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齐: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征程上,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典范,可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是20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其鲜明的历史特点、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突出的实践成果将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特点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科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结合21世纪的历史特点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完善关于历史规律的一般科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历史特点,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毛泽东曾指出:“历史给予无产阶级以消灭阶级的任务,无产阶级就用辩证法唯物论作为他们斗争的精神上的武器,作为他们各种见解之哲学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运用历史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成果,其诞生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关口,先后面临开创中国革命、建设新局面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解决现实问题,正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旨趣。由此,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特点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理论创新发端于历史重要节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只有聆听历史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是把握现实问题的重要前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在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问题导向下不断形成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封闭僵化的封建王朝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现实写照,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面貌成为历史的声音。可以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近代化、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节点呼唤着重要理论创新的产生。无论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倡导维新”的戊戌变法,开明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用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理论创新最终被实践证明宣告失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引领了中国走上革命的道路,但以宋教仁被刺杀为标志,证明了没有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西式政党政治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未来怎么办”成为每一位志士仁人的“历史之问”。毛泽东通过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调查研究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提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哲学理论上为这条道路的形成与成熟运用奠定了重要前提。可以说,在中国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节点,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无产阶级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任务提供了理论指引,发展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回答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的历史命题。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演进既深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触及了全球范围内更多深层次矛盾,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和挑战。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关口,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节点。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相对低潮的今天,如何在现代化历史节点上发展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要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运用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历史飞跃,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如何推进理论创新指引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是这个历史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使命。换句话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节点上,回答好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命题。
2.理论生成着眼于把握时代课题。
问题是时代的先导,把握时代课题的前提来源于对历史进步动力的把握。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通过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引领历史进步的鲜明特征。具体来说,通过把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通过把握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学说;通过把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主要矛盾,毛泽东领导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尝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时代课题的核心问题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握这一主要矛盾,是解决时代课题进行理论创新的立论基础,更是面对时代课题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依据。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更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毛泽东哲学思想为解决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反映了时代的呼声。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强调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是领导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观点,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不仅如此,毛泽东哲学思想还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历史实际中;辩证地分析了坚持“两个务必”的历史必要性,从而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帮助解决历史周期律的难题;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探讨党委会工作方法,夯实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基础;等等。可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通过对历史规律的全面把握,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情复杂的中国发展壮大和长期执政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何掌握自己和民族的历史命运,并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而应对进入21世纪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大危险”,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从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启迪中总结经验,对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
3.“继往开来”是鲜明的历史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往开来”是其创造性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尊重历史,历史就不会选择遗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样的评价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性肯定。历史走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继往开来”的历史条件中产生,着力解决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问题,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注入理论新动能。因此,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进一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进一步回答好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新时代展现的时代课题,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和统一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根据中国革命、建设的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性原则,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有助于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指引。具体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理论特质,并在实践中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工作方针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三个方面理论特质呈现一种清晰的理论演进逻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理论创新的目的指向。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明确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口号,而是在理论创新中从客观现实出发,占有丰富的客观材料,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从概念的定义出发、从一时的热情与过往的经验出发。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而是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马克思主义本本中的词句和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所阐述的,但是面对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仅仅对词句和定义简单的遵从与照搬照抄是无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理论发展规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毛泽东一直在同哲学理论层面的主观主义做斗争,与实践层面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做斗争,中国共产党用血的斗争史从实践上证明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把握的准确性。由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悬设,应该切实把握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现实状况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树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则就会重蹈主观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覆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了谁”是每一个政党必须从哲学层面回答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哲学思想诞生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希望通过发动工人运动和武装暴动来实现人民的解放,虽然推动了革命热情的高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从实践效果上来看却因脱离中国实际而未能成功。中国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鲜明特征,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工人阶级的力量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要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工人阶级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的理解同中国实际联系在一起,他不仅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还认识到要想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不能忽视农民阶级这一最可靠的同盟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一句空谈,取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部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实际。
2.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
