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生产者』对话万一空间联合创始人
『新·艺术生产者』是 Du laboratory 推出的长期推送单元。人们的生活之所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工作成果。除了艺术家、策展人,还有画廊、拍卖、媒体、运输、画材等等环节共同工作的结果。我们将邀请在艺术产业链条上辛勤工作的朋友以问答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理想与现实。
----------------请朋友们多多关注----------------
DUDU >
疫情现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11月、你们空间迎来了首个展览的开幕式,在这个时间点,你们的团队有怎样的思考和设想?
万一空间 >
对是的,我们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决定来深圳开空间,并且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装修和开幕系列展览的落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吧,当然我们也没有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对我们也是挑战居多。(笑)
我们一直相信在最低落的时候,艺术实际上能给予人们抚慰心灵的力量,是另一种精神寄托,核心原因还是因为热爱,这种热爱给了我们力量与表达的欲望,因此我们决定在这个时期推出这样的空间与展览。万一的开幕展比较特殊,它们是三个连续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系列展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同时是个成数,我们三个合伙人也是91,92,93年生人,这可能也是对本我圆满的一个希冀。
万一、虫二、函三
三个开幕展的核心概念是按照我们世界观中什么构成了艺术,按照哲学、浪漫、又再哲学的维度去展开的。“万一”是同名首展;“虫二”来自于风月无边,是极致浪漫的一个展览;“函三”则源于天地人的思想维度。我们想在这个时刻传达一个核心,即“消解古代与当代的边界”,从而生发“万物”的框架与基础。
DUDU >
我认为在当下,画廊的运作要提防艺术的过度商业化与庸俗化的趋势,深圳需要有更多好的艺术空间来支撑这个城市的艺术发展生态,作为画廊行业的实践者怎样去回应这种变化?
万一空间 >
首先我个人觉得商业化跟庸俗化并不是一个单纯负面的事情,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必定会导致更多的人参与艺术,认可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艺术普及的一个必经之路。“庸俗化”这个词呢听起来是有些负面,但我们或许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一种另类的世俗化。世俗化的进程其实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只有大众去介入,有更广的受众便有更大的路人盘,才有可能激发更多可能性跟层次空间。想象一个城市,市民将艺术、看展当成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非小圈子曲高和寡的自娱,那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儿。那时便各花入各眼,甄选便从内容出真章。
展览现场 :万里不挑一 vol 001 周力
万一UNI会客厅:清谈上手深夜茶话会 现场
对于我们而言,展览的切入点通常是一个比较小的角度,但其容纳非常广的内容,能赋予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深圳是一个多元且富有包容性的城市,不论外界有什么样的风向,我们还是坚持以严肃内容为导向。微观的个人审美,对美术史的宏观观察,符合当下议题,同时产生新的思考,以内容的输出作为本心,任尔东西南北风。
“留白”展览现场
DUDU >
在后疫情时代,未来你们空间的运作定位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万一空间 >
后疫情时代,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最首当其冲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做展览?在疫情管控下,展览能否顺利开展、展期时长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我们也在尝试线上的展览实践,但实话说,目前仍然没有找到能够可持续且行之有效的最优解。
在线上进行展览的“宋宋”
迄今为止万一空间都是相对具有策展独立性,也未来会与外部策展人有思维碰撞性的展览,又因我们的定位是消解古代与当代的边界,每个展览都涉及到庞大的阅读量与知识面拓展。从策展与文本的角度来说,所有内容必须逻辑自洽,因此学术梳理的担子非常重;在展览的视觉呈现方面,我们当然希望每个展览都能有独特的面貌,但展出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有时候逻辑与视觉不大统一,所以如何让它们“共存”也极富挑战。
展览现场:『万一』古代与当代艺术在空间的共存
无论疫情发展与否,我们都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去做展览,这自然涉及到大量与外国艺术家、艺术机构和从业者的沟通与协作。在这个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上到国际政治时局变动,下到具体国际运输通关,都面临着非常难以推进实际工作的尴尬。
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个展《人是个迷》展览海报
机遇也是有的,在这种比较静默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产出了一些独特的角度和内容,则更容易被大家记住。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跟国际范围内的许多重要艺术机构与个人都取得了良好的联络,可以说这个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机遇吧。
DUDU >
如今跨学科多元视角的策展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趋势,画廊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你们3位90后年轻画廊主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中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次序?
