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 | 重症病例清零背后的广东组合拳

李楠楠gd 广东卫生在线 2021-02-22


4月10日晚下班时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感科主任叶丹通过微信兴奋地告诉同行:“我们医院上一批新冠肺炎危重病人全部清零了。”

这份骄傲中既有自信,更有创造奇迹后的满足。自信来自于医院的定海神针钟南山院士,这位全民偶像带领的团队创造了“收治病人中,危重病例比例最大却无一病亡”的奇迹。

微信提到的这个重症病例,在鬼门关前已打转了几趟:在ICU住了63天,气管插管63天,ECMO(体外膜肺氧合)用了36天,不间断使用CTR(心脏再同步治疗),最严重时甚至要开胸止血。“这位患者姓胡,姓名读起来谐音刚好是‘活得久’,幸运的是,他最终挺过来了。”参与救治的一名医生如释重负地说。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与时间赛跑,医疗救治则是与病魔较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反复强调“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截至5月5日24时,广东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88例,目前仍在院5例,出院率达99.18%,累计死亡8例,病亡率为0.5%。

在首例确诊病例报告满100天之际,广东用超过98%的治愈出院率交出傲人答卷,救治成功率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医疗救治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广东的重症救治成绩同样硬核,上一批重型危重型患者全部清零,现仍在治患者仅有重型0例、危重型2例。

数据背后,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快速组建定点医院落实“四集中”,到分层诊治、精准施策实现“五诊”工作制,再到建立高级别生命器官支持小组、实现“一人一团队”……这些举措中隐含着广东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打赢重症清零战役所打出的组合拳。

▲2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单鸿院长为全省首例危重症出院患者送上鲜花和祝福


精准研判

在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内部,很多人都会把今年二三月之交的那场会议称为“重症救治的马拉松”,会议由省领导召集,从2月29日晚开到了3月1日凌晨3点,议题是逐个盘点全省现存重型、危重型患者情况,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病情况、当前状态、救治主要措施和预后研判。参会人员包括医疗救治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专家,会议吹响了重症救治总攻的号角。

“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在重症救治上不留下任何遗憾,一定要统筹全省优势医疗资源,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表示。

第二天公布的疫情报告显示,前天新增出院37例,其中11例为重型病例治愈出院。

如果时间往前回溯20天,2月9日的广东正面临疫情发生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天。这一天,是广东整个疫情期间在院患者最多的一天,收治患者超千例,且重型患者达到101人、危重症患者40人。不少定点医院都感到担忧,新冠患者病情转变较快,普通转重往往就在须臾之间,充分预判的情况下也难以完全逆转病情。

这种压力从疫情之初就已传导出来,1月19日,广东报告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两天后,累计发现确诊病例达到26例,其中重型7例、危重型3例。

只有啃下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这块硬骨头,救治工作才能算成功,这是医疗救治组和专家达成的共识。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有一支善打硬仗的医疗专家队伍外,更需要有一个头脑清晰的指挥部。“省领导对重型危重型救治工作的指示是‘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创造奇迹’,我们严格遵照这个原则开展工作。”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介绍,省领导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一个个病例分析,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救治工作,也是指挥部始终落实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的工作缩影。

▲为危重型患者实施抢救


坚持标准就是要做到应收尽收,快速进行分型管理,确保患者根据病情得到相应的救治等级和方案;实事求是则是要分析实际形势,不要照搬做法,要科学研判广东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情况。

广东是流动人口大省,春节期间既有大量人口流出返乡,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候鸟式”人群会来粤与家人团聚,其中不少更是来自湖北地区的中老年人,这就加大了广东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上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输入性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是一旦确诊,可能是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事后数据支持了最初的研判,截至4月25日,广东累计确诊的1586例病例中,年龄≥60岁的患者321例,占比20.2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403例,占比25.40%。

“这种背景下,广东面临的救治压力会更大,救治情况也更为复杂。”刘冠贤介绍,广东单个病例在重型和危重型之间还出现反复,141例重型危重型病例累计出现280多人次的反复报告。

