泼,擅长描写人物和风景。《明日黄花》一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印象。顾耀文的散文写作体现了江浙作家的传统,文化含量较高,形成了自己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很受校友赞赏。
7)王 璋
王璋,上海人,1966年毕业于动力农机系汽车拖拉机专业,在哈尔滨工作,已故。王璋生前在校友社区发表了多篇散文,回顾在上海中小学学习和随父母到哈尔滨后的学习生活。他的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众多的老师同学,体现了人性之美。文中附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文字互相呼应,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王璋虽已去世,他在文章中吐露出的真挚情感永远感动着校友们。
8)王文中
王文中,杭州人,1970年毕业于电机系。曾在山西工作,后调回杭州。他的大伯王琎是第一批清华留美学生,著名化学家。其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王文中在校友社区发表过多篇散文,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家族的历史。他的每篇文章,都附有大量老照片。他是一位有心人,收藏了家族父母的证件、日记等文物,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散文,把家族的兴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娓娓道来,真实可信。例如,在反右斗争中,其母作为优秀的小学校长,被要求揭发自己的老师——时任教育厅长的一位老教育家,她因拒绝揭发而被免职,并险些被打成右派。父母在当时的艰难处境和思想斗争,母亲同学同事的不同表现,都真实反映了在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普通知识分子的挣扎。王文中的散文特点,在于细节的真实生动,并有大量照片和参考资料作为佐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的真实写照。
9)高晋占
高晋占,生于河北西部山区农村,幼年即遭父母亡故,与弟弟成为孤儿。1964年考入水利系,1970年留校,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在自动化系任教授。高晋占发表的作品不多,每篇的篇幅也不长,但仅有的几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年回家过年》,写作者考上清华后第一年寒假回家过年,因农村贫困,自己家又没有劳动力,只能与弟弟用一只羊头过年。当他离家返校时,12岁的弟弟送他到冰冻的河边,依依不舍。看着幼小的弟弟,作者一步一回头地走着。读到此处,读者不能不一掬同情之泪。作者在其他散文中,反映了因错误政策带来的天灾人祸,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高晋占文风朴实,以河北农村为主要题材,从小故事中映射出真实的历史,尤为难得。
10)吕述祖
吕述祖,1968年毕业于冶金系铸造专业。后出国留学并从事金属学研究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兼职教授。吕述祖在工作之余,在网络和微信发表了多篇作品,受到读者赞赏的主要是关于老北京风物的记述和关于家族历史的考证。吕述祖的学生时期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中学就读于著名的北师大附中。老师、同学、邻居,都是他的描写对象。他还对居住地附近的胡同或古迹进行考证,搜集了不少地图和老照片,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文地理的小论文。引起读者兴趣的还有他为叔父整理的谈话录音,以及对老邻居家族历史的记述,如对司徒雷登秘书傅泾波及其家属的回忆,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他对母亲家族的历史考察,资料丰富,旁征博引,映射出几百年江浙一带的文化发展变化和优秀传统。吕述祖的散文可称为文化散文,其知识性、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文笔严谨洗练,体现了清华理工生散文写作的特点。
11)周志宏
1968年毕业于水利系,后在水电部第一工程局工作,1985年到浙江海盐从事核电站技术,成为一名核电专家。他的文集《金秋随感》先后两次出版,给校友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文章描写亲情、友情、爱情,语言朴实,情节真挚动人。其中尤以写平民家庭出身的自己,在传统家风的影响下,艰苦朴素,踏实做人的经历,使读者感同身受。
12)谭昌龄
1970年毕业于自动控制系。他是清华校友中较早出版文集的。他的文集《书生乱弹》在2010年之前即出版,有些篇章在校友社区刊载,引起了较大反响。文集中有多篇杂文,议论时政,漫谈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谭昌龄已经去世,但他的精彩篇章还留在校友的记忆中。
12)张喜英
张喜英,女,甘肃天水人,文革期间入学清华,毕业后曾在国内、新加坡和加拿大从事计算机工作,现定居加拿大。张喜英曾写过自己入学清华前后的回忆文章,对70年代的大学教育有深刻的反思,在文革期间入学的学员中,甚为少见。近年来写出数篇出国后的感受,描写了种种异域风情。特别是8篇连载的《下南洋闯北美,我的诗与远方》,内容新颖,描写生动,回顾了作者的奋斗经历,同时对不同国度的文化现象有准确精细的描述,体现了女性作者的细腻优美的写作风格,受到读者的欢迎。其文化修养和写作技巧,令人刮目相看。
13)王普 赵伟力(太阳翁媪)
太阳翁媪是王普、赵伟力夫妻在新浪网的共同博客。他们的老家分别是山西太谷、寿阳,故名太阳翁媪,他们都爱好文学、书法、旅游、摄影、篆刻、音乐等,退休后经常旅游,写有大量游记。对书法、摄影、篆刻、音乐等也作为业余爱好,写有多篇评论。由此形成了在博客中的近百篇散文。这些散文,与摄影图片配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很强。在网上有大量读者,已达百万人次。
由以上简单介绍,可看出,散文写作是清华理工科校友的强项。除以上作者以外,还有许多写作风格各异的作者,不再一一介绍。
点击进入会是什么样.......
一楼看天下: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今日头条】小楼听雨诗轩,【搜狐】小楼听雨诗轩,【UC 】小楼听雨诗刊,【凤凰网 】小楼听雨诗刊等平台同步刊发,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作者:张 比 编辑:章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