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毛泽东明确指出:“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从毛泽东的相关哲学论述中可以明确,毛泽东强调的本质就是事物运动过程的矛盾所规定的该事物的性质,质的规定性则表现为其内在规律性。换句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与实际相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实践层面的感性材料简单堆积,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找出其内在构成机理和发展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理论,进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这也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特别强调的认识论演进逻辑,在毛泽东看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节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中所做出的很多战略层面的判断正是基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的,比如说毛泽东强调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就是通过本质上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把握提出的,从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正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本质分析,从而得出各方力量对比的动态趋势,事实上人民解放战争的实践进程也印证了毛泽东观点的正确性。对此,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明确要求:“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就在于其科学性,致力于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毛泽东哲学思想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特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一以贯之的科学分析方法。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从整体的视角处理好事物发展的内外联系,掌握开展工作的主动权。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哲学思想通过对客观实际的把握,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推动理论创新的形成,然而理论的科学性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能动地检验,这是毛泽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完整理论闭环,包括能动地反映论和能动地改造论。换句话说,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过程是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归宿是改造世界,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旨趣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反对片面夸大发挥主观能动性,他指出:“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拼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蒋介石说要复兴民族唯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预见性,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政府白皮书,企图从舆论上否定和干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接连发表五篇文章反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处理中美关系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好主动仗。其中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指出:“这些文件的发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帝国主义的失败,反映了整个帝国主义世界制度的衰落。”因此,坚持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同逆客观规律盛行的“政治病毒”做斗争,不断丰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理论内容。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运用特征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曾强调:“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根据21世纪的历史条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方面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魅力集中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其指引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体系,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引领的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正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借鉴的方法论要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聚焦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论指引,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
1.把握实践道路的坚定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战略视野前瞻性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道路的未来场景。他指出:“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他对践行中国道路的无比坚定,并从哲学层面清楚地表明了走好中国道路的方法论特征。首先,毛泽东强调理论要更好地联系实际,这是走好中国道路的前提性要求。实践证明,理论更好地联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稳定器。毛泽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使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华民族富起来。而革命中的主观主义、改革发展中的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失败都表明了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入歧途。其次,毛泽东强调一步一步地探索客观规律,即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特征,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任何偏离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都将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障碍。再次,毛泽东强调汲取经验、勇于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也就是说在把握好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挑战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的重要条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随时迎接风险挑战的理论准备,毛泽东关于汲取经验、勇于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应对逻辑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把握理论运用的能动性。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毛泽东对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括,这一概括具有丰富的方法论内涵。第一,“能动”准确地强调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路径,即全面把握事物变化运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社会实践是一个运动的历史过程,因此理论的完善与运用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哲学思想及其指导的实践就是坚持这一要义的典范。举例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理论政策是不断变化的,“反蒋”—“逼蒋”—“联蒋”—“反蒋”的政策方针变化依据的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变化所引起的实践变化,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动、灵活地调整政策,而且通过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革命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第二,“革命”准确地强调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目的,即更好地掌握事物前进的规律性,并形成真理性认识推动实践的不断进步。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也是今天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要性所在,并具体地历史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方向。第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集中体现,概括来说,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3.把握制度完善的优越性。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集中体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确立与完善的指导。一方面,为制定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性特征的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指导。举例来说,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了政治基础,这一制度更大范围地凝聚了社会共识,在国家处于特殊战争状态时有效地进行动员,其理论依据正是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断,更是其哲学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联系、发展看待问题,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再者聚焦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四马分肥”的和平赎买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这一制度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开创了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先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长期性建设的理论建构。举例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权利,其理论依据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有效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把握,明确了阶段性制度和长期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的方法论借鉴。
4.把握文化发展的引领性。
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是毛泽东从哲学层面对文化发展的理解,他认为文化建设要从经济建设和政治制度的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思路引领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剥削人民群众,政治上压迫人民群众,因此毛泽东指出要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并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科学属性,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迷信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百废待兴,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希望通过文化的繁荣更好地促进经济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团结,并强调批判地学习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最终形成中国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随着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据此突出强调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与完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出发,引领性地提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能动关系,对推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阅读
李慎明:千万不要不了解情况,就无端指责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谈学习党史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怎样写文章 毛泽东的12个春节:他是怎样挽救民族的? 吴怀友、武晓铮:2020年国内毛泽东研究热点问题与最新进展
胡澄: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伟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主题书单 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英文版著作电子版文本 肖贵清、蒋旭东: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几个问题 熊杏林: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上) 赵可: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下)
陈晴:拓宽视域与旧题新解——近五年毛泽东研究述评(2016-2020) 中研院: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启示 陈晋: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群体 14本国外毛泽东研究经典 九九缅怀:关于毛主席的60个问题,请理性思考,理性回答 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出版经过点滴 顾海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 ——纪念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60周年
车宗凯 :新进展、新亮点、新趋向-2020年国内学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论 2020年度毛泽东思想研究十大热点 高维谦:毛泽东思想对拉美地区文化政治的影响研究 单孝虹: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探索 毛泽东改造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再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 逄先知:永远铭记毛主席的历史功勋 【语录收藏】毛主席的六十金句熠熠生辉 陈晋:一文简述《毛泽东的阅读史》 毛泽东诗词全集(180首全文,含手迹图片81幅) 汪勇:毛泽东是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2021年度毛泽东思想研究十大热点
田克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逄锦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王伟光: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田鹏颖:论21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建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侯惠勤: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侯惠勤:以世界观为切入点学好马列经典 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 程恩富、张国献: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解丽霞、王众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世界性和革命性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钟明华、缪燚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陈学明、包大为等:21世纪语境中的当代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谈) 梁树发:历史经验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望 马拥军:21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 第四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手册 郝健亚、胡跃娜:第三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奥里诺科论坛报:定义21世纪的十大马克思主义观
作者简介:张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文章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2022年第1期
本次转载来源:“湘大毛研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