如何破局?奇迹需要等待,更要靠双手创造。

四集中原则

沿着深圳水官高速行车,在龙岗布吉路段的南边,一群低矮的工业区中一栋30多层的高楼特别显眼,如从高处俯瞰,还能看到建筑群呈鱼骨鱼刺布局,这是应急医院“中间医护区、两边病房区”的典型格局。

就在今年2月底,经过万余名建设者20昼夜连续奋战,深圳市战疫绿色通道项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正式建设完成,1000张新增床位紧急投入使用,深圳速度在抗疫一线再显神威。

这里是深圳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当之无愧的主战场,深圳累计的462例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深圳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全省在院危重型病人达到最多的40例时,深圳三院占了其中13例。

速度和数量的背后,是广东在加强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严格实施“四集中”原则,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是广东在历次传染病救治工作中积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用非典打新冠’,以非典积淀的战术来应对新冠疫情救治工作。”段宇飞介绍,广东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始终遵循“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按照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坚持全省一盘棋,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救治原则,不断组织最强医疗力量,千方百计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详细请阅>>《抗疫决策 | 段宇飞:以非典积淀战新冠疫情

如何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全省范围内确定了30家省级定点收治医院、16家市级定点医院和58家后备医院集中救治,充分消除地域间、医院间的诊疗水平差异。

落实“四集中”的优势在深圳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作为一座年轻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深圳无论人口总量和GDP都与广州体量相当,唯独医疗资源相差悬殊,深圳三甲医院总数仅有广州的四分之一,人均拥有床位数在全省并不占优。

如果无法集中火力,深圳的医疗救治防线将面临极大挑战。“四集中”的实施,给深圳提供了一个最优解决方案。1月25日,全市首批中医专家入驻深圳三院,补充医院在中医领域的短板,随后170余名重症医学、呼吸病学和院感管控的高水平专家陆续驻点增援,“高峰时几乎全市的ICU专家都集中到这里了,保证集中一切资源打好救治仗。”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深圳三院)院长刘磊介绍。

和深圳三院一样,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市八医院)肩负起广州地区救治主力军作用,收治确诊病例超过505例,重型52例,危重型16例。

广州市八医院院长雷春亮介绍,医院最多时开放了18个病区,专门把所有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到5个独立的ICU病区,“把传染病区里高级职称、高年资的医生都往这里派,每个病区的主治医生从原来2名增加到5名,3名业务精干的科主任每天巡诊,收集每一例有可能加重的病例,再逐个分析突破。”同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入驻该院指导重症救治工作。

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广州市八医院救治奇迹频传。

3月3日上午,广东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90岁的老红军张光(化名)从广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入院时,张光合并有肾动脉栓塞、肾功能不全、慢阻肺等十多项基础疾病,还进行过心脏支架手术,预后极为堪忧。

▲广东年龄最大患者出院


“医院组成最强医护力量,给予抗感染,吸氧、雾化、祛痰和中药治疗,定期组织会诊和病情研判,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广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介绍,高龄重型患者成功救治,也增强了团队信心,提示救治方法和策略是可行的。

五诊工作制

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组成的“名医天团”齐聚中山一院远程会诊中心,牵头者是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大咖”专家包括中山一院副院长陈旻湖,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国家专家组成员谢灿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中山三院副院长崇雨田等20多人。

平时一号难求的名专家,将为5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远程把脉。这5人分别来自东莞、佛山和汕头,有3人使用ECMO(人工肺)维持生命,4人需气管插管,病情最严重的一位使用ECMO已18天,气管插管28天,使用CRRT(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已20天。

依靠机器虽可暂时维持生命,但如何让病情逐步好转从而摆脱机器,是临床医生最为苦恼的事。会诊的第一例患者今年75岁,由于合并有基础性疾病,发病后病情迅速加重,当地医生对症治疗后并无缓解,病毒检测持续呈阳性。更要命的是还在患者肺部检出烟曲霉感染,如何一边使用抗生素,一边坚持抗病毒?当地医生显然有些束手无策。

