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讯4周年特备节目 | 深深“暨”住你——深大暨大的语保情谊
深深“暨”住你
广深双城联动,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而相距90公里的暨大与深大两所高校也携手走在语言保护的道路上,它们在语保路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丘学强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语言保护的对象,包括所有的语言和方言,但更重要和紧迫的语保工作任务应该是濒危语言和方言的保护。该项工作,在我来说,似乎可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算起。当时,读了詹伯慧师有关海南军话的论文,凭记忆、问询和步步追踪找到并记录了广东青塘军话、坎石潭军话和平海军话,后来,又补充调查了海南崖城、儋州、东方以及广西的永安等地军话。十几个方言点,我单枪匹马、断断续续地调查和研究了近二十年。拙著《军话研究》,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的第一本成果出版的,后来获得了美国“李方桂语言学论著优等奖”和深圳市社科成果奖。这对曾经“下海”十几年后又再“上岸”重新走在方言調查研究的崎岖小路上的我是莫大的鼓舞。此后,我担任詹伯慧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的子项目“濒危方言和方言岛”的负责人,又带领我的研究生、本科生团队继续展开平海军话、深圳大鹏话、南头方言、坪山尖米话、蛇话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参与过吴芳老师带队的深汕合作区海丰鹅埠畲语的调查工作。我们认为,深圳市可以说是本土原住民方言消失最快的地方,其保护和记录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例如,我们能找到的尖米话的合格发音人,已经只有四个。其中,三人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在“用普通话统一深圳语言”的口号仍然响亮、不少人以“深圳是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为荣的背景下,我们的努力,虽然已没有以前那么艰辛,但在发音人想不出某些词语该如何讲而又无法找到咨询后能有确切回应的老乡时,在发音人欣喜同意配合而其身为村镇干部或公务员的子女以各种理由直接或婉转阻止时,我却时不时会心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之感。当然,以上语保工作的成果有的已经出版,有的资料还在整理之中,这多少是对我们工作的回报和安慰。
我所做的另一项语保工作,是国家社科项目“图片上的境外汉语方言研究”。由于经费有限,项目的实地调查工作也基本上只能由我个人完成。几年来的寒暑假期间,我走遍了美、加、英、法、新、马、台、港、澳等地近二十个华人聚居地。境外很多唐人街的路牌、广告牌、商店或酒店招牌甚至墓碑上的中英文,是值得我配合起来研究的。因为那上面有很多粤语、闽语、客家话、四邑方言的对译。哪怕那里的华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改说英语或普通话了,但招牌,仍在无声地跟人们说着家乡话,体现着它们的历史厚重感。它们是一种濒危“可视汉语方言”实物,因为随时会因为市政改造或其它原因而改变乃至消失。把它们拍摄下来,也许能为后人留下一段华侨移民文化、经济史的痕迹。我似乎又续写了以前单枪匹马走遍十几个军话调查点的“传奇”:偶遇心心念念的有着典型方言字、训读字以及“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或“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端母读零、透读h、精读t”等特点的招牌,有时还是会兴奋得心旌摇曳、手脚发抖,要连拍几张才踏实。虽然,在境外有过日晒雨淋、孤单寂寞、忍饥挨饿的煎熬,有过被大块头黑人尾随的惊恐,有过远拍警察开枪制服瘾君子的紧张,有过被站街的华人大妈包围要求删去录像的慌乱,但是,能在疫情大爆发之前拍摄了数千张可用照片,心里的愉悦却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
大浪淘沙,英语和普通话“推枯拉朽”,势不可挡,方言能否保护得了?我不敢肯定。但许多小方言和方言岛正趋于濒危和完全消失,是许多人视而不见的事实。麻木也罢,悲伤也罢,悲壮也罢,以苦为乐也罢,作为方言学者,我只能跟同行们一道,尽量多地用各种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仅此而已。谁让我天生地喜欢琢磨方言之趣呢?语保之路,还在延伸。
推文传送:
吴芳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为暨大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快讯”诞生时的第一批读者,一直都默默关注着这个以语言资源保护为宗旨的公众号。“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田野调查的路上中,越发对这句话的感触良多。语言(方言)使用的代际更迭,模糊了历史的声音,同样也更替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因而也让众多的语言研究者有志耕耘于此。保护语言是一种主观意识,保存语言是一种客观行动,暨大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将这一主客观行为结合得非常到位。
深大是一座年轻的学校,这儿的学生朝气向上,他们愿意追赶,愿意尝试。一门课、一个讲座、一次田野调查,潜移默化了这些愿意思考的学生。希望更多年轻的学生还能记着长辈们的声音,用语音文字图片等等等,各种可以保存语料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记录着这些声音背后不断逝去的文化。
推文传送:
温育霖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
现任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教师
我读书的时候,丘学强老师经常谈起他在暨大读书时的各种趣事,让我对暨大很有些好感。2013年12月中旬,丘老师大手一挥,带我们几个师兄弟姐妹去暨大朝圣,在书本上许多有名字的真人也在会上露相了,让我们一睹风采。
经丘老师介绍,2014年11月17日,甘于恩老师和李菲师姐到我家来调查深圳龙岗客家话。我受宠若惊,能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为方言保护出一份力,心里很高兴。后来就顺理成章,继续读书,去开会,认识了不少老师与学友,他们成了我读书时候最珍贵的回忆。2018年12月中旬在暨大举办的粤方言研讨会,我与丘老师、吴芳老师及其他师弟妹同去,这也是最后一次去暨大了。会上很开心,也很不舍。我还记得甘老师在我等候宣读论文的时候时,把自己的位子让给我呢,我真坐春风了!