万一空间 >
我不敢说我们在艺术和商业之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次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只能说有些展览偏纯艺表达,有些展览会存在较重的商量考量,但都是综合去评判的,并不能简单地说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种平衡。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文化事业,需要时间的培育,我们也只能尽量去权衡。
“从前慢”展览现场
跨学科与多元化的策展视角,可能是在90后这个大的社会群体下所存在的一种状态。再者说90后也并不年轻了,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90后有一个伴随我们青春的情景喜剧叫Big Bang Theory (生活大爆炸)。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片头,不同的文明片段伴随着音乐快速闪现,例如埃及金字塔,达芬奇的手稿等等。我提及它是因为这个是特别典型的90后的“切片”。因为90后已经开始直面信息时代,是面临信息爆炸并需要做出相应处理的一个群体,这与70乃至更早的长辈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的思维不同。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90后是改革开放受益的一代,因而在同样的时间序列里面,可以接触更加多元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是快餐状的。这必然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多跨学科,多元视角的策展风向,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信息都是全球化语境下的、碎片化的综合体,是一种视觉上的collage。同时我觉得90后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代,许多90后具备非常坚实的外语能力,因此阅读西方文献不存在太大的障碍,毕竟不同的语言实际上隔绝了很多的信息。
《生活大爆炸》片头中出现的元素
综上,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策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状态,我们只是刚好也具备一些先天条件。其实我个人也认为我们是非常迷惑的一代,我们面临着过载信息的选择,时间有限,容易浅尝即止,或者迷失在浩瀚的信息中。面临这种情况,如何选取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同年龄段有各自需要解决的议题,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就需要解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些信息爆炸,如何筛选信息,以及如何重组信息的一个议题吧。我还是觉得我们比较幸运,能找到一个坚定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有句我们自己时常强调的内容:“古典的伟大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而是在视觉传达中隐藏着当代语境的先锋主义。”只有这种热情和爱是真挚而灼热的。
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个展《人是个迷》展览现场
DUDU >
自从资本介入艺术以来,今天的艺术家似乎越来越商人化或娱乐化。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商业包装出的艺术化和娱乐粉饰出来的艺术化。从一个策展人和画廊空间主理人的角度,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万一空间 >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并值得思考的问题,资本介入艺术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所谓的赞助人,供养人,无论是西方的美第奇家族赞助下的辉煌文艺复兴,还是敦煌莫高窟的归义军的曹氏家族对特定时期部分莫高窟的修建与壁画绘制,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经济基础先决条件。现在艺术家越来越商人化和娱乐化,我觉得与网络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分不开。其实我个人觉得,某种意义上,就像我刚所说的,这是更加能够适应世俗,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潮流,当然我们要不要应和这个潮流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美第奇家族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我个人并不排斥这件事情,只要Ta的作品内容和核心观念足够好,额外的流量和加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再强调也不为过,重要的仍然是作品本身,作品够打动人是最基础的,不然再多包装也白搭,就跟吃粽子一样,最终还是要吃那个馅儿的,皮相也只是皮相。
DUDU >
能谈谈深圳的艺术生态环境吗?
万一空间 >
我们从20年末开幕至今仅运营了一年半,其实很难“高谈阔论”深圳的艺术生态环境,这个宏观视角的一个议题,只能浅谈我们较为熟悉的一些情况。我个人浅见深圳艺术生态跟深圳的这个资本构成有很大的关系。因深圳的多元和 “混血”气质,深圳的艺术生态和机构也极为多样和富有潜力,虽然规模上暂未形成像北京上海一般的地域“集群”,但随着风格各异的画廊机构落地,高质量艺博会的介入,美术馆博物馆、独立艺术媒体和富有情怀的民间组织的不断发声,以及庞大的新兴艺术爱好者的参与,深圳艺术生态的未来还是挺让人期待的。有个有趣的现象我想分享一下:现在深圳有一些新生的力量,拥有海外艺术院校经历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个人认为未来他们会赋予深圳艺术一种新的维度。他们在国内外所面临的议题和文化背景更加复杂,比如身份认同文化杂糅,因此他们有着更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艺术的可能性。
深圳DNA博览会
艺术深圳博览会
DUDU >
万一空间致力于打破当代和古代的界限,是什么样的团队学术背景和原因使万一空间选择这样的一条道路?这两种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其实差异很大,受众群体在通常的认知当中也是自立门户,想要知道你们是如何从艺术空间的角度去做好这一件事情?
