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所】“关系美学”——未来设计的一种价值导向
今天是丧丧的
巴黎圣母院的着火让人心塞
不过生活还得继续
让今天的推文来冲散所有不愉快吧!
冲鸭!
知识点: “关系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
由法国策划人、评论家Nicolas Bourriaud发明
用以解释90年代的一些艺术潮流
作者介绍:
一个人能成为自己,
比什么都重要。
--陈若煊
日本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普鲁蒂·艾戈公寓于1972年被炸毁的事件,曾一度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走向终结的标志。
普鲁蒂·艾戈公寓被炸毁 1972年
这一事件清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价值观主导下,极端工具理性与过度宣扬个人主体性所引发的显著问题:设计活动对人际关系的漠视,造成人们彼此间认同、信任、情感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盗窃、强奸、暴力犯罪的激增。至1981年,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就这一问题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根源于人类交往的异化,即以工具理性为主体的社会交往扭曲了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视角再一次明确了现代哲学研究自“本质主义”向“关系主义”的转变立场。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他认为黑格尔和马克思尚未完成由客观认识范式向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理解范式的转换;而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所关注的已经是,不要把阐释世界所具有的创造意义的视域归入勇于自我筹划的此在,或构筑结构的背景事件,而是要归入具有交往结构的生活世界(这些生活世界通过以沟通为取向的行为终结进行再生产)……果真如此,我们就必须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范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穷竭的症候。而这种交往范式所关注的核心即是“主体间性”的意识形态,在艺术与设计造物活动中则表现为一种“关系美学”。
哈贝马斯
其实,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上,人们从事艺术创作与造物活动时映射出的主要关系模式依次经历了“人—神”、“人—物”、“人—人”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属于本体论哲学的前主体性,到建基于认识论哲学的主体性,再到现代哲学所关注的主体间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形态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并对未来有直接的导向力量。
一 神话叙事与地域文化象征性建构出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回溯古人的造物体系,特殊的象征符号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常常发挥着非凡的凝结力量。以中国最典型的 “鱼”这一文化符号为例,能够看到人们建构“人—神”、“人—物”关系的逻辑与方式:“鱼”首先作为一种重要的部落图腾以联结人神,实现部族成员的身份确认和团结。它的第一重含义不仅是性爱、生殖和生存,而且是生活的自由和幸福,它标志着由“动物”而“人”的文明缘起。发展至第二重含义,“鱼”成为了一种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腹尺素)”、“鱼雁相通”,是中国古代流传已久的成语和故事。所以,“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方式。尤其在唐代鱼符、鱼袋等出现以后,作为表征身份、权利的凭证,它成为建构社会等级关系的重要信物,直到最后演变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祥瑞元素,这一过程从侧面勾画了文化演进的轨迹。
鱼图腾
中国的哲学思维总是与“物”、“心”、“意”、“象”这样的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物”,指涉及到一切身外的参照,因此在与人的联系方面,更能体现出中国哲学中的整体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它以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主导,以宗教神话故事与儒家礼制为辅的关系建构模式,塑造而出的是十分鲜活、生动的人际关系生态。凝结在手工物品之中的文化意象,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的象征谱系。“物我两相忘”成为“物”的社会文化特性与自我的精神性实现巧妙融合的最高境界。
二 经济与技术主导下的异化关系
然而,现代启蒙运动、工业化进程以来,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与极具束缚力的礼制体系被打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功能主义占据了设计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们日益关注纯粹的“人—物”关系,如贝伦斯为为德国通用电气设计的工厂建筑,是设计史中被一再援引的典型案例,它的设计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效率最大化。在这样的设计造物实践中,即使进行装饰,也不再具有神秘意义,而更多地是为了审美、娱乐,抑或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生活、生产、信息传递的碎片化,造成精神寄托的普遍丧失,促使人们迫切追求一种总体性与归属感,其中的总体性使得集体和个人能够建立起自我的认同和生活历史的规划。
德国通用电气厂房
大量的资本积累与飞速的技术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支撑:电报、电话、互联网、移动电子设备……工具作为一种手段的不断优化,却直接促使物质性在交往媒介中的消失,这一“努力”的过程非但没有增进情感,反而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走向了反面。多数人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只有面对面时,彼此才能于在场的真实交流中感受对方以及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生动回应,这其实是建构情感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 基于交往共同体的未来“网络”模式
人的本质并非某种抽象物,而是现实之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了多重社会关系的复杂配置,而不是由单项社会关系决定。
——《关系与结构》
如今,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层面上,设计俨然已经延伸为社会关系的织体。它能够以更加细腻的方式促成日常生活中的偶发、共享,以及普遍的连接。对于自我而言,关系美学的建构,实际上更多地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或者说我们在物质体的背后去探寻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的内在关系。这时的设计物不再是一个完整具体的表达,在时间的轴线上的发展过程便是一种意义所在,并且物品本身不具有固定不变的价值。
其次,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关系网络,地域抑或人际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效合作的必须,信任的良性模式成为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础。尤其未来由强大技术支撑起的更为广泛的关系“网络”,将比“系统”这一概念更加有韧性,比“结构”这一概念更富历史性,比“复杂性”这一概念更富经验性。
互动参与组合不再是作为原创者,不再能够借助有力的行为来控制环境,而是作为传统的产物(他们身处传统之中)、团结的产物(他们属于团结的群体)、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他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三种超越了行为者视角的功能得到满足的时候,生活世界才会获得再生产: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这即是交往结构的一般生活世界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关系美学”对设计价值的重塑与具体实践活动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总结:
“关系美学”应因一种对于当下人际关系严重异化的批判立场而出现,试图以主体间性所高扬的交互主体性理念介入日益疏离的复杂社会关系,旨在将设计作为一种将新时代全球资源进行价值转换的手段,促成价值共同体的团结以及社会化个体的能力,以微观视野重塑关系模式。
从生存美学、精神美学/宗教美学、物质美学/机械美学,到深入过程哲学的关系美学,人们将再次回归日常生活,只不过这次将建构以沟通为取向的行为模式。在先验自我的超越立场与经验自我的内在立场之间,不会存在任何中介,一旦用语言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获得优势,也就不会再存在这样一种选择了。这样的话,自我就处于一种人际关系当中,从而使得他能够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与作为互动参与者的自我建立联系。
完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303所】色彩艺术力 | 和丰翼的孩子们一起玩色彩!——吴丽丹
【303所】现代设计策展史研究:1888英国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首展
【303所】《为了诗意的栖居》、《信封·凝固》、《观威师傅之画集有感》
【303所】《世纪幻想》、《解构》、《我不会去做充气的公车》
【303所】《ROSE》、《密斯凡德罗诗歌》、《最美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