屈指一算,堪堪七度春秋,彼时的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大伙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近百只马骝……啊不,是近百个孩子的妈。尽管如此,我对方言仍是心向往之。闲时一看《语讯》,心动得很。正如有支歌仔唱的那样:“渴望安定,却有种野心。”
感恩暨大的各位师长及学友对我的鼓励与帮助,我衷心祝愿他们学问勇猛精进,祝愿《语讯》越办越好,同时也希望方言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推文传送:
周炜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2018级研究生
入学前,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方言保存地很好,即使在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之下。在我的印象里,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商场、车站、医院等外部场合,四川话都占据绝对的优势,人们都习惯使用方言,甚至老师在听到我和同乡的朋友交谈时仍使用四川话时十分惊讶。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诧异,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家乡的方言真的保存地那样完好吗?仔细回忆后,我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不少字的读音已经向普通话靠拢,而诸如“苞谷”等特征词,我们这一辈人已经不再使用,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近年出生的小孩已经不再说四川话了。在跟随吴芳老师一次次在畲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后,我逐渐意识到在普通话的影响下,无论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都在慢慢退出人们的交际舞台。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语言资源快讯”志愿者的行列,每个月撰稿、录音、编排,努力把家乡的文化、美食以及语言传播出去,算是作为一名语言学方向学生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方言无用,一心学习普通话、英语,殊不知这些语言在为我们提供更好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离故土越来越远,愿有更多的人认识到方言的价值与意义,行走在语保路上,将乡音延续。
推文传送:
李凤莲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方向2019级研究生
我的家乡位于成都东部郊区,属于成都客家方言岛,在西南官话的汪洋大海中,成都客家话的传承与保护正在受着巨大的冲击。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方向学生,我也悄悄在心中埋下了用所学保护家乡方言的心愿的种子。
18年9月,我参加了暨南大学的保研考试,在面试中,我向面试老师介绍了我们家乡的方言,然而由于缺乏准备,甚至在老师提问客家话的声调时,我都一脸茫然。这次的考试我也以失败告终,考试结束后,我将暨南大学的T恤挂在了衣柜里,时时勉励自己。
再后来,我来到了深圳大学,正式成为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方言学方向的一名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芳芳老师发出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发现这正是暨南大学招募的,于是立马报了名。
成为语保志愿者后,我感受到了团队的高效,感受到了每一位负责人的认真,感受到了老师的一丝不苟,感受到了志愿者小伙伴们的积极与热情。而这些也正是保护母语方言所必须的,保护方言,任重道远,然而幸运的是,这条路上,有你,有我。
推文传送:
方言与景点(音频)|李凤莲:成都东山五场之石板滩(四川成都客家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李凤莲: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成都洛带古镇(成都客家话)
林佳慧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018级本科生
大二的时候我选修了《广东方言与文化》的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方言的奇妙,也是我对方言文化产生兴趣的开端。当时的我,庆幸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母语方言,并油然而生一种得天独厚的自豪感。
2020年11月,我在吴芳老师的朋友圈看见她所转发的“语言资源快讯”志愿者招募令,在她的鼓励下,我投递报名表,并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了“语言资源快讯”第14批的语言保护志愿者。
到目前为止,我加入快讯只有短短三个月,只撰写排版了三篇推文,却也有“快讯”人的热忱。1月份的推文撰写正好赶上深大的期末复习期,室友们都在安静学习,宿舍鸦雀无声,我不方便录制音频,只好在凌晨一点钟的时候裹着棉服戴着耳机到楼梯间去,这个时候的楼梯间基本无人经过,既不吵闹,也避免了一本正经录音时候被人打扰的尴尬。在这里,我完成了我1月份推文的语料采集。那日天气虽冷,但一心做着喜欢的事情,心是暖的。
我总是跟朋友笑着自夸“陆丰方言的传承没我不行”,虽是戏语,但这种责任感正是甘于恩老师所强调的、达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的关键。对于推文内容的选题、撰写、排版和音频的录制,我始终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大抵源于我自身保护语言资源和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感吧。我迫不及待地想宣告我家乡的语言文化是宝藏,甚至畅想在遥远的几千年后,研究语言的后人也会听到我留下的语料,对他们的研究一定会有诸多裨益,光是这样想想都会感慨这项事业是何其伟大。
衷心祝愿“语言资源快讯”越办越好,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语言保护志愿者的队伍,让语言保护扎根于社会大众,让方言文化雅俗共赏。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推文传送:
潘韵秋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018级本科生
大二时,在吴芳老师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系统学习与语言、方言相关的知识,对此产生了兴趣。后来也是通过吴老师了解到语言资源快讯这个公众号。在成为语讯的志愿者后,我不仅能够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语言保护领域,同时也在推文编辑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方言。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家乡文化现象背后竟也有如此有趣的起源或源远流长的历史,被自己逐渐遗忘的方言也在一次次的推文音频录制中捡起来。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语保工作中,是很有意义的。
推文传送:
暨大和深大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二者将携手将语言保护之路越拓越“广”,让语言研究越挖越“深”。
- end -
往期回顾:
语讯4周年特备节目|以文相会,语保初心再出发——华师暨大结缘篇
语讯4周年特备节目 | “暨”然“豫”见你——暨大-河南师大语保的故事
语讯4周年特备节目 | 暨汕情,方言行——暨大与汕大的语保故事
语言资源快讯四周年特备节目 | 在“暨”里,“湘”见你——暨大方言研究中心与湖南理工学院的粤湘情
语言资源快讯创刊4周年特别节目 | “暨”情佛科 语保缘牵——广佛同城的另一个故事
本期编辑 / 周炜
文字 /志愿者
图片 / 暨南大学公众、深圳大学公众、志愿者
本期审读 / 周炜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