万一空间 >
其实选择这个“消解古代跟当代边界”的概念,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热爱古代艺术,同样也热爱当代艺术,所以我们纯粹希望能兼具研究属性与收藏体系,从而再决定内容。我们的团队既有专业的文博体系前研究人员,还有美术史艺术考古的相关背景,故能从学术内容产出板块;同时我们也有从当代视角出发的,且具备商业画廊和公共关系经验的专员。配合不同的专题,我们还会邀请研究学者,收藏家,策展人等来做特邀文本出品。
梁绍基先生对推送文字的修改
著名学者,收藏家王鹏先生的现场讲解
这个受众群体在传统认知里可能差异会比较大,但实际上西方国家经常会用这个内容,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已有很多藏家开始了这种“混搭”的收藏,其中核心还是一种统一的审美视觉。比如一个喜欢极简抽象的当代藏家,自然亲近宋代的极简美学器物。若是一个喜欢热烈繁复大唐之美的古代藏家,可能就会对色彩绚烂的当代绘画产生兴趣。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构建一种通路,寻找一条审美脉络上的“线”,去沟通这两个看似隔绝的群体。同时我们也会从美术史、图像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些相似图像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阐释。若是一个有相关背景的当代艺术家看了我们产出的内容,也会从另一个视角生成新的灵感,这样一来就会有原创的,独特的内容的产生。
吴杉作品呈现
展览现场 :请保持社交距离 吴杉个人项目
明式家具在空间中
DUDU >
深圳的快节奏在全国都是有目共睹的,万一空间想要在这个快节奏的土地上将古代的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内容带到深圳的环境之中,这中间是否遇到过一些实质性的困难?如果有,那万一空间的团队又是如何克服的?
万一空间 >
我们并非单纯要落地沉淀的文化艺术内容,只不过团队刚好是古代与当代的“混搭”组合,我们只是在尝试把个人所长相互结合,而后创造1+1>2的更大价值。我们听过有人对我们的空间的标签是“古风”,“古意”,其实我们对这些词还是非常审慎跟警醒的,主要还是怕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藏家告诉我们,在最早还不认识万一的时候,看到我们的介绍,脑子里就会浮现一个“古色古香”的画面。然而真实到了画廊空间后,又会完全颠覆之前的观念,继而慢慢开始理解我们在做的内容和尝试。
万一空间第一本画册
聊到落地沉淀文化的艺术内容,实质性的困难在于大量的内容输出。深圳是个这么快捷高效的城市,客人都拥有异常强对信息获取的能力和渠道。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心也放在如何应对这些有超强信息获取能力的客人,并给他们以足够信服的内容吧。
日常运营的困难也很多,很多观众对万一产出的内容可能缺乏认知,观展中有可能会影响作品的行为出现。所以我们的运营团队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以外,还尽量会在前期的展陈设计中规避掉这些问题。我们是节奏比较快的一个团队,感觉好像从开业到现在就马不停蹄地做展览,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独立策划了10个展览。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做的内容能让人沉下心。加之疫情背景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不可抗力,导致部分展览的失效,那更是一种难以预估的损失,内容无法持续传导,青黄不接。这个情况下对于我们机动性的要求就更强,只能接受这个事情,习惯提前做plan B C D 的准备了吧。(笑)
-----------------------------------------------
Du/Laboratory is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involving creative media spanning all levels of contemporary art, maintaining a vigilance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trend that airs everywher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ing to the full and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artist's own system, continuously Focus on practices that hover in the "middle state" on the fringes of art and non-art.
Du/Laboratory是一个综合性的试验平台,涉及的创作媒介跨越当代艺术的各个层面,对四处空降的国际化当代艺术潮流保持一种警惕性,同时致力于艺术家自身系统的充分、深入挖掘,持续关注徘徊在艺术和非艺术边缘“中间状态”的实践。
ANDEREAS BLANK’STUDIO
Hilde Overbergh’ Studio
走入欧洲艺术家工作室-亚历山德拉·N·温特伯格 Alexandra N. Winterberg
走入欧洲艺术家工作室- 马蒂亚斯·肖韦克 Mathias Schauwecker
Brice Marden 布赖斯·马登- Inner Space (内空间)
Du·学者访谈>
策展·中少年>
欧美展览系列精选 >
艺术家:彭小佳、黄佳、黄梅、于幸泽、蓝镜、朱贤魏、艺术展在 Art@Berlin (柏林)柏林展览现场:抵抗要点 Points of Resistance
德国柏林展览:Humanity - Artistic Stance - China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 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
Poppy and recollection—黄佳、夏鹏、王凯凡、Clara Broermann抽象联展
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参展艺术家作品
CY • TWOMBLY -赛•托姆布雷
展览现场:变奏 - 新千年以来的青年艺术
中谷芙二子
ART 22 条 >
关于ART 22 条 —— 孙策篇
关于ART 22 条 —— 沉默篇
关于ART 22 条 —— 杨重光篇
收藏&生活-陈石ChenShi
德意志归来-夏鹏 XiaPeng
德意志归来-杨重光YangZhongGuang
德意志归来—吴霜 Wu Shuang
德意志归来-张博夫 Zhang BoFu
德意志归来 - 徐升Xu Sheng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 >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于林汉 - “ 大于人”和“小于人 ”
新艺术生产者 >
「新艺术生产者」顾博:20年起了近万个标题后,不想再 琢磨了,直接唠嗑吧
毕业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