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义】大乘佛经的“如是我闻”当如何理解?

2016-12-11 刚晓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编者按:近来有社科院周贵华创立的完整教“白衣辱僧破法灭佛,反人间佛教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一些佛教信众,怀疑“大乘佛经是否佛说”的问题,由此引发一系列关于大乘佛教和大乘佛经“如是我闻”种种问题的讨论。若从正常法义研讨来说,是好事;但若为了某种私利和目的,煽动民众起哄,以为白衣居士就可以随便越过佛陀戒律,教训、呵责、辱骂佛门僧尼,污蔑大乘佛经非佛说,或执大乘汉传佛教而谤南传佛教等,这是学佛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注意的问题。下面转载刚晓法师“如是我闻”的文章,提供给大众参考学习。——释行愿  合十


      

如 是 我 闻

              刚晓法师

翻开《论语》,读者可以相信,只要某句话的前面冠之以“子曰”两字,历史上的孔子确实就曾说过那样的话;而在佛经里,由“如是我闻”开头的比比皆是,但它们是否真是阿难亲闻佛教而后在七叶窟所作的记录呢?《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把它解释为“证信序”,即“每部经的通序,用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此经是佛亲说,并非伪品。”但《佛光大辞典》把“证信序”解释为“发起序”之对称,“于诸经之开端,常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语,说明‘闻、信、时、主、处、众’等六事(称为六成就),以证明经中所说为真确可信者。亦即明确指出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使众生知所闻之法确实无误,因而起信,故称证信序。又此为诸经之序分中所通有者,故又称通序。”而“发起序”只对《法华经》所言,也即是说,除了《法华经》,其他所有佛经基本都是以“如是我闻”加以开头的。


  

   “如是我闻”者,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一般认为,世尊入灭前,曾对阿难言其一生所说经藏,须于卷首加上此语,以与其他宗教学说的经典相区别。此种解释最早出自《大智度论》,在汉传阿含部经、宝积部·涅盘部经以及南传上座部的《大般涅盘经》里均没有这样的记载。南怀瑾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写道:“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这种说法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涅盘经》里看来的。事实上,佛教三藏的第一次结集是由大迦叶发起的(1),当时阿难差点没能入选有资格参与结集的五百上座比丘僧团,因此可以推断,佛陀在世时根本就没对阿难说过这样的话,也并未指定阿难专项负责自己所说教法的汇编工作。

    关于佛陀对自己一生所说教法的遗嘱,可做参考的数据收录在《长阿含经·游行经》里,其原文是这样:“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教法也。”

  

   相当于此的南传上座部《大般涅盘经》([现代]巴宙根据英文版转译)说地更明了:“薄伽梵说: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语: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从佛亲口闻受。(于某寺宇住有众多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毗尼及通晓律尼的僧团长老。我从诸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于某寺宇住有众多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毗尼及通晓律尼的僧团长老。我从诸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于某寺宇住有一博学多闻、深具传统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毗尼及通晓律仪的比丘。我从该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校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教法,应当学。”

我们说“大乘”经典皆是佛说的出处也是源此。《大智度论》云:“佛法非但佛口说者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又云:“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佛地经论》说:“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而后总结道:“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辗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这就定下了大家说的大乘经典都是佛法的基调。但是从这里我们还不能得出汉传经典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结论。“大乘”经典传到汉地,到了唐代玄奘法师那里,他用古代三大逻辑学派之一的印度逻辑因明学理论巧妙地论证了“大乘”经典皆是佛说,可是也没有直接证明以上的结论。 


   

    南传上座部一直拒绝承认汉传佛典是佛所说,不是因为汉传经典不合佛法,而是因为在他们留传下来的典籍里,根本没有佛陀说过那些话的记载,现代日本和西方学术界某些研究成果认为:汉传佛典里的“如是我闻”多半是后人的假托。如果我们狭隘地相信现存所有佛典的根源都能追溯到由大迦叶主持的第一结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四阿含,再对比一下编撰最早的汉传佛典诸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容易得到与之相同的结论,而这绝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结果,也相当可能与历史事实相违背。有几种解释可以使汉传佛典避免这种尴尬的情景,其一是承认我们汉传佛典跟南传上座部佛典一样,不是第一结集时就定稿的,它们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不断补充、润色、修改才逐渐展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其二,我们可以承认其中南传上座部没有收录的佛典不是第一结集时阿难所说的,而是窟外结集的成果:窟内结集相当于现在的官方版本,其制订的标准很高,其权威性也为全体僧团所接受;而窟外结集则属于非官方版本,全体僧众一般都默认其存在,只是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汉传佛典包含了大部分南传上座部的佛典,而不是相反。关于笔者这些比较另类的见解,大家可以参考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九里的记述:“大迦叶结集西北有窣堵波(2)……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3)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玄奘法师的话不可全信。在同卷游记里,他说参与七叶窟结集之大阿罗汉有九百九十人,这和我们公认的史料是不符的,不过,他毕竟提出了一种可能有真实历史根据的说法。


   

