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谢家湾小学与北京中关村三小基于学生培养、教师成长、课堂学习等共同关注要素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在真诚开放的多次互访中共促发展。2019年10月16日到18日,中关村三小干部教师一行11人再次来到谢家湾小学,围绕学生学习样态、行为习惯培养、没有铃声的课程管理、自助午餐等问题深入交流。
2019年10月21日到25日,谢家湾小学10名干部教师再次到中关村三小驻校学习,深度了解班组群建构、课程建设、教师教研等问题。
在谢家湾小学,刘可钦校长带着中关村三小万柳北校区、万柳南校区、红山校区、科技园校区、雄安校区共五个校区的干部教师深入教室、阅览室、功能室,和孩子们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参加正在举行的大队委竞选,观看了孩子们带来的小节目。孩子们热情地和客人们打招呼、问好、聊天,还有一个孩子问刘可钦校长:“您是怎样当上校长的?”刘可钦校长说:“我从当老师开始就努力工作,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就当上了校长。但是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当上校长,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午中关村三小的干部教师们和谢家湾小学的孩子们一起排队取餐,一起就近入座,一起交流,用餐结束,孩子们主动带着客人去分类归还餐具和厨余垃圾,午餐后在阳光下一起聊天。通过课堂观察、班级自编操活动观摩等,讨论交流如何结合学校师生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将孩子们需要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关键能力融合主题课程中。
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走进谢家湾小学数学组、体育组的课堂研讨活动。在座谈会上,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深入询问了孩子们自信、自如、自由、自律的学习生活样态是怎样形成的?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张扬的个性、独立的思考是如何平衡发展的?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平等融洽的安全的心理关系是怎样经营的?没有铃声的差异化的课程设置是如何安排的?学科融合教学是如何设计的?老师跨学科教学的教研活动如何开展?大课间改革和自编操是如何操作的?参加座谈的老师们结合学校的理念文化、自己的教育故事、班级管理案例等实际工作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刘希娅校长曾多次带老师们到中关村三小学习,这次又带着谢家湾小学的干部教师来到中关村三小驻校研修。在驻校研修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对中关村三小备受瞩目的班组群深入了解。在被称为“魔法学校”的万柳北校区,三小陈俊荣副校长全程陪同并细心地为大家介绍三小的班组群生活:由三间教室和一个共享区域组成的“三室一厅”就是一个班组群的“小家”,这个“小家”的成员是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孩子们,每个“小家”由这三个班级学科老师担任导师。在这个班组群的“小家”里,有孩子们的“书吧”“聊吧”“星星榜”“拆拆角”等活动区域,有不同性格和不同特长的老师共同经营各具特色的小家生活。陈校长带着大家参观了所有功能室,参观过程中还有好几位三小老师向大家介绍班组群特色活动、教师研修中心等。
班组群的建设不仅是一种基于物理环境的构建,更是基于让孩子的成长与真实生活高度相链相融的教育思想。所以在常规校舍的万柳南校区和红山校区,老师们也因地制宜,用无限的创意充分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组合,室内空间和室外场地的组合建设班组群,实现孩子们的混龄交往、融合思维、真实成长。
基于这样的班组群生态,谢家湾小学的老师们走进了中关村三小孩子们的课程生活。从基于单元整体建构的单学科课堂教学,到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到充分整合的学科协同课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南校区和红山校区观摩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4节单学科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对于如何实现并体现学生思维成长的深度思考、时刻渗透学科育人思想的科学观念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万柳北校区,大家观摩了一节90分钟的学科协同课《杠杆的秘密》,这节课由两位老师带着一个班组群三个班的100多位孩子一起学习,融合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在这节班组群老师共同研究的课堂上,既考虑了科学和数学的有机融合,又分析了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不同学习起点,科学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发挥混龄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优势。老师们这种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深入研究学习方式转变的创造性教学精神令大家折服。
谢家湾小学的老师们在南校区全方位观摩了导师制下的个性化班组群项目式学习活动。在这样混龄的班组群项目式学习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基于真实的问题共同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带着自身的认知发展、人际交往等特点,相遇相识相长。彼此熟练叫出名字,互相分享学习发现,共同解决项目问题,实现了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发生真实的成长。
谢家湾小学的老师们参加了三小基于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常态主题研究。以“学科评价”为主题的课程部例会,学科代表务实地分享学科课程评价方案、表现性评价手册、引导性课堂学习评价指标;以“学科德育”为主题的教师研讨,六个年级的数学组教师代表分享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到每节课堂的德育教育思考与实践;以“积极行为如何落地”为主题的校区会上,几位班组群教师代表分享了班组群的有效做法;通过聆听刘可钦校长和老师们的报告,谢家湾小学的老师们深刻理解了班组群是如何促进教师创造性工作和深度开发课程,是如何促进老师们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课题展开研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谢家湾小学的老师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积极交流互动,带着谢家湾小学的思考谈收获、谈困惑、谈建议。两校老师们不管是在班组群中的偶遇,还是观课后的研讨,或者交流会的互动中,都毫无保留,坦诚相待,畅所欲言,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同策略的碰撞,每一次的互动大家都收获满满。
北京中关村三小和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两校虽然地处不同区域,学生和教师也存在不同特点,但是,有着共同的对“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坚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异曲同工的实践探索路径,在这样开放接纳、平和朴素、真诚多元地互动交流中,促进老师们、孩子们的受益和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发展。
我们一起走过四季,我们一起心平气和,喜欢这样的朴实真诚积极地互动,喜欢这样基于孩子真实学习发生发展的跨区域研究,喜欢这样的触动与收获……
(视频为谢家湾小学老师们在北京中关村三小学习花絮,犹俊峰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