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历史书籍可免费下载。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袁行霈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诗歌:操古直悲凉,丕便娟婉约,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创作,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正始时政治险恶,作家苦闷,阮籍《咏怀》组诗,用比兴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现存20诗馀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精神一脉相承。

(一)内容:

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如《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

2.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前者如《度关山》《对酒》;后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艺术:

1.学汉乐府: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来写现实;《陌上桑》本写罗敷故事,操改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操用来抒发感慨。

2.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

3.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冯班“慷慨悲凉”(《钝吟杂录》);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诗人繁钦等,开创“建安文学”局面。

二、曹丕。

(一)现存诗40首,分三类:

1.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诗》等,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丕诗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二)清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曹丕新变:

1.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抱负有关,曹却更努力于表达个人情感。他敏感多情“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同代其他诗人的。

2.文人化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诸体具备。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75句,360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船山古诗评选》)。

(三)丕与邺下文人诗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备文人集团性质。



第二节 曹植


一、曹植创作以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

(二)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4类:

1.是对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诗人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七哀诗》、《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

3.述志诗。用世黄初后诉诸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是代表作。

4.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诗中描绘的神仙境界明净、高洁,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游仙诗实际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兼父兄之长,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既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三、对后世影响:胡应鳞: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诗薮》)

四、植诗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艳;

(二)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

(三)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突出。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今存诗23首。

(一)内容。

1.建安13年归曹操以前,作品或纪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七哀诗》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潜许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古诗源》)。

2.归曹后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5首,主要写随操出征的感受,再现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操英明神武,表达追随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3.邺下与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诗》等,虽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诗题开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二)艺术:

1.粲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主要感情特征。谢灵运:“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

2.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愀怆之词”(《诗品》)为其主要特点,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

(三)地位:刘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刘桢,存诗20馀首。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刘勰:“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

(一)内容:

1.赠答诗,一类是游乐。

最著名的是《赠人弟》3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对从弟赞美,也是自我写照。第二首最佳:“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迈凌厉,有“挺立自持”(陆时雍《诗镜总论》)、“高风跨俗”的气概。

2.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二)艺术:

1.风格“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更多表现个人的愤慨,充满慷慨磊落之气,风格俊逸而奇丽的。

2.《赠徐干》哀叹命运多舛,抒发愤懑不平;

3.《赠五官中郎将》4首,表现与曹丕的深厚友谊。

4.以气势取胜,显出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四、蔡琰。今存诗3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此诗540字,分三段,一段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及俘虏所受的虐待;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这两段以抒情为主,夹以叙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悲愤诗》受汉乐府叙事诗影响,可和《孔雀东南飞》比美,杜甫《北征》等诗受其影响。

五、陈琳和阮瑀。

(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托秦筑长城事,写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现实意义。以对话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悲凉,接近乐府民歌风格。

(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遭后母虐待的情状,侧面反映汉末世风日下的现实,风格与乐府《孤儿行》接近。

六、徐干今存诗4首,都是五言诗。

(一)《室思诗》为拟思妇词,共分6章,描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文辞凄厉深婉,感情哀怨缠绵。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二句,尤为后人推重。

(二)《情诗》在情调与风格上也都与此诗相似。

(三)《答刘桢诗》表现与刘桢的友情,高简浑朴,反映建安人通脱真率的风貌。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汉末动乱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涂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王粲《从军诗》:“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陈琳《诗》:“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刘桢《赠从弟》其三:“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是个特点。

(二)“慷慨”一词的习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慷慨时激扬。”陈琳《诗》:“慷慨咏坟经。”吴质《思慕诗》:“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独不群”;《野田黄雀行》:“秦筝何慷慨”;《赠徐干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风”意象经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诗》:“临川多悲风。”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杂诗》:“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赠丁仪王粲》:“悲风鸣我侧”等。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诗人对人生的态度:

1.单纯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

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如曹操《龟虽寿》等诗。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

三、创作个性的高扬。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诗歌创作时,不肯效法同辈或前贤,而是努力展现独特风貌。

(一)风格上,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王粲刘桢:“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二)诗体运用上,曹操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燕歌行》2首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

(三)诗歌语言上,操、瑀、琳朴质,丕、粲等秀美;植文采风骨兼备。

四、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具浓郁的悲剧色彩:操诗“悲凉”(钟嵘《诗品》),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正始诗人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故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二)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二、阮籍代表作《咏怀诗》82首

(一)非一时一地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开创政治抒情组诗先河。

(二)内容:

1.充满苦闷、孤独情绪。

(1)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其三十二)

(2)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

(3)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特别是蟋蟀、蟪蛄,成为反复歌咏的对象。

(4)慨叹人生各种创痛,如少年忽成丑老,功名富贵难保,以女色事人不可靠。

2.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体现了忧愤深广的情怀。

3.悲哀、凄怆、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常见。

4.阮籍无法找到出路,诗中设计游仙和隐居作为精神出路。诗中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等隐士,讽刺苏秦等人因贪利禄而致杀身之祸。

5.有济世志的作品,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1)如其三十一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2)有的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如其六十七。

(3)有的诗则抒发自己的壮志,如其三十九。

(二)艺术:

1.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常借比兴、象征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2.诗歌精神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

三、嵇康诗,现存50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

(一)内容:

1.以表现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如《幽愤诗》自述平生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18章,与《白马篇》相比,既有游侠儿的英武豪侠气概,又有洒脱神情。

2.如《游仙诗》,《答二郭》3首,《述志诗》2首等,多写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二)风格:《文心雕龙》:“嵇志清峻。”(《明诗》),“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突出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关系。《诗品》评其诗为“峻切”。

四、应璩《百一诗》为代表,主旨是对曹爽的规劝。态度平和,温柔敦厚,语言质朴,以言事与说理见长,形象有所不足。


【往期列表】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诗经》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绪论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精品课程】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2)〔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1)〔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0)〔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9)〔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8)〔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7)〔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6)〔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4)〔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3)〔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1)〔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0)〔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9)〔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8)〔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7)〔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5)〔视频〕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视频〕



【古代汉语】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职官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王立群读史记》06景帝清障(汉武帝系列)
《王立群读史记》05继位太子(汉武帝系列)
《王立群读史记》04储君之争(汉武帝系列)
《王立群读史记》03立储风波(汉武帝系列)
《王立群读史记》02宫闱角逐(汉武帝系列)
《王立群读史记》01史家绝唱(汉武帝系列)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诗经》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绪论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中国通史 | 一百集(前50集)【视频、文字】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1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1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电子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8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