    无论如何,当你看到“如是我闻”四个字时,在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证前,千万不要因字生意,先入为主地认定那必然就是阿难亲耳听闻而后在七叶窟转述的佛陀及佛陀各大弟子的话语,因为别的比丘也有资格说同样的话。从另一方面讲,根据佛陀所述的“四大教法”,判定一种经律是否佛陀之言教的尺度是很模糊的,因为佛陀并没有提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标准的经律。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比丘对佛陀法语的叙述,现在我们只能靠传统的判定方法,即以三法印加以验证,若符合佛法,便可以认为佛陀当初的确说过那样的话,即使这话除了这位比丘自己,再没有其他人能够见证。

   我们可以宽容地把“如是我闻”看作是佛教经典的一种文法格式,但是不可以把它等同于历史事实,因为,在每一种经典里,都可能即有原始的内容又有后来陆续增删修订的部分,如果我们认定所有佛典从一开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或者都可以把它们往前追溯到第一次结集时的窟内结集,并且还要用“一字不改”的原则去奉持它们、解读它们,那就堕入了魔道,我们将不得不接受自己种下的这样的恶果:只要有学者从某卷经律中考证出任何一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他立刻可以宣称那是后人伪造的,这样的话,汉传佛典三藏十二部除了阿含部和律部两部的一小部分,其余都要被判定是非佛所说了;以同样的标准去审核南传上座部佛典,结果也好不了多少。而倘若我们坚持“一字不改”的原则,同时又拒绝承认那些考证的结果,那我们也不必对佛教经典进行什么学术研究,一切都唯经是论人云亦云好了,我们被人戳着脊梁骨骂“迷信”那也是活该!


注释:

注1:第一结集,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二册No.1425《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第二十四册No.1451《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九 

注2:窣堵波,又作率都婆、卒都婆、薮斗婆。略称塔婆、兜婆、浮图、塔。在古代印度原为形如馒头之墓。释尊灭后,不止为坟墓之意,已有纪念物之性质,尤以孔雀王朝建设许多由炼瓦构筑之塔,埋有佛陀之遗骨、所持品、遗发等,故渐演变为圣地之标帜及庄严伽蓝之建筑。(见《佛光大词典》“窣都婆”条)

注3:无忧王,即阿育王,又作阿输迦、阿输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儵。意译无忧王。又有天爱喜见王之称。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见《佛光大词典》“阿育王”条)

   晓按:其实“如是我闻”还有一个意思作者在文中没有说出来--“如是我闻”表示说,这些经典都是我们这些(结集现场的)佛弟子们公认的,是我们亲耳听的(结集定本),这表示经典的定型,表示以后这些经典不能任意改动了。 

 恭敬节录“灵山海会 ”详见 http://www.lingshh.com/分享


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念师】涅槃巢凤忆恩师

九问周贵华:“完整教”与这个“无所不包教”有何区别?

【忆师】怀念恩师,感恩巢凤

【护教】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

【看见佛陀在人间】—菩提树下,成就佛道

是谁在“灭”法? 评周贵华的伪佛教观——以神学信仰颠覆中国佛教根基

【看见佛陀在人间】—悉达多太子舍弃王宫出家苦行

“大乘是佛说”的一点思考

【看见佛陀在人间】—释迦菩萨从天上降生人间

【看见佛陀在人间】—未生人间前释迦菩萨在何处?

【护教】太虚大师《七众律仪不得逾越》,白衣岂能辱骂僧?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天神佛教”如何可能? ——兼谈周贵华先生的佛教观

谁是“狮子虫”? —评周贵华“释印顺佛教研究和佛学思想略观”一文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法义之辩】略议太虚大师批评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之真谛

【护教心得】海外居士回应:自称学生愚子的见解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

【译经】莫要误解汉译佛典经题中“佛说”这一译经体例

【無諍之辯】敬答『議印度佛教史』

【華雨香雲】我懷念大師

理性时代的善巧抉择——印顺法师的功德

反印顺法师的背后——再读周贵华先生论文

【问佛访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维权护教】关于佛教义学会公开诋毁人间佛教事件的呼吁 一一致国宗局、中佛协、社科院的公开信

新华社公布新闻报道中的第一批禁用词

【警惕】坚决抵制原教旨主义思想在佛教中的兴起

问佛访道】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在“印顺导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上的致辞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 蒋坚永

【礼敬僧宝】—《太虚大师年谱》编者附言

【佛学讲座】《成佛之道》纲要之一印度古文明与佛教的兴起

文殊菩萨德难量,恭迎文殊菩萨诞辰!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护教维权】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纪委办公室的公开信

【评论荟萃】礼敬佛法僧——对辱骂僧宝者的处理方法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 冯定松就是昊国学宫宫主——长年致力诽谤佛教并发展“极端主义国学”

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评论荟萃】仰面唾天,逆风扬尘

【佛经导读】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问佛访道】访庐山第一名寺,看海会寺真面目

【问佛访道】世界这么大,到庐山海会寺去逛逛(一)

悲泪观音,为谁哭泣?——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问佛访道】无尽感恩话千僧,罗汉应供须忍辱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学问答】请远离邪师,远离邪恶,避免伤害!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