很快,专家们提出了几个综合方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同时提出要进行营养支撑治疗。听到最顶尖医生的统一意见,当地医生终于舒展开一直紧锁的眉头。几天后,病人成功转出ICU。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降低病亡率。”肖海鹏在会诊时表示,专家组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存活下来。

上述会诊的三家医院皆来自“中山系”,三家医院几乎覆盖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此次抗疫过程被网友赞誉为“无敌中山医”。

依靠专家、信任专家,广东在医疗救治上坚持专家组“五诊”工作制,即首诊、巡诊、会诊、驻诊和特诊,几乎每一个都打到了重症救治的“七寸”。

首诊是确保病例在第一时间送到定点医院救治;巡诊是省级或片区专家对定点收治医院病人进行巡回诊疗;会诊主要是省级多学科专家通过现场与远程相结合形式,每周对重型、危重型患者进行大会诊;驻诊则通过6家高水平医院进驻定点医院,实施高水平救治。

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副组长黎毅敏带领的高级别巡回指导组被定点医院誉为“特战队”,共组织61批105人次权威专家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开展现场会诊。

特诊则专啃硬骨头,针对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疑难、危重病例,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群开展救治,是难以实现奇迹的创造。因此,刘冠贤表示,广东组建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肖海鹏副校长为首的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团队、余学清院长为首的省人民医院团队,集中最强的多学科力量,对对口医院危重型、重型病例每日开展院对院、点对点远程会诊,每周开展一次联合远程大会诊,每周至少一次现场巡诊。

▲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进行远程病例讨论,钟南山院士(中)出席,右二为段宇飞,左二为刘冠贤,右一为陈砺,左一为黎毅敏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等分别带领医院最强团队对口支援地市和定点医院,参与重症救治工作。

通过“五诊”工作制,广东每例重型危重型患者都能得到高级别专家实际的、及时的诊疗指导,实现对重型危重型病例全方位、无盲点的精准救治。

生命器官支持

疫情发生后,“救火队长”覃铁和每天都接到无数个电话,但压力最大的并不是在病人最多时,而是在普通型病人相继出院的时候,“这时候剩下的才是真正难处理的,几乎都是重病号。”

救治组实时掌握每个定点医院收治重型危重型病人的情况,一旦有指令,覃铁和则负责统筹调动全省专家资源,哪里有漏洞及时堵上,对各驻点医疗团队、定点救治医院应当及时组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共同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特别是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多个系统和多器官损害的,更要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

对于危重型患者,广东采取的救治标准是“一人一团队”“一人一策”,用尽一切技术手段维持生命。

根据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救治需要,广东创新性地建立了一支以呼吸、重症、肾脏、循环等专家组成,武装了纤支镜、呼吸机、CRRT和ECMO的高级生命器官支持小组。

事实证明,这种用“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把一例例危重型患者往重型、普通型拽,直至康复出院。

3月26日,一封特殊的感谢信送到了黎毅敏面前,信中写道:我们是第一批住进ICU的新冠肺炎患者,来时基本都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是你们把我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到阳光明媚的春天……

这是4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联名写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的感谢信,如今4人皆已康复出院。

感谢信的执笔者杨先生出院后才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今年初,他和母亲、弟弟相继感染新冠肺炎,一家两代三口人住进了广医一院,84岁的母亲接连上了气管插管、ECMO和CRRT,兄弟俩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别切开气管插管,弟弟还随时准备上ECMO。

最艰难的时候,医护人员大费周折将两人的病床推到一起,让兄弟俩在ICU里握手,相互鼓励,“握手两分钟,医护人员却前后准备了半个多小时。”主治医生告诉记者。

▲兄弟俩同为危重型,在ICU握手相互鼓励

正是凭借医务人员的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机器的生命维持和家人相互的鼓励,一家三口挺过了艰难,最终顺利出院。

这样重型危重型患者最后康复出院的奇迹并不少见:

汕头41岁重症患者,体重达200斤,入院治疗51天,在ICU就呆了45天,其中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长达35天,还用了CRRT,最后奇迹般地康复出院;

中山31岁重症孕妇,在ICU躺了25天,ECMO用了21天,CRRT用了4天,几乎用了所有生命器官支持手段,甚至还请到了钟南山院士会诊,多方努力下,在住院44天后竟奇迹出院。

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年龄最大的重型患者90岁,年龄最小的仅有2个月,皆已康复出院。

所谓奇迹,只不过背后有人在默默付出。

中西医协同治疗

3月21日,一架包机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缓缓降落,由广东选派的6名抗疫专家代表中国政府支援塞尔维亚,一行除了带来16吨医疗物资外,更带来了英文版的治疗秘笈——广东“四抗四平衡”临床救治用药方案。更多请阅>>《广东6名专家赴塞尔维亚支援抗疫


这是继广东抗疫智慧推广全国后再次走向世界。

所谓“四抗四平衡”,做好抗病毒用药、抗感染用药、抗低氧血症、抗脓毒休克等方面合理用药,同时系统处理好基础性治疗和关键性支持,维持营养平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和组织器官功能平衡的合理用药问题。

对于临床救治来说,用机器维持器官生命是“盾”,准确的临床用药是“矛”,这个宝贵的用药经验,让广东重型危重型患者充分获益。

上述提到的中山31岁危重型产妇,在使用ECMO情况下正是坚持了该经验,一方面注重抗病毒、抗感染用药治疗,一方面注重基础支持和器官功能平衡,终于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除了“四抗四平衡”外,广东应用中医药手段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上更为娴熟。


“广东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有两大特点,一是体现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治疗’,二是紧抓核心病理机制,分期分症进行治疗。” 广东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省中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林琳介绍,在本次临床救治过程中发现,中医药介入治疗在帮助退烧,减轻咳嗽、喘气,改善疲劳和改善胃口差等方面都显示出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研发的“肺炎1号方”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明显,且应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辅助治疗,该院救治的全省年龄最大患者,就使用了“肺炎1号方”参与治疗。更多请阅>>广州市八医院:“肺炎1号方”有效率超94%,30例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

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听取汇报时指出,要全力做好对重症患者的科学精准救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救治就是作战。重型危重型救治则是这场战斗中的“上甘岭战役”,攻下来才算成功。

广东作为抗疫的南方主战场,在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上交出了一张令人放心的阶段性答卷。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指导组调研广东开展疫情防控指导工作时,多次对广东救治工作表示充分肯定,称广东在危重症、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每个环节上都下足了功夫,很出彩,非常出色。同时,指导组也寄予厚望,指出广东的医疗救治重点就是重症病例和住院病人,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救治、积极救治、不留遗憾。

▲中央指导组对广东重症救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段宇飞表示,广东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在医疗机构和专家通力合作下奋战100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胜利,现在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候,广东将不松劲、不气馁,在尊重医学科学规律的前提下,竭力去救治病人。


3分钟公益音乐MV《战疫英雄》

向我们的战士致敬↓↓



他们是逆行者,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他们是白衣天使,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没有一篇文章,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力量。
为加强对医护人员先进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彰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自2月23日起,启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先进典型主题宣传工作,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省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人之初杂志社承办。广东卫生在线同步重磅推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栏目,每天将推出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生动呈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学可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讲述一线故事,记录医者情怀。
系列回顾:

👉致敬01 | 怕哭花护目镜的95后小姑娘,也是病房里的“笑声担当”

👉致敬02 | 钢铁女侠邓西龙:每次重大疫情都冲在一线

👉致敬03 | 应急老兵迎战新冠,智慧战疫经验推向全国

👉致敬04 | 守护方舱通道的00后:不让任何一位战友带着病毒离开

👉致敬05 | 咽拭子采集员:病毒在眼前飞,也要靠过去

👉致敬06 | 十九大代表许可慰:抗疫最前线的“拼命三郎”

👉致敬07 | 国士无双:院士在春天里的七个瞬间

👉致敬08 | 在战场写情书的90后护士:最坚硬的鳞片带去武汉,最柔软的心留着想你

👉致敬09 | 重症医学老兵自带精锐武器上前线,被年轻医生盛赞“一个顶俩”

👉致敬10 | 驰援荆州护士曹秋明:有国才有家,奔赴前线亦是对父母的孝

👉致敬11 | 麦志华:手术第二天回归岗位的他,有一些基层防疫的“实用小妙招”

👉致敬12 | 120转运者:在密闭车厢里,稀释患者的恐惧

👉致敬13 | 余红兵:在港口采集咽拭子的日与夜,守好严防境外输入这道关

👉致敬14 | 战场上抽丝剥茧的病毒“侦察兵”:百姓安全,我们就安心

👉致敬15 | 江山平教授团队:磷酸氯喹老药新用,缩短新冠肺炎转阴时间

👉致敬16 | 尹平:在武汉,我们帮助受难的人更好完成心灵自救

👉致敬17 | 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带出的“敢死队”:把武汉最危重的病人交给我们

👉致敬18 | 护士李书英:把最细致的护理服务带到荆州

👉致敬19 | 首发!原创音乐MV《战疫英雄》,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致敬20 | 广东援藏医生逆行战疫,到巴格达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致敬21 | 金银潭医院里来了位事无巨细的“黄妈”

👉致敬22 | 广东医疗队的石首战役:从死守到决战

👉致敬23 | 甘照宇:在隔离病房里,做慎终如始的“医心者

👉致敬24 | “大管家”段孟岐:下班都要清点队友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致敬25|带着钟南山院士团队战术,抗非英雄徐远达逆行武汉

👉致敬26 | 机场大厅的白衣守护者:不错漏一人,才能保护更多人

👉致敬27 | 康复治疗师战“疫”: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

👉致敬28 | 郭亚兵:抗疫老兵的新征程

👉致敬29 | 高元妹: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负那些无言的支持

👉致敬30|疫情防控守门人王晓毅:宁愿多跑多问多做,也不能漏了迟了

👉致敬31|张忠德:抗疫大将军的武汉故事

👉致敬32|整建制驰援,深圳这家医院派18人突击队支援“好兄弟”

👉致敬33|桑岭:抗击新冠肺炎国家队里的80后

👉致敬34|卢慕荣:与17年前一样,她在最后的战场“粤”战越勇

👉致敬35|“抗非老将”张丽随:如期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希望

👉致敬36|金域医学:第三方核酸检测,民间队伍彰显“硬核”力量

👉致敬37|雷神山坚守医生王晓锋:只要还排班,我就坚守下去

👉致敬38 | 夫妻医生同抗疫,守好入境人员集中健康观察点大门

👉致敬39 | 深圳三院:打一场漂亮的医疗和科研攻坚战

👉致敬40 | 全能队长王吉文:战“新冠”,忙而不乱

👉致敬41 | 58岁感染科老将:我还是个靓仔,还能迎战

👉致敬42 | 温德良:提前研判,把战疫拉进自己的节奏

👉致敬43|暖心医生刘俊:有问题找我,我都在

👉致敬44|战疫有方:南科大医院“加减乘除”法打好疫情防控战

👉致敬45 | 驰援武汉医生主有峰:对得起患者生命相托的信任

👉致敬46 | 舒欣:刚驰援武汉归来,又启程援疆

👉致敬47 | 重症病房里的指挥官杨扬:刷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致敬48 | 粤荆医护奋战68天,几度生命垂危的她终于摘掉呼吸机了!👉致敬49|蒋文新:扛起荆州重症救治的大旗


邀你投稿

在援助湖北医疗队、省内定点救治医院

和基层等战疫一线中

如果你有

医务工作者、防疫人员、基层防控人员的感人故事

欢迎点击以下小程序给广卫君投稿

表现突出、事迹过硬、作出贡献的均可

记者|李楠
编辑|方羊 任君飞   责编|周颖怡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点亮在看,向战